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陡然轉涼,衣櫃也要馬上換季,易襯又保暖的軍綠色外套,依然是滿街隨處可見的百搭單品。見就見得多,但閣下有否思考過,這件衣服到底是何來頭,足以風靡至人手一件的程度?且歷久不衰?筆者今回就為大家回顧Parka的來歷,但卻要從世紀前的極地部落說起。
Parka的雛形是來自加拿大最北部、最寒冷之極地Nunavut。據聞由愛斯基摩人所發明,多由馴鹿皮或海豹皮等動物毛皮製成。因為北極天氣極度寒冷,普通衣物實在無法禦寒,因此Parka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而這種大衣在北極圈中延續數個世紀之久,一直以來在外表及設計上的變化也不大。

Amauti是最原始的Parka之一,除此,Parka亦包括了Atigi,兩者之分別僅是,前者為女性之穿著,通常會連著一個「嬰兒帽」,可以將嬰孩放在裡面,利用衣服的溫暖及穿著者的體溫來維持嬰孩的溫度。而後者為男性之穿著,他們通常會在外面套多一件毛皮朝內的外套,兩層毛皮之間可儲存溫度,將保暖功能進一步提升。



其實Parka前身並不叫Parka,那麼Parka這名字到底是如何得來?據聞源自Nenets,是一種俄羅斯語言,在俄語中的意思為「獸皮」。不過Parka僅是這種禦寒大衣的統稱,因為北極圈內有多個不同土著種族,他們的衣物也會因為各種氣候、物種、工業類型和傳統來命名。加上這些部落都具有相當久遠的歷史,現已無法追究到底是哪族人先發明。但其共同點是,傳統的Parka起源於北極圈內叫做Anorak的連帽套頭式禦寒外套。不僅如此,聰明的土著們還懂得因地制宜,以深海魚油塗抹在外套表面,達至防水效果;也有些部落以海豹等哺乳動物的腸胃製造出Kamleika塗料,使用在Parka上具天然防水性能。因此最傳統的Parka製作,由於方法原始,通常需一個月時間才能製作完成,製作者亦須具相當的耐性、狩獵及縫製技巧,絕對是一絲不苟之作。直至1625年,Parka被Samuel Purchas在其著作中首次納入英文,宣告其開始於軍事上應用。


有鑒及Parka出色的保暖性,因此在二十世紀時被軍隊廣泛運用。士兵們須長期駐扎在朝鮮半島等嚴寒潮濕的地區,當時他們的軍用外套不僅厚重,而且臃腫、笨重,靈活性相當低。對軍隊來說,急需一款既能保暖、又方便活動的外套。最後軍服設計師便將傳統Parka進行改良,保留了內襯保暖的動物皮毛,外層以尼龍編織物料製成,且加入紐扣開合設計及寬鬆下擺,方便士兵們快速穿脫,同時又不影響疾跑、蹲下等大幅度肢體活動。由於作戰時需隨身攜帶大量武器、工具、食物及醫療用品,設計師亦在外套上增加了多個口袋。這種改良使Parka外套除保暖外,更兼具機能性、輕便性及靈活性,成為美軍空軍和步兵們的最佳禦寒之選。

二十世紀中後期,軍隊設計師進一步改良Parka,推出多個不同版本,包括有皮毛及無皮毛版本,以適用於不同季節及地區。更推出防水尼龍混紡棉面料,使其用途更為廣泛。而五十年代時,英軍尤其愛用Fishtail Parka,因為其開叉下擺配合兩條索帶,鬆開可保持其靈活性,分開綁在雙腿上,又可為下半身加強保暖而又不會影響活動。不過空軍所用的Parka和步兵不同,由華盛頓戶外產品供應商Eddie Bauer為空軍製作的Parka飛行服亦成為一代經典,其長度比普通Parka較短,且外層的尼龍面料織法更密集,甚至以羽絨取代毛皮內裡,保暖且輕盈,至今仍是經典之作。約在1943年起,軍隊又發展出可拆卸內裡的Parka,在當時來說亦是相當創新的設計。




上世紀六十年代時,Parka因作為軍用裝備批量生產以供應軍隊。但二次世界大戰及朝鮮戰爭結束之後,這些剩餘的軍需品大量流入民間,並以低廉的價格賣給平民,竟大受歡迎。除了受機車黨追捧外,亦成為探險、登山等極地戶外活動項目的大熱產品。不少時裝設計師亦以此為原型,設計擁有自家風格的Parka,例如六十年代Sierra Design著名的Mountain Parka。其後設計師們亦積極改良Parka的面料及風格,包括後來的Gore-Tex亦是受Parka影響而開發。雖然Parka現在已經相當普遍及多樣化,但其作為機能性服裝最原始的模型,經典地位仍不可動搖。

Editor’s Pick




TEXT-CHUCK
PHOTO-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