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傳統文化

18區

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正式開放!將舉辦音樂祭/文化活動/電影放映

長洲戲院於1931年落成,自97年結業後便一直荒廢。闊別26年,經過漫長的規劃和修復工程後,戲院連同周邊的土地完成第一期活化,以「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藝文生活空間重新開放。園區於近日(9月6日)舉行開幕典禮,亦在9月7日正式開放予公眾使用。遊客可在園區中的「長洲文化館」、「啞鈴資訊中心」、「1931影棚」以及「銀幕大笪地」4大主題空間裡體驗不同的活動,從中了解長洲本地文化。

「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在昨天(6日)舉行開幕典禮,並於今天正式開放於公眾使用。

「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位於長洲新興後街120號,而開幕典禮也是在園區中的10,000呎大草坪「螢幕大笪地」上進行。除了有長洲傳統的舞麒麟以舞樂助興外, 現場也有粵曲和不同的表演節目為開幕禮錦上添花。長洲戲院執行董事鄭俊威(Eric)也表示:「多得天公造美,開幕禮進行得非常順利。」

開幕典禮在園區户外活動空間上順利舉行。

不同主題空間 體驗長洲特色

早在開幕前,園區已經進行了短時間試業。試業期間,園區中的四大主題空間吸引了不少遊客,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1931戲棚」。為了推廣承傳香港電影業文化,更搭建了懷舊的戲院大廳場景,也特別請到本土著名懷舊海報設計「無紙用」工作室畫出《賭神》、《食神》及《家有囍事》等多套經典港產電影海報。

試業期間最受歡迎的「1931戲棚」主題空間中搭建了一個懷舊的戲院大廳場景。

除此之外,戲棚空間還設有電影拍攝體驗館,在大廳兩旁的房間內設置《唐伯虎點秋香》和《法律風雲》拍攝中的電影廠景。遊客可以擔任導演,嘗試用現場的拍攝儀器拍出不同的電影角度;也能夠飾演主角,依照提供的劇本和角色對白,演出自己的港產電影。Eric笑說體驗館非常受歡迎,甚至見過有70歲的遊客穿著古裝來體驗。

戲棚空間也設有電影拍攝體驗館,遊客可以擔任導演或演員,演出自己的港產電影。

舉辦不同工作坊

至於「長洲文化館」也在試業期間完成了佈置,在正式開幕後推出「考古•長洲」遊學團之餘,也舉辦不同的工作坊,如平安包製作、瓦當托印、模擬考古沙盤發掘等,在互動學習中了解更多元的長洲文化。而館內的裝潢也以張保仔帆船作藍本,天台亦設有「張保仔觀景台」,在放著寶箱、木桶的船舵前飽覽整個戲院原址。

樓層天台也設有「張保仔觀景台」,以張保仔帆船作藍本。遊客可在這裡飽覽整個園區。

「啞鈴資訊中心」則是展出各種關於長洲和戲院的歷史相片、繪圖或文件。而除了透過歷史文物進一步認識長洲的文化外,遊客還可以從Meta12進入長洲元宇宙(C.C.C. Wonderland),在完整還原現實的虛擬世界中探索長洲的各種資訊,也可以透過互動遊戲,賺取虛擬貨幣、實體禮品和NFT。

而說到禮品,園區也有帆船造型主題餐廳和禮品店販售各種長洲的特色食物和商品。Eric表示,園區內的大部分員工都是第三、四代的長洲居民,他們也能在也能在園區中了解到不少上一輩所經歷的事情。了解長洲歷史,同時也是一種傳承。

遊客可以透過Meta12進入長洲元宇宙(C.C.C. Wonderland),在完整還原現實的虛擬世界中探索長洲的各種資訊。
帆船造型主題餐廳販售各種特色食物和釀品。

多元文化活動 宣揚長洲文化

Eric亦透露,園區正式開放後,將會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目前已經在籌備即將到來的中秋節活動。而之後除了延續早於8月就開始舉辦的《唱出夢工場》音樂祭外,亦會逐步於「銀幕大笪地」進行恆常電影放映;也會舉辦機械人搶包山等融合現代與傳統的文化活動。至於園區的第二期活化工作亦有序進行中,以長洲戲院本座改建的中餐館預計2025年正式開放。Eric認為香港現時雖有不少關於傳承的體驗,但並沒有一個「夠專」、「夠深入」的場地。他覺得「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區」正正就是香港需要的,也希望能做到本地文化承傳之餘,也能將這裡的文化輸出國際。

園區的第二期活化工作亦在進行中,以長洲戲院本座改建的中餐館預計2025年正式開放。

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

地址:長洲新興後街120號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五 10:00-20:00;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11:00-21:00
備註:各活動設有不同收費,詳情請致電2155 1313或瀏覽以下網站查詢。
網站:https://ccccc.com.hk/

Photo:O.T.、Sing、Vincent、主辦單位提供

藝術

西非與世隔絕的「壁畫村」 15世紀古老村莊 畫滿神秘圖騰

每個地方都會有一些充滿特色的建築,而通常這些建築的特色都源於當地的某些傳統歷史文化。譬如日本的鳥居可以說是一種當地傳統信仰的象徵;歐洲哥德式建築的高聳削瘦以及彩繪玻璃也反映了那裡歷史的演變;甚至只看房子的著色,背後其實也涉及不同的習俗文化。在非洲大陸西部,撒哈拉沙漠南緣,有個名為布基納法索的內陸國家,裡面有一條神秘的古老村莊Tiébélé,其佔地僅有1.2公頃。這裡本是一處與世隔絕的區域,卻因為獨特的泥屋設計以及建築牆壁上充滿神奇符號的彩繪而被世人所知曉。

在西非布基納法索南部,有一處名叫Tiébélé神秘的古老村莊,村莊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而聞名。

據說,Tiébélé居住著西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Kassena人。他們自15世紀起就開始在這個地方生活,並且建立了一個獨特社區文化,男女有各自的分工、也有貴族與皇室的存在;而這些社區文化也反映在Tiébélé奇特的建築中。這裡的房屋被當地人稱為Sukhala,建造時完全採用當地的材料建造,譬如木材、泥土、稻草和牛糞。牆身的厚度約30厘米,且沒有窗戶,以此抵禦不同的氣候環境。至於看上去大小不一的房門,也並非隨意建造。反而透過房門便能看出裡面住居的人的身分尊卑,房門愈小代表其地位愈高,因為當地人認為這能為居住者提供更大的保護。

Tiébélé住著西非最古老民族之一的Kassena人,他們自15世紀起就開始在這個地方生活,並且建立了一個獨特社區文化。

房屋牆身的厚度約為30厘米,且沒有窗戶,以此抵禦不同的氣候環境。

代代相傳的神秘壁畫圖騰

按照當地的傳統,這些房屋會由男性於旱季(11月至來年3月)建造,隨後由女性在雨季到來前髹上防水塗料。後來慢慢演變成塗上不同的圖案和符號來表達社會習俗、信仰。所以才有了如今充滿藝術感的彩繪牆身。不過泥牆的塗畫其實相當複雜,首先要在房屋建成後,用白泥或粉筆為外牆畫上壁畫。壁畫上的圖案與含義經由母親代代相傳,例如星星和月亮符號代表希望、蜥蜴和烏龜圖案象徵生命,並會會帶來好運(據說如果房屋完工兩天後還沒有蜥蜴進入,房屋就必須拆毀重建)、不同的幾何圖形標誌則表示不同的日常用品,如圓形就是當地常見的葫蘆碗。

壁畫上的圖案與含義經由母親代代相傳,每一個圖案都有不同的信仰或願望。

蜥蜴圖案在當地象徵生命,並會會帶來好運。據說如果房屋完工兩天後還沒有蜥蜴進入,房屋就必須拆毀重建。
烏龜也是生命、好運的象徵;蛇則被認為是神聖的符號,用來避免厄運和疾病。

房主會根據自身所需或與鄰里溝通而畫上不同的符號。畫完壁畫後,便需要用上一整天的時間準備防水塗料與顏料。而不同的顏色對當地人來說也有著特定的含義:用紅土製作的紅色象徵勇氣、高嶺土生產的白色代表誠實與純潔、而石墨的黑色則是黑夜與看不見的世界。最後在塗上不同的顏色後,根據牆上的符號,用手或不同的工具,如石頭、羽毛等進行修飾處理。

房主會根據自身所需或與鄰里溝通而畫上不同的符號。
不同塗料的顏色對當地人來說也有著特定的含義。

然而,這些裝飾需要每三年修葺一次,隨著材料價格的上漲,這已成了當地人的經濟負擔。儘管如此,Tiébélé社區依然風雨不改,至今仍努力維持著這個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世人也因此有幸能看到,這座充滿藝術、與世隔絕的古老村莊。

Text:Vincent
Photo:Rita Willaert、Twitter @ ExoSapiens、BetoReitenbach

藝文創意

太平清醮不止有平安包!長洲藝術家以傳統節日元素 設計有趣周邊

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重頭戲將於明天舉行,過去三年受疫情影響,飄色巡遊與搶包山的重頭戲被迫取消,亦令節日冷清不少。今年,隨著飄色和搶包山的復辦,相信終可重現太平清醮過往盛大和熱鬧的場面。而說到太平清醮期間傳統習俗的食物,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平安包。不過其實除了平安包外,也有居住在長洲的藝術家,為這個重要的節日設計出了許多精美的周邊產品。美觀的設計下,更是融入了長洲的傳統元素與事故。

吹糖藝術家杜煥,曾以長洲太平清醮元素設計許多精美週邊。

這個藝術家叫杜煥,可能更多認識他的人會知道他是一名吹糖藝術家,憑著熟練的技巧就能將糖拉出各種模樣。不過在此之前,他所設計的應節周邊,曾也是遊客間的熱門之選。其中很是受歡迎的,便是他在十幾年前所設計製作的復古太平清醮布袋。布袋中上呈現的是長洲飄色巡遊時的景象,圖像由杜煥所拍攝,再經過後期處理製作而成;至於背景則是兩條魚,其對應的便是天后廟頂部的鰲魚,傳說中能祈雨也能抵擋祝融之災。而就是這飄色獨有景象加上傳統元素,再配合標誌性的綠底紅字,讓整個布袋充滿長洲的文化氣息。

周邊中很是受歡迎的,是杜煥在十幾年前所設計製作的復古太平清醮布袋。

除了布袋外,杜煥還製作了不同的衣飾、水杯等周邊,「都持續設計了十幾年了。」他回想起當初想要設計的原因,原來是當年搶包山活動闊別26年再次復辦的時候,活動吸引了大批市民和遊客。在看到大家離開時清一色都只有帶上平安包,杜煥就決定在傳統中發掘新元素,設計更多具長洲特色的產品讓遊客帶走。並在妹妹的幫忙下,開始在店舖中販售起這些精緻的周邊。

要兼顧吹糖工作的杜煥,慢慢不再著手設計製作應節的周邊。

如此有特色的商品自然非常搶手,設計至今已有不少周邊早已賣斷貨。只是後來妹妹無法長期看著店舖的生意,杜煥自己也要兼顧吹糖的工作,便就慢慢地不再著手設計製作這些應節周邊。意味著市面上的特色產品,已經成了絕版貨,買少見少了。

而他的吹糖作品中,其實也融入了不少傳統元素。

Text:Vincent
Photo:Nick、受訪者、渡日書店

旅遊, 生活美學

漫天飄揚的五彩鯉魚旗 日本獨特的端午節文化

小時候看日本動畫可能都會見過鯉魚旗在空中飄揚的樣子,在叮噹的法寶中,甚至還養出「真正」的鯉魚旗,來實現孩子們的願望。而你知道,鯉魚旗背後的典故其實真的與孩子們有關嗎?不僅如此,掛上鯉魚旗的日子還是一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節日——端午節。你沒看錯,日本人一樣也過端午節,只是他們將其定在每年的5月5日,並且有著不一樣的習俗。高掛鯉魚旗便是習俗之一,最近有到日本旅行的你,就有機會看到這漫天「飛魚」的一幕。

5月5日是日本的端午節,而高掛鯉魚旗便是日本端午的習俗之一。(Twitter@ simsim_hustler)
最近有到日本旅行的你,就有機會看到這漫天「飛魚」的一幕。(Twitter@ tomorin_smile)

雖然日本的端午節確實是由中國傳入,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日本端午節也發展出了當地獨有的特色。明治維新後,廢除農曆的日本將端午節的法定日期改為西曆5月5日;而在1948年,日本政府將兒童節也訂在同一天。自此,兩個節日的習俗就會在同一天出現,久而久之也就合而為一,形成一個有趣的文化景象。

5月5日是日本端午節,同時也是兒童節,兩個節日久而久之便合而為一。(Twitter@ nemutora35)

日本端午節的習俗

其中一個有趣的演變就是,這天更多是慶祝家中男孩成長的日子。原因與端午節傳統象徵:用以禳毒驅疫的菖蒲有關。由於菖蒲的日文與「尚武」、「勝負」同音,加上同日慶祝的兒童節,久而逐漸變成見證、祝願孩童長大的節日。大人們會用菖蒲幫小孩洗澡,有些人也會在家中陳設鎧甲模型或摺出甲冑為孩子戴上。保佑孩童健康成長,成為勇敢的人。

端午節的象徵:菖蒲,日文與「尚武」同音。故習俗會在家中陳設鎧甲模型。(Twitter@ kohtsuyonokehai)

至於鯉魚旗,同樣也是象徵長輩對孩子的期許。有一種說法是來自鯉躍龍門的傳說,鯉魚逆流而上躍過龍門化身成龍的故事,象徵著勇敢,有出人頭地的寓意。也有另一種說法是鯉魚離水後便不再掙扎,即便放上砧板渾身刀傷也依舊不動,而這種從容就死的態度也就代表了勇敢奉獻的精神。故此鯉魚旗便寄託了長輩對孩子健康成長、出人頭地、成為勇敢之人的祝願。

鯉魚旗有一說法是來自鯉躍龍門的傳說。(Twitter@ bKLDyoOlBXhvj9Y)
也有一說法是鯉魚離水後,從容就死的態度,象徵著勇敢的奉獻精神。(Twitter@ eiuii1176)

(Twitter@ TeihenWalker)
(Twitter@ npo51303773)

日本人也會吃糭

有趣的是,端午節這天,日本人同樣也會吃糭,不過日本的糭和我們常見的三角糭不同,餡料也不一樣。日本的糭外型呈細長的圓椎狀,葉裡包著的大多則用葛粉製成的和菓子。此外,不同地區的人也會吃另一種名為「柏餅」的菓子。「柏」是槲櫟,槲櫟葉被視作神明依附之處,其特徵是待新芽長出後,老葉才會脫落。故象徵著代代傳承、生生不息。

日本糭和我們熟悉的不同,餡料也不一樣。而有些地區會吃上另一種名為「柏餅」的菓子來應節。(Twitter@ koian2023)

Photo:Twitter

香港匠人

癡迷聞香而自學成師 90後香藝師的尋香之旅

拍攝的時候,攝影師的鏡頭一直被香爐中升起的輕煙所吸引,過半的時間都是在捕捉那稍縱即逝的懸浮。香爐中傳來的香氣卻又總帶有一絲慵懶,輕撫著緩緩合上的雙眼,才發現又錯過了芳煙的一段舞曲。就是這樣愜意的一個下午,方知為何有人會對此愛不釋手。鏡頭前的他叫鄧皓荃(Aaron),作為90後,他一直以來都有著一個與同齡人不相稱的愛好。別人打機砌模型,他卻享受聞香料、搓線香。皆因中四那年,他在志蓮淨苑某殿外聞到一股清香,只那一刻,Aaron就與香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找回這股香氣的Aaron就這樣踏上了「尋香之旅」。

傳說中,香港地名地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香就是其中一種。早於宋朝年間,此地大量種植的沉香木已是朝廷供品。40-70年代,因政治環境而遷入的大量香莊,使此地的香業更加興盛,全世界的華人近乎都要跑到港澳地區買香。可縱使香與香港有如此深的淵源,Aaron的尋香路卻並不如意。隨著改革開放、製香廠的搬離,那繁盛一時的香業也隨之沒落。再到Aaron這一代,大多只能透過書籍、網上紀錄片中的蛛絲馬跡,來尋得製香之法。

90後的香藝師鄧皓荃(Aaron)自小癡迷聞香而自學成師,創辦「港香堂」推廣香文化。

從「尋香」到製香,跌撞自學做出第一支香

鏡頭裡的輕煙依舊努力地跳出各種舞步,偶爾有風吹過,擾亂了節奏,下一秒又以幽香為伴裊裊升起。這股幽香,Aaron尋了好幾年的時光。「尋香之旅」的開始,Aaron省吃儉用,用慳得的錢到街市香舖買香,也因學生時期的財力有限,只能從最便宜的開始試起,結果盡是攻鼻的臭味。後來光顧香莊,開始買些貴一點的香,才漸漸品出淡淡的清香。那些年,身邊的人看著Aaron如此沉醉於香,都紛紛皺眉,「阿仔成日聞香,會唔會聞死佢㗎?半夜三更喺度聞香,係咪撞嘢啊?」可另一頭的Aaron甚至抱起香爐溫書備考、吃薯片、喝汽水,不亦樂乎。

Aaron不理旁人異樣眼光,沉醉在自己的香世界。

「尋香之旅」的後來,Aaron索性學起製香,確保「貨源」充足。雖然沒能找到大師教授,但Aaron對香的執著早已不會被簡單地磨滅掉。沒有香料的配方,就自己翻查古籍、香譜。沒有造香的知識,就從紀錄片中偷師。實在找不到,就自己鑽研出方法。

譬如在尋找香粉的配方時,Aaron從中藥舖一口氣買了三十幾種香料,帶回家自己打粉調配。期間弄壞了家中的幾個攪拌機,還配出了各種異樣的味道。「想說放愈多香料進去,照理就會愈香」Aaron曾將大量香料混在一起卻只撞出藥材味,不過他卻非常享受這個「烹飪」過程,享受撞出不同香味的瞬間。

Aaron自己從古籍、香譜、紀錄片中鑽研香料調配和製香之法。
鑽研調配香粉期間,還弄壞了家中的幾個攪拌機,更配出各種異樣的味道。

又譬如調配完香粉後開始造香的過程。剛開始簡單製作塔香粒、用針筒擠出線香還好,但到要學搓竹籤香時,又再次難倒Aaron。如何將香泥均勻地搓到竹籤上,過程中雙手要相互協調轉動,不然成品便會有扭紋;而且力度也要保持均衡,稍有不慎斷裂就要重頭再來。不斷鑽研、嘗試、失敗,一有空閒就拿來練習的Aaron,終於在半年後成功搓出了第一支香。

最難學的便是搓竹籤香。
Aaron花了半年時間不斷鑽研、嘗試、失敗後,才成功搓出第一支竹籤香。

創立「港香堂」,教授品香之法

裊裊輕煙隨著燃盡的香慢慢離開舞台,留下香爐中一幅篆字狀的香灰畫。Aaron細心地將香灰鋪平,小心翼翼地拓上新的香粉,為香爐點起另一首舞曲,說起了「尋香之旅」之後的故事。看見經常光顧的香莊迎來結業,半世紀的經營難抵貴租,昨日的繁盛今竟如煙。故曾以香港傳統文化保育之名到各處推廣香文化的Aaron決定創辦「港香堂」,推廣香文化。有正職工作的他,放工就會跑到柴灣的Studio中製香,一做便是做到凌晨一、兩點。星期六、日也會來此開鋪製香,或開班教搓香、教聞香。

Aaron後來創辦「港香堂」,製香之餘,更著重開班教搓香、教聞香。

交談間,Aaron也不禁教起那些關於香的事。如近來在網絡上熱論的奇物「龍涎香」,就是極為珍貴的香料。它是因抹香鯨吃完巨型烏賊後,無法消化而排出的可燃物。傳統上,龍涎香一般作為定香劑而非單獨使用,它讓香氣保留得更長的時間。又如某些香料能夠助眠或者有不同的治療功效:柏香、檜木、安息香可以使人放鬆,有助睡眠;吃飽後聞一聞檀香,身心也會更舒暢。除了各種香料的功效外,Aaron也教授了分辨天然香與香精香的方法。那些還沒點燃就已經散發濃烈香氣的便是香精香,反而天然香要在點燃時才能聞到真正的香味。

不同的香料除了有不同的香味,也有不同的功效。

Aaron甚至搬來了陳列香料的木櫃,一一介紹起來。他也很慶幸,如今因為瑜伽、冥想等活動的興起,讓更多人研究起了香。為此他也拼盡全力推廣,「潮流的東西隨時都會變,可能潮流過後,(香)又會消失。」這種不知何時消逝的「無常」,也是他「尋香之旅」上深刻的體會。

Aaron逐一介紹陳列的不同香料。

傾囊相授,只為承傳「香文化」

順著鏡頭畫面,並無法看見爐中的香還剩下多少,可能眼前的煙眨眼後便也逝去。就像某天突然無人接手的香莊、某刻突然就過的潮流。「每個人都以為有人會解決、專家會解決,接著就沒有人去做。直到挽救不了、無法回頭才後悔,但時間已經過去。」Aaron不想自己深愛的文化到某天只存在於書裡、影像裡,然後靜待時間的風吹散這裡的痕跡。所以他將自己一路「尋香」所得傾囊相授,教會更多人製香、品香,以此將歷史、文化帶進生活,而非單純的商品買賣。

將自己一路「尋香」所得傾囊相授,教會更多人製香、品香,以此將歷史、文化帶進生活。

「文化是要找人做載體的,要有人做出來,才有那個文化。」無論社會對香的負面標籤有多難撕去,無論尋香的路有多崎嶇難行。Aaron只希望每一次無常,依然有人來為這爐續上一抹文化的香。

Text:Vincent

Photo:陸羽

熱話, 藝文創意, 設計

傳統娛樂x新潮設計 天九愛好者籍遊戲承傳文化

每逢農曆年,麻雀都是親友相聚時的一項熱門娛樂,或是你不玩,也經常會看到與麻雀相關的影視作品在這期間瘋狂播映。的確,作為一種傳統娛樂,麻雀深入人心。可有另一種同樣是傳統遊戲,在遊戲玩法和歷史故事上都不比麻雀遜色,但會玩的人卻越來越少;又或者很多人都聽過「輸到一棟都無」、「單天保至尊」等俗語,卻不知這些俗語就是源於這款遊戲。這款可能新一代都不知其名、不知其玩法、不知其歷史的紅白點數黑骨牌,其實名為天九,是一款據聞近900年歷史的傳統遊戲。

相傳天九源於宋朝宣和年間,至今已有近900年歷史。

與鋤大D、橋牌相似的鬥智遊戲

傳統天九牌有32隻牌,牌以骰子點數組合而成,有文武牌之分(亦有地方以華夷、男女等劃分)。其中文牌有11款,每款都有兩隻相同的牌成對,從大至小分別為:天、地、人、和、梅花、長衫、板凳、斧頭、紅頭十、高腳七、伶冧六。至於武牌則以牌上的數字組合來稱呼,如45、36就是武牌的九,如此類推有八、七、五,合共四對。剩下的兩張武牌是不能成對的大雞「六」和細雞「三」,然而這兩張最小的牌湊在一起時,卻能成為比上述對子都要大的「至尊」。

傳統天九牌有32隻牌,牌以骰子點數組合而成,有文武牌之分(亦有地方以華夷、男女等劃分)。

天九的玩法與鋤大D、橋牌等遊戲類似。四人遊玩(各8隻牌),每回合玩家按序出牌後以相同的牌種比大小(即文牌比文牌、武牌打武牌、文武對文武),每回合獲勝的玩家可以贏得桌面上的牌。只是特別的地方在於,想贏下遊戲的勝利並不是看最終取得的牌數,而是贏得最後一手牌的人,也因此讓遊戲不止單看運氣,過程中捨牌的策略和玩家之間的觀察反而成為了取勝的關鍵。

天九的玩法與鋤大D、橋牌等遊戲類似。靠運氣之餘,更考驗策略和心理戰。
一群人偶然接觸天九遊戲,便設立「天九至尊神學研究中心」推廣遊戲文化。

從遊戲中找到記載的、衍生的傳統文化

「再看看這副牌,為了讓初學者更容易上手,我們也設計了紙牌。」當Wallace還在講解天九玩法的時候,Yanky已經迫不及待地分享起更容易學習天九的方法。兩人從三年前剛接觸這款遊戲後,便決心推廣遊戲與背後的傳統文化,成為「天九至尊神學研究中心」的主要搞手,別看這組織名字奇特,在傳承天九傳統文化上,他們可是下足了功夫:去舊書店尋找記載天九相關的古書、聽上一輩講述關於天九的故事。

為了讓初學者更容易上手,中心設計了天九教學紙牌。
為了讓初學者更容易上手,中心設計了天九教學紙牌。
市面上記載天九的資料並不多,但原來曾經天九骨牌也有用來作占卜用途。

果然,在Yanky介紹他們設計的教學紙牌時,Wallace又拿出了各種與天九相關的「古老」收藏品以及用天九文化作隱喻的影視作品。「周星馳在西遊記中飾演的至尊寶被點上三顆痣,就變成齊天大聖,而這三顆痣就是天九中的細雞『三』。」細雞作為天九牌中最小的一隻牌,卻能在遇到對的人(大雞「六」)時,推翻規則成為「至尊」,Wallace很喜歡這種以文化符號傳達訊息的作品,更能引人深思,「就像劉德華主演的《五億探長雷洛傳:雷老虎》中,以一場天九『么雙擒四』的牌局就能反映角色之間的性格與關係,這種表達手法更有文化、更有味道。」

十五湖式樣與天九相似,但現在也已經快失傳了。
各種與天九相關的「古老」收藏品,其實也記載著當地的文化。
本土酒廠三生牌曾推出以天九骨牌為主題的酒辦。

籍遊戲打破幾代人隔膜,聯繫四散港人

只是曾為港產片中常見的文化符號,有著豐富歷史背景的天九為何難以流傳?除了需要認清每一隻牌才能進行遊戲外,上一代人不願教或許就是一個很大的原因。「上一代人覺得這是一個會輸身家的賭博遊戲,自然不會願意教,甚至不在子女的面前玩。」Yanky和Wallace的一個友人便是如此,爸爸很喜歡玩天九,卻從來沒有在她面前玩過。後來得知女兒竟學會天九後,先是驚訝,隨後便熱烈地討論起了天九的話題。

Wallace也分享自己穿著天九設計的衣服出門時,被上一輩「搭訕」,兩人憑空切磋起牌藝的情形,「很多上一輩其實會玩天九,只是礙於對天九的固有印象。如果能打破這種印象,以鬥智的桌遊角度切磋,是一個打破隔膜、聯繫彼此的好遊戲。」

Wallace曾穿著中心設計的天九衣物,在街上被上一輩「搭訕」。原來天九會是一種打破兩代人隔膜的事物。

說到聯繫,Yanky也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有一對準備移民加拿大的夫婦想在離開香港前學會這門『熟悉』的遊戲,然後帶去當地,聯繫那邊的香港人。」確實,想在地球的另一端找到一副天九牌並不容易,而當中承載「熟悉」的文化符號和記憶更是珍貴。

不少將要移民的港人,想帶上承載香港記憶的事物離開,到異地聯繫香港人、或用以紀念。

撕去賭博標籤,以新潮設計推廣天九文化

將這些文化傳承,連結上一輩人和下一代人、用熟悉的香港文化凝聚四散的港人,這些都是Yanky和Wallace想做的事。為此他們查古籍、聽老一輩的故事,編寫設計了難得的遊戲說明書;又精心設計各種不同的潮流周邊,如服飾、地氈、披肩等,只為撕去賭博的標籤,以桌遊、新潮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嘗試玩天九。

中心設計各種新潮周邊,想撕去天九賭博的標籤,以桌遊、新潮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嘗試玩天九。
以天九牌中的「天」、「長衫」、「地」、「九」,設計寓意祝福的產品。

他們也設計了充滿心思的天九骨牌,譬如在文牌「地」上雕刻上香港二字,「天九記載了生長於此地的人的文化,我們講的很多用語都受它的影響。我很想將這孕育了我們很多次文化的遊戲,傳給更多和我文化相同的人。」Wallace意想不到,在充滿離別的這幾年,更多像Yanky提及的移民夫婦,想找一樣承載自己心中文化情感的事物帶走,然後上門訂製了這副天九骨牌帶往異地。用以凝聚、或用以紀念。

在文牌「地」上雕刻上香港二字,希望能將記載這麼多文化符號的遊戲承傳開去。
這個農曆年,或許可以打開一副天九牌,聽上一輩講一堂歷史課,學一門新的「老」遊戲。

這個農曆年,或許可以打開一副天九牌,聽上一輩講一堂歷史課,學一門新的「老」遊戲。

Text:Vincent

Photo:由天九至尊神學研究中心提供、IG @ tin9club

藝文創意

大坑火龍文化館開幕
了解傳統習俗 傳承火龍文化

舞火龍是大坑的傳統習俗,已有逾百年歷史,每年中秋前夕,大坑居民都會在蓮花宮為新造的火龍開光,儀式由火龍總指揮主持,以客家話進行。這項傳統習俗更於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假如想更深入認識這項習俗,就要到訪近日開幕的大坑火龍文化館。

文化館位於銅鑼灣書館街12號,原址是在晚清時期創立的「孔聖義學」,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館內會介紹大坑舞火龍的傳統和歷史,共分為3個部分,地下展覽館展示了大坑舞火龍的歷史、製作、儀式等;一樓餐廳設有特色佈置,把傳統習俗融入其中;而二樓多用途空間則提供場地供不同活動進行。

大坑火龍文化館外觀

為火龍插香

舞火龍典故

相傳於1880年中秋節前夕,一條巨大蟒蛇捕殺了大坑所有禽畜,最後蛇被打死。翌日其屍體失蹤,村內發生瘟疫,多名村民病死。正當大家苦無對策,一名老村民聲稱得到觀音菩薩報夢,只要在中秋節連續三晚舞動火龍繞村遊行,同時燃燒炮竹,便可把瘟疫驅除。最後此法奏效,更成為每年的習俗。

另外,紮火龍也相當講究。每年都由大坑坊眾福利會作統籌,多個小組分工合作,製作出龍頭、龍尾、龍身、龍珠、音樂及紗燈。火龍長67米,由龍頭、龍尾及31節龍身組成。龍頭及龍尾的骨架用籐枝屈成,龍身是一根粗2厘米的繩纜,下接竹竿,再用鐵線於籐架及繩纜上紮上一層厚厚的珍珠草,才算完成。

開始舞火龍,由大坑坊眾福利會前往大坑書館街。

一樓餐廳內貌

TEXT:Gillian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藝文創意

微縮・不微小(二)
微縮模型留住歲月回憶

訪問時第一個問題問到Tony和Maggie希望怎樣介紹自己,他們說曾經有人稱他們為「歲月工程師」,覺得這個形容頗貼切,因為他們的出發點正是希望將童年時的記憶留住。

民以食為天

環顧Tony和Maggie的工作室,不難發現許多作品都離不開「食」。第一眼映入筆者眼簾的,是一個冰室的微縮模型。Tony說:「冰室是童年回憶,從前出外用膳通常只到排檔或茶餐廳,冰室已是較高消費的地方。」正因這些童年零碎的回憶,驅使他們在建構近代香港場景時,總跟地道的食物脫不了關係。

每道微小

Tony腦海中的記憶跟地點和食物有關,而Maggie則享受雕琢食物模型的樂趣。在與黑白淡奶聯手研發微縮模型時,單是菠蘿包的脆面,就試過噴網、直接上色等技法; 而奶茶的茶杯厚薄亦多番研究,務求讓物料能塑造出傳統瓦杯的神髓,呈現出傳統「茶記」絲襪奶茶「茶香奶滑」之感。

屬於每個年代的風味

看Tony和Maggie的作品,可以發現每個造景都跟當時的市井生活環環相扣。從前在戲院門外,總少不了大大小小流動熟食小販的蹤影,亦有飛機欖和「咸濕嘢」這些曾經在街頭十分盛行的小食。二人表示,展覽時看到不同年齡層看著模型的反應,都讓他們甚為滿足。例如有些老人家望著模型良久,仿彿勾起了一些從前的回憶,有些更會主動跟他們分享那時代的趣事。微縮帶給他們的不單是看到成品的滿足感,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仿如置身於該年代的想像。

黎熾明(Tony)和陳慧姬( Maggie)均為微縮藝術家,二人於2015年7月正式成立TOMA Miniature,致力用微縮留住香港昔日時光。TOMA Miniature的作品曾多次被邀於D2 Place、1881公館等各大商場展出,代表作有《荔園遊樂場》、《大坑舞火龍》等。

Text:August
Photo:Nick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微縮・不微小(二)
微縮模型留住歲月回憶

訪問時第一個問題問到Tony和Maggie希望怎樣介紹自己,他們說曾經有人稱他們為「歲月工程師」,覺得這個形容頗貼切,因為他們的出發點正是希望將童年時的記憶留住。

民以食為天

環顧Tony和Maggie的工作室,不難發現許多作品都離不開「食」。第一眼映入筆者眼簾的,是一個冰室的微縮模型。Tony說:「冰室是童年回憶,從前出外用膳通常只到排檔或茶餐廳,冰室已是較高消費的地方。」正因這些童年零碎的回憶,驅使他們在建構近代香港場景時,總跟地道的食物脫不了關係。

每道微小

Tony腦海中的記憶跟地點和食物有關,而Maggie則享受雕琢食物模型的樂趣。在與黑白淡奶聯手研發微縮模型時,單是菠蘿包的脆面,就試過噴網、直接上色等技法; 而奶茶的茶杯厚薄亦多番研究,務求讓物料能塑造出傳統瓦杯的神髓,呈現出傳統「茶記」絲襪奶茶「茶香奶滑」之感。

屬於每個年代的風味

看Tony和Maggie的作品,可以發現每個造景都跟當時的市井生活環環相扣。從前在戲院門外,總少不了大大小小流動熟食小販的蹤影,亦有飛機欖和「咸濕嘢」這些曾經在街頭十分盛行的小食。二人表示,展覽時看到不同年齡層看著模型的反應,都讓他們甚為滿足。例如有些老人家望著模型良久,仿彿勾起了一些從前的回憶,有些更會主動跟他們分享那時代的趣事。微縮帶給他們的不單是看到成品的滿足感,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仿如置身於該年代的想像。

黎熾明(Tony)和陳慧姬( Maggie)均為微縮藝術家,二人於2015年7月正式成立TOMA Miniature,致力用微縮留住香港昔日時光。TOMA Miniature的作品曾多次被邀於D2 Place、1881公館等各大商場展出,代表作有《荔園遊樂場》、《大坑舞火龍》等。

Text:August
Photo:Nick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Chocolate Rain新繪本Hong Kong Blu Art
藍調記錄消逝回憶

凡事總有正反兩面,是好是壞,視乎你如何去體會。過去一年多,Chocolate Rain的創作總監Prudence Mak迫於無奈暫停了所有在外地舉行的展覽,正當她以為事業會大受打擊時,這段期間卻為她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那就是重拾久違了的油畫筆,利用最原始的畫具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而《Hong Kong Blu Art》正是這樣應運而生。

《香港老美》原本是Prudence的朋友Simpson的個人攝影集及社交網站專頁的名稱,她看到裡面有關僅存老香港回憶的照片後深受感動,決定向Simpson借相,以名畫家畢家索著名的藍色時期畫風(periodo azul)重現於那份消逝中的香港回憶,最後二人更將照片與油畫融合,合作出版了《Hong Kong Blu Art》這本《香港老美》的姊妹作。書中介紹的景點可會勾起你對老香港的回憶?

Text:Ivy
Photo:由Hong Kong Blu Art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