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中環

生活美學

PMQ Coffee Agenda 集合30個咖啡品牌!本地Cafe Nutmad 帶來以咖啡入饌的茶餐廳名物

年度咖啡盛事PMQ Coffee Agenda今日開始將一連四日與啡迷會面,現場更集合了超過30個極具水準的咖啡及美食品牌,當中包括來自巴西、加拿大、荷蘭、泰國及馬來西亞,亦不少得本地咖啡品牌Accro Coffee、Blossom、NUTMAD,多間人氣小店如「Little Field小隱於野」、上環精品朱古力店「Goose’ Chocolate」,也會於這幾天咖啡節駐場,喜愛咖啡和美食的你不要錯過了!

今年集合了超過30個本地及海外咖啡及美食品牌,當中包括來自巴西、加拿大、荷蘭、泰國及馬來西亞,當然亦不少得本土咖啡品牌,包括:Accro Coffee、Blossom、Craft Coffee Roaster、Knockbox Coffee及iOStudio Caffeine等,亦有單獨參展的咖啡師:包括兩位剛新出爐得獎者Open Call For Barista,Signature Drink 冠軍Alex Kwan 和 Karen Wong;其中更有人氣網店「Little Field小隱於野」、酸種麵包店「CUÍT」、上環精品朱古力店「Goose’ Chocolate」、本地咖啡店「NUTMAD」及甜點小店「Solight 日光工作室」,陣容十分吸引。

2018及2023年香港咖啡調酒大賽冠軍Accro Coffee,為大家帶來咖啡特調飲品。

以精品咖啡配茶餐廳風味的新品
「咖啡杏仁脆糖蔥餅」+限量供應「菠蘿咖啡油」

其中Nutmad 更推出以精品咖啡配茶餐廳風味的新品,更化身為「笠咩冰室」 ,在咖啡節為大家帶來具傳統冰室特色的咖啡特飲、與及以咖啡入饌的茶餐廳名物!這次推出復刻版特飲「啡常菠蘿冰」和「啡常紅豆冰」;而美食方面,則有全新口味的「咖啡花生醬西多士」、「沙嗲牛肉芝士通粉烤卷伴咖啡燒汁」、「雪菜肉絲芝士通粉烤卷伴咖啡燒汁」、「咖啡杏仁脆糖蔥餅」、與及限量供應的「菠蘿咖啡油」,值得一試!

本地Cafe Nutmad化身為「笠咩冰室」 ,以精品咖啡配搭茶餐廳風味作為食品主題,為大家帶來難忘的飲食體驗。
「咖啡杏仁脆糖蔥餅」值得一試!
人氣上環朱古力小店Goose’ Chocolate首次參加PMQ Coffee Agenda。

2023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 Boram Um再度來港

另今屆PMQ Coffee Agenda為推動更多本地與海外咖啡師的交流,新鮮出爐的2023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Boram Um再度來港,分享最新世界咖啡比賽及咖啡豆種植經驗。更會沖煮自家莊園 Fazenda UM 的咖啡豆,帶大家品嚐巴西的獨特風味!

與世界冠軍 Boram Um 會面活動: 手沖示範及咖啡品嘗
日期:2023年10月21日
時間:14:30 – 16:00
地點:PMQ元創方A座 S710-711室(中環鴨巴甸街 35 號)
費用:$600
報名連結:https://www.popticket.hk/event/coffeeagenda23-6

推出限量聯乘咖啡試飲杯

PMQ Coffee Agenda今年首次與Loveramics合作推出限量聯乘咖啡試飲杯(Tasting Cup),限量版Tasting Cup 的容量約有80ml,採用耐用的陶瓷材質,設計感十足,杯口結合了兩種不同形狀——直口杯沿,平衡咖啡香氣,能帶來更多甜味;向外彎曲延展的杯沿,則呈現豐富口感與芬芳風味!搭配可拆卸的戶外風格織繩背帶,輕巧時尚,可輕鬆攜帶。凡參與PMQ Coffee Agenda 的指定活動,均可獲得限量版Tasting Cup一隻!

同場加映:香港咖啡師大賽
日期:10月20日至23日
時間:10:00-18:00(賽際比賽時間若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
地點:PMQ元創方A座2樓Qube (中環鴨巴甸街 35 號)
費用:免費
主辦單位:香港精品咖啡協會
觀戰報名連結 : https://pmq.hk/o6CG6


PMQ Coffee Agenda
日期:10月20日至23日
時間:10月20日(15:00-19:00)
10月21 – 23日 (11:00-19:00)
地點:PMQ元創方地面廣場及A座2樓Qube

Text:Twinkie
Photo:部份由主辦單位提供

專訪, 展覽, 藝文創意, 藝術

自閉症天才的小宇宙 21歲日本藝術家GAKU 首個海外創意裝置於中環展出!

藝術可以成為我們表達內心的語言,就如年僅21歲的日本新銳藝術家GAKU(佐藤楽音),雖在3歲時被診斷患上嚴重自閉症,智商僅得25,縱使語言能力不佳,仍然無阻他發揮天賦,以繪畫代替言語與人交流,透過畫作演繹其樂觀正面的內心世界。他最近更首度首次來港,於中環舉辦海外創意藝術裝置,親身看到自己筆下的世界真實呈現出來,表現十分興奮,如小朋友一樣充滿好奇又感新鮮,在自己的創意裝置前打卡拍照,仿似走進他夢想中的繽紛遊樂場。

年僅21歲的日本新銳藝術家GAKU,縱使語言能力不佳,仍然無阻他發揮天賦,以繪畫代替言語與人交流。

16歲參觀美術館 被作品觸動

GAKU在3歲時被診斷患上嚴重自閉症,同患有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終日愛走來走去,很難想像GAKU可以靜下來畫畫,原來他的藝術天份,於16歲上高中時,隨老師參觀日本前衛藝術家岡本太郎美術館後所啟發。當時他被岡本太郎以太陽為核心創作主題被觸動,後來再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呈現太陽,當時畫了八個不同顏色的圓圈,創作了人生第一幅作品《太陽》。岡本太郎的創作啟發了GAKU,「他們似乎都從另一個世界獲得了靈感。他們的藝術作品都源自右腦思維,也就是說,他們的表達超越了左腦的邏輯思維。」這些表達源自「直覺」六感。因此,GAKU很自然地被岡本太郎的藝術作品所吸引,並打開了其創作之門。

GAKU人生第一幅作品《太陽》
另一代表作《熊抱自我 GAKU Bear》
有著熊公仔的剪影及大紅色背景,是GAKU首次把簽名放於創作主體之上,也是他的自畫像。

藝術裝置如繽紛遊樂場

一頭栽進繪畫世界的GAKU創作力充沛,每年面世作品多達二百幅;年紀輕輕的他於2019年在東京世田谷美術館舉辦個人首展,至今已舉辦超過二十場展覽,其中更有畫作以高達三百萬日元售出,逐漸成為備受注目的新星。這次來展出的創意藝術裝置包括三大展區,GAKU創作的「繽紛旋轉木馬」藝術裝置,以色彩鮮艷的十二幅畫作以金屬球形態呈現,配上大小不一的光球,懸掛及豎立於裝置之中,成為與別不同的「旋轉木馬」。現場也有數碼互動體驗,以GAKU設計的特色圖案建構獨一無二的遊樂園,及藝術畫廊展出GAKU二十幅代表作品,部份畫作更是他首次帶到商場中,讓大家可以親身感受他的世界。

年僅21歲的GAKU最近首次來港,親身看到創作出來的3D裝置,表現十分興奮。
GAKU標誌性的「圓圈」其實是「領域」,GAKU視之為立體泡泡,所以會發現很多泡泡漂浮在他的作品中。

過身貓咪 在藝術的國度永存

自小已喜歡遊樂場的旋轉木馬及當中的歡樂氛圍,GAKU指今次的創作中最喜愛「繽紛旋轉木馬」藝術裝置,因透過這裝置他能夠與自己的作品互動,感受作品3D化後的奇妙變化。《薄荷老虎 Mint Tiger 》也是他心愛的作品,關於他小時候曾經養過一頭貓咪,與牠有過非常難忘的回憶,可惜貓咪數年前已過身。但牠在藝術的國度永存,繼續遊戲人間。

標誌性的「圓圈」及簡單鮮明與印象派的圖案經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其實圓圈是「領域」,GAKU視之為立體泡泡,「所以你會發現很多泡泡漂浮在他的作品中。」他的創作富有深度,近距離的泡泡較大,細小的圓點代表距離較遠。他熱衷運用鮮艷色彩繪畫,其筆觸渾厚有力,代表了快樂的情緒,對生命的熱情及無限可能。巨大的簽名也是其創作特色,他以此作為創作的重要組成部份,所以你會發現每幅作品,他的簽名顏色及擺放位置都是非常獨特的。

《薄荷老虎 Mint Tiger 》

GAKU爸爸:「他的畫作提醒我們誰都有克服困難的能力,逆轉敗局」

這次GAKU參與首個最大型的3D藝術企劃,對於GAKU和GAKU爸爸也是難忘的:「能夠得到海外觀眾的認可是非常寶貴的。他的作品亦是首次以3D形式呈現出來。他真的可以走進自己筆下的世界!這於我們來說是非常獨特的體驗。」最大的挑戰,相信是GAKU的作品能超越語言界限及接觸海外受眾,對他們而言是十分難得又高興的事。「GAKU衷心希望能與世界不同的人分享生命的喜悅,把正向樂天的精神傳送給每一位。」他的畫作提醒我們誰都有克服困難的能力,逆轉敗局。GAKU克服自閉症挑戰,把缺陷轉化為嶄新的表達方式。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有他們的獨特性。

這次GAKU參與首個最大型的3D藝術企劃,對於GAKU和GAKU爸爸也是難忘的:「他真的可以走進自己筆下的世界!」

「藝術成為他的語言,懷有滿滿的信心。」

早於投入繪畫創作前,GAKU完全不擅社交,無法與人交流,可謂孤立於外界。藝術創作對GAKU的改變,讓爸爸感驚喜,「自從藝術成為他的語言,變成他的表達工具後,GAKU開始懂得自我肯定,對自己懷有滿滿的信心。」那是他首次意識到自己擁有詮釋事物的能力,能夠透過藝術形式表達內心深處的自己,把日常生活見聞融會貫通,並轉化為新創作的能力,更令人驚艷的是,GAKU能夠透過許多合作企劃與人互動交流。

而GAKU爸爸,也成為他與人接觸的重要橋樑,擔任GAKU經理人及監製:「GAKU擁有百份百的創作自主,能夠為創作做任何決定。我的角色是充分運用他的作品魅力,為作品尋求更大的市場價值。」可以讓他無後顧之憂地創作,專注於他最愛的事情——畫畫。而他也透露GAKU即將於八月在日本出版傳記,未知會否繼續以畫筆與我們分享更多他的內心世界。

身體缺陷為生命帶來困難,但困難並不與失落劃成等號。若坦然接受這個「生命的安排」,就能它轉化為力量。唯有懷抱正向積極的態度,及營造快樂的氛圍,我們才能釋放自己的潛在能力。對於GAKU來說,自閉症及語言障礙無疑是缺陷,但他意識到他能發揮其獨特觸覺及轉化為藝術創作。在快樂的生活氛圍中,加上得到樂天的身邊人支持,GAKU的藝術天賦就被培育出來了。從此在GAKU的筆下,地球就蛻變成一個大型的遊樂園。

「Life is a Playground」創意藝術裝置
日期: 即日起至8月28日(星期一)
時間:10:30-21:00
地點:香港 ifc商場一樓中庭

Text:Twinkie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藝文創意

「糟糕動畫師」Danny Casale中環街市即席創作 治癒系貓咪角色

今個月,香港各處舉行不同的國際藝術盛典,其中駐美國的藝術家和動畫師Danny Casale也來到香港,參與不同藝術活動,這位自稱「糟糕動畫師」所創作的動畫「Snakes Have Legs」,近年在網絡爆紅,獲得數千萬的瀏覽量,憑藉超現實、幽默和簡單線條的動畫獲得大家喜愛。最近他更到中環即席創作可愛的小角色,為這城市增添正能量和歡樂!

「放負」的溫暖

來自美國的人氣藝術家Danny Casale,又名Coolman Coffeedan,創作突破社交媒體偏向「放負」的氛圍,帶來溫暖和明亮的一隅。 其獨有的創作風格,亦為不少人帶來正面的反思和啟發。Danny於2021年出版了一本名為「Ur Special: Advice For Humans from Coolman Coffeedan」的作品,在疫情期間為讀者傳遞正能量和幽默感,紓緩他們繃緊及鬱悶的情緒。

他於早前來港現身中環街市即席創作,於街市不同的角落,包括一樓橋、二樓橋及兩邊保育樓梯留下得意又治癒人心的貓咪角色,線條簡單卻十分可愛,為大家帶來歡樂又幽默的藝術作品。

​由即日起至 3 月 31 日,中環街市內的Chart Coffee,更有限定Danny Casale Danny Casale所畫圖案的拉花精品咖啡,讓大家用舌尖欣賞藝術!

Infinity Cat 畫作
日期:2023.3.19 – 31​
時間:10am – 10pm ​
地點:1/F bridge and 2/F bridge ​

​Text:Twinkie
Photo:Tantan、中環街市

展覽, 懷舊, 藝文創意

歲月回憶 回到19世紀的中環雲咸街

你能想像香港開埠初期並無太多花樹,貧瘠的山間只有矮小灌木叢和蕨類植物嗎?而今日我們所能看到多樣的果樹和花卉,有不少都是「移民」而來。它們起初為私人花園中的栽種,後繁衍至香港各處,成為你我身邊日常的景緻。這座在開埠初期如同綠州的花園名為格林堤園(Green Bank),位於1842年開通的雲咸街,這裡連接同期開通的皇后大道中和荷李活道,與後來的蘭桂坊亦只有一街之隔。

藝術家謝淑婷於雲咸街Wyndham Social舉辦展覽「生,存,在」,重現19世紀的雲咸街。

時過境遷,這裡早已不是當年繁花似錦的模樣,酒吧、商廈、熙攘的人群逐漸湮沒了雲咸街久遠的過去。不過有位藝術家,在多年後的今天,於格林堤園原址舉辦展覽,還原雲咸街的歷史,結合藝術家的創作與佈置,重新為這煩囂的空間帶來一處寧靜的綠洲。由即日起至3月27日,本地藝術家謝淑婷(Sara)在雲咸街Wyndham Social舉辦籌備了一整年的展覽「生,存,在」,除了展出在籌備過程中尋得的雲咸街歷史和秘密,也有她以個人經歷和感受所做的創作。

本地藝術家謝淑婷(Sara)在雲咸街舉辦展覽「生,存,在」,展出在籌備過程中尋得的歷史,也有她個人經歷的創作。
展覽原址曾是曾是雲集過百種外來植物花卉的私人花園格林堤園(Green Bank)。
如今香港所見的鮮豔花卉,不少是外來引入。
各種「移民」而來的動物的前世今生亦會在展覽中詳細介紹。

19世紀的園藝花園格林堤園(Green Bank)曾是雲集過百種外來植物花卉的私人花園,不僅有細葉榕和印度橡樹等大樹,更有各式各類的果樹、花卉,桂花、蘭花、茶花和玫瑰等均栽種於此。當時若想引入新品種,也都會把它帶到這個花園中。除了植物,自然也有各種「移民」而來的動物。像是如今偏愛在高樓簷篷築巢的岩鴿,當年也是跟隨英葡商人來港。又如瀕臨滅絕的極樂鳥,傳說中「無腳的雀仔」也曾到訪過香港。

面向街道的窗上裝上印有19世紀雲咸街的影像,與現存位置剛好重疊。地上以桂花及白石勾勒的邊陲剛好是雲咸街與蘭桂坊的交界。
Sara舊工作室棄置的木窗框,部分已破碎的海棠壓花玻璃被瓷片修補。

這些來過後紮根或離開,住下後改變或消失的過程,都是Sara在籌備展覽時一直在探討的狀態。繁花不再的雲咸街、面臨清拆的母校,以及逝去的親人。探索消失歷史和秘密的過程中,也是Sara對回憶的重塑。所以展覽中Sara也將自身的經歷放入藝術創作中,她找來舊工作室棄置的木窗框,用瓷片修補部分已破碎的海棠壓花玻璃後放於雲咸街與蘭桂坊交界的窗前,再用桂花和白石勾勒出兩地的交界線。藉「修補」重現歷史。Sara也重返即將清拆的小學母校,透過拾得的樹葉製成陶瓷,述說面對消失褪色的無力感。而Sara最深刻的作品,是用針線縫合花與媽媽、大家姐、二家姐和三家姐的故事:「有的作品現在已經做不到了。」不管事是花、或是人,面對消失,也只能如此。

Sara在面臨清拆的葵涌公立學校裡拾得落葉製成陶瓷。
Sara最深刻的作品就用針線縫合花與家人的故事。
藝術裝置將地圖切割成片,於另一側投影。意為詰問掌權者控制土地的用意。
受1891年跑馬地一個熱氣球表演啟發,Sara把燈設計成熱氣球,燈罩上的船型陶瓷作品對照香港的變遷。
聚居的蜜蜂離開了,遺下只有蜂巢。展覽中的每件作品都是對消失、離開的反思。
Sara在展覽的牆上寫下一段感受,這段話在展覽結束後將會被抹去。

「它們不是消失,就是即將消失;不是即將消失,就是改頭換面。」Sara在展覽的牆上,寫下這段話,隨著展覽的結束,它也終將消失。

《「生,存,在」謝淑婷個人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3月27日
時間:早上11時至晚上9時
地點:中環雲咸街33號地下
預約導賞:網站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Vincent

展覽, 藝文創意

「兔兒神」是同志守護神?中環大館辦香港首個 LGBTQ+主題大型展覽 藉藝術探索酷兒神話

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月老(又稱「月下老人」)是掌管男女姻緣的神仙,但原來在民間信仰中也有一位另類的月老——「兔兒神」,專門為同志牽線,更被奉為「同志守護神」。

最近,中環大館正舉行全港首個 LGBTQ+大型展覽,以「酷兒神話」為主題,透過3個截然不同的章節,展出逾100件由60多位亞洲及其流散族群藝術家創作的LGBTQ+藝術品,如「兔兒神」的雕塑和繪畫了哥哥張國榮模張的油畫等等,有新作品、也有四十至九十年代的舊作,冀藉藝術探索各種當代神話和身體實踐。

香港的酷兒現代神話

展覽的第一章為「酷兒神話:台上和台下的神話」,藝術家根據同性情慾、雌雄同體、男女易裝和性別模糊,刻畫出神話人物、創世故事和各種傳統,並藉創作探討各種有可能「酷疑」(queering),即以酷兒姿態反思及挑戰主流文化價值觀的方法,以突出亞洲傳統中既有的酷兒神話形象。

此外,有些藝術家則以幽默搞笑的方式,拆解了當代名人文化中的偶像崇拜,在香港,一些歌星和影星也製造了(準)酷兒現代神話,例如於粵劇裡反串的花旦,甚至於不同年代的電視、電影,以及粵語流行曲裡,也能找到他們的蹤影。哥哥張國榮就是一個好例子,身為一位公開的酷兒,他絕對是香港一個「神話人物」。

展覽中的大型裝置。
藝術家張漢明繪畫了哥哥張國榮反串花旦姿態的《別姬》油畫。
由華裔美國電影製片人及視覺藝術家黃卓寧創作的「兔兒神」雕塑。

「兔兒神」是何方神聖?
原名為胡天保,清朝人,因戀慕同性巡邏而被處死,陰官將他封為「兔兒神」,專門管理人間同性相悅的事,後來經人立廟,成為同志的守護神,專司同志感情。其故事最早記載於清代才子袁枚所著的文言筆記志怪小說——《子不語》之中。順帶一提,在台灣新北市中和區,更有全球唯一一座兔兒神廟,供奉著胡天保。

侯俊明的木版畫作品——《變相圖錄》。
他受到民間神話和習俗的啟發,透過淫穢的身體器官和性器官表達他對物質主義的諷刺。

沉重的歷史暴力

展覽的第二章名為「身體政治:刑事化、控制和反敘事」,深入探討了身體政治、權力、控制和刑事化等問題,沉重地背負著歷史的暴力。需注意,該展覽部分的作品含有暴露及不雅成分,不適合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觀看。

日本攝影師細江英公為作家三島由紀夫拍攝的裸體寫真《薔薇刑No.32》。

以黑暗暗示未來

來到第三章的「酷兒未來:去物質化、轉化及新語態」,以黑暗來暗示一切,使事物隱隱約約,不予揭示,但卻因而帶來了自由自主、無拘無束的感覺。

「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 III」
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4月10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 11:00-19:00
地點:中環荷李活道10號 大館當代美術館
*將於1月3日,及農曆年期間1月22、23及26日閉館。

延伸閱讀:到台灣新北市參拜 同志守護神!全球唯一兔兒神廟 可求姻緣事業  

Text:Onyx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O.T.

生活美學

中環街市完成活化 8月23日新貌登場
老字號進駐 冀成社區新熱點

第四代中環街市完成活化工程,將於8月23日正式開放試業,這座三級歷史建築會以Playground for All為概念,引入逾100個以「無邊界空間」概念設計的零售或食肆空間,涵蓋街頭小吃、特色食肆、本地品牌、文青小店、生活雜貨等不同類型的商戶,當中包括13個別具特色而被保留的街市檔口,同時邀得老字號金源米業、南丫天虹,以及社企銀杏館等加入,期望能活化成一個有特色又有意義的社區新熱點。而二樓連接中半山的24小時行人通道,現正展出香港掌故專家鄭寶鴻的中環街市相片珍藏,藉以加深大眾對中環街市的認識。

中環街市 百載歷史建築

中環街市前身為廣州市場,約在1850年遷至現址,成為第一代中環街市。而第二代中環街市則於1895年在原址重建,到了1937年再一次拆卸,樓高4層的第三代中環街市終在1939年5月落成,直至1990年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為配合城市發展,中環街市由2003年3月起停止運作,到了2017年正式開始為整幢建築物進行復修及保育,經歷超過3年完成首階段的復修及保育工作,耗資超過5億港元。

Text:Ivy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本地遊蹤

大館「街角巧現」展覽

香港是個煩囂的鬧市,高樓大廈林立,但其實只要細心留意,也許就能如大館全新展覽「街角巧現」的團隊那樣,從社區街頭巷尾間發現到許多溫馨有趣的驚喜。策展人及委約大學團隊花了數個月時間走遍中環的大街小巷,發掘了4個不同的社區小故事,包括將街頭廢棄雪櫃變裝成共享圖書閣、隱身於樓梯間的民間踢毽老手、利用廢棄盆栽綠化社區的街坊,以及於疫情下市民把公園變成流動健身室,將中環充滿人情味的街角故事一一透過錄像訪問、筆記、相片等展品呈現出來,讓有意了解我城另一面的大眾細心觀賞。

「街角巧現」展覽
日期 即日起至10月3日
時間 11:00-20:00
地點 中環大館01座複式展室

TEXT:ONYX
PHOTO:主辦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