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中醫

生活美學, 生活美學 - 其他

【睡前一件事】睡前推腹
達安神助眠、紓緩胃脹之效

武俠小說常言「打通任督二脈」,而推腹正正就是在「任脈」之上進行,從胸口開始往下推掌至小腹位置,其最大好處是能安神助眠和紓緩胃脹。即看中醫師以下的推腹教學!

《靈樞•口問》記載:「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陳艷瑤中醫師表示,這意指睡眠和覺醒是由陰陽盛衰主導;而「任脈」與「手足三陰經」的循行位置有多次交會,睡前推按「任脈」能調節諸陰經經氣,幫助屬陽的衛氣注入陰經,有助提升睡眠質素。

此外,《臨證指南醫案》提及「胃宜降則和」,胃氣以降為順,如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會出現胃脹 、噯氣的情況。推腹透過物理性手法通降逆行的濁氣而紓緩胃脹,且推按時經過多個重要穴位 ,包括「膻中」、「中脘」、「氣海」,推按這些穴位可寬胸理氣,和胃消食。

推腹步驟:

1. 睡前平臥於床上,雙手相疊於胸口。

2. 用手掌大魚際肌肉從「膻中」往下推按至「中脘」、「氣海」。

3. 到達「氣海」後,雙手再次相疊於胸口,重複步驟2大約20次。

膻中穴:在胸部,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或臍與劍突連線的中點。

氣海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推腹細節

推腹時,推按位置有酸脹感為宜,胸腹部皮膚亦會微微泛紅,而推腹後患者偶爾會打嗝或排氣。由於推腹能通降任脈逆行的濁氣,使清陽之氣升發,故重複動作至一定程度,患者或會逐漸產生睡意而自然入睡。

推腹時間

《中藏經》提及「三焦者⋯⋯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意指「三焦」能統領臟腑經絡,而晚上9時至11時(亥時)「手少陽三焦經」經氣旺盛,故此時是進行睡前推腹的最佳時間,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推腹忌諱

推腹方向必需從上而下,逆行推腹或會引致脾胃氣機升降混亂,加重不適。除孕婦及胸腹部有傷口未癒的患者外,所有人均適合進行睡前推腹。

TEXT:Q
PHOTO:網絡圖片

生活美學

睡前一件事:中醫推介寧神安眠湯
從此不再眼光光,等天光

失眠是都市人通病,曾有社企於2020年委託中文大學進行問卷調查,隨機電話訪問了807名香港市民,發現近7成受訪者曾有失眠問題,主要因素包括工作或學業壓力,其次是健康及家庭問題而引起,情況令各界關注。根據衛生署資料,失眠泛指不能入睡、過早或間歇性睡醒而引致睡眠不足,長期失眠可對健康、情緒、記憶力、社交、工作表現等各方面帶來深遠影響。至於中醫,則認為失眠是陰陽失調之故,現邀請朱穎詩中醫師解說當中原因,並附上助眠湯水食譜。

中西醫學對失眠的定義

睡眠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睡眠時數因人而異,亦與年齡有關,政府建議成年人和長者每天應睡大約7至8小時,學齡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最少10小時。入睡後,每個睡眠階段均具獨有作用,「非快速動眼期」能增進細胞修復,兼讓身體得到適度休息,以消除一天下來的疲勞感,「快速動眼期」有助個人整合白天所吸收的資訊,強化記憶功能,還可協調學習能力。可是,全球失眠問題嚴重,失眠人士數以百萬計,以下為世衛(WHO, ICD-10)對失眠的定義:

● 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狀態,睡眠質素差

● 睡眠問題每星期至少3次,至少持續1個月

● 日與夜也想着睡眠問題所帶來的影響

● 睡眠問題令患者有明顯困擾及影響其日常生活


不寐基本證型

中醫理論方面,失眠的病名為「不寐」,中醫認為白天屬陽,晚上屬陰,若不能順利過度,陽不入陰,陰陽平衡失調,便會出現失眠。朱醫師稱,偶爾一至兩次睡不好,並不能視為不寐;不寐是經常性睡眠減少、不易入睡、睡眠易醒、醒後不能再度入睡,甚或徹夜不眠。她補充,不寐是由於情志、飲食、年齡漸增等因素引起,出現心神失養或心神不安,陰陽失調,導致無法正常睡眠。失眠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勞和恢復體力。中醫根據病者臨床症狀,把不寐分為5大基本證型:

肝郁化火證

生氣或勞累之後出現,伴有頭暈頭脹、雙眼現紅筋、耳鳴、口乾、口苦,小便呈黃色。

痰熱內擾證

體型肥胖,伴有頭重、胸悶、痰多、口苦、便秘。

心脾兩虛證

久病或身體虛弱時出現,伴有頭暈、心慌、胃口差、肚脹。

陰虛火旺證

腰痠腿軟、易勞累、心煩心慌、晚上出汗多、潮熱、頭暈、耳鳴。

心膽氣虛證

易受驚嚇、心慌、易疲倦、經常出汗。

中醫改善失眠常見方法及湯水推介

中醫治理失眠,主要根據個人體質,辨證論治,以調整臟腑氣血陰陽,養心安神;常用到酸棗仁、桂圓、遠志、百合等中藥。朱醫師表示,臨床上醫師常接觸因工作壓力大或情緒問題而引起失眠的病者,針灸和中藥在治療失眠也有很好的作用,能疏肝解鬱安神,幫助病者入睡,另外也可配合拔罐、耳穴等治療法。病者亦應從日常生活習慣改善失眠問題,如每天進行適量運動、保持健康社交、白天多曬太陽、晚上少曝光、維持規律作息、午睡不超過30分鐘等。

針對長期失眠,伴有頭暈、心慌、易疲倦之人士,朱醫師建議可在晚上享用以下寧神安眠湯水:

材料:

枸杞子 5克
茯苓、桂圓 各10克
酸棗仁 12克
百合、小麥 各15克
清水 500毫升

做法:

以清水煎煮材料10分鐘,在睡前2小時溫服,每星期飲用3次。

功效:養血安神、幫助入睡

朱穎詩
註冊中醫師,朱氏中醫診所創辦人,為朱氏第三代中醫。在中醫家庭長大,畢業於香港大學中醫學碩士(針灸學)和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學士(全日制)。具有多年臨床診症經驗,並經常接受媒體和報章訪問,分享中醫資訊。擅長於婦科、皮膚科、神經系統疾病。

Text:Q
Photo:網絡圖片

生活美學

全城瘋搶連花清瘟膠囊
中醫:「要留意體質」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 每日都有上千名患者確診, 而大部分輕症患者都會採用居家隔離的處理方法。 對於這類在家隔離的輕症患者,中醫會採用哪種方法處理?最近被搶購一空的連花清瘟膠囊又是否適合這類病人服用?

輕症患者 寒濕、濕熱醫法不同

註冊中關証顥表示,當確診新冠肺炎,首先要區分究竟屬於輕症還是重症, 輕症患者一般只會有身體痠痛、喉嚨痛等症狀,並不會感到呼吸困難及發燒。 一旦出現呼吸困難或發燒,就已經屬於普通型症狀。

在中醫角度而言,輕症患者可分為「寒濕」及「濕熱」兩種,要區分「寒濕」及「濕熱」,主要可看舌頭。「濕熱」患者舌頭的顏色偏紅,脷苔則呈黃色;至於「寒濕」患者舌頭則是淡紅色,脷苔偏白。兩者的共通點都是濕,全身都會感到酸痛,而且會有頭重、頭痛的不適感,也會出現鼻塞、流鼻水、喉嚨痕、口淡淡、作嘔等症狀。「濕熱」的輕症患者除了上述症狀之外,身體還會出汗,但出得不順暢,口乾卻不想渴水,也有喉嚨痛、大便粘爛等問題。中成藥方面,「濕熱」的輕症患者可以服用蓮花清瘟膠囊,而「寒濕」患者建議可用藿香正氣水,而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向註冊中醫師尋求針對個別體質的處方,對症下藥。

中醫解構連花清瘟膠囊

網上流傳連花清瘟膠囊能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此藥的成分包括板藍根、金銀花、連翹、魚腥草、綿馬貫眾、石膏、紅景天、廣藿香、炙麻黃、甘草、炒苦杏仁、大黃、薄荷醇,主治清瘟解毒、宣肺泄熱。關醫師解釋,蓮花清瘟膠囊所採用的藥物,大部分都是清熱解毒藥,較為苦寒,適合濕熱較重的患者服用。但要留意一點,因為中國南北氣候截然不同,北方地區寒冷,一旦發病,身體會較熱,所以用苦寒的連花清瘟會較適合。但我們身處濕重的南方,大多數患者患病後不是熱、而是濕,誤用苦寒會更傷害人體正氣,用化濕解表的藿香正氣水會較適合。現代研究顯示,服用過量大黃(連花清瘟膠囊亦含有此種中藥),會降低有提高新冠疫苗保護力作用的青春雙岐菌,因此服用不可過量,更需分清本身屬於濕熱還是寒濕體質。

TEXT:Ivy
PHOTO:網上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