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元朗

18區, 生活美學

屹立半世紀元朗地標 大同老餅家霓虹招牌告別

隨著時代巨輪的轉動,昔日很多事物都難逃被淘汰消失的命運。最近再有一個老香港招牌保不住,創立於1943年的大同老餅家,六十年代起開始掛上的兩層高霓虹招牌,是元朗地標之一。早前(26日)被發現已搭起棚架,有指會在日內拆卸,令一眾網民大感不捨。

創立於1943年的大同老餅家,其位於元朗總店外懸掛超過半世紀的兩層高霓虹招牌。
大同老餅家外,棚架上已有工人在工作。

招牌已搭起棚架 網民不捨說再見

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霓虹招牌百花齊放,夜景夾雜着不同顏色的霓虹,代表了各行業的興起,亦是香港獨有的城市美學。但近年在屋宇署的新規例下無奈面臨拆缷,從前大家在社交平台上經常發現「大同老餅家」霓虹招牌的蹤影,之後恐怕要消失了。

保育團體「香港行跡」facebook群組貼出「大同老餅家」霓虹招牌搭棚的照片,留言「別了 元朗大同老餅家 霓虹招牌」。相中可見,棚架上有工人正在工作。帖文引來網民留言「安息」、「再見」等,紛紛表示不捨。

每日五點開燈的光景不再。

元朗總店獨有 兩款霓虹招牌

以賣中式唐餅聞名的大同老餅家,其元朗總店每逢中秋前夕便非常熱鬧,老店每年堅持傳統,門口會豎起保留舊香港特色的中秋牌樓,配合門外60年代起已懸掛的兩層高霓虹招牌,成為該店的生招牌,吸引大量老饕到場搶購月餅,門外排起長長的人龍。而4間分店當中,只有元朗總店會有掛上霓虹招牌,一共有兩個招牌,其中一個在唐樓的頂層,另一個橫伸在行人路上。橫伸的招牌為黃底、綠色邊,而店名則用傳統紅色的書法字體。

大同老餅家早在今年9月的中秋節前,已在Instagram預告,「大同老餅家」霓虹招牌即將更換,呼籲市民在它「離開」前拍照留念。店方當時又稱,元朗總店更換霓虹招牌日期仍在安排中,若有進一步消息會在官網公布。但目前店方Instagram和facebook專頁均未見公布拆卸招牌的消息。

Text:Twinkie
Photo:大同老餅家、IG@hongkongneonarchive

夠Green, 熱話

Mil Mill喵坊免費開放日!回收導賞團/以物易物環保活動

全港唯一一間可處理紙包飲品盒回收商,Mil Mill喵坊今日於元朗工業邨舉行免費開放日,以回收物為「入場費」,讓公眾進入廠房及教育中心參觀,獲逾700人報名。現場有導賞團、回收區、以物易物及免費物品區。今日仍可接受公眾直接入場,有興趣可到場了解香港回收業發展,及Mil Mill喵坊運作!

「喵坊」的廠房佔地約兩萬平方呎,有兩條生產線,運輸帶可自動將回收紙盒運送到巨型藍色水漿機中,水漿機會利用水力攪拌,打散飲品盒中紙、膠及鋁箔,之後經過滾筒篩過濾、漿池沉澱、分離機除雜質、擠漿機脫水等程序,約一個小時後,回收紙盒就會製成含60%水分的濕漿。

Mil Mill喵坊負責人盧智聰講解紙盒打漿過程。

盧智聰:有信心找到合適地方搬遷

「喵坊」聯合創辦人之一的盧智聰今日於廠房講解紙盒回收方法及打漿過程,每日香港多達60噸紙包盒、雜紙。 但廠房每日僅收到約3噸紙包盒,未有用盡處理量。

其後盧智聰接受訪問,對於明年6月完結租約,他表示會繼續回收紙包飲品盒不會停止廢物收集,喵坊使命不會因約滿停止,但認為要短期內找到地方搬遷有挑戰,指「我們有技術和人才,只欠地方」有機會出現回收真空期,但距離6月底仍有時間,他們已簡化生產線,亦正同時處理不同事務,有信心找到合適地方搬遷,形容情況「暫時仍然樂觀」,堅持到最後一刻會繼續在香港營運!

今日開放參觀巨型藍色水漿機。
今日開放參觀巨型藍色水漿機。

環保教育 回收減分類工序

廠房二樓設置教育中心,有不同回收資訊,講解紙包飲品盒回收,公眾也可預約參觀。

紙包飲品盒一般由紙、塑膠及鋁組成,一般回收紙盒只需四十分鐘就可處理一噸紙包飲品盒,生產少於七百五十公斤濕漿。而回收時最佳方法把樽蓋分開,因為飲管、包裝飲管的膠套、膠蓋與紙包飲品盒所含的塑膠不同,分開回收能減少回收後的分類工序。

送往回收廠前,把紙盒簡單清潔乾淨4步。
紙包盒解構,共有四層不同物料組成。
收集飲品紙包盒,方便參與乾淨回收。
收集飲品紙包盒,方便參與乾淨回收。

廠房現場亦有其他環保機構擺檔,例如負責中醫業回收的「Recyclink HK」及製造再生膠粒的「俊城環保有限公司」等,分別展示碎膠樽過程、塑膠分類方法及再生膠粒種類等。

Mil Mill喵坊今日於元朗工業邨舉行免費開放日。
現場有以物易物及免費物品區。
現場有以物易物及免費物品區。

Mil Mill 喵坊開放日
日期:30/10(星期日)
時間:10:00-16:00(16:00為最後入場時間)
地點:元朗工業邨福喜街82號喵坊
交通:港鐵朗屏站E出口,免費接駁巴士K68,有生鉛水廠落車。
入場費:各式各樣回收物如紙、膠、金、玻璃瓶及紙包盒等

Text:Twinkie
Photo:IG@hongkongmaper、Facebook@Mil Mill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