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博物館

展覽

【2023臺灣文博會】 鐵道博物館首次開放四大展區 預約試乘藍皮柴油火車

很多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鐵道史,鐵道與火車不僅見證了當地的發展,也同時呈現了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與文化。就像在不少港人都熟悉地方日本,就有著一套與社會風氣緊緊相扣,令外國人都歎為觀止的鐵道文化。而在另一個熟悉的地方台灣,同樣也有她獨特的鐵道史。在即將開展的2023臺灣文博會上,就有機會近距離了解這段歷史。

曾是台灣鐵路火車維修、改裝基地的台灣國定古蹟——台北機廠,過往只有通過預約才能入場參觀。在此次文博會上,將首度開放「總辦公室」、「澡堂」、「鍛冶工場」、「客車工場」四大展區予公眾參觀。除此之外還啟用修復完成的「DR2303號藍皮柴油客車」,推出試乘體驗,讓遊客有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台北市區搭火車。

2023臺灣文博會,台北機廠將首度開放「總辦公室」、「澡堂」、「鍛冶工場」、「客車工場」四大展區予公眾參觀。

預約試乘懷舊柴油火車

「藍皮柴油客車」是台灣1970年代至1990年代最主要的庶民交通工具,是當時台灣利用世界銀行貸款所購買的鋼體火車。其最主要的特色便是那整卡藍色的車身塗裝,而火車是沒有冷氣的舊式車箱,故車窗也均為可開關設計。在不少經典的台灣電影中,如《悲情城市》、《看海的日子》等,都能看到這列藍色火車的身影。

隨著新式列車投入服務,這款經典的火車也陸續退役。直到2021年,「藍皮柴油客車」在經過修復改造後以觀光火車形式在台東運行,在色彩、設計、座位等地方都極力保留復古樣貌。而這次文博會的試乘體驗,也是修復後的火車首度在北部運行。乘客可以在感受年代情懷的同時,欣賞沿途的台北風景。

「藍皮柴油客車」在經過修復改造後,在色彩、設計、座位等地方都極力保留復古樣貌。

「藍皮文博號——柴油客車試乘體驗」預約

日期:9月22日至10月1日
班次及預約連結:官網

鐵道博物館四大展區

總辦公室

台北機廠總辦公室於1935年落成,是廠房的行政中心,負責各種廠務決策。而這次開放參觀的區域就有總辦公室中的三個重要行政空間,包括廠長室、副廠長室及會議室。展區搜集了遷廠時遺留的傢俱、物品,在經過修復與改製後,重新將空間佈置還原出廠房不同時期的模樣,透過不同時代的辦公室風貌,感受鐵路歷史的發展。譬如廠長室會以1970年代的佈置為主,同時展出與當時相關的歷史報導和檔案;副廠長時則為1980年代的環境,展出前副廠長鄭萬經珍貴的個人物件及口述資料;而會議室就將時光定格在二戰後的台北機廠,在眾多歷史相片中回到廠房復甦的年代。

台北機廠總辦公室於1935年落成,是廠房的行政中心,負責各種廠務決策。

鍛冶工場

同樣在1935年啟用的鍛冶工場,是負責製作、維修火車鋼材零件的地方。大大小小的零件、螺絲和彈簧等,都曾在這裡鍛造而成;其後因業務縮減,鍛冶工場便就停擺至今。在經過考察探究後,鍛冶工場展區把原有的機器復位,重現工場昔日的樣貌,其中1889年英國製造的蒸汽鎚,是台北機廠現存的最具歷史的機器。而展區也會展示各種有趣的工作道具,如當年員工為了拿起高溫鐵件而自製的各式夾具。透過各種機器、器具,了解台灣鐵道技術發展的歷程。

1935年啟用的鍛冶工場,是負責製作、維修火車鋼材零件的地方。
經過考察探究,鍛冶工場展區把原有的機器復位,重現工場昔日的樣貌。

客車工場

客車工場位於台北機廠東南方,主要負責火車維修工作。後來維修工作轉移到高雄機廠後,工場就改以維修電車、推拉式自強號。在文博會期間,這裡將作為博物館典藏列車的展示區,展示包含 EMU100 型電車、EMU400 型電車、DC32750 型觀光號餐車、 PBK32950型電源行李車、DL1000 型貨車移動機等標誌典藏列車。

客車工場位於台北機廠東南方,主要負責火車維修工作。
文博會期間,這裡將作為博物館典藏列車的展示區,展出各款標誌典藏列車。

澡堂

澡堂在2000年被定為市定古蹟,是台北機廠中第一個擁有古蹟身分的建築。建築在1935年落成,是當時員工清潔身體及減緩疲勞的重要福利設施。作為廠內第一座古蹟,展區西側將透過圖像及模型,介紹台灣建築歷史的發展,除了蒐列與澡堂同樣建於1930年代的建築,同時也會講述澡堂空間對於鐵道工作生活的意義。至於展區東側則會介紹古蹟修復的歷程,展示古蹟的舊文物、舊建築構件。而在文博會期間,浴池展區還會結合纖維藝術家陳穎亭的創作,重現員工工作氛圍和生活痕跡。

文博會期間,浴池展區還會結合纖維藝術家陳穎亭的創作,重現員工工作氛圍和生活痕跡。

2023臺灣文博會 鐵道博物館展區

日期:9月22日至10月1日
時間:10:00—18:00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市民大道五段50號

Photo:2023臺灣文博會、台灣文化部、台灣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灣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生活美學 - 其他

只容納三人!以千奇百趣展品組成展覽 紐約超迷你博物館Mmuseumm

通常講起博物館,我們的第一印象大多都是一棟佔地頗大、兩三層高而設計精美的建築物;建築內是一個個寬敞的展廳,一件件被玻璃保護又相隔甚遠的展品。就算是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我們所熟悉的博物館也同樣有著相當的規模。不過就在美國紐約,一個名為Mmuseumm的博物館就顛覆了眾人的想像,皆因這個博物館的面積只有30餘呎,樓底也不到兩米高。而就是這樣一處只容得下三人同時參觀、哪怕身高再高上幾分都要彎腰進入的地方,居然可以成為一個充滿心思、意義的博物館。

在美國紐約,有一個名為Mmuseumm的超迷你博物館。
博物館的面積只有30餘呎,樓底也不到兩米高。大概就只容得下三人同時參觀,身高再高上幾分都要彎腰進入。

Mmuseumm位於紐約曼哈頓的Cortlandt Alley上,是一條經常被電影取景的幽暗窄巷。這裡到處都是塗鴉、生鏽的防火梯,以及不知通往哪裡的門;而博物館就是由廢棄貨梯改建而成,稍不注意,可能就會錯過這個超迷你的博物館。

博物館位於紐約曼哈頓,一條經常被電影取景的幽暗窄巷Cortlandt Alley上。
街道到處都是塗鴉、生鏽的防火梯,以及不知通往哪裡的門。而博物館便是藏於其中。

而既然能夠稱為博物館,館中的展品理應有一定的價值。那麼,就在一個這麼狹小的空間裡,究竟會展出怎樣的物品呢?博物館自2012年成立至今,每年都會按期更換展品,維持十幾檔展覽,每一期的主題更是千奇百趣。譬如有伊斯蘭國(ISIS)的貨幣、死刑犯最後一餐飯的收據、邊境移民的私人物件、海洋中天然沉積物與塑膠廢物混合而成的岩石;還有跟過世親友最後對話的截圖、「特朗普商品」,甚至是各地示威抗爭中所使用的工具等,都被納入館藏。

博物館有千奇百趣的館藏,自2012年成立至今,每年都會按期更換展品,維持十幾檔展覽。

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展品看似雜亂,但不難看出展品背後反映著世界各地正面對的各種重要議題與挑戰,而其中就有一系列跟香港反修例運動相關的實物藏品。而這也是創辦人們細心的構思,除了想讓前來參觀的人欣賞展品外,也希望能透過展品反思不同的社會議題,讓大眾關注周遭的小事,探索與理解世界正在發生的大事。

千奇百趣的展品其實反映著世界各地正面對的各種重要議題和挑戰,部份更是香港展品。
創辦人們希望能讓大眾透過關注周遭的小事,探索與理解世界正在發生的大事。

闊別半年 6月8日重新開幕

博物館逢星期五、六對外開放,現場有工作人員解答疑問,也設有語音導覽。不過就在去年12月,博物館決定短暫休館,並期望能在今年春季策辦新的展覽。而就在昨天,官方終於決定的最新展覽的開幕時間。闊別半年,博物館將於6月8日重新開幕。想要造訪這個超迷你博物館的朋友,記得留意開館時間了。

博物館現場有工作人員解答疑問,也設有語音導覽。
博物館去年12月決定短暫休館。闊別半年,博物館官方公佈將於6月8日重新開幕。

Photo:mmuseumm

旅遊, 生活美學

世界月經衛生日2023|推動月經平權!台灣「小紅厝」全球唯一實體月經博物館

到外地旅遊時,不少人都愛逛當地的博物館。然而,你又是否知道,就在台灣台北市,竟有全球首座以「月經」為主題的實體博物館?

於去年中開幕的「小紅厝月經博物館」,由台灣當地專注推動月經平權的非弁利組織「小紅帽With Red」經過3年多的時間籌備而成。館內設有月經議題展、藝術裝置、多元生理用品等展品,亦會舉辦不同類型的工作坊和講座,盼讓更多人一起暢談身體、性別與月經,以消除大眾對於月經的刻板印象,並解決月經貧窮、月經污名化等問題。

選址菜市場 歡迎任何人入內參觀

「小紅厝月經博物館」隱身在台北市大同區人來人往的菜市場之中,從50年的紅磚屋改建而成,內外設計均以鮮紅色和白色為主。位於門口的可愛IP角色「小血滴」,使博物館在菜市場一眾外賣店和菜檔之中格外顯眼。非弁利組織「小紅帽」認為,月經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故特地選址在此開設博物館,希望讓任何年齡、職業和性別的人,都能走進「小紅厝」,跟大家暢談月經。

月經教育區 展示不同年代的生理用品

博物館樓高兩層,除了有關月經議題的故事,亦設有月經教育區及古董展示區,展示不同年代的生理用品。館內亦擺放了許多保有身體形態的作品,從地下的大動脈貫至樓上的子宮模形,均希望大眾能從中加深對月事的認識。

世界月經衛生日 冀破除「月經來不能拜拜」禁忌

今天是「世界月經衛生日」(Menstrual Hygiene Day),「小紅帽」也因此舉辦了「紅瓦祝福——紅色是好事」活動。「世界月經衛生日」起源自2014年起,由德國非營利組織Wash United發起,希望能藉此引起大眾對月經、健康與衛生議題的關注。在這個別具意義的日子,「小紅帽」團隊便首次跟廟宇合作,希望從民眾的日常出發,破除「月經來不能拜拜」的禁忌,推動月經平權。

小紅厝月經博物館
開放時間:星期四至日 11:00-18:00
費用:全免
地點:台灣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335巷40號
FB:小紅厝月經博物館

Text:Onyx
Photo:小紅厝月經博物館、網上圖片

藝文創意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竣工 充滿中國文化氛圍

香港多個文創景點先後落成,每逢周末各個地點都會舉辦不同活動,讓藝術與文化融入生活。最近,籌備已久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宣布,內部工程及展廳裝修接近完成,將於年中開放予公眾參觀。其中最大亮點,定要數算擷取了中國古代藝術文物造形的建築的外觀。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紫禁城建築的主色調作為基調,在空間上也回應了紫禁城建築的特色:中軸線之概念。參照紫禁城中軸空間平面遞進的佈局,地面、二樓及四樓中庭分別面向不同方位,到訪不同樓層時亦可飽覽風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共有9個展廳,將展出由故宮博物院借出的900多件珍貴文物、香港文化機構借出的藝術收藏,以及香港當代藝術家回應故宮文化的作品。開館日期稍後公布,屆時便可親身感受中國文化的氛圍。


TEXT:Gillian
PHOTO: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提供

本地遊蹤

M+李立偉焦點談系列:安東尼.葛姆雷
探討藝術如何賦權予集體參與

在不斷轉變的環境中,藝術的功能與意義是甚麼?位於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將會舉辦「M+李立偉焦點談」系列講座,邀請藝術文化界藝術家及學者分享想法。首節講座由英國著名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主講,闡述他為何選擇追求在地現場創作,並展開協作式項目,包括正在M+展出的《亞洲土地》。

藝術作者和觀賞者之間,不一定是遙不可及。安東尼.葛姆雷的藝術創作積極探討雕塑所帶來的變革性潛力,以及此種藝術形式如何賦權予集體參與。今次的講座會闡述他為何選擇捨棄工作室內的創作模式,轉而追求在地現場創作,並展開多個協作式項目。另外,他將探討多個問題,包括藝術為誰而生、藝術能做甚麼、如何觀賞藝術,以及不斷轉變的時間、空間與環境,對藝術創作者及觀賞者的意義。

TEXT:Gillian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片段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