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台灣

藝術

2023台東光祭10月開幕 用聲光藝術點綴百年溫泉村

剛過完連假不久,或許不少人還沉醉在節慶的餘韻和中秋的繽紛燈飾中。也的確,燈火一直都有種莫名的魔力,帶領人們遐想浪漫和遠方;燈光所及之處,總引人駐足。就像在去年,在台東舉行的聲光藝術節「台東光祭」,其絢麗的燈光作品獲得了熱烈的迴響。來到今年10月,「台東光祭」將延續去年的燈光,邀請了12位藝術家創作大型燈光作品,再次以光和藝術裝飾台東的夜。

2023台東光祭將在台東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溫泉鄉——知本舉行。遊客可以在台東乘搭特別的觀光列車「藍皮解憂號」前往知本,在剛走出知本火車站的那一刻,便能夠看到由藝術家孟耿如所創作的大型作品。再來就是依次觀賞這次慶典所邀請的包括日本知名藝術家森岡厚次等12位藝術家精心搭建的大型燈光作品。在美妙燈光的環抱中,欣賞這座充滿文藝氣息的台東溫泉村。

孟耿如 作品:《ARU第一次來台東》

日本藝術家以遷徙中的蝴蝶象徵兩地文化交流

名為《遷徙中的蝴蝶》燈光作品有10米高,是擅長以透光和紙類做雕塑的日本藝術家森岡厚次,帶領日本京都藝術大學團隊所創作。作品中是一種名為青斑蝶的蝴蝶,牠們會在日本與台灣兩地遷徙。每到九月中旬,日本的青斑蝶就會開始隨著季風渡海南遷到台灣。作品的造型就如蝶蛹、又像是氣旋。破蛹後那色彩斑斕的蝴蝶,乘著氣旋出發,飛向遠方。象徵著台日兩地文化交流的蝴蝶,在燈光的映襯下,格外動人。

森岡厚次 作品:《遷徙中的蝴蝶》

無數圓環相扣出震撼視覺效果

如果喜歡圓狀圖形的話,作品《洄·尋》一定會震撼到你。因為這整個作品都是以「圓」來完成。作品的主要結構由無數個圓環組成,每個圓環以相同的角度錯開,從而排列出一個更大的立體圓環。而作品的正中心,是一顆鏡面的球體,在白天能夠映照出四周的環境,晚上則會折射作品點亮時的燈光。作品中的每個獨立的「圓」,在設置好的燈光閃動中顯得環環相扣。燈光彷彿朝著正中心的圓球不斷匯聚、向著未知不斷追尋。

作品的正中心,是一顆鏡面的球體,在白天能夠映照出四周的環境。
整個作品都是以「圓」來完成。無數個圓環以相同的角度錯開,從而排列出一個更大的立體圓環。
有用主張 作品:《洄·尋》

燈光隨著音樂起舞 感受台東文化氣息

作品《回聲光譜》位於知本溪旁的草坪,以LED螢幕排列出兩條相互纏繞的波浪。藝術家以如同DNA的雙螺旋造型連結村莊與山野,同時也連接了過去與現今的科技。作品會播放當地原住民歌手桑布伊的歌曲《創世紀muparvuwa’i kani intrav i rukup》,照著歌謠的旋律呈現出不同的光效。觀賞遊客也可以用電話控制裝置燈光的顏色與影像,透過這條「DNA」連結這片土地的故事。

作品《回聲光譜》位於知本溪旁的草坪,以LED螢幕排列出兩條相互纏繞的波浪。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 x 山影藝術實驗所 作品:《回聲光譜》

用作品表達人與地方千絲萬縷的關係

《山海絡》以台灣五大山脈之一的中央山脈爲主題。藝術家先用鐵架勾勒出山脈的輪廓,然後再用無數絲線覆蓋整座山脈。藝術家將這些絲線比喻成血脈、筋絡,意喻著長久以來的血脈、文化、生態都和這片土地有千絲萬縷的連結。當燈光點亮時,絲線隨風飄動,彷彿真的能感受到山脈及這片土地蓬勃的生氣。

藝術家先用鐵架勾勒出中央山脈的輪廓,再用無數絲線覆蓋整座山脈。

王振瑋 作品:《山海絡》

其他燈光作品:

燈光作品:《植光·花》

蔡宜婷 作品:《植光·花》

燈光作品:《泉沓》

貳進 作品:《泉沓》

燈光作品:《空間劇場#3 — 2023的儀式》

大聲光電 作品:《空間劇場#3 — 2023的儀式》
大聲光電 作品:《空間劇場#3 — 2023的儀式》

燈光作品:《出帆·家圓》

饒愛琴 x 卡大地布巧手班 作品:《出帆·家圓》

燈光作品:《美麗的稻穗》

峨冷·魯魯安 (安聖惠) 作品:《美麗的稻穗》

燈光作品:《融合》

拔舒浪·魯魯安 (安君實) 作品:《融合》

燈光作品:《飛於波光與大地之間》

凡京設計 作品:《飛於波光和大地之間》

燈光作品:《回來為你畫一道彩虹》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_B群 作品:《回來為你畫一道彩虹》

「台東光祭在知本」

日期:10月6日至11月19日
開幕:10月7日 (17:30)
亮燈:17:30—22:00
地點:台東縣卑南鄉溫泉路376巷18號,周邊及知本圳親水公園綠地

Photo:都市藝術工作室

旅遊

台灣中秋要烤肉/漢堡包成為應節食物 日韓台的有趣中秋節習俗!

雖然過幾日才是中秋節,不過周圍也已開始有了節日的氣氛。商場、屋苑裝飾佈置,掛起花燈;各式各樣的月餅早就備好待相送;而因疫情停辦的大坑舞火龍活動也將要復辦。節日未至,不少人已經打算要在當日大玩燈謎、吃月餅,看月亮。對香港人來說,你會直覺在中秋節就是要做這些事,不過其實在許多亞洲地區,同樣的中秋節,卻有著不一樣的活動。

名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坑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期間舉辦的傳統活動。(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日本有趣的傳統習俗

日本的中秋節稱作「十五夜」,即農曆8月15日,是日本少數仍依照農曆日期來慶祝的節日之一。也因為日本人也會在這天賞月,所以亦有「月見節(お月見)」的說法。而這一天晚上的月亮則被叫做「中秋明月(中秋の名月)」。不過除了賞月外,日本人慶祝中秋的方式和香港並不相同。

以糰子比喻月亮 向月亮表達感謝及祈禱

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並沒有月餅,取而代之的是名為「月見糰子(月見団子)」的應節食物。相傳是日本自江戶時代以來,便以此糰子借代月亮,用來當作供奉月亮的祭品,祈求豐收。所以每年到了「十五夜」,日本人便會用15顆月見糰子,堆成塔狀向月亮表達秋收的感謝以及祈禱來年的豐收。

日本的中秋節稱作「十五夜」,即農曆8月15日,是日本少數仍依照農曆日期來慶祝的節日之一。(圖片來源:Twitter @ nari_infection)
日本並沒有月餅,取而代之的是名為「月見糰子(月見団子)」的應節食物。(圖片來源:Twitter @ ita_kyoudo_m)
日本會用15顆月見糰子,堆成塔狀向月亮表達秋收的感謝以及祈禱來年的豐收。(圖片來源:Twitter @ ita_kyoudo_m)

孩童變身月亮使者 悄悄收下每家祭品

至於這些供奉給月亮的祭品,如何成為應節食物,這就關乎另一個有趣的風俗習慣「月見小偷(お月見泥棒)」。這是日本多個地區都有的一個非常有趣,供小孩參與的習俗。據說節日當天,小孩可以拿著末端釘上釘子或鐵絲的長棍,偷偷拿走放在窗台前的祭品。小孩們被認為是來自月球的使者,而祭品被拿走也代表了月亮收下之意。如今,這個習俗依然被保留下來,改為近似於萬聖節討糖果的形式進行。

小孩們被認為是來自月球的使者,而祭品被拿走也代表了月亮收下之意。(圖片來源:Twitter @ onsentamagawa)

漢堡包也變成中秋傳統食物?

雖然日本「十五夜」並沒有公眾假期,不過日本人還是會前往神社慶祝。而每到這個時期,就能夠看見許多和月亮相關的期間限定食物。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日本的麥當勞會在這段時期,一定會推出限定的月見漢堡系列。自1991年起,日本麥當勞就固定會在中秋節的9月開始販售日本限定的「月見漢堡」。時至今日,夾著一顆煎蛋的漢堡也就成了日本中秋節的傳統食物。

日本各神社會舉行不同的慶祝、賞月活動。(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有趣的是,在日本網民創作中,月見漢堡也成了他們心中的中秋節標誌。(圖片來源:Twitter @ Express_papa)

台灣獨有的燒烤傳統 只因一則醬油廣告?

在台灣,其中秋節的習俗與香港相似,一樣是慶祝團圓,也一樣有月餅、有柚。不過有台灣朋友的大概都知道,台灣人過中秋有著一大傳統,那就是燒烤。而其中的原因有不少說法,而最主流的解釋大概就和日本「月見漢堡」相似。據說在1980年代,有兩家醬油廠相互競爭,大做廣告促銷烤肉醬油。「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一出,各大品牌也爭相推出燒烤用具和食材,帶起台灣燒烤風氣外,也漸漸讓台灣人有了在中秋節要燒烤的想法與習慣。

據說台灣中秋燒烤的傳統源於一則「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圖片來源:萬家香)

韓國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慶

與其他地方不同,中秋節是韓國國內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慶,又叫「秋夕(추석)」。傳統稱為「한가위」,意思是農曆8月的滿月,有最美的秋月的意思。節慶期間,韓國會有三天的連假,而在假期的前一晚,大概全國的交通就會開始堵塞。國民紛紛返鄉,準備節日的慶祝。

韓國的中秋會有三天連假,國民紛紛返鄉,準備節日的祭祀和慶祝。(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韓國的中秋傳統食物不是月餅、柚,也不是糰子或烤肉。而是吃一款名為「松片」的年糕,再配以韓國傳統食物,如煎餅、雜菜等。而與其他地方更不同的是,韓國「秋夕」不是慶團圓,也不是祭月亮,而是在中秋表達對祖先的感謝之意,進行掃墓和祭祀,隨後才慶祝豐收。

名為「松片」的年糕,是韓國中秋的應節食品。(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和其他地方不同,韓國的中秋節會進行掃墓和祭祀,隨後才慶祝豐收。(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另外在中秋當天,韓國人還會有摔跤、射箭等慶祝節目,還會跳一種名為「羌羌水越來(강강수월래)」的民俗歌舞。歌舞在2009年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說是朝鮮名將李舜臣當年在任辰之亂時期為了迷惑敵軍,曾讓南海地區的婦女扮成男裝,在位於韓國全羅南道的一處山(옥매산)上偽裝成埋伏的士兵,以此迷惑嚇退敵軍。戰術奏效後,這些婦女們便手牽手唱起歌謠紀念此事。而後來這歌舞也逐漸演變成用於節慶的民俗歌舞。特別是在中秋,女性會身著韓服,牽手成圓,一邊唱起「羌羌水越來」的歌謠,一邊跳著「圓舞」。而歌詞內容也因情景變為「祝福」、「豐收」、「祈願」等主題。

女性身著韓服,牽手成圓。一邊跳「圓舞」,一邊將歌詞內容變為「祝福」、「豐收」、「祈願」等主題。(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展覽

【2023臺灣文博會】 鐵道博物館首次開放四大展區 預約試乘藍皮柴油火車

很多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鐵道史,鐵道與火車不僅見證了當地的發展,也同時呈現了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與文化。就像在不少港人都熟悉地方日本,就有著一套與社會風氣緊緊相扣,令外國人都歎為觀止的鐵道文化。而在另一個熟悉的地方台灣,同樣也有她獨特的鐵道史。在即將開展的2023臺灣文博會上,就有機會近距離了解這段歷史。

曾是台灣鐵路火車維修、改裝基地的台灣國定古蹟——台北機廠,過往只有通過預約才能入場參觀。在此次文博會上,將首度開放「總辦公室」、「澡堂」、「鍛冶工場」、「客車工場」四大展區予公眾參觀。除此之外還啟用修復完成的「DR2303號藍皮柴油客車」,推出試乘體驗,讓遊客有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台北市區搭火車。

2023臺灣文博會,台北機廠將首度開放「總辦公室」、「澡堂」、「鍛冶工場」、「客車工場」四大展區予公眾參觀。

預約試乘懷舊柴油火車

「藍皮柴油客車」是台灣1970年代至1990年代最主要的庶民交通工具,是當時台灣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所購買的鋼體火車。其最主要的特色便是那整卡藍色的車身塗裝,而火車是沒有冷氣的舊式車箱,故車窗也均為可開關設計。在不少經典的台灣電影中,如《悲情城市》、《看海的日子》等,都能看到這列藍色火車的身影。

隨著新式列車投入服務,這款經典的火車也陸續退役。直到2021年,「藍皮柴油客車」在經過修復改造後以觀光火車形式在台東運行,在色彩、設計、座位等地方都極力保留復古樣貌。而這次文博會的試乘體驗,也是修復後的火車首度在北部運行。乘客可以在感受年代情懷的同時,欣賞沿途的台北風景。

「藍皮柴油客車」在經過修復改造後,在色彩、設計、座位等地方都極力保留復古樣貌。

「藍皮文博號——柴油客車試乘體驗」預約

日期:9月22日至10月1日
班次及預約連結:官網

鐵道博物館四大展區

總辦公室

台北機廠總辦公室於1935年落成,是廠房的行政中心,負責各種廠務決策。而這次開放參觀的區域就有總辦公室中的三個重要行政空間,包括廠長室、副廠長室及會議室。展區搜集了遷廠時遺留的傢俱、物品,在經過修復與改製後,重新將空間佈置還原出廠房不同時期的模樣,透過不同時代的辦公室風貌,感受鐵路歷史的發展。譬如廠長室會以1970年代的佈置為主,同時展出與當時相關的歷史報導和檔案;副廠長時則為1980年代的環境,展出前副廠長鄭萬經珍貴的個人物件及口述資料;而會議室就將時光定格在二戰後的台北機廠,在眾多歷史相片中回到廠房復甦的年代。

台北機廠總辦公室於1935年落成,是廠房的行政中心,負責各種廠務決策。

鍛冶工場

同樣在1935年啟用的鍛冶工場,是負責製作、維修火車鋼材零件的地方。大大小小的零件、螺絲和彈簧等,都曾在這裡鍛造而成;其後因業務縮減,鍛冶工場便就停擺至今。在經過考察探究後,鍛冶工場展區把原有的機器復位,重現工場昔日的樣貌,其中1889年英國製造的蒸汽鎚,是台北機廠現存的最具歷史的機器。而展區也會展示各種有趣的工作道具,如當年員工為了拿起高溫鐵件而自製的各式夾具。透過各種機器、器具,了解台灣鐵道技術發展的歷程。

1935年啟用的鍛冶工場,是負責製作、維修火車鋼材零件的地方。
經過考察探究,鍛冶工場展區把原有的機器復位,重現工場昔日的樣貌。

客車工場

客車工場位於台北機廠東南方,主要負責火車維修工作。後來維修工作轉移到高雄機廠後,工場就改以維修電車、推拉式自強號。在文博會期間,這裡將作為博物館典藏列車的展示區,展示包含 EMU100 型電車、EMU400 型電車、DC32750 型觀光號餐車、 PBK32950型電源行李車、DL1000 型貨車移動機等標誌典藏列車。

客車工場位於台北機廠東南方,主要負責火車維修工作。
文博會期間,這裡將作為博物館典藏列車的展示區,展出各款標誌典藏列車。

澡堂

澡堂在2000年被定為市定古蹟,是台北機廠中第一個擁有古蹟身分的建築。建築在1935年落成,是當時員工清潔身體及減緩疲勞的重要福利設施。作為廠內第一座古蹟,展區西側將透過圖像及模型,介紹台灣建築歷史的發展,除了蒐列與澡堂同樣建於1930年代的建築,同時也會講述澡堂空間對於鐵道工作生活的意義。至於展區東側則會介紹古蹟修復的歷程,展示古蹟的舊文物、舊建築構件。而在文博會期間,浴池展區還會結合纖維藝術家陳穎亭的創作,重現員工工作氛圍和生活痕跡。

文博會期間,浴池展區還會結合纖維藝術家陳穎亭的創作,重現員工工作氛圍和生活痕跡。

2023臺灣文博會 鐵道博物館展區

日期:9月22日至10月1日
時間:10:00—18:00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

Photo:2023臺灣文博會、台灣文化部、台灣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灣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旅遊

30米巨鯨飛上天 國際風箏好手帶來空中的海洋世界

在香港這個樓宇密集的地方,偶爾想放風箏或許只可到郊外地區,記得小時候和家人順利將風箏放上天,那種心情的確十分興奮。但始終在香港放風箏有不少環境上的限制,而你能否想像漫天都是鯨魚、海豚等大型海洋生物的巨型風箏,那個畫面又會有多震撼嗎?

一年一度於台灣舉行的國際風箏節就可感受這熱鬧場面。早於2017年在新竹漁港首辦,隨後每年8、9月舉辦的國際風箏節來到第七個年頭。今年以「海想來」為主題,和往年一樣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頂尖風箏團隊,與台灣百位風箏好手合作,帶來各種獨特的大型風箏設計。當中有超過30米的鯨魚、魟魚、八爪魚造型的巨型風箏,聯同百米長的魷魚、水母等串連風箏,在空中呈現一個大型的海底世界。

第七屆「新竹市國際風箏節」將於今年9月2、3日舉行。

展現6個國家 不同特色的風箏造型

除此之外,今屆國際風箏節有來自6個國家、15個團隊還會帶來具不同地區文化特色的風箏造型。充滿泰國文化特色的14米高HAYAK風箏、新加坡標誌性的魚尾獅風箏、瑞士牛造型風箏,以及來自馬來西亞的鯨魚艦隊等,為現場帶來不一樣的異國風情。

活動邀請6個國家、15個頂尖風箏團隊帶來各自文化特色的風箏造型。

世界冠軍表演放風箏絕技

這些動輒幾十米的風箏,要怎樣才能放上天?又或者有甚麼特別的放風箏技巧嗎?在今年的風箏節期間也會舉辦特技風箏表演活動,還特別邀請風箏比賽世界冠軍,日本AIRREX團隊,帶大家觀賞專業人士操控風箏的技術。不僅僅是將風箏放到天上,還可以搭配音樂,讓風箏在空中翻滾、追逐,甚至排成圖案。

今屆特別邀請風箏比賽世界冠軍,日本AIRREX團隊到現場表演。

入夜後的夢幻「夜光風箏」

至於另一個人氣活動便是入夜後的「夜光風箏」表演,屆時螢光裝飾的鯨魚、水母、八爪魚等近百隻風箏便會在夜色中閃耀出光亮,在夜空中搖曳著。看著無數的螢光海洋生物從頭上「游過」,更如真正置身在夢幻的海洋中。

入夜後的「夜光風箏」表演中,螢光裝飾的風箏會在夜空中亮起。
近百隻風箏在夜色中閃耀出光亮」,更如真正置身在夢幻的海洋中。
近百隻風箏在夜色中閃耀出光亮」,更如真正置身在夢幻的海洋中。

「2023新竹市國際風箏節」

日期:9月2日至9月3日
時間:15:00 — 20:00(2/9)、15:00 — 18:00(3/9)
地點:台灣新竹南寮漁港
詳情:官網

Photo:新竹市國際風箏節、Team air-rex

設計

融合歷史與創新的活化建築 台灣「老屋新生大獎」選出10大魅力設計

每個地方都有其充滿特色的建築,有設計優美的,也有歷史悠久的;這些地方不單是當地人的集體回憶,也見證過城市的發展。只是隨著城市發展,這些刻滿歷史印記的建築也漸漸被拆去。為了保存這些具歷史意義的建築,地方會以保育活化的形式,保留建築歷史之餘,也為其注入活力。譬如香港的藍屋、大館都是建築活化的例子。

而在台灣這個同樣充滿傳統與歷史的地方,建築活化的例子也有很多。最近,由台北市都市更新處主辦的「2023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賽果出爐,活動選出了「BEST 10」得獎設計,展現了台灣在建築活化上如何兼顧歷史與創新的一面。

「2023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賽果出爐,得獎設計展現台灣在建築活化上的創新一面。

前身為日治時期監獄 今活化成日式文藝園區

位於台北是金華街「榕錦時光生活園區」是這次的得獎設計之一,這個自去年9月開幕後馬上成為台北人氣旅遊景點的文藝園區,前身為台北刑務所官舍,建於1895年,是日治時期台北刑務所的監獄宿舍。刑務所在二戰改名為台灣台北建築,持續使用至1963年新台北監獄啟用後才荒廢。事過境遷,如今整個地方只存留了監獄圍牆遺跡以及監獄南面的原台北刑務所官舍建築。

去年9月開幕的台北人氣旅遊景點「榕錦時光生活園區」是這次的得獎設計之一。
建築前身為台北刑務所官舍,建於1895年,是日治時期台北刑務所的監獄宿舍。

後來台北市文化局為了保留這個見證台灣從日治時期到現代的監獄政策歷史,將殘留的監獄圍牆列為古蹟,而原台北刑務所官舍則定為歷史建築;並在後來用三年時間將這裡活化成一處融合歷史與自然的園區。

將殘留的監獄圍牆古蹟,見證台灣從日治時期到現代的監獄政策歷史。

由於原為日治時期的設施,設計師在活化時大大保留了原本的日式風格木屋,以至於我活化後的園區充滿和風。而在保留日式風格木屋的同時,設計師也利用鋼架及玻璃設計,讓整個復古的園區也有現代的風貌。活化後的園區除了有各種年輕品牌進駐,同時也設有歷史展覽空間,透過豐富的文史資料以及園區內的市定古蹟「台北監獄圍牆遺跡」,讓遊客在感受日式氛圍時,也能了解這片土地的歷史與發展。

設計師亦利用鋼架及玻璃設計,讓整個復古的園區也有現代的風貌。
活化後的園區吸引各種年輕品牌進駐。

奮鬥故事的發跡地 繼續在巷弄中創出嶄新故事

位於台北大同區的某段巷中,有一處感覺經常會出現在電影中的文藝小鎮、或者鄉村中的隱世店舖。而呈現出這種感覺的,就是這次得獎設計之一的「明眼設計——實驗辦公室」。和台北刑務所不同,這棟建築並沒有那麼大的歷史背景。相反,它只是一段生活在50年代的老台灣,一對夫妻從一台刺繡機開始闖出一番事業的溫馨故事。

在50年代的台灣,工業開始取代農業,民生經濟正開始繁榮發展,一對夫妻從一台刺繡機開始,幫衣服繡上簡單的學號;慢慢創出可觀的家族事業,更闖出國際發揚刺繡工藝。這棟建築就是「永明電繡社」(今:永明國際)發跡地。設計師在機緣巧合下租下這裡用作工作室,更在聽到背景故事後,決定活化這裡的空間,與人分享奮鬥的故事。

得獎設計之一的「明眼設計——實驗辦公室」位於台北大同區的巷中,彷如電影中的文藝小鎮、或者鄉村中的隱世店舖。

設計師在活化時保留了古老的鐵窗花以及大型的彎角排風管,讓建築依然保有復古的風格。同時以現代簡約設計的理念,拆除了老舊的鐵捲門以及室內多餘的裝飾,配合簡潔的用色,讓這個地方有種時間定格在復古與現代間,置身於喧囂之外的感覺。而活化後的空間也會定期邀請設計師、插畫家、藝術家進駐展覽,一起交流奮鬥,如同「永明電繡社」的故事,在此處創出嶄新的故事。

設計師在活化時保留了古老的鐵窗花。

街市中的月經博物館 改建自50多年舊樓

於去年中旬在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開幕的「小紅厝月經博物館」,在剛開幕時就引起不少討論。而如此創新的博物館其實是改建自樓齡超過50年的房屋。50年前,這裡周圍都是稻田,而街區內傳統的市場是台北市數一數二熱鬧的地區。前業主當時就在街區中買下了一塊地,蓋起了這座房子。這也就是如今博物館會出現在一眾菜檔中的原因。後來的租客在這裡經營起一間診所,並在10年後正式買下這座房子成為新業主。而新業主的兒女在診所中長大,後來也都成了醫生。

創新的「小紅厝月經博物館」其實是改建自樓齡超過50年的房屋。

再後來,業主因工作調動離開這裡,不過後續的租客也都是在這裡各自經營起診所。因緣際會下,這個地方在去年年初出租給非牟利組織「小紅帽」經過一番修整設計後,便有了這個創新的月經博物館。博物館樓高兩層,除了會討論關於月經的議題,也設有教育區及古董展示區,展示不同年代的生理用品。也因為位於市場中的親民地段,更符合設計師當初想普及月經知識和議題的理念。

博物館樓高兩層,會討論關於月經的議題,也設有教育區及古董展示區。
位於市場中的親民地段,更符合設計師當初想普及月經知識和議題的理念。

部分得獎設計:

翻新老舊的台北地下街Y26出入口

設計團隊將老舊黯淡的地下街入口設置燈光裝置。
設計團隊希望入口的燈光能宛若都市間的螢火蟲,吸引人群重新回到這裡。

員工舊住宅活化成新潮「單車Space Station」

住宅原為中華電信勞工住宅,有近60年歷史。

山本口金店,50年歷史舊倉庫裝潢成品牌工作室

SLAND133,香煙廠變身打卡餐廳

空曠的廠房如今變成充滿藝術氣息的餐廳。

2023「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得獎名單:官網

Photo:台北老屋新生、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原臺北刑務所官舍、Illuminate Design 明眼設計、小紅厝月經博物館、曲墨建築師事務所、RisK

藝術

將沙灘變成美術館! 迪士尼100周年主題 卡通人物沙雕展

小時候來到沙灘,只要一個膠桶和一把沙鏟,我們就能在沙堆中玩上半天。試過砌出一小座城堡,也試過捏出歪歪扭扭的卡通人物。然而長大後,我們似乎很少再堆起沙子,堆出那些童年陪伴我們長大的卡通角色。就在今年,適逢迪士尼百年慶典,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慶祝活動。而在台灣福隆,自2008年便開始舉辦的沙雕季今年便與迪士尼合作,今次更帶來了「迪士尼百年慶典」主題沙雕展。在眾多迪士尼經典角色的陪伴下,重回兒時最喜愛的海灘。

「2023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與迪士尼合作,將一眾經典角色以沙雕作品重現。
一眾迪士尼經典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沙雕上。

15位沙雕藝術師創作

此次在福隆海水浴場舉辦的「2023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與迪士尼合作,共邀請了15位沙雕藝術師,創作65座主題沙雕,其中有60座作品以迪士尼為主。在高大的沙雕上,一眾迪士尼經典角色,如米奇、唐老鴨、三眼仔、巴斯光年、獅子王等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此外還有Marvel角色和以電影底片圖案雕刻的「迪士尼百年慶典」沙雕。

展覽共邀請了15位沙雕藝術師,創作65座主題沙雕,其中有60座作品以迪士尼為主。
以電影底片圖案雕刻的「迪士尼百年慶典」沙雕。
展場中有60座沙雕作品以迪士尼主題為主。

還原動畫中的經典場景

這次合作的沙雕展除了齊集一眾經典角色,有些沙雕甚至還原了動畫中的經典場景。譬如場內有一座高達8米的「白雪公主沙雕」,便是向1937年上映的第一部迪士尼經典致敬。而這座壯觀的沙雕也是由10位沙雕藝術師一起合作,才能將著經典的白雪公主場景仔細刻畫出來。豪華陣容加上經典的場景,都在這風景優美的海岸沙灘,身為迪士尼粉絲一定不能錯過。

主辦單位也公佈了沙雕創作的草圖,沙雕藝術師以草圖做出震撼的沙雕作品。
高達8米的「白雪公主沙雕」是向1937年上映的第一部迪士尼經典動畫致敬。由10位沙雕藝術師合作完成。

部分沙雕作品:

2023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

日期:即日至2023年10月22日
時間:08:00 – 18:00
地點:台灣新北市貢寮區福隆街41號福隆海水浴場
費用:官網詳情

Photo:福隆沙雕季官網

旅遊, 生活美學

世界月經衛生日2023|推動月經平權!台灣「小紅厝」全球唯一實體月經博物館

到外地旅遊時,不少人都愛逛當地的博物館。然而,你又是否知道,就在台灣台北市,竟有全球首座以「月經」為主題的實體博物館?

於去年中開幕的「小紅厝月經博物館」,由台灣當地專注推動月經平權的非弁利組織「小紅帽With Red」經過3年多的時間籌備而成。館內設有月經議題展、藝術裝置、多元生理用品等展品,亦會舉辦不同類型的工作坊和講座,盼讓更多人一起暢談身體、性別與月經,以消除大眾對於月經的刻板印象,並解決月經貧窮、月經污名化等問題。

選址菜市場 歡迎任何人入內參觀

「小紅厝月經博物館」隱身在台北市大同區人來人往的菜市場之中,從50年的紅磚屋改建而成,內外設計均以鮮紅色和白色為主。位於門口的可愛IP角色「小血滴」,使博物館在菜市場一眾外賣店和菜檔之中格外顯眼。非弁利組織「小紅帽」認為,月經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故特地選址在此開設博物館,希望讓任何年齡、職業和性別的人,都能走進「小紅厝」,跟大家暢談月經。

月經教育區 展示不同年代的生理用品

博物館樓高兩層,除了有關月經議題的故事,亦設有月經教育區及古董展示區,展示不同年代的生理用品。館內亦擺放了許多保有身體形態的作品,從地下的大動脈貫至樓上的子宮模形,均希望大眾能從中加深對月事的認識。

世界月經衛生日 冀破除「月經來不能拜拜」禁忌

今天是「世界月經衛生日」(Menstrual Hygiene Day),「小紅帽」也因此舉辦了「紅瓦祝福——紅色是好事」活動。「世界月經衛生日」起源自2014年起,由德國非營利組織Wash United發起,希望能藉此引起大眾對月經、健康與衛生議題的關注。在這個別具意義的日子,「小紅帽」團隊便首次跟廟宇合作,希望從民眾的日常出發,破除「月經來不能拜拜」的禁忌,推動月經平權。

小紅厝月經博物館
開放時間:星期四至日 11:00-18:00
費用:全免
地點:台灣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335巷40號
FB:小紅厝月經博物館

Text:Onyx
Photo:小紅厝月經博物館、網上圖片

旅遊, 生活美學

國際不再恐同日|到台灣新北市參拜 同志守護神!全球唯一兔兒神廟 可求姻緣事業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月老(又稱「月下老人」)是掌管男女姻緣的神仙,但不說不知,其實在民間信仰中也有一位另類的月老——「兔兒神」,專門為男同志牽線,更被奉為「同志守護神」。而在同性婚姻已經合法化的台灣,更有全球唯一一座供奉著這位「同志守護神」的兔兒神廟。

兔兒神大爺 專司同志感情

「兔兒神」原名為胡天保,屬清朝初年人,傳說因戀慕同性巡撫而被處死,故陰官將他封為「兔兒神」,專門管理人間同性相悅的事,後來經人立廟,成為同志的守護神,專司同志感情。其故事最早記載於清代才子袁枚所著的文言筆記志怪小說——《子不語》之中。

望成LGBTQ+第二個家

位於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的「威明堂」,是全球唯一一間供奉著「兔兒神」的道教廟宇,正殿供奉的是「祖師三山九侯先生」和「三清道祖」等神明;而側殿則供奉著「兔兒神胡天保大爺」。其實自明清時期的中國大陸閩南一帶,已有供奉「兔兒神」的傳統,只不過近代就只剩下「威明堂」供奉著這位「同志守護神」。

「威明堂」由自幼對宗教有濃厚興趣的盧威明大師,於2007年2月創立。他明白到同志族群在宗教裡備受打壓的情況,故除了希望「威明堂」能行法助人、引領別人認識正統道教之外,也希望讓同志族群在心靈上有所依靠,讓「威明堂」成為LGBTQ+的第二個家。

盧威明大師

「大爺」助情侶復合 最終閃婚

自創立已來,「威明堂」已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慕名前往,而每年的善信數目都達2千多名,幾乎每周都會有各國人士前往參拜。

雖然在前往「威明堂」參拜的善信當中,同志數量佔了大約九成,但別以為只有同志才可入廟拜神!異性戀、不同的性小眾社群,性向不分異同,在「威明堂」皆無任歡迎。參拜時,大家可帶同供品,順次序先拜「三山九侯祖師殿」,後拜「兔兒神大爺殿」,除了求姻緣,也可求人緣、學業、事業、財富、健康等等。

那到底「兔兒神」靈不靈?盧威明大師就列舉了一個成功例子:「猶記得有一名善信帶了他的『朋友』來求復合,結果在『大爺』(兔兒神)的撮合下,他們不單在一個月內重燃愛火,成功復合,更在幾個月內閃婚。」後來二人到「威明堂」還願,還給眾人看了二人身分證後方配偶欄上的名字,令眾人大為感動。

希望相愛的人能得到平等的對待

適逢今天是聯合國的「國際不再恐同日」,也是台灣通過婚姻平權法案的4周年,大師表示看到台灣社會逐漸對於性向平等的理念、更多的包容、開放,是社會進步的象徵,「人無論是異性或同性,在情感上對愛與被愛的渴望上都是一如的,只是他們選擇不同愛慕的對象。故我們希望在未來的社會當中,能夠看到更多相愛的人得到平等的對待,而不再有更多的傷害。」在愛當中,理應沒有任何事情會傷害彼此,愛可以帶來一切的包容與幸福。

近年台灣對同志權益的保障和支持上有很大的進步,對於同志議題的接受度亦越來越高;相反在香港,同志平權的路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期望在日後,兩邊社會都能夠有更多支持同志平權的聲音出現,以實現真正的平等和包容。

Text:Onyx
Photo:FB@威明堂

懷舊, 本地遊蹤, 藝文創意

台灣卡式帶專賣店「感傷唱片行」 香港展開限定店!特設張國榮專區 展出珍貴專輯

80年代,黑膠唱片、卡式錄音帶曾風靡一時,近年這股復古風潮再起,早前有統計指本年黑膠唱片的銷量35年來首度超越CD,可見Z世代樂迷對音樂體驗有了不一樣的追求。而台灣唯一卡式帶專賣店「感傷唱片行」的期間限定店最近更登陸深水埗,帶來官方發行的卡式帶專輯、T恤等周邊,還有超過200張的華語、西洋二手卡式帶及設張國榮專區,非常珍貴,喜歡聽舊歌和玩復古的朋友不能錯過!

今次深水埗選物店 Showa City Club與感傷唱片行聯乘舉辦期間限定店。

位於台中一間卡式帶專賣店的「感傷唱片行」,於2016年11月成立,原本是只是一個展覽空間,後來成立實體店,2017年在香港展開期間限定店,同年底在台中國立美術館附近巷弄內成立實體店,並融入先前期間限定店的元素及物件,希望過去在台中和香港的回憶、故事能夠沿續下去。

2020年開始成立同名音樂廠牌發行卡式帶專輯,引進國外流行的Future Funk、Lofi Hip-Hop 等音樂,並將台灣獨立樂團的音樂推向海外。今次再度到港與深水埗選物店 Showa City Club聯乘,舉辦期間限定店,帶來感傷唱片行官方發行的卡帶專輯、T恤等週邊,還有超過200張的華語、西洋二手卡帶。

感傷唱片行亦特意為香港朋友們準備了張國榮專區,將展出多張哥哥的卡式帶專輯,如《為妳鍾情》、《春光乍洩》,非常珍貴,以及由台灣插畫家Johnnp繪畫的張國榮畫作系列。Pop-up Shop的第一個週末(3月18-19日),感傷唱片行的店長游璨賓更會駐店!

台灣插畫家Johnnp繪畫的張國榮畫作系列

Johnnp x 感傷唱片行 – 張國榮《何去何從》T-Shirt
現場為香港朋友們準備了張國榮專區,將展出多張哥哥的卡式帶專輯。
《Stand Up》、《Leslie》卡式帶專輯、《霸王別姬》電影原聲帶、《Final Encounter》及《為妳鍾情》卡式帶專輯
香港限定店展出超過200張的華語、西洋二手卡帶。
五月天卡式帶套組 (三張一套)
絕版的復刻五月天卡式帶套裝
《五月天第一張創作專輯》、《愛情萬歲》、《人生海海》的五月天首三張錄音室專輯,收藏價值極高!
“Music Speaks” 卡帶印花 夏威夷襯衫


溫蒂漫步 Wendy Wander – Spring Spring 卡帶專輯
Cassette Hunter:Future Funk 卡帶EP


感傷唱片行Pop-up Shop @Showa City Club

日期:2023年 3月18日至4月2日
開放時間:1:00 pm – 7:30 pm
地點:Showa City Club 香港深水埗黃竹街15B地舖

Text:Twinkie
Photo:感傷唱片行

旅遊, 生活美學

台灣阿里山新一代檜木列車 車廂以紅檜與台灣扁柏建造!

阿里山林業鐵路為台灣重要國寶級文化資產,也是世界著名的登山鐵路之一。最近阿里山林業鐵路(前稱阿里山森林鐵路)迎來新列車,歷時近三年打造的「阿里山新一代檜木列車」於3月試運,預計在年內開始投入服務。新列車以檜木建造而成,散發「紅檜」與「台灣扁柏」兩款木材拼發的香氣,在柔和燈光與大窗戶的配合下,林鐵文資處更邀請設計團隊以設計美學重新詮釋阿里山,讓遊客體驗不一樣的鐵道之旅。

今次里山林業鐵路打造6輛全新檜木車廂「Formosensis 福森號」,歷時2年9個月。
車身除了採用高雅的檜木色,還以黑色窗框搭配呈現深邃感。
車廂內部搭配多段情境模式間接燈光,可依不同環境設定對應照明。

向經典的首代檜木車廂致敬

早於2015年,阿里山林業鐵路打造八輛檜木車廂,是用作觀光列車,參考昔日臺鐵日本皇室專用貴賓車的形式,以台灣檜木製成。阿里山林業及文資處表示,今次向經典的首代檜木車廂致敬,車內撲鼻的檜木香氣以及可開窗設計,讓遊客遊阿里山可以有不同體驗。為了迎接阿里山林鐵全線通車,近20年後團隊再度利用國產檜木,兼具傳統特色及創新意念。經過2年9個月的組裝,林業鐵路的新列車——福森號,終於完工並在3月試運。

內籠、座椅、餐桌以檜木建造

福森號的內籠、座椅、餐桌皆以耐朽、防蟲、具精油的紅檜與台灣扁柏所打造,2種木材散發著森林芬多精的香氣,有提神、殺菌的作用。細節也值得細細品味,設計團隊大膽在車身採用大片板材,窗戶大幅加寬,使乘客能將林鐵景緻一覽無遺,車廂空間順應車體結構畫出弧形如美術館的穹頂設計。車身顏色除了高雅的檜木色,搭配窗框黑色的深邃,以阿里山林鐵經典紅色點綴。

採用間接照明作為主要光源,搭配古典小壁燈,消除燈光直射乘客眼睛的不適感,更利柔和光源營造美感。

而車廂內部搭配多段情境模式間接燈光,搭配古典小壁燈,可依不同環境設定對應照明,更利柔和光源營造美感,為乘客開啟一趟自然療癒之旅。

列車座椅依據人體工學製作

為確保乘坐的舒適,列車座椅更依據人體工學製作,從椅背斜度到縫線立體度均經過多次打樣及試坐方能定案,淺色的進口皮革亦帶來溫潤觸感以及輕盈的視覺感受。今次車廂設計,還特別預留了掛畫及賞畫的空間,未來或會納入阿里山相關的經典畫作,與窗外美景形成自然及人文藝術的對話。

超大觀景窗宛如專屬畫框,可欣賞開闊的林鐵之美,體會大自然的藝術。
福森號在內裝使用高級皮革與人體工學座椅,搭配迷人檜木香,讓視覺、嗅覺與觸覺有良好體驗。
車廂設計雖簡約,卻可從細節中發現不少阿里山意象。

Photo:阿里山林業及文資處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