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傳統文化

香港匠人

癡迷聞香而自學成師 90後香藝師的尋香之旅

拍攝的時候,攝影師的鏡頭一直被香爐中升起的輕煙所吸引,過半的時間都是在捕捉那稍縱即逝的懸浮。香爐中傳來的香氣卻又總帶有一絲慵懶,輕撫著緩緩合上的雙眼,才發現又錯過了芳煙的一段舞曲。就是這樣愜意的一個下午,方知為何有人會對此愛不釋手。鏡頭前的他叫鄧皓荃(Aaron),作為90後,他一直以來都有著一個與同齡人不相稱的愛好。別人打機砌模型,他卻享受聞香料、搓線香。皆因中四那年,他在志蓮淨苑某殿外聞到一股清香,只那一刻,Aaron就與香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找回這股香氣的Aaron就這樣踏上了「尋香之旅」。

傳說中,香港地名地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香就是其中一種。早於宋朝年間,此地大量種植的沉香木已是朝廷供品。40-70年代,因政治環境而遷入的大量香莊,使此地的香業更加興盛,全世界的華人近乎都要跑到港澳地區買香。可縱使香與香港有如此深的淵源,Aaron的尋香路卻並不如意。隨著改革開放、製香廠的搬離,那繁盛一時的香業也隨之沒落。再到Aaron這一代,大多只能透過書籍、網上紀錄片中的蛛絲馬跡,來尋得製香之法。

90後的香藝師鄧皓荃(Aaron)自小癡迷聞香而自學成師,創辦「港香堂」推廣香文化。

從「尋香」到製香,跌撞自學做出第一支香

鏡頭裡的輕煙依舊努力地跳出各種舞步,偶爾有風吹過,擾亂了節奏,下一秒又以幽香為伴裊裊升起。這股幽香,Aaron尋了好幾年的時光。「尋香之旅」的開始,Aaron省吃儉用,用慳得的錢到街市香舖買香,也因學生時期的財力有限,只能從最便宜的開始試起,結果盡是攻鼻的臭味。後來光顧香莊,開始買些貴一點的香,才漸漸品出淡淡的清香。那些年,身邊的人看著Aaron如此沉醉於香,都紛紛皺眉,「阿仔成日聞香,會唔會聞死佢㗎?半夜三更喺度聞香,係咪撞嘢啊?」可另一頭的Aaron甚至抱起香爐溫書備考、吃薯片、喝汽水,不亦樂乎。

Aaron不理旁人異樣眼光,沉醉在自己的香世界。

「尋香之旅」的後來,Aaron索性學起製香,確保「貨源」充足。雖然沒能找到大師教授,但Aaron對香的執著早已不會被簡單地磨滅掉。沒有香料的配方,就自己翻查古籍、香譜。沒有造香的知識,就從紀錄片中偷師。實在找不到,就自己鑽研出方法。

譬如在尋找香粉的配方時,Aaron從中藥舖一口氣買了三十幾種香料,帶回家自己打粉調配。期間弄壞了家中的幾個攪拌機,還配出了各種異樣的味道。「想說放愈多香料進去,照理就會愈香」Aaron曾將大量香料混在一起卻只撞出藥材味,不過他卻非常享受這個「烹飪」過程,享受撞出不同香味的瞬間。

Aaron自己從古籍、香譜、紀錄片中鑽研香料調配和製香之法。
鑽研調配香粉期間,還弄壞了家中的幾個攪拌機,更配出各種異樣的味道。

又譬如調配完香粉後開始造香的過程。剛開始簡單製作塔香粒、用針筒擠出線香還好,但到要學搓竹籤香時,又再次難倒Aaron。如何將香泥均勻地搓到竹籤上,過程中雙手要相互協調轉動,不然成品便會有扭紋;而且力度也要保持均衡,稍有不慎斷裂就要重頭再來。不斷鑽研、嘗試、失敗,一有空閒就拿來練習的Aaron,終於在半年後成功搓出了第一支香。

最難學的便是搓竹籤香。
Aaron花了半年時間不斷鑽研、嘗試、失敗後,才成功搓出第一支竹籤香。

創立「港香堂」,教授品香之法

裊裊輕煙隨著燃盡的香慢慢離開舞台,留下香爐中一幅篆字狀的香灰畫。Aaron細心地將香灰鋪平,小心翼翼地拓上新的香粉,為香爐點起另一首舞曲,說起了「尋香之旅」之後的故事。看見經常光顧的香莊迎來結業,半世紀的經營難抵貴租,昨日的繁盛今竟如煙。故曾以香港傳統文化保育之名到各處推廣香文化的Aaron決定創辦「港香堂」,推廣香文化。有正職工作的他,放工就會跑到柴灣的Studio中製香,一做便是做到凌晨一、兩點。星期六、日也會來此開鋪製香,或開班教搓香、教聞香。

Aaron後來創辦「港香堂」,製香之餘,更著重開班教搓香、教聞香。

交談間,Aaron也不禁教起那些關於香的事。如近來在網絡上熱論的奇物「龍涎香」,就是極為珍貴的香料。它是因抹香鯨吃完巨型烏賊後,無法消化而排出的可燃物。傳統上,龍涎香一般作為定香劑而非單獨使用,它讓香氣保留得更長的時間。又如某些香料能夠助眠或者有不同的治療功效:柏香、檜木、安息香可以使人放鬆,有助睡眠;吃飽後聞一聞檀香,身心也會更舒暢。除了各種香料的功效外,Aaron也教授了分辨天然香與香精香的方法。那些還沒點燃就已經散發濃烈香氣的便是香精香,反而天然香要在點燃時才能聞到真正的香味。

不同的香料除了有不同的香味,也有不同的功效。

Aaron甚至搬來了陳列香料的木櫃,一一介紹起來。他也很慶幸,如今因為瑜伽、冥想等活動的興起,讓更多人研究起了香。為此他也拼盡全力推廣,「潮流的東西隨時都會變,可能潮流過後,(香)又會消失。」這種不知何時消逝的「無常」,也是他「尋香之旅」上深刻的體會。

Aaron逐一介紹陳列的不同香料。

傾囊相授,只為承傳「香文化」

順著鏡頭畫面,並無法看見爐中的香還剩下多少,可能眼前的煙眨眼後便也逝去。就像某天突然無人接手的香莊、某刻突然就過的潮流。「每個人都以為有人會解決、專家會解決,接著就沒有人去做。直到挽救不了、無法回頭才後悔,但時間已經過去。」Aaron不想自己深愛的文化到某天只存在於書裡、影像裡,然後靜待時間的風吹散這裡的痕跡。所以他將自己一路「尋香」所得傾囊相授,教會更多人製香、品香,以此將歷史、文化帶進生活,而非單純的商品買賣。

將自己一路「尋香」所得傾囊相授,教會更多人製香、品香,以此將歷史、文化帶進生活。

「文化是要找人做載體的,要有人做出來,才有那個文化。」無論社會對香的負面標籤有多難撕去,無論尋香的路有多崎嶇難行。Aaron只希望每一次無常,依然有人來為這爐續上一抹文化的香。

Text:Vincent

Photo:陸羽

熱話, 藝文創意, 設計

傳統娛樂x新潮設計 天九愛好者籍遊戲承傳文化

每逢農曆年,麻雀都是親友相聚時的一項熱門娛樂,或是你不玩,也經常會看到與麻雀相關的影視作品在這期間瘋狂播映。的確,作為一種傳統娛樂,麻雀深入人心。可有另一種同樣是傳統遊戲,在遊戲玩法和歷史故事上都不比麻雀遜色,但會玩的人卻越來越少;又或者很多人都聽過「輸到一棟都無」、「單天保至尊」等俗語,卻不知這些俗語就是源於這款遊戲。這款可能新一代都不知其名、不知其玩法、不知其歷史的紅白點數黑骨牌,其實名為天九,是一款據聞近900年歷史的傳統遊戲。

相傳天九源於宋朝宣和年間,至今已有近900年歷史。

與鋤大D、橋牌相似的鬥智遊戲

傳統天九牌有32隻牌,牌以骰子點數組合而成,有文武牌之分(亦有地方以華夷、男女等劃分)。其中文牌有11款,每款都有兩隻相同的牌成對,從大至小分別為:天、地、人、和、梅花、長衫、板凳、斧頭、紅頭十、高腳七、伶冧六。至於武牌則以牌上的數字組合來稱呼,如45、36就是武牌的九,如此類推有八、七、五,合共四對。剩下的兩張武牌是不能成對的大雞「六」和細雞「三」,然而這兩張最小的牌湊在一起時,卻能成為比上述對子都要大的「至尊」。

傳統天九牌有32隻牌,牌以骰子點數組合而成,有文武牌之分(亦有地方以華夷、男女等劃分)。

天九的玩法與鋤大D、橋牌等遊戲類似。四人遊玩(各8隻牌),每回合玩家按序出牌後以相同的牌種比大小(即文牌比文牌、武牌打武牌、文武對文武),每回合獲勝的玩家可以贏得桌面上的牌。只是特別的地方在於,想贏下遊戲的勝利並不是看最終取得的牌數,而是贏得最後一手牌的人,也因此讓遊戲不止單看運氣,過程中捨牌的策略和玩家之間的觀察反而成為了取勝的關鍵。

天九的玩法與鋤大D、橋牌等遊戲類似。靠運氣之餘,更考驗策略和心理戰。
一群人偶然接觸天九遊戲,便設立「天九至尊神學研究中心」推廣遊戲文化。

從遊戲中找到記載的、衍生的傳統文化

「再看看這副牌,為了讓初學者更容易上手,我們也設計了紙牌。」當Wallace還在講解天九玩法的時候,Yanky已經迫不及待地分享起更容易學習天九的方法。兩人從三年前剛接觸這款遊戲後,便決心推廣遊戲與背後的傳統文化,成為「天九至尊神學研究中心」的主要搞手,別看這組織名字奇特,在傳承天九傳統文化上,他們可是下足了功夫:去舊書店尋找記載天九相關的古書、聽上一輩講述關於天九的故事。

為了讓初學者更容易上手,中心設計了天九教學紙牌。
為了讓初學者更容易上手,中心設計了天九教學紙牌。
市面上記載天九的資料並不多,但原來曾經天九骨牌也有用來作占卜用途。

果然,在Yanky介紹他們設計的教學紙牌時,Wallace又拿出了各種與天九相關的「古老」收藏品以及用天九文化作隱喻的影視作品。「周星馳在西遊記中飾演的至尊寶被點上三顆痣,就變成齊天大聖,而這三顆痣就是天九中的細雞『三』。」細雞作為天九牌中最小的一隻牌,卻能在遇到對的人(大雞「六」)時,推翻規則成為「至尊」,Wallace很喜歡這種以文化符號傳達訊息的作品,更能引人深思,「就像劉德華主演的《五億探長雷洛傳:雷老虎》中,以一場天九『么雙擒四』的牌局就能反映角色之間的性格與關係,這種表達手法更有文化、更有味道。」

十五湖式樣與天九相似,但現在也已經快失傳了。
各種與天九相關的「古老」收藏品,其實也記載著當地的文化。
本土酒廠三生牌曾推出以天九骨牌為主題的酒辦。

籍遊戲打破幾代人隔膜,聯繫四散港人

只是曾為港產片中常見的文化符號,有著豐富歷史背景的天九為何難以流傳?除了需要認清每一隻牌才能進行遊戲外,上一代人不願教或許就是一個很大的原因。「上一代人覺得這是一個會輸身家的賭博遊戲,自然不會願意教,甚至不在子女的面前玩。」Yanky和Wallace的一個友人便是如此,爸爸很喜歡玩天九,卻從來沒有在她面前玩過。後來得知女兒竟學會天九後,先是驚訝,隨後便熱烈地討論起了天九的話題。

Wallace也分享自己穿著天九設計的衣服出門時,被上一輩「搭訕」,兩人憑空切磋起牌藝的情形,「很多上一輩其實會玩天九,只是礙於對天九的固有印象。如果能打破這種印象,以鬥智的桌遊角度切磋,是一個打破隔膜、聯繫彼此的好遊戲。」

Wallace曾穿著中心設計的天九衣物,在街上被上一輩「搭訕」。原來天九會是一種打破兩代人隔膜的事物。

說到聯繫,Yanky也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有一對準備移民加拿大的夫婦想在離開香港前學會這門『熟悉』的遊戲,然後帶去當地,聯繫那邊的香港人。」確實,想在地球的另一端找到一副天九牌並不容易,而當中承載「熟悉」的文化符號和記憶更是珍貴。

不少將要移民的港人,想帶上承載香港記憶的事物離開,到異地聯繫香港人、或用以紀念。

撕去賭博標籤,以新潮設計推廣天九文化

將這些文化傳承,連結上一輩人和下一代人、用熟悉的香港文化凝聚四散的港人,這些都是Yanky和Wallace想做的事。為此他們查古籍、聽老一輩的故事,編寫設計了難得的遊戲說明書;又精心設計各種不同的潮流周邊,如服飾、地氈、披肩等,只為撕去賭博的標籤,以桌遊、新潮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嘗試玩天九。

中心設計各種新潮周邊,想撕去天九賭博的標籤,以桌遊、新潮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嘗試玩天九。
以天九牌中的「天」、「長衫」、「地」、「九」,設計寓意祝福的產品。

他們也設計了充滿心思的天九骨牌,譬如在文牌「地」上雕刻上香港二字,「天九記載了生長於此地的人的文化,我們講的很多用語都受它的影響。我很想將這孕育了我們很多次文化的遊戲,傳給更多和我文化相同的人。」Wallace意想不到,在充滿離別的這幾年,更多像Yanky提及的移民夫婦,想找一樣承載自己心中文化情感的事物帶走,然後上門訂製了這副天九骨牌帶往異地。用以凝聚、或用以紀念。

在文牌「地」上雕刻上香港二字,希望能將記載這麼多文化符號的遊戲承傳開去。
這個農曆年,或許可以打開一副天九牌,聽上一輩講一堂歷史課,學一門新的「老」遊戲。

這個農曆年,或許可以打開一副天九牌,聽上一輩講一堂歷史課,學一門新的「老」遊戲。

Text:Vincent

Photo:由天九至尊神學研究中心提供、IG @ tin9club

藝文創意

大坑火龍文化館開幕
了解傳統習俗 傳承火龍文化

舞火龍是大坑的傳統習俗,已有逾百年歷史,每年中秋前夕,大坑居民都會在蓮花宮為新造的火龍開光,儀式由火龍總指揮主持,以客家話進行。這項傳統習俗更於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假如想更深入認識這項習俗,就要到訪近日開幕的大坑火龍文化館。

文化館位於銅鑼灣書館街12號,原址是在晚清時期創立的「孔聖義學」,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館內會介紹大坑舞火龍的傳統和歷史,共分為3個部分,地下展覽館展示了大坑舞火龍的歷史、製作、儀式等;一樓餐廳設有特色佈置,把傳統習俗融入其中;而二樓多用途空間則提供場地供不同活動進行。

大坑火龍文化館外觀

為火龍插香

舞火龍典故

相傳於1880年中秋節前夕,一條巨大蟒蛇捕殺了大坑所有禽畜,最後蛇被打死。翌日其屍體失蹤,村內發生瘟疫,多名村民病死。正當大家苦無對策,一名老村民聲稱得到觀音菩薩報夢,只要在中秋節連續三晚舞動火龍繞村遊行,同時燃燒炮竹,便可把瘟疫驅除。最後此法奏效,更成為每年的習俗。

另外,紮火龍也相當講究。每年都由大坑坊眾福利會作統籌,多個小組分工合作,製作出龍頭、龍尾、龍身、龍珠、音樂及紗燈。火龍長67米,由龍頭、龍尾及31節龍身組成。龍頭及龍尾的骨架用籐枝屈成,龍身是一根粗2厘米的繩纜,下接竹竿,再用鐵線於籐架及繩纜上紮上一層厚厚的珍珠草,才算完成。

開始舞火龍,由大坑坊眾福利會前往大坑書館街。

一樓餐廳內貌

TEXT:Gillian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藝文創意

微縮・不微小(二)
微縮模型留住歲月回憶

訪問時第一個問題問到Tony和Maggie希望怎樣介紹自己,他們說曾經有人稱他們為「歲月工程師」,覺得這個形容頗貼切,因為他們的出發點正是希望將童年時的記憶留住。

民以食為天

環顧Tony和Maggie的工作室,不難發現許多作品都離不開「食」。第一眼映入筆者眼簾的,是一個冰室的微縮模型。Tony說:「冰室是童年回憶,從前出外用膳通常只到排檔或茶餐廳,冰室已是較高消費的地方。」正因這些童年零碎的回憶,驅使他們在建構近代香港場景時,總跟地道的食物脫不了關係。

每道微小

Tony腦海中的記憶跟地點和食物有關,而Maggie則享受雕琢食物模型的樂趣。在與黑白淡奶聯手研發微縮模型時,單是菠蘿包的脆面,就試過噴網、直接上色等技法; 而奶茶的茶杯厚薄亦多番研究,務求讓物料能塑造出傳統瓦杯的神髓,呈現出傳統「茶記」絲襪奶茶「茶香奶滑」之感。

屬於每個年代的風味

看Tony和Maggie的作品,可以發現每個造景都跟當時的市井生活環環相扣。從前在戲院門外,總少不了大大小小流動熟食小販的蹤影,亦有飛機欖和「咸濕嘢」這些曾經在街頭十分盛行的小食。二人表示,展覽時看到不同年齡層看著模型的反應,都讓他們甚為滿足。例如有些老人家望著模型良久,仿彿勾起了一些從前的回憶,有些更會主動跟他們分享那時代的趣事。微縮帶給他們的不單是看到成品的滿足感,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仿如置身於該年代的想像。

黎熾明(Tony)和陳慧姬( Maggie)均為微縮藝術家,二人於2015年7月正式成立TOMA Miniature,致力用微縮留住香港昔日時光。TOMA Miniature的作品曾多次被邀於D2 Place、1881公館等各大商場展出,代表作有《荔園遊樂場》、《大坑舞火龍》等。

Text:August
Photo:Nick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微縮・不微小(二)
微縮模型留住歲月回憶

訪問時第一個問題問到Tony和Maggie希望怎樣介紹自己,他們說曾經有人稱他們為「歲月工程師」,覺得這個形容頗貼切,因為他們的出發點正是希望將童年時的記憶留住。

民以食為天

環顧Tony和Maggie的工作室,不難發現許多作品都離不開「食」。第一眼映入筆者眼簾的,是一個冰室的微縮模型。Tony說:「冰室是童年回憶,從前出外用膳通常只到排檔或茶餐廳,冰室已是較高消費的地方。」正因這些童年零碎的回憶,驅使他們在建構近代香港場景時,總跟地道的食物脫不了關係。

每道微小

Tony腦海中的記憶跟地點和食物有關,而Maggie則享受雕琢食物模型的樂趣。在與黑白淡奶聯手研發微縮模型時,單是菠蘿包的脆面,就試過噴網、直接上色等技法; 而奶茶的茶杯厚薄亦多番研究,務求讓物料能塑造出傳統瓦杯的神髓,呈現出傳統「茶記」絲襪奶茶「茶香奶滑」之感。

屬於每個年代的風味

看Tony和Maggie的作品,可以發現每個造景都跟當時的市井生活環環相扣。從前在戲院門外,總少不了大大小小流動熟食小販的蹤影,亦有飛機欖和「咸濕嘢」這些曾經在街頭十分盛行的小食。二人表示,展覽時看到不同年齡層看著模型的反應,都讓他們甚為滿足。例如有些老人家望著模型良久,仿彿勾起了一些從前的回憶,有些更會主動跟他們分享那時代的趣事。微縮帶給他們的不單是看到成品的滿足感,更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以及仿如置身於該年代的想像。

黎熾明(Tony)和陳慧姬( Maggie)均為微縮藝術家,二人於2015年7月正式成立TOMA Miniature,致力用微縮留住香港昔日時光。TOMA Miniature的作品曾多次被邀於D2 Place、1881公館等各大商場展出,代表作有《荔園遊樂場》、《大坑舞火龍》等。

Text:August
Photo:Nick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Chocolate Rain新繪本Hong Kong Blu Art
藍調記錄消逝回憶

凡事總有正反兩面,是好是壞,視乎你如何去體會。過去一年多,Chocolate Rain的創作總監Prudence Mak迫於無奈暫停了所有在外地舉行的展覽,正當她以為事業會大受打擊時,這段期間卻為她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那就是重拾久違了的油畫筆,利用最原始的畫具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而《Hong Kong Blu Art》正是這樣應運而生。

《香港老美》原本是Prudence的朋友Simpson的個人攝影集及社交網站專頁的名稱,她看到裡面有關僅存老香港回憶的照片後深受感動,決定向Simpson借相,以名畫家畢家索著名的藍色時期畫風(periodo azul)重現於那份消逝中的香港回憶,最後二人更將照片與油畫融合,合作出版了《Hong Kong Blu Art》這本《香港老美》的姊妹作。書中介紹的景點可會勾起你對老香港的回憶?

Text:Ivy
Photo:由Hong Kong Blu Art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