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標籤: 上環

懷舊

百年歷史上環太平山街 水巷福德宮大火 內部嚴重燒毀!

擁過百年歷史,位於上環太平山街水巷的福德宮昨日(8月13日)發生大火,消防到場時已將火救熄,短短十分鐘,惟結構嚴重損毀。而廟宇負責人表示將盡力重建,而受損的神像亦已委托師傅復修,並感謝街坊們的慰問。

被大火燒至結構嚴重損毀:

(網上圖片)

大家走到太平山街中段,有一排直通向下的樓梯,全長約300米,但已建有不少廟宇,包括廣福義祠百姓廟、太歲廟、水月宮、觀音堂、關帝善堂、橫街的水巷福德宮等,故又名廟宇街。

供奉土地公 大閘深鎖的街坊小廟

而水巷內擁逾百年歷史,這座大閘深鎖「似關還開」的街坊小廟福德宮,不時有人上香參拜,而所供奉的福德公即土地公,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此小廟雖然簡樸,卻見證太平山街的歷史。現場所見,福德宮面積約50呎,起火僅數分鐘,整間廟已被火燒得一乾二淨,內部供奉的神像亦付之一炬,消防正調查起火原因。

街坊小廟平日無人駐守,但仍有專人清潔,據知廟宇本來也是沒有鐵閘的,若干年前其中一尊福德公被被偷去,匪徒還轉手予摩羅街的鋪頭,幸好鋪頭東主覺得神像面善,馬上請回福德宮,自此才加上鐵閘。香爐放在閘門外,善信要隔鐵閘向神靈。盡管如此,福德宮香火不絕,每日都有熱心善信到來清理香灰。它何時才打開大閘?就是一年一度的土地誕了。

90歲的水巷福德宮第三代廟主指出,福德宮的創立是與百多年前的太平山區鼠疫有關,當年死者眾多,當場居民認為遊魂未安,故奉土地之神坐陣,以保佑安寧。這次慘遭回祿之災,廟主表示將盡力重建,而受損的神像亦已委托師傅復修,並感謝街坊們的慰問,希望福德祠的重建工作順利進行,福德老爺神像威儀再現。

Text:Twinkie
Photo:程尋香港 Hide and Seek Tour

18區

上環百年歷史 直角轉角唐樓「有記合」
化身社區空間

位於上環皇后大道西及文咸東街交街處,有一座戰前直角轉角唐樓——「有記合」,估計於1913至1926年間建成,已有近百年歷史。唐樓樓高4層,具有新古典主義建築特色,並於2010年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最近,這幢別具歷史價值的戰前唐樓,竟悄悄化身成社區空間「壹合」,並會連續5個星期開放。空間每日都會安排豐富的活動,讓區內的街坊及上班族免費參與。

「有合記」開放至9月3日,期間會舉辦多個社區活動,讓有興趣人士參與。

全港僅存7幢同類建築

這幢唐樓位於皇后大道西1號,曾是著名燒臘店「有記合臘味家」的所在位置,由業主陳啟明開辦,早前曾與「嘉禾酒廠」合租地下的舖面。其外牆的「有記合」、「金豬」及「臘味」等字樣、「有記合臘味家」水磨石招牌,以及石柱上由書法家區建公提字的北魏體廣告字,均別具特色。它的「騎樓」於樓房前跨行人路而建,亦設有騎樓柱子,同類型建築於香港現時僅存7幢,實屬買少見少。

「聘禮金豬臘味總滙 金華茶腿南安臘鴨」字樣得以重見天日。

重見天日的北魏體廣告字

「有記合」於1987年結業後,地舖曾租予涼茶舖、便利店及時裝店,而1樓則出租作畫廊。2016年,現時的業主Vanessa於外國回流後購入唐樓,並聘請了經驗老到的修復師傅為唐樓進行了翻新工程。期間,他們抹掉了石柱上的外層油漆後,發現了底層的原裝字樣,令「聘禮金豬臘味總滙 金華茶腿南安臘鴨」、「歷史悠久貨正無欺 六十餘年專賣靚嘢」、「嘉禾舊米雙」及「嘉禾酒廠」等字詞能夠重見天日。

「嘉禾舊米雙」

業主免費借出地舖 設立公共空間

至於為何這幢唐樓會化身成社區空間?原來,一口舍群(One Bite Social)工作室早於2017年設立的「壹屋計劃」,會利用閒置吉舖,與不同的社區組織或專業人士設立期間限定店,並提供不同的活動予街坊參與,讓他們享用社區空間,藉此連繫社區。疫情前,計劃曾於深水埗和灣仔等地開設期間限定店,而「壹合」則是疫情後的首個項目。

「壹合」的項目經理Stephanie表示,團隊在一次機緣巧合下,認識到「有記合」唐樓現時的業主Vanessa,雙方一拍即合,希望為社區提供可用的空間。如是者,Vanessa成立的基金便免費借出了這幢戰前唐樓的地舖,讓他們舉辦為期約5星期的活動,讓區內的街坊及上班族參加。

「壹合」是免費的社區空間,歡迎任何人到場休息。
「壹合」的項目經理Stephanie鼓勵附近的街坊及上班族隨時「入嚟行個圈」。

社區客廳 歡迎街坊使用

Stephanie透露,這次「壹合」開辦的社區活動,跟之前的「壹屋計劃」略有不同。他們跟30個大大小小的機構合作,使活動更趨多元化。

空間逢星期一至六的早上11時至晚上9時開放,團隊將一天劃分為3個不同的時段,例如平日早上11時至下午2時的時段為新增設的「社區客廳」,除邀請了香港失明人士協進會的會員及街坊駐場為大家沖咖啡泡茶,亦會提供檯凳、免費Wifi、飲水機及充電服務,希望能為附近的上班族及街坊提供一個舒適的空間,讓他們來這裡休息,甚至來享用飯盒!而於逢一、三、五的中午時段,則是「即傾Talk Show」,邀來了聆聽專員駐場,與大家進行一對一式的談話,希望能讓大家訴說出心中的鬱悶。

於平日早上11時至下午2時時段,「壹合」會化身成社區咖啡店,香港失明人士協進會的會員及街坊會駐場為大家沖咖啡泡茶。
場內空間不大,只可同時容納十多人。
現場還會販賣設計具有本土特色的明信卡,大家不妨到場選購。
「壹合」跟約30個夥伴合作,開辦了各種不同的社區活動。

社區活動 包羅萬有

下午2至6時的時段為「社區服務」,分別會舉辦不同的工作坊,包括水磨石筆座和版畫體驗、瑜伽靜觀、二手衫快閃點,及社區諮詢站等等,讓有興趣的街坊報名參加。至於晚上6至9時則是「社區沙龍」,將輪流舉辦不同的電影夜映會、分享會、音樂會、飯局等等,活動包羅萬有,街坊們萬勿錯過!

此外,「壹合」也找來了上環區的小店和機構,於空間內推廣不同的文化。例如,舖內的其中一個書架,便擺放了上環見山書店的選書、出版社MCCM CREATIONS的書籍,以及區內老字號的商品供大家選購。場內亦設有迷你展覽,介紹了「有記合」唐樓及水磨石的歷史。

上環老字號「源吉林」出品的甘和茶。
《上環社區植物地圖》收錄了社區內的盆栽植物,大家可根據地圖認識社區的面貌。
場內設有迷你展覽,介紹了「有記合」唐樓及水磨石的歷史。
各式水磨石設計。

「希望讓大家重新想像公共空間的模樣」

暫時,「壹合」只開放了數天,尚未有很多街坊知悉這個空間的存在,但Stephanie期望,「壹合」能夠成為上環社區內的「第三空間」,讓人們在內聚集和進行交流,「也希望大家能讓重新想像公共空間的模樣,並藉此鼓勵更多業主釋放閒置的空間予大眾使用。」

於上環工作或居住的你,謹記把握機會享用這個難得的社區空間。
「壹合」項目經理Stephanie。

「壹合 Project House」
地址:上環皇后大道西1號地下
日期:即日起至9月3日
時間:星期一至六 11:00-21:00
節目表及報名:programme
FB:onebitesocialhk

Text:Onyx
Photo:由One Bite Social提供、O.T.

延伸閱讀:

上環老字號源吉林 逾百年戰前唐樓將被拍賣  第7代傳人:覺得好可惜

上環必列者士街會所 升格為法定古蹟

上環卜公花園美化重開 學生設計改造成彩色球場

18區

全港第一個室內游泳池及懸空鑊型跑道!上環必列者士街會所 升格為法定古蹟

表面古老的建築,卻有劃時代的前衛設計,這座超過一世紀歷史的建築物,位於上環、前稱「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的必列者士街會所,建於1918年,百年紅磚建築配以綠色琉璃瓦,中西並存的風格,曾是當年華人聚會的主要場所。最近獲古諮會通過升格為法定古蹟,奠定其歷史價值。會所的設計十分先進,當年已有全港第一個室內游泳池及懸空鑊型跑道之外,大禮堂也是當年少有的設施,有不少大型活動,例如近代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演講,都曾在這兒舉行。泳池更曾於日戰期間使用,當時曾清空池水讓區內居民避難,池邊的百年銅梯至今仍然保留。

百年紅磚建築配以綠色琉璃瓦,中西並存的風格,曾是當年華人聚會的主要場所。

攝於1940年代與2023年:

「必列者士街會所」建於1918年,是YMCA的第一座總部大樓。
紅磚建築配以綠色琉璃瓦,亦中亦西的風格,成為中央會所紅磚外貎的一大特色。

亦中亦西 紅磚建築配綠色琉璃瓦

必列者士街會所於早年命名為「中央會所」,為YMCA首幢總部大樓。佔地一萬零八百方呎的六層大樓會所,於1915年12月18日開始動工。大樓是由美國建築師設計,本地建築商執行,故流露着美國當時流行的殖民地復興式簡約特色,加上當時鋼筋混凝土的技術已相當流行,因此大樓外牆以清水紅磗及混凝土建成,紅磚建築配以綠色琉璃瓦,亦中亦西的風格,成為中央會所紅磚外貎的一大特色。

日戰時期 曾讓區內居民避難

從1918年的必列者士街會所剖面圖,可以看出百年會所的設計十分先進,擁有當年全港首個室內暖水池及鑊型跑道、健身器材等。而當時正值清末,提供體育設施配合當時「體育救國」的理念,又讓年青人有接觸西方健身活動的機會。泳池更曾於日戰期間,曾清空池水讓區內居民避難,池邊的百年銅梯至今仍然保留。另外,因會所建於華人地方,更將中式琉璃瓦加入設計元素,以及兩側入口以中式牌坊佈置。六層會所內設有大禮堂、交際室、西餐廳、小講堂、健身室、會友宿舍、圖書館、游泳池、更衣室、漢文日校、工商夜校,廚房及食堂等,設施一應俱全。

不只是大型設施,連細節的設計也十分貼心,例如爐房旁邊的儲煤房間,便有一條接通地面嘅運煤槽,而上層的宿舍樓層,就有被服槽連接到底層的洗衣房。

1918年的必列者士街會所剖面圖。

當年缺乏大型禮堂,會所的禮堂曾多次舉辦大型活動、演講、展覽等,魯迅曾在這大禮堂演講,推廣白話文運動和解說文字改革。
會所設有以磚砌成的火爐,上方有會徽和對聯,火爐和煙囪早已封了。
當年全港第一個室內游泳池,於日戰期間,泳池曾抽乾水讓附近居民避難。

在室内運動場之上方,設置全港首條懸空鑊型跑道,跑道四角更物盡其用,設有健身器材。百年跑道至今雖已停用,跑道表面亦顯得凹凸不平,但近觀細看時,便能欣賞到木製跑道的紋理,盡見歲月痕跡以及百年前工匠之功夫。

在室内運動場之上方,設置全港首條懸空鑊型跑道。
百年跑道至今已經停用,木製跑道表面可明顯看到凹凸不平。

大禮堂舉行 全港首場集體婚禮

二十世紀初期,香港缺乏大型禮堂,加上中央會所設備完善,故此許多重要的活動以及大規模之演講、國貨及美術展覽均選址於此進行。
除此以外,早於1936年曾舉行的全港首場集體婚禮,亦於中央會所舉行。當年為了提倡節儉的婚嫁,改變奢侈浪費的風俗,故舉行集體婚禮,更於婚禮前邀請名流演講,分享夫妻之道以至節育及婆媳問題,以及為11對準新人進行彩排。婚禮當日由德高望重的周壽臣爵士證婚,並由青年會樂隊現場奏樂,場內500多個座位滿座,吸引不少傳媒採訪。

1936年曾舉行的全港首場集體婚禮。

必列者士街會所通過列為法定古蹟,這百年的歷史建築曾是傳播新思維的地方,也記下一個思想進步的年代。經過百多年後的今日,隨著時代變遷和回應社會需要,會所亦轉變成庇護工場和宿舍,為弱能人士提供職業訓練服務及住宿,證明古蹟惠及基層的社區價值。

奠基石置於會所大樓外圍的左側樓梯旁。

Text:Twinkie
Photo:Twinkie、YMCA

18區, 懷舊, 生活美學

上環半路咖啡新店 選址海安咖啡室舊鋪!未掛上招牌 留下老店痕跡

坐落在港澳碼頭對面,上環海安咖啡室曾是城中有名的舊式餐廳,白底紅字的設計在路上十分耀眼,去年結業時引來大批不捨的街坊到場道別。最近這間老店重現,一向都主打懷舊老香港情懷的半路咖啡,今次正正選址在海安咖啡室的舊舖!店門未有掛上招牌,仍然能看到海安留下的痕跡,感覺像延續這間老咖啡室的生命。

門口也未有掛上招牌,維持本來海安咖啡的牆身。(Source:IG@f.o.v_)
(Source:IG@f.o.v_)

半路咖啡於上環早有兩間分店,一直感覺在上環摩羅街店最有味道,因為在附近的就是賣著懷舊物品及古玩,而新店選址在上環海安咖啡室的舊舖,也是對香港的另一種懷舊情感體現,地段比較清靜,也是個不錯的聚腳點。今次新店試業,不少網友留言感到高興,指「halfway接手完全無違和」、「喜歡的咖啡廳在曾經喜歡的海安咖啡室落腳真的好棒」, 對上環街坊或咖啡迷來說相信是個好消息!

店面翻新後,裝修仍是一貫的半路風格,但依然可看到海安咖啡室的痕跡,雖然接手時業主已經把海安的招牌拆走 ,但舊裝修還保留,除了把外牆翻新後,業主也把原舖店面劃細了,本來是茶餐廳的廚房現在不在店面範圍。

現時半路咖啡的門面(右)與海安的裝前後對比。

新店繼續和studio coming soon 合作設計,把建築物本身外牆的竪直條延伸到咖啡店立面,成為黑色門面鐵框 ,而門面的起伏線條其實代表着所在地上環到西營盤的海岸線。

新店剛開業期間會有咖啡及三款主食供應。

當海安變成半路,把有趣的靈魂延續下去,終於路過干諾道西17號不再是生鏽的鐵閘了。

半路咖啡
地址:香港上環干諾道西17號地下

Text:Twinkie
Photo:IG@f.o.v_

懷舊

萬聖節尋幽探秘 上環靈異傳說遊

說起鬼故,每區總有一兩個都市傳說。看似是商業區的中上環,同時穿插唐樓和舊式大廈和建築,展現新舊結合,帶著截然不同的氛圍,不少建築物都有悠久歷史,盡管部份已被拆卸重建、轉換交替,但口耳相傳的香港鬼故事仍是傳不停。

今次南豐集團「世界之約」策劃的花天酒地鬼故團,邀請了研究鬼故多年的本地藝術家劉學成擔任鬼故團團長帶領大家遊走中上環,一路聽歌,一路聽住靈異故事解說傳統文化和社區歷史!

威靈頓街公廁

威靈頓街公廁建於1913年,歷經逾一個世紀後,是現今唯一仍對外開放的地下公廁,亦是現存最古老的公廁。

第一站先來到威靈頓街公廁,建於1913年,為二級歷史建築,歷經逾一個世紀後,是現今唯一仍對外開放的地下公廁,亦是現存最古老的公廁。相傳90年代有流連蘭桂坊一帶的人士,晚間買醉後使用此公廁,每每撞見靈異事件,看到唐裝衫男子出沒,令人心寒。

九如坊

九如坊的中區健康院,前身九如坊戲院。

離開繁忙的皇后大道中,沿著鴨巴甸街往上走,轉入九如坊時分岔路,行進去看到的中區健康院,富有50年代的建築風味,早於1953年落成,是港島西醫院聯網中歷史最悠久的普通科門診診所。前身其實是九如坊戲院,除了放映粵語片外亦有粵劇戲班演大戲,相傳當年有一位紅伶在附近上吊自盡後發生不少鬧鬼故事,最後戲院發生大火更奪去不少性命。其後戲院於1949年結業改建成中區健康院。

卅間

位於士丹頓街62號,PMQ元創方對出的中區卅間街坊孟蘭會,直到現在仍會舉行孟蘭勝會及進行法事。
與周遭的時尚小店、現代化的大廈形成強烈的對比。

沿著鴨巴甸街繼續向上斜路走,來到PMQ元創方對出的士丹頓街62號,一直從未發現這間存在有過百年歷史的組織「中區卅間街坊孟蘭會」,當年更俗稱為咕哩館,卅間特別注重傳統節慶,直到現在仍會舉行孟蘭勝會及進行法事。街坊們會同心合力把品放進寶爐火化,卅間街坊孟蘭會每年會定於7月24舉行孟蘭法會,在這一兩天街坊會合力將各式各樣的祭品及布置掛滿在一早搭好的竹棚,迎接一連串的孟蘭勝會活動和法事。
而孟蘭會整個佈置霸氣地佔用了半條馬路,與周遭的時尚小店、現代化的大廈形成強烈的對比。

太平街

太平山街一帶,曾因鼠疫肆虐,殖民政府決定「洗太平地」,把該區的房屋全部拆掉。

廣福義祠 墳墓街

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也在這些都市傳說中擔當重要角色。1894年鼠疫在香港肆虐,當時太平山街一帶的衛生環境惡劣所以成為重災區,大量居民染病死亡,最後殖民政府決定「洗太平地」,把該區的房屋全部拆掉,而其中廣福義祠即現今的百姓廟,曾是垂危病人的收容所,被形容為「人間地獄」是供奉不少無主孤魂的廟宇,以至這一帶依然流傳著不少靈異故事,叫人記住疫症的歷史。

廣福義祠即現今的百姓廟,是供奉不少無主孤魂的廟宇。

亦有報章曾經報導過一宗發生在太平山街的集體鬧鬼奇聞。有一個晚上,因天氣酷熱,很多住在太平山街的居民都到街上乘涼睡覺。一名青年指當睡到夜深三時左右,聽到一陣怪叫聲,聲音尖銳嚮亮,所有人都被驚醒。他們看見街上有數百個人影在街上從普興坊的卜公花園奔跑出來,直奔向山下的荷里活道,青年當時嚇得面無人色的跑回屋內。同一夜晚,亦有警察在荷里活道聽到人聲怪叫,他們跑到該處察看卻無所發現。報導說居民相信這些怪事與數十年前的因瘟疫死亡的人有關,之後籌集了一些錢用作打齋超渡。

荷李活道公園

公園的正門,還有百年前開業的時殯儀店舖。

走到水坑口的荷李活道,這一帶結集了售賣棺木及壽衣服的店舖。追溯自香港開埠初期,1841年英軍登港佔據香港島,在此掛起英國國旗,正式展開香港歷史,後期此地成為第一代平民的大笪地。而當中歌女花影恨的故事最深入民心。

當年花影恨是妓院中的粵曲歌伶,曾奮不顧身參加救國壽款活動,但長期流連他鄉,因一時感懷身世,心灰意冷而自殺,遺書的最後一句更寫道:「生無可戀甘為鬼,花影恨絕筆。」年僅22歲便香消玉殞,後來由佚名商人贊助港幣500元治喪及墓地,棺材就正正購自現時荷里活公園正門的「天壽長生店」。

這些都市傳說令我們好奇不止是情節,而是和我們日常生活貼近,講及通常是平日或會經過甚至身處其中的場所。想了解更多本地歷史和一些民間鬼故事,可以留意今期南豐集團「世界之約」,除了鬼故團,還有其他文化活動,包括與好青年荼毒室舉辦的「鹽叔法院」以及本地手工酒市集和工作坊。

眾人跟隨劉學成走到廣福義祠墳墓街,聽太平山街集體撞鬼的故事。

花天酒地鬼故團
日期:10月28、29、30日(星期五、六、日)
時間:17:30-19:30/20:00-22:00
地點:Nan Fung Place一樓集
費用:$200
報名:「撲飛」或NF Touch App

Text:Twinkie
Photo:Maggie/部份為南豐集團提供

18區, 生活美學

【18區】上環堅巷花園
隱世紅白城堡

在遠離喧囂的中上環商業區的中半山地段之上,有一座紅白相間的城堡靜靜佇立在一隅,說的是建於1990年的上環堅巷花園。花園共有三層,外形猶如積木般的城堡聳立在公園中央,四通八達的樓梯與步道向外延伸,恍如一個奇幻國度。當中狀似「扭計骰」的公廁設計相當破格,讓人不禁佩服建築師的巧思。

花園前身為俗稱「幫辦樓」的督察宿舍,後曾改作香港大學法律系創系系址,最後在1970年代被拆卸,及後改建成如今的小花園。花園設有噴水池、樓梯、空中步道、遊樂場等設施,遊覽過後,不妨順道到旁邊的香港醫學博物館參觀。

前往方法

1. 地鐵

由上環站A2出口步行約15分鐘。

2. 巴士及專線小巴

由中環方向往堅道:

至堅道樓梯街巴士站下車,橫過馬路,再沿樓梯街向下行,左轉入堅巷便可到達

- 巴士:12、12M、13、23、23B、40、40M及103

- 專線小巴:8、10、22、28及31

由薄扶林方向往堅道:

至堅道樓梯街巴士站下車,再沿樓梯街向下行,左轉入堅巷便可到達

- 巴士:40M及103

- 專線小巴:8、10、22、28及31

圖片來源:wmc2130 IG

圖片來源:wmc2130 IG

圖片來源:wmc2130 IG

圖片來源:wmc2130 IG

圖片來源:caedf IG

Photo:wmc2130 IG、caedf IG、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