每逢農曆年,麻雀都是親友相聚時的一項熱門娛樂,或是你不玩,也經常會看到與麻雀相關的影視作品在這期間瘋狂播映。的確,作為一種傳統娛樂,麻雀深入人心。可有另一種同樣是傳統遊戲,在遊戲玩法和歷史故事上都不比麻雀遜色,但會玩的人卻越來越少;又或者很多人都聽過「輸到一棟都無」、「單天保至尊」等俗語,卻不知這些俗語就是源於這款遊戲。這款可能新一代都不知其名、不知其玩法、不知其歷史的紅白點數黑骨牌,其實名為天九,是一款據聞近900年歷史的傳統遊戲。

與鋤大D、橋牌相似的鬥智遊戲
傳統天九牌有32隻牌,牌以骰子點數組合而成,有文武牌之分(亦有地方以華夷、男女等劃分)。其中文牌有11款,每款都有兩隻相同的牌成對,從大至小分別為:天、地、人、和、梅花、長衫、板凳、斧頭、紅頭十、高腳七、伶冧六。至於武牌則以牌上的數字組合來稱呼,如45、36就是武牌的九,如此類推有八、七、五,合共四對。剩下的兩張武牌是不能成對的大雞「六」和細雞「三」,然而這兩張最小的牌湊在一起時,卻能成為比上述對子都要大的「至尊」。

天九的玩法與鋤大D、橋牌等遊戲類似。四人遊玩(各8隻牌),每回合玩家按序出牌後以相同的牌種比大小(即文牌比文牌、武牌打武牌、文武對文武),每回合獲勝的玩家可以贏得桌面上的牌。只是特別的地方在於,想贏下遊戲的勝利並不是看最終取得的牌數,而是贏得最後一手牌的人,也因此讓遊戲不止單看運氣,過程中捨牌的策略和玩家之間的觀察反而成為了取勝的關鍵。


從遊戲中找到記載的、衍生的傳統文化
「再看看這副牌,為了讓初學者更容易上手,我們也設計了紙牌。」當Wallace還在講解天九玩法的時候,Yanky已經迫不及待地分享起更容易學習天九的方法。兩人從三年前剛接觸這款遊戲後,便決心推廣遊戲與背後的傳統文化,成為「天九至尊神學研究中心」的主要搞手,別看這組織名字奇特,在傳承天九傳統文化上,他們可是下足了功夫:去舊書店尋找記載天九相關的古書、聽上一輩講述關於天九的故事。



果然,在Yanky介紹他們設計的教學紙牌時,Wallace又拿出了各種與天九相關的「古老」收藏品以及用天九文化作隱喻的影視作品。「周星馳在西遊記中飾演的至尊寶被點上三顆痣,就變成齊天大聖,而這三顆痣就是天九中的細雞『三』。」細雞作為天九牌中最小的一隻牌,卻能在遇到對的人(大雞「六」)時,推翻規則成為「至尊」,Wallace很喜歡這種以文化符號傳達訊息的作品,更能引人深思,「就像劉德華主演的《五億探長雷洛傳:雷老虎》中,以一場天九『么雙擒四』的牌局就能反映角色之間的性格與關係,這種表達手法更有文化、更有味道。」



籍遊戲打破幾代人隔膜,聯繫四散港人
只是曾為港產片中常見的文化符號,有著豐富歷史背景的天九為何難以流傳?除了需要認清每一隻牌才能進行遊戲外,上一代人不願教或許就是一個很大的原因。「上一代人覺得這是一個會輸身家的賭博遊戲,自然不會願意教,甚至不在子女的面前玩。」Yanky和Wallace的一個友人便是如此,爸爸很喜歡玩天九,卻從來沒有在她面前玩過。後來得知女兒竟學會天九後,先是驚訝,隨後便熱烈地討論起了天九的話題。

Wallace也分享自己穿著天九設計的衣服出門時,被上一輩「搭訕」,兩人憑空切磋起牌藝的情形,「很多上一輩其實會玩天九,只是礙於對天九的固有印象。如果能打破這種印象,以鬥智的桌遊角度切磋,是一個打破隔膜、聯繫彼此的好遊戲。」

說到聯繫,Yanky也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有一對準備移民加拿大的夫婦想在離開香港前學會這門『熟悉』的遊戲,然後帶去當地,聯繫那邊的香港人。」確實,想在地球的另一端找到一副天九牌並不容易,而當中承載「熟悉」的文化符號和記憶更是珍貴。

撕去賭博標籤,以新潮設計推廣天九文化
將這些文化傳承,連結上一輩人和下一代人、用熟悉的香港文化凝聚四散的港人,這些都是Yanky和Wallace想做的事。為此他們查古籍、聽老一輩的故事,編寫設計了難得的遊戲說明書;又精心設計各種不同的潮流周邊,如服飾、地氈、披肩等,只為撕去賭博的標籤,以桌遊、新潮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嘗試玩天九。


他們也設計了充滿心思的天九骨牌,譬如在文牌「地」上雕刻上香港二字,「天九記載了生長於此地的人的文化,我們講的很多用語都受它的影響。我很想將這孕育了我們很多次文化的遊戲,傳給更多和我文化相同的人。」Wallace意想不到,在充滿離別的這幾年,更多像Yanky提及的移民夫婦,想找一樣承載自己心中文化情感的事物帶走,然後上門訂製了這副天九骨牌帶往異地。用以凝聚、或用以紀念。


這個農曆年,或許可以打開一副天九牌,聽上一輩講一堂歷史課,學一門新的「老」遊戲。
Text:Vincent
Photo:由天九至尊神學研究中心提供、IG @ tin9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