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中學文憑試的中英文試卷幾乎每年都會帶起話題,而今年中文作文卷最多人談論的題目一定非「校服的自述」莫屬。至於英文科閱讀卷的必答部分,題目以經典漫畫《老夫子》及《13点》作引子,探討香港漫畫產業受互聯網影響而日漸式微的困局,亦引來不少人討論。對一班「00後」考生來說,這兩套創刊於上世紀60年代的漫畫均屬阿爺年代的古董,應該沒有太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老中青甚至幼兒都智能電話、平板電腦不離手,為大家帶來娛樂的「公仔書」被淘汰也是無可避免的現實。但那份情懷,卻深深烙印在回憶之中,以下幾套經典漫畫與兒童刊物,可有盛載着你的童年回憶?
《老夫子》 出版60載 漫畫界長青樹
本地漫畫的殿堂級作品,香港漫畫家王家禧以兒子的名字王澤為筆名,自1962年起在報章連載,直至1964年開始發行《老夫子、秦先生AND大番薯》單行本,今時今日仍繼續出版,並由王家禧的兒子—真正的王澤接手創作,堪稱本地最長壽的「公仔書」。
老夫子內容圍繞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的生活瑣事,幾位主角性格鮮明,內容幽默有趣同時諷刺時弊,「耐人尋味」、「禍不單行」等標題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老夫子更曾多次拍成電影,1965年由高魯泉飾演的真人版老夫子固然是經典之作;謝霆鋒、張柏芝與卡通老夫子、大番薯和秦先生一起演出的《老夫子2001》,當年上畫也大受歡迎。



《13点》 數千套服飾輪流登場
由李惠珍於1966年開始創作的雙周刊,堪稱香港少女漫畫的始祖。「13点」這個名字源於李惠珍母親對她的戲謔,在上海俚語中,「13点」用來形容性格鬼馬、大癲大肺的人。而她筆下的「13点」則是位人見人愛、喜愛打扮的千金小姐。有人曾統計過,在173期漫畫當中,出現過的服飾超過4,000套,而且款式時尚,尤如上演着一場場時裝表演,吸引女生爭相追看。《13点》於1980年初期停刊,而李惠珍這位傳奇漫畫家亦已於2020年8月27日魂歸天國。




《牛仔》 會心微笑父子情
相比起《老夫子》和《13点》,由王司馬在70、80年代創作的《牛仔》算是較「近代」的「公仔書」。《牛仔》原本於《明報》副刊連載,之後由博益出版社結集成書,全套41冊,創作靈感來自王司馬與他的三名兒子,以四格漫畫形式,描述「牛仔」和「契爺」之間的父子情,情感真摯又能引起共鳴,而且沒有對白,也適合年紀較小的兒童閱讀。





《兒童樂園》第一本彩色兒童周刊
數到真真正正以兒童為對象的「公仔書」,怎能缺少《兒童樂園》的份兒?《兒童樂園》並非漫畫,而是香港第一本以全彩色印刷的兒童雙周刊,創刊於1953年,直至1995年出版最後一期1006期,足足42年。
創辦人閻起白成長於日本侵華時期,他認為兒童刊物有助提升教育水平和德育,因此參考了日本的兒童刊物《小學生》,涵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世界童話、兒歌民謠、連環圖、謎語、生活知識等,到了1973年,更因為轉載《小學生》雜誌中的《叮噹》(多啦A夢)而令這套日本漫畫成功打入香港市場,叮噹、大雄、技安、牙擦仔、靜宜這些舊版譯名就是由當時《兒童樂園》的編輯所創。
不經不覺,《兒童樂園》已停刊將近28年,如今年代久遠的實體書已成古董。幸好在2013年,有匿名讀者將42年共1006期的《兒童樂園》全套上載網絡供人免費下載,讓大家可以隨時重溫這套經典讀物,從中也可感受到時代的變遷。






《黃巴士》 見證電子學習新世代
陪伴本屆DSE考生成長的本地兒童讀物,可能就是《黃巴士》。《黃巴士》於1996年創刊,原本隨《星期天周刊》附送,以6至12歲的小學生為主要對象。後來因為財政問題,《麥嘜》系列負責畫插圖的麥家碧、負責故事創作的謝立文等人,共同成立了非牟利的春田花花教育基金,《黃巴士》在1998年以雙周刊的形式獨立出版,直至2009年轉為《黃巴士Light》月報及《黃巴士EMAG》兒童電子雜誌,繼續陪伴小朋友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