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傳統手藝

專訪, 香港匠人

00後自學紮作 入殯儀業造紙紮品三年!六歲睇打齋看大戲 紙紮舖尋寶

「盂蘭節是開心的節日,依我們陽間來說,就是有街坊請飲,有孤魂來飲。」是傳統上很重視孝道的月份,以前盂蘭節還可以看戲,更會派福米及福品給街坊。現年23歲的Tony,說盂蘭節其實一點也不可怕,而他雖年紀輕輕卻愛研究傳統喪葬習俗,也是道教信徒,小時候更對打齋儀式很感興趣,15歲開始自學紮作,於三年前入行,現於「泰記壽紙」造紮作。從小就愛在紙紮舖流連,他早就發現自己的愛好與別不同,第一次接觸紙紮更於6歲時在鄉下看到喃嘸師傅做打齋儀式,「小時候覺得儀式很奇趣,膽粗粗問師傅,師傅覺得我細個貪玩。」其後這些年,他的興趣有增無減,好奇心驅使下自己探索,一直鑽研不同傳統文化、紙紮技藝。

在15歲開始自學紮作的他,無師自通,在三年前入行於泰記衣紙造紮作。

睇YouTube自學紮作 遇上明泰入行

「或許是天生,小時候已對中式傳統事物好奇。」年紀輕輕,不愛打機不愛娛樂消遣,只對傳統儀式、紮作有興趣,Tony自言性格比較內斂,但談起有興趣的事便滔滔不絕。他從小開始對傳統喪葬習俗作不少資料搜集,看圍村打礁、看盂蘭勝會,研究不同地方的儀式和習俗有趣之處。他還與筆者如數家珍,分享不止紙紮收藏,如神像、瓷器、紙品、燭台也有,只要是關於傳統的東西,甚至粵劇戲服都會收藏,更曾在學校時參與演出粵劇,「初期家人也不知道我的興趣,但細個到長大一直都沒變過,也任由我發展,到現在以自己興趣作為事業。」但在紙紮行業要入行,大多都是拜師學藝或家族經營衣紙舖,Tony因緣際會於2020年認識從事殯儀業及經營衣紙店的明泰,那年疫情Tony畢業,剛好到訪「泰記壽紙」買衣紙,「大家傾計時發覺有共同興趣,變成朋友。後來疫情開始,殯儀業需求很大,人手很緊張,便開始投身這行業。」

於三年前,Tony開始於泰記壽紙入行造紮作。
說到紙紮時,Tony顯得十分雀躍。

6歲首次接觸紙紮、喃嘸儀式

要說到第一次接觸紙紮,其實早在他6歲時,「記得當時爺爺離世,鄉下有喃嘸儀式,小時候覺得儀式很奇趣,膽粗粗問師傅,師傅覺得我細個貪玩,那時候解釋不到我的疑惑,自己就去不同地方探索。」Tony說遇到其他人家中有紅白二事,會去別人家坐整天看。曾經有位師傅看到他經常出現,就問到他是不是對這行業很好奇、很有興趣,還對他說:「以後你可以到你想看的位置,你自己學到多少就多少。」

後來,長大便可以到不同地區紙紮舖尋寶,有時會找到特別紮作、紙品來珍藏,「以前細個會覺得我不是幫襯,後來大個變熟絡後,知道我有興趣、研究。」後來得知他有研究,可以說得出不同紙紮品上圖案的寓意,他笑言:「佢哋會話知道他不是玩,也不可以騙他,然後讓我可以自己發掘文物。」也會在衣紙店發現不同舊款符,如玉華司淨水符、祭解衣紙、舊式祭白虎打小人套裝,這些都是坊間難尋的。

舊有的紙紮店雞皮紙,具傳統特色。
於盂蘭勝會中,在破地獄中的手寫破獄咒。

家中造紙紮 梳化用來放紮作

「小時候已很熱衷於紙紮這行業,在學校也沒有朋友、沒有話題,大家說的都是打機,很難說起紙紮話題,也不會問同學有沒有興趣,看大戲、打齋,慢慢令性格變得孤辟,鍾意自己做事,不會被人騷擾。」Tony雖只是二十出頭,卻有著成熟的靈魂,比起很多同年紀的年輕人,他很早便知道自己的方向,一直堅持自己喜愛的事。遇到明泰後,真正入行接觸殯儀業,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

對他而言,殯儀這行沒有太大避忌也不可怕,他說現時造紮作主要會在家中,對他來說是最放鬆的時候,「待晚上12點後家人休息後便有自己空間做。」Tony笑言初期還會在房間內工作,後來已經將發展到客廳,現在全屋都放滿了工具、紮作。他笑言梳化也被紙紮品霸佔:「都是紙紮電視櫃和喇叭,家中梳化用來放東西而不是坐人。」

紮作對在世者 是釋懷及鼓勵

紮作可簡單分為喪葬紮作、節慶紮作和裝飾紮作三類,喪葬紮作是供奉死者的祭品,主要用於喪禮之上,包括用以超渡亡魂的金銀山、金銀橋及仙鶴,和滿足死者陰間生活所需的各種用品。 這些用品通常尺寸比實物小,包括衣、食、住、行各種所需,而且可按死者意願訂造。

而入行這幾年,經歷疫情,對生死他都只輕描淡寫,將思念製成紮作,也是一種放下的方式。他說起早前一位於疫情時離世的3、4歲妹妹,家人想將她生前的玩具、個人用品轉成紙紮品,父母以另一種方式來懷念、紀念女兒。曾有一位在世者為髮型師好友訂做單車、髮型屋紮作,全都是生活上的東西,有回憶的物件,如電視櫃連電視、遊戲機PS5及各種遊戲,通過紮作,也是對在世者的一種安慰。「客人會講到,你紮出來同我想要是一樣,其實會好滿足。」

自製紙紮細版鬼王 循環再用

造紮作雖也變成職業,但Tony笑言是「堅興趣做」。有次他在圍村看完打礁,而傳統儀式中的紙紮大士王(即鬼王),體積太大也不方便攜帶,他忽想奇想:「我們在殯儀館儀式和打齋也都會用到大士王,但只是一張照片,就覺得不如造一個在殯儀館用到的細版大士王。」參考不同款式,最後製作了一款於殯儀館打齋時可到的,縮細版25厘米高的大士王,「記得用一晚時間,邊看電影,就造到天光。」

傳統儀式中的紙紮大士王體積較大,Tony便想到可以造一個細版鬼王,方便攜帶。
Tony 參考不同款式,最後製作了一款於殯儀館打齋時可到的,細版25厘米高的大士王。

模仿百年歷史丁燈

紮作在傳統節日慶典和民間宗教儀式中扮演重要角色,承載不同族群的歷史及文化。其中包括用於鄉村傳統儀式的丁燈,這習俗超過數百年歷史,代表正式將新添男丁的名字寫入族譜,客家村則以個別家庭為新生命點燈,只要誕下男丁便會在祠堂點丁燈,約一年至三年才會化燈,象徵家族興旺。客家丁燈身形修長,燈腳為八角形基座。Tony模仿傳統丁燈製作,以他以前一直收藏的傳統手打透光紙樣,製作丁燈上的圖案,「早年在一間店家找到,找出來時膠袋也破爛了,選擇一些可以用的就收購,燈上面那一部份的紙紮即裝飾花邊。」而燈下方四隻蝴蝶,則是本來收藏傳統手打透光紙樣。

Tony模仿傳統丁燈製作,以他以前一直收藏的傳統手打透光紙樣,製作丁燈上的圖案。
Tony示範基本製作紙紮最基本的步驟。

紮作技藝因應不同的紮作品而有差異,但一般的做法有設計選料,紮骨、貼色紙和裝飾,「紮」、「撲」、「寫」、「裝」四個重要工序。以簡單的材料如竹篾、紗紙、色紙、絹布等,運用紮作技巧和繪畫筆功製作而成。先將竹蔑紮成基本形狀、再將紙架撲在骨架上,造出作品的輪廓、用筆畫出來令內容更豐富,為作品添加花邊紙條裝飾。Tony指當中難度最高是「紮」和「寫」,需要師傅的寫字、繪畫功底扎實,否則一落筆,出錯就會令作品重頭來過。而手工紮作的變化甚多,每次的造法也未必相同,而每一件紮作也是獨一無二。

「有時會不捨得,花心機去做,都想可以放更長時間。」製作工序往往要至少三、四天甚至一星期時間,花費的心血一點也不少,但紙紮品的命運最終皆是送進火爐中。

紮作是以簡單的材料如竹篾、紗紙、色紙、絹布等,運用紮作技巧和繪畫筆功製作而成。

盂蘭節是開心的節日」

盂蘭節於香港是歷史悠長的習俗,傳統會於七月十五當日拜祭去世的親人,再到街頭焚燒祭祀,讓陰間無主孤魂都可以得到人間的供養。Tony不諱言,其實完全沒有恐怖成份,「盂蘭節是開心的節日,依我們陽間來說,就是有街坊請飲,有孤魂來飲。」也是傳統上很重視孝道的月份,以前盂蘭節還可以看戲,更會派福米及福品給街坊,其實盂蘭節是個開心的節日,在這節日燒衣紀念先人,為了表達心意,而紮作便是對在世者及離世者也成為另一種釋懷及鼓勵。

盂蘭節於香港具歷史悠長的習俗,是很重視孝道的月份,也是開心的節日。

Text:Twinkie

香港匠人

子承父業琢玉成器 當傳統玉藝遇上新穎設計

談及玉器,在不少人眼中就還是一種傳統的飾物,稍有瞭解的或許還會懂得玉器背後蘊含的各種諸如平安、健康、美滿的寓意。小時候,家中的長輩總是會不知從哪裡拿出一件玉墜著我們戴上。玉墜款式有很多,有靛的、有綠的,也有的甚至還繫上一條顯眼的紅繩,他們會小心地著你戴好。只是心甘情願戴上的小孩卻沒幾個,不是覺得礙事,就是嫌其老土。

從小就對著玉器的談浩然(Eddy)也不例外,就算有玉石工匠爸爸(談洲生)親自雕琢,Eddy也不願意戴玉。不過,玉石的美畢竟也包含著歲月的沉澱,長大後的Eddy漸漸地接受玉器,更接過爸爸遞來的玉石與工具,在體驗玉藝的過程中,找到了玉石的美。子承父業的故事背後,也是一段父子師友情。

兒子談浩然(左)和爸爸談洲生(右)一起設計玉器飾物。

13歲學師 雕刻玉器至今近50年

故事的開始,是剛讀完小學的談洲生,在親戚的介紹下,來到一位玉藝師傅門下學習玉器雕刻。對於一個年僅13歲的小孩來說,那段學藝的日子並不好過。嚴厲的師傅不說,剛入門的他還要一直做著「下欄」的工作,準備好素材供同門的七、八個師兄作雕刻。這些重複的工作不但枯燥,同時也伴隨著危險。整天對著鋒利的鐵具切割、打磨,稍有不慎便會削到手指。談洲生還深深記得當時自己的十個指頭幾乎長期都纏著膠布,一度想放棄的他,就因為家人的一句話:「你只讀完小學,出來還能作甚麼?」,談洲生也就繼續拿起玉石,埋頭拋磨。「至今也有47、48年了。」而那塊原玉,也逐漸磨成了花。

年僅13歲的談洲生,當年在親戚介紹下拜師學起玉器雕刻。

四年過去,談洲生滿師。17歲的他離開師傅,做起了玉石批發生意,而玉器的雕刻工場,就設在家中的一間房內。那是香港玉器行業仍然興盛的日子,訂單多時,談洲生便會教女朋友雕刻技巧,兩人一起完成訂單。後來,女朋友成為了談太;再後來,做了十多年的批發生意也因過度開發的玉石「白地青」不再供港而停止。兩人索性找了一處街檔,做起玉石零售,賣起談洲生一雙巧手下各種別緻的雕刻,經營至今。

17歲的談洲生滿師後,便做起玉石批發生意。更在家中設置玉器雕刻工場。
隨著玉石停止供港,談洲生夫婦索性找了一處街檔,做起玉石零售。

長沙灣的精美玉石檔「恒裕玉器」

早上9點半後,只要路過長沙灣永隆街,就會看到這裡掛著一個醒目的「玉」,那便是「恒裕玉器」的舖位。和大部分的玉檔(以白、綠色為主的傳統款式)不同,這裡陳列的玉器色彩繽紛,款式更是精美多樣。有花、有扇、有蝴蝶,全憑談洲生多年得來的技藝。

每天早上9點半,「恒裕玉器」便會開舖。
舖中陳列的玉器色彩繽紛,款式更是精美多樣。

比起做批發時流水式地雕刻相同的款式,他更喜歡現在能夠隨意發揮,配合顧客的口味,雕琢出精緻的花樣。因此街坊也都喜歡上前揣摩欣賞,更有熟客長年都來討教。年復一年,一個小小的玉舖,就這樣養活了一家四口人。

多年得來的技藝和對玉石的瞭解,使談洲生的玉石雕刻更是精美。

子承父業的契機 源於談洲生的一場大病

同樣是小時候,小時候的談浩然(Eddy)對於爸爸造玉的印象就一個字,「嘈」。他也沒有走進過爸爸的工作房,也沒有到店舖幫忙,在他看來,大概也不會有機會接觸到玉藝這回事。後來在大學修讀產品設計的Eddy,屢獲設計獎項,更令他打算畢業後就從事產品設計的工作。而使Eddy有機會拿起砣具,雕琢玉器的契機,其實是源於爸爸的一場大病。那段時間,對Eddy來說非常「嘈」的工作房突然沒了聲息,看著房裡擱置的器具和原石,Eddy才開始萌起承繼爸爸手藝的念頭。

一場大病,令運作的玉石工場一時間安靜了下來。

適逢當時要完成學校的畢業展覽功課,而這份功課也將決定自己日後在設計行業的發展。Eddy左思右想,最終把心一橫,放棄了產品設計,取而代之將爸爸的玉藝融入珠寶設計中,「當時覺得,如果不趁這個機會的話,就再也沒有這樣的創作空間了。」後來,Eddy以這份畢業功課為雛型,創辦了「小玉舍」,用新穎的想法,以銅襯上傳統玉器,搭配出新風格。

Eddy擅長金工,在工作室中有各式各樣的金屬加工機器。


就這樣,Eddy跟起了爸爸學師,漸漸地在嘗試玉藝的過程中,體驗到的造玉的滿足。對於Eddy願意嘗試造玉,談洲生有說不出的開心,想起小時候那個連玉器都不戴的孩子,如今就坐在自己面前專心地磨玉,他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只是比起自己當年的刻苦耐勞,現在則是要想辦法讓Eddy感興趣。

見兒子願意嘗試玉藝,談洲生有說不出的開心。
他迫不及待地想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父子檔經營玉飾品牌「小玉舍」

大病痊癒後的談洲生,除了繼續打點「恒裕玉器」,也會和Eddy一起經營「小玉舍」,父子檔一起設計各種創新的玉器。有趣的是,談洲生起初並不看好兒子的設計,他覺得Eddy「方」、「薄」的設計與傳統玉器風格相差甚遠,未必會有人喜歡。然而這種設計卻被年輕人買去,談洲生也笑說,從那一刻起兒子就成了自己的老闆。平日裡,他有時也會喚Eddy做「老細」,只要是Eddy想好的設計,他都能以嫻熟的手法雕刻出來。

父子兩人經常會討論玉石的設計方向,被市場說服的談洲生更不時稱Eddy作「老細」。

如今,「小玉舍」主要設計適合年輕人配戴的戒指、頸鏈、鈪等玉石飾物。飾物稜角分明,以簡約、靈巧為主。父子兩人也常常一起討論玉石的設計與可行性,過程中也很少出現摩擦,反而兩人還能從中得到不少益處。譬如爸爸能從Eddy新穎的設計中獲得靈感,從而放進自己的玉器雕琢中,「做設計的人一定需要互動,互相啟發才不會被困在框內。」;而Eddy也能爸爸的建議中理解更多工匠手法上的技巧,對自己本身在做的金屬加工也有很大的幫助。

「小玉舍」主要設計適合年輕人配戴的戒指、頸鏈、鈪等玉石飾物。

在經營「小玉舍」的這段日子裡,父子兩人也遇過不少難忘的事。如兩人為了設計一部觀賞玉石之美,如顯微鏡般的《玉儀》,要製作儀器中那薄至1毫米的玉片就考起了四十幾年經驗的爸爸。兩人也有遇過一位客人,拿著一件碎掉的玉鈪,想要修復它。細問之下,玉鈪是親人留下的,因此客人想要修復這件對他來說非常有意義的鈪。後來在與客人討論後,配以銅器,將舊鈪修復出了新樣式。

藝術裝置《玉儀》設計圖。

不論是這位客人的故事,還是這對父子檔之間的故事,又或是此地的玉業、此地的故事;傳承下去的都是情感與回憶,任憑周遭如何改變,總有一份情不變。如玉般,在歲月裡仍是晶瑩。

Text:Vincent
Photo:陸羽、受訪者提供

展覽, 藝文創意

香港工藝師攜手炮製創新工藝品 麻雀雕刻/竹蒸籠雕塑/失蠟鑄造帆船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傳統工藝品就難抵機械量產的潮流而逐漸沒落或消失;甚至在藝術方面,AI竟也能作畫獲獎。然而,傳統工藝和藝術創作的靈魂並不會如此輕易被模仿取代。近日,飄雅活藝就舉辦了「手製心造」展覽,展出了香港不同界別工藝師們的巧手下,九組融合傳統工藝與藝術的精心之作,從竹材到藤編、木雕、霓虹工藝品,讓大家欣賞精美的藝術品時,也能感受到香港各種精湛的傳統手工藝技術。

由傅統手造竹蒸籠大師呂明師傅和當代工藝師林嘉裕合作,以竹及竹雕形式創作的佛像《福氣》。

天壇大佛是香港著名的景點之一,運用香港傳統工藝創作的這座地標景點更有幾分親切的感覺。觀賞作品,不難猜出創作背後所用的手工藝——蒸籠。作品名為《福氣》,是由94歲的傳統手造竹蒸籠大師呂明師傅和徒弟林嘉裕合作、以竹及竹雕形式創作的佛像。佛像的基座為三款不同樣式大小的竹蒸籠,梯階、袈裟等細節則由不同的竹材編製而成,配合傳統竹根雕刻的佛像完成這座莊嚴的作品。

接下來的作品所使用的工藝就沒有那麼容易猜中。其製作是一種名為失蠟法的鑄造方式,工序複雜且每道工序都不能出現失誤,否則成品便會易碎或有雜質。這對以香港帆船為形的混合媒介雕塑《一帆風順》便是由傳統失蠟鑄造工藝師廖榮想師傅、當代工藝師林昆佑及林繁盛共同創作。以樹葉為藍本設計的船帆就是用這項複雜工藝鑄造而成,再由林昆佑與林繁盛合作雕刻船身來襯這兩片琉璃與黃銅的船帆。

由傳統失蠟鑄造工藝師廖榮想師傅、當代工藝師林昆佑及林繁盛共同創作的帆船雕塑《一帆風順》。

而說到香港傳統工藝,怎能不提招牌製作。展品《修復鷄記蔴雀招牌》和《眾裏尋她千百度》就用熟悉的燈光點亮了展廳的一角。前者由當代設計師郭斯恆收藏,再讓胡智楷師師傅修復來自鷄記蔴雀招牌的公雞圖案。後者則是重現七、八十年代香港街道霓虹招牌街景的互動藝術裝置,由郭斯恆、吳茂蔚及邱穎琛設計。

由當代設計師郭斯恆收藏,再讓胡智楷師師傅修復來自鷄記蔴雀招牌的公雞圖案《修復鷄記蔴雀招牌》。
重現七、八十年代香港街道霓虹招牌街景的互動藝術裝置《眾裏尋她千百度》,由郭斯恆、吳茂蔚及邱穎琛設計。

有雀館招牌自然就有麻雀檯和麻雀。這套細看之下充滿心思的檯凳由傳統木工雕刻工藝師蕭炳強師傅和當代工藝師周健龍共同創作,名為《飛躍奔騰》。通過榫卯工藝組裝而成,檯側均嵌有木雕作品,講述香港從漁港發展至今的每個變幻時,海港、舊城窄巷中的熟悉景色。至於檯凳腳,則以馬蹄造型設計。

由傳統木工雕刻工藝師蕭炳強師傅和當代工藝師周健龍共同創作,通過榫卯工藝組裝的麻雀檯凳《飛躍奔騰》。

手雕麻雀可能是港人較為熟悉的工藝,每一張手雕牌背後都是一刀一刻的心思,獨一無二。而展出的這副麻雀《巧雀奇遇——香港版》,更加入了更多本地特色和標誌,優美細緻呈現出了傳統的香港特色。作品由手工麻雀雕刻工藝師張誠忠師傅、插畫師張凱欣及攝影師陳漱石共同創作。

由手工麻雀雕刻工藝師張誠忠師傅、插畫師張凱欣及攝影師陳漱石共同創作的《巧雀奇遇——香港版》。

展覽中還有更多傳統工藝結合當代藝術的設計展品,樣樣都精緻有趣,讓人能在全新的角度下重新觀賞、了解這些傳統工藝的文化和歷史,然後將其延續下去。

由當代工藝師KC和PAK共同創作的《波子棋》,以當代工藝重新詮釋傳統棋盤遊戲。
由當代工藝師蔡潤詩和陳郁共同創作、以藍染製作裡襯而製成的藤製行李箱《漂泊——時、地、人》。
由當代工藝師林昆佑與林繁盛共同創作、以不同種類的本地木材配上漆藝及雕刻製作而成的中式屏風系列《從前、以後》。

「手製心造」
日期:即日至3月25日
時間:上午11時至下午6時(星期日、一閉館)
地點:中環卑利街11號飄雅活藝(Crafts on Peel)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展覽, 藝文創意

文地貓作品成NFT加密藝術
首位香港插畫師進軍NFT交易平台

網上加密貨幣熱潮席捲全球,文化藝術界也有屬於自己的加密藝術貨幣──NFT(非同質化代幣),造成一股藝文界的NFT狂熱。日本有現代藝術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加入NFT加密藝術,而香港終於也有第一位NFT插畫家,那就是「文地貓」!文地:「希望可以多一個方法開拓國際市場,讓更多人知道文地貓;實際一點的,也希望多一個渠道幫補家計。」輕描淡寫的一句,道出了香港從事藝文創作的辛酸與無奈。

藉NFT開拓新市場

文地在2006年出版首本作品《他她牠的床》,至今至在香港插畫家出道15年,被問到主要收入來源時,她笑言:「如果依賴版稅的話早已餓死!」雖然有設計文地貓產品販售,但原意只是想保持曝光率和支持者的熱度,所以也不能大量生產以減低成本,扣除成本後賺到的僅僅能支持下一次推出產品的成本。然而,版稅靠賣書,現在買書的人已經越來越少,她邊笑邊說:「香港做插畫、漫畫是很淒苦的。」現時她的主要收入來源為不同機構及商業品牌的合作,其次為賣產品及版稅,所以今次加入NFT是一個探索新市場的好機會:「畫了這麼多年,也有大量的存量,應該好好善用這些資源的。」

NFT保障創作者權益

NFT其中一個賣點是對版權的保護,文地認為香港的版權文化較國際社會落後,雖然香港人認識版權,但實際操作上則不然。 不論簡單與困難、美麗或奇特,每一個創作均是創作者的心血,文地直言版權對創作者十分有意義和重要:「都是我花了很多腦力和努力而成,任何人都能用的話,不禁問自己『我到底在做甚麼?』。」偶然,有支持者使用了其圖畫去整蛋糕,其實她也不太介意,但支持者分享圖片時也應該「落Credit」,尊重創作者才能使更多人認識他們,壯大圈子才能走得更遠。

基於這個原因,再加上這幾年大家的生活實在太苦悶,既然有新的平台,文地決定作出新嘗試,正式涉足NFT加密藝術市場。一班本地年輕插畫家一向團結,在文地的帶動下,期望不久將來會見到更多香港文化藝術界精英加入NFT的行列。

NFT是甚麼?

NFT與Bitcoin(比特幣)等加密貨幣不同,只因每個NFT均是獨一無二。NFT作品發行後便不能更改創作者資料或創作日期,每一個作品能確保得到最佳的版權保護及尊重,而佳士得及蘇富比拍賣會亦已接受拍賣NFT藝術作品。截至目前,2021年初的佳士得拍賣會中,加密藝術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 7000 萬美元天價成交,創下 NFT 藝術市場最高價,吸引更多藝術家投入NFT的潮流。

文地貓部分NFT精彩作品:

TEXT:吳凱欣
PHOTO:文地貓Opensea, 文地貓facebook

本地遊蹤

Affordable Art Fair 2021
5位藝術家眼中的多元香港

旨在推動藝術普及化的Affordable Art Fair去年因疫情取消,今年終於重臨本港,由今天起至星期日開放予公眾參與,場內雲集44 間本地及國際畫廊的作品,期望能打破大眾認為藝術總是曲高和寡的刻版印象。場內不少藝術家都以香港為主題,儘管「移民」已成全城熱話,但不論是來自本地抑或是意大利、法國、英國的藝術家,仍然願意駐足香港,以藝術記錄他們眼中的香港。現為大家精選了5位藝術家的心血結晶,讓大家細味我城的多元面貌。

1. 許開嬌


本地新晉藝術家許開嬌是本年度Affordable Art Fair焦點活動「Young Talent」的其中一位藝術家,近年以在紙巾上創作的藍調水墨作品而聞名,喜愛把日常用品和傳統工藝結合的她,再次通過新系列作品「膠袋刺繡——香港金魚街」扭曲傳統藝術形式,賦予這些用品全新意義。她邀請蘇州繡娘在膠袋繡上靈動的金魚圖案,為了模擬旺角金魚街的景致,27件作品由畫框鑲起並掛滿整幅牆,非常矚目。另外,場內亦展出她的《千手》燈光裝置,作品意指置身於瘋狂的新世界中,大家都要如千手觀音般有千手準備才能夠應付突如其來的疫情和五花八門的防疫政策。

《千手》

2. Johnnie Walker Blue Label X Tommy Fung (SurrealHK)


本地攝影師兼平面設計師 Tommy Fung(SurrealHK)富有玩味的超現實作品向來在網絡上大受歡迎,在今屆 Affordable Art Fair,大家便能欣賞其新作。Tommy 和 Johnnie Walker Blue Label 合作,於期間限定的「藍舍」酒廊中展出4幅由品牌經典威士忌為靈感,並且結合香港景色的改圖作品。不論是維港上空威士忌形狀的星光,還是品牌的標誌 Striding Man 橫越維港的景象,都展現了他和品牌的共同信念——Keep Walking。

《星座》

《鐘樓》

《維港》

《摩天大廈》

3. Francesco Lietti


來自意大利的畫家Francesco Lietti和香港的淵源始於一趟於2005年的旅程,他對香港可說是一見鍾情,這座城市的活力使他著迷,因此在2006年起便決定在此定居,畫用色鮮明,對比強烈,展現出香港充滿活力的一面。最有趣是他會從傳單、雜誌、報紙中剪出文字並拼貼在作品裡,文字都是由不稔中文的他隨機挑選,為畫作賦予了一絲幽默。

4. Camille Levert


自2015年起移居香港法國女藝術家Camille Levert對本地的舊建築情有獨鍾,霓虹招牌、唐樓等都賦予她源源不絕的靈感,她以結合攝影、刺繡、拼貼等技巧的立體相片模型重塑香港舊區臉貌,作品造工精巧,令人嘆為觀止。

5. Harry Harrison


來自英國的政治漫畫家Harry Harrison以其幽默諷刺的風格聞名,為《南華早報》工作的他慣常以動物代表政治人物,場內展示了他一系列探討中港關係的畫作,全為香港的時代脈絡留下註腳。

Affordable Art Fair 2021

日期: 即日起至8月29日

時間: 8 月 27 日(星期五)上午 11 時正至晚上 8 時正、 8 月 28 日(星期六)中午 12 時正至晚上 7 時正、 8 月 29 日(星期日)中午 12 時正至下午 5 時正

地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FB: AffordableArtFairHongKong

IG: affordableartfairhk

Text:Zinny
Photo:Affordable Art Fair、Zinny

本地遊蹤

愛情悲劇《蝴蝶夫人》將在10月上演

《蝴蝶夫人》完美結合東方文化與西方傳統歌劇,被譽為浦契尼最動聽的歌劇作品,由1904年至今已成為全球最常演出的歌劇之一。香港歌劇院將首度與斯洛文尼亞國家劇院聯合製作《蝴蝶夫人》,製作邀得亞洲及歐洲的歌唱家演出,包括加拿大指揮家阿貝爾(Yves Abel)、韓藉女高音林世庚、華人女高音王冰冰、男高音馬納菲(Mykhailo Malafii)及巴達列亞(Khachatur Badalyan)、男中音邦涅考夫斯基及費達歷斯、日藉女中音鳥木弥生。這次重頭製作的特別之處在於,導演馬埃斯特里尼(PierFrancescoMaestrini)將故事設定在比原著1860年早數十年發生,並會以精巧的視覺效果營造不同場景,為這場經典愛情悲劇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浦契尼《蝴蝶夫人》
日期 10月6日至10月9日(下午7時45分);10月10日(下午3時)
地點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備註 票價:$1,080,$920,$720,$620,$420,$180(門票即日起於城市售票網發售)
備註 意大利文演唱,中英文字幕

TEXT:Gillian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藝文創意

半步・半部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21—香港部屋《半步屋》

座落在日本津南町的香港部屋,今年展出由香港藝術家林東鵬(下稱東鵬)的創作作品《半步屋》,由構思、策劃、執行,都充滿不確定性。由原本要出國參展,到躊躇是否繼續,再到作品留港籌備及部署展覽的實行,讓《半步屋》這個計劃一錘定音的就是東鵬與藝術推廣辦事處磋商時道出的一句: 「總要踏前半步才有可能。」半步,正是今次的主題。

半步・半部屋

[]
《半步屋》的同音「半部屋」,在日語的解釋就是未完成或不完整的部屋。作品座落在津南町,部屋只得一半用文字、音樂、流動影像及圖像等元素,建構出一室風景。另一半則完全留白,讓大家運用想象力去填補缺席的部分。問到東鵬覺得半步的距離有多遠,得出的答案很妙:「半步是一種期盼。」他解釋道:「要先有半步,才有一步。半步就好像是帶著期盼去走好、完成未知的一步; 亦因如此,半步才有想象、願景。」

建築想象

東鵬建構《半步屋》時,從文化生活著手。兩地的流行文化、飲食傳統,以至生活背景等都是他和一眾參與計劃的香港大學藝術學系實習生所選擇的素材。因為言語不通,加上未能親身到訪取得第一手資料的關係,團隊在資料搜集時只能從書本和網上去逐步建構出部屋的每項細節。

東鵬在工作室一隅建構《半步屋》的藍圖。

又因未能親身到場監督,兼言語不通的關係,東鵬在構思如何向當地工作人員說明裝嵌流程上都費了一番工夫。先在自己的工作室度尺劃線,用1:1建出部屋每個部分,再製作出「組立圖」(像連鎖家具店的組裝說明書),以最少的文字引導當地工作人員完成裝嵌。在這些細節上,足證單憑想象其實不足以令這個計劃誕生,關鍵更在如何逐步將想象執行和建構出來。

「組立圖」以最少的文字引導當地工作人員完成裝嵌。

多做半步完整想象

「半」,在這個計劃中蘊含多種意思。兩地間的交流、觀者與藝術家思想上的碰撞、藝術家和實習生的互動, 有每個單位作「半」,才有企劃的「一」。今次藝術推廣辦事處找來一群香港大學藝術學系的學生隨著東鵬實習,不論藝術家或是藝術推廣辦事處館長Jessie,都感受到現今年輕人的魅力。東鵬都稱實習生為「Studio Monster」,雙方溝通無間。在《半步屋》內,有一些戲仿日本當地電視台的短片,其中一段名為《半桶水廚房》的短片就是雙方在溝通創作上毫無隔閡的成果。藝術推廣辦事處館長Jessie亦表示,在與實習生們互動時,都發現他們對世界有種好奇心,願意「Touch the unknown」,對自己熱愛的東西都充滿耐性。

Jessie亦提到:「作為『香港部屋』第二個三年計劃,承著上次成功首辦、像是結交新朋友的經歷;今次計劃最希望帶出的意念和訊息是更多朋友間的關懷和思念。」為了讓這「半」更完整,藝術推廣辦事處特地邀請虎豹樂圃創作和演奏樂章《介》; 以及找來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M21媒體空間帶領青年大使的製作影片「一方山水・一方人情」,來為大家的思念想象作憑據。

360°虛擬導覽: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APO/HKH2021/VR/

網上活動:
「大地之約—香港部屋《半步屋》交流放送」
日期: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時間:下午3時 (香港);下午4時 (日本)
形式:以 Zoom 視像會議形式進行
內容:藝術家及作品製作團隊分享、《介》演奏首播、「一方山水・一方人情」影片首播及「山水滋味」年青廚師烹飪環節
語言:粵語、日語
報名表格:https://forms.gle/DGQTAVbaBY7BKDUK8
截止報名日期: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山水滋味」示範
日期: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起
形式:網上直播及重溫
籌劃: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M21媒體空間
年青廚師:Will Leung

《介》音樂演奏
日期: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起
形式:網上直播及重溫
作曲:鄧慧中
演出:虎豹樂圃、香港中樂團

網址: https://bit.ly/3sON3ft

Text:August
Photo:Damon

藝文創意

《萬象‧新生》
銅鑼灣7500尺大型畫展

在車水馬龍的銅鑼灣鬧市,除了大型百貨公司與食肆之外,《藝迎萬象》的壓軸畫展《萬象‧新生》,亦正在一個佔地7,500平方尺的場地舉行,成為藝術及文化界的佳話。

《萬象‧新生》分別展出了黃家偉與劉佳兩位在當代水墨領域探索多年的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對於當代水墨持有不同的理念:劉佳秉持「古意在當代」的原則,她的創作多以日常為靈感,在她的畫筆下,普通物件也可以散發出閃耀的靈氣。黃家偉則認為應該打破傳統建立全新的體系,他擅長營造想像的宇宙空間,作品用色大膽、層次豐富,這次將展出他的油畫、現代水墨、畫法、行為藝術等作品,見證了他25年來的創作演變。

萬象·新生—劉佳、黃家偉雙個展
日期 即日至8月27日
時間 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地點 銅鑼灣登龍街18號VPOINT5樓全層

Text:Ivy
Photo:由受訪者提供

藝文創意, 藝術

半步・半部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21—香港部屋《半步屋》

座落在日本津南町的香港部屋,今年展出由香港藝術家林東鵬(下稱東鵬)的創作作品《半步屋》,由構思、策劃、執行,都充滿不確定性。由原本要出國參展,到躊躇是否繼續,再到作品留港籌備及部署展覽的實行,讓《半步屋》這個計劃一錘定音的就是東鵬與藝術推廣辦事處磋商時道出的一句: 「總要踏前半步才有可能。」半步,正是今次的主題。

半步・半部屋

《半步屋》的同音「半部屋」,在日語的解釋就是未完成或不完整的部屋。作品座落在津南町,部屋只得一半用文字、音樂、流動影像及圖像等元素,建構出一室風景。另一半則完全留白,讓大家運用想象力去填補缺席的部分。問到東鵬覺得半步的距離有多遠,得出的答案很妙:「半步是一種期盼。」他解釋道:「要先有半步,才有一步。半步就好像是帶著期盼去走好、完成未知的一步; 亦因如此,半步才有想象、願景。」

建築想象

東鵬建構《半步屋》時,從文化生活著手。兩地的流行文化、飲食傳統,以至生活背景等都是他和一眾參與計劃的香港大學藝術學系實習生所選擇的素材。因為言語不通,加上未能親身到訪取得第一手資料的關係,團隊在資料搜集時只能從書本和網上去逐步建構出部屋的每項細節。


東鵬在工作室一隅建構《半步屋》的藍圖。

又因未能親身到場監督,兼言語不通的關係,東鵬在構思如何向當地工作人員說明裝嵌流程上都費了一番工夫。先在自己的工作室度尺劃線,用1:1建出部屋每個部分,再製作出「組立圖」(像連鎖家具店的組裝說明書),以最少的文字引導當地工作人員完成裝嵌。在這些細節上,足證單憑想象其實不足以令這個計劃誕生,關鍵更在如何逐步將想象執行和建構出來。


「組立圖」以最少的文字引導當地工作人員完成裝嵌。

多做半步完整想象

「半」,在這個計劃中蘊含多種意思。兩地間的交流、觀者與藝術家思想上的碰撞、藝術家和實習生的互動, 有每個單位作「半」,才有企劃的「一」。今次藝術推廣辦事處找來一群香港大學藝術學系的學生隨著東鵬實習,不論藝術家或是藝術推廣辦事處館長Jessie,都感受到現今年輕人的魅力。東鵬都稱實習生為「Studio Monster」,雙方溝通無間。在《半步屋》內,有一些戲仿日本當地電視台的短片,其中一段名為《半桶水廚房》的短片就是雙方在溝通創作上毫無隔閡的成果。藝術推廣辦事處館長Jessie亦表示,在與實習生們互動時,都發現他們對世界有種好奇心,願意「Touch the unknown」,對自己熱愛的東西都充滿耐性。

Jessie亦提到:「作為『香港部屋』第二個三年計劃,承著上次成功首辦、像是結交新朋友的經歷;今次計劃最希望帶出的意念和訊息是更多朋友間的關懷和思念。」為了讓這「半」更完整,藝術推廣辦事處特地邀請虎豹樂圃創作和演奏樂章《介》; 以及找來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M21媒體空間帶領青年大使的製作影片「一方山水・一方人情」,來為大家的思念想象作憑據。

360°虛擬導覽:https://www.lcsd.gov.hk/CE/Museum/APO/HKH2021/VR/

網上活動:
「大地之約—香港部屋《半步屋》交流放送」
日期: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時間:下午3時 (香港);下午4時 (日本)
形式:以 Zoom 視像會議形式進行
內容:藝術家及作品製作團隊分享、《介》演奏首播、「一方山水・一方人情」影片首播及「山水滋味」年青廚師烹飪環節
語言:粵語、日語
報名表格:https://forms.gle/DGQTAVbaBY7BKDUK8
截止報名日期: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山水滋味」示範
日期: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起
形式:網上直播及重溫
籌劃: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M21媒體空間
年青廚師:Will Leung

《介》音樂演奏
日期: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起
形式:網上直播及重溫
作曲:鄧慧中
演出:虎豹樂圃、香港中樂團

Text:August
Photo:Da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