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着意事、物、人的用途:一件物品對生活的幫助、一位員工對公司的價值⋯⋯但在具體可見的功能外,箇中所蘊藏的「無形」之用同樣值得我們思索。為期2星期的年度設計節deTour 現正於PMQ舉行,今年主辦單位以「有(冇)用」為主題,與大眾一起觀察設計如何「有用」地回應具體需要,同時探討其「冇用」的無形價值。

deTour設計節向來愛以創新主題集結多元設計,今年由藝術家黃馨年青設計師陳濬人及徐壽懿組成的策展團隊便以「有(冇)用」為題,為大家帶來多場虛擬與實體展覽、設計講座及工作坊等創意活動。
設計以外的跨界別狂想
一如既往,deTour作品散布在展場的不同角落,讓觀者一邊遊走、一邊遇上由設計主導的驚喜。甫踏進PMQ廣場,便可看見由立方體和球體交織而建的裝置《蕩漾之間》,邀請你入內盪鞦韆,在這私密空間內感受只屬於你的放空時間。至於這些時間有冇用?就由你自己判斷。


由建築藝術家梁善彤設計的作品《蕩漾之間》,邀請你入內感受專屬的私人時間。
童年玩意回憶過後,便可走進今年deTour的主題展覽:探索字體設計的便利店《Type-11》、將說話演化成樂曲的聲音裝置《The Interpreter》及引發哲學性討論的《I know not what CAFÉ》(唔知咩咖啡店)。想挑戰體能的,可來到由KaCaMa Design Lab創辦人陳少華及香港得獎攀石運動員歐智鋒共同構思的實驗性運動裝置《聚力之亭》,與好友們攀上垂吊鋼架,測試一下在同行者的相伴下,可提高堅持的能耐、還是加快放棄的步伐。

《聚力之亭》是圍繞「同行」和「堅持」的實驗性互動裝置。

在《Type-11》便利店,我們可體驗字體設計對讀者官感的影響。

《The Interpreter》內置的演算法,可將語言轉換成節奏和音調 ,奏成美妙樂章。

《I know not what CAFÉ》是一家令人思考哲學的咖啡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