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社會環境,令音樂表演模式也被 迫要轉型,不少歌手就選擇在網上舉行 音樂會。不過,對樂隊 Nowhere Boys 來說,現場演出帶來的力量始終無法被 取代。所以正當疫情稍為緩和,政府重 開室內場地的時候,Nowhere Boys 馬 上就舉行了實體演唱會,「企位」門票更 在 3 分鐘內全部售罄,看來不止歌手,樂迷也很「餓」!他們更把今年對社會、 生活的感受放進新歌《最後的搖滾》裡,把每一次演出都當作最後一次,用充滿 戲劇性的風格,傳遞音樂力量。

沒有情感的社會
如果你有看過 Nowhere Boys 的現場演出,一定會感受到他們 那股「電影式搖滾」的魅力。而《最後的搖滾》正是一首讓人聽了會 期待現場演出的歌。
新歌早在兩年前已寫好,主音 Van 從電影《未來殺人網絡》 (Equilibrium) 中得到靈感。電影講述在未來社會政府會禁止一切能 啟發人類情感的事情,如宗教、音樂及藝術等,「我們幻想,如果 身處一個這樣的未來,會否把握最後一個機會,勇敢走到街上演 唱,表達自己的情感,還感染其他人一起參與這個最後的舞台,玩 最後一次的搖滾樂 ?」


音樂劇式搖滾
一如以往,Nowhere Boys 的作品都充滿電影感,他們形容, 今次更加像一套音樂劇,短短 4 分半鐘的音樂分成幾個部分,以 不同的編曲拼合,由一開始較平靜,逐漸推進,中段又以琴聲作緩衝,到最後仿佛傾盡全力,拼死一搏。他們希望在一首歌裡,透過不同編曲表達不同的情感。然而,要營造多樣化的音樂性,同時又 不會偏離一首歌的感覺則是一大挑戰。
新歌亦特別加入了軍鼓營造氣氛,以增添時代色彩,鼓手 Nate 表示,他是從一個美國內戰時期的故事啟發靈感,「美國內戰 時,軍人與遠方的同伴會利用軍鼓溝通,如果打勝仗就會敲打一個 特定節奏,若另一邊的同伴也打勝仗的話,便會敲打同一節奏作回應,於是我將這個元素放進歌中,而且設計了 6 種不同節奏的軍鼓,由最簡單的節奏開始,不斷推進,到後段營造更豐富、更澎湃的效果。」


把壓迫轉化為力量
從上一首《That’ s Why》到《最後的搖滾》,歌曲主題都很貼近社會現實,其實他們一向沒有限制音樂的風格與主題,而是會把當刻生活中的感受,以戲劇性的方式演繹出來。Van 表示:「現實的經歷未必很豐富,就好像拍電影一樣,要把最刺激、最豐富的情節 展現出來,我們就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加入幻想,無限放大,用音樂記錄當下的感受。」
鍵琴手漁佬補充,樂迷會覺得 Nowhere Boys 今年的作品更 貼地,或許因為近年全世界都充斥著負面情緒,來自世界的壓迫愈 來愈強,他們已不需要透過幻想堆砌豐富的情節,反而可以將這些壓迫轉化為力量,用音樂呈現出來。他們笑稱,可能因為最近少了 現場演出的機會,壓抑太久,要透過新歌發洩。而且作為樂隊,在現場與樂迷互動是最享受的事,也成為他們的力量,他們更加視剛 完成的演唱會為一個新的開始,希望往後能迎來更多現場演出的機會,好像回到剛開始夾 Band 的時候,無論場地大小都可以好好享受。

樂迷成就創作自由
相信對任何一個音樂人來說,創作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成軍 5 年以來,他們感受到樂迷對他們的信任,令他們可以放心創作自己喜歡的音樂,「我們喜歡一直嘗試不同音樂的類型,卻從來不用擔心樂迷會否接受不來,或者覺得偏離了 Nowhere Boys 原來的風格,因為他們喜歡的正是這樣的 Nowhere Boys,忠於自己,創作我們理想中的音樂。」
PHOTO:N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