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18區

18區, 藝文創意

昔日報館集中地 上環歌賦街開獨立書店「貳叄書房」

位於上環的歌賦街,以前大部份店舖都是做小型印刷、紙品、裝裱等行業,也曾是香港報業發源地。最近,由幾位90女生創辦的獨立書店「貳叄書房 jisaam.books」選擇於上環歌賦街開地舖,現時食肆林立的小巷,增添一番新景象!

第一份中文日報《循環日報》於歌賦街創立

位於上環的小巷歌賦街,自1840年開闢,當年有不少俗稱「卜卜齋」的私塾和學校,而歌賦街44號的香港首間官立學校中央書院,更曾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曾接受教育的地方。歌賦街文化氣息濃厚,曾是香港報業發源地及後來不少印刷業、紙品進駐,而第一份華資中文日報《循環日報》也在這兒創立,後來1950至60年代《真報》、《紅綠日報》和《粵華報》都在歌賦街開辦報館。街道亦主打商戶的印刷公司,惟現在只剩一間。至1980年代起,不少餐廳進駐,逐漸發展成為中環蘇豪區的延伸。

新店共兩層,除一如以往賣文史哲書,上層更會有活動空間,將舉辦小型演唱活動。

新店共兩層 將舉辦小型演唱會

這次,貳叄書房進駐現時食肆林立的歌賦街,新店共兩層,除一如以往賣文史哲書,上層更會有活動空間,將舉辦小型演唱活動。而書店牆前,也有店主朋友所繪畫的「十八銅菜」壁畫,靈感來自少林寺十八銅人。曾在貳叄書房舊址辦《方丈尋根記. 前傳》簽書會的劉以達來到,店主指:「達哥跟我說以前在歌賦街拍過電影,走過很長的樓梯,很喜歡這個地方的氛圍。我邀請他在十八銅菜壁畫合照,是方丈本尊跟十八銅菜!」這次來到也特別在壁畫打卡,為店主打氣支持。相信貳叄書房會為上環平靜的小巷,帶來不同新景象。

店主朋友所繪畫的「十八銅菜」壁畫,劉以達來到也特別在壁畫打卡!

Text:Twinkie
Photo:貳叄書房

18區,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本地文化組織 設計社區地圖 帶你探索被忽略的中環「秘境」!

中環既是香港的商業及政治中心,也是許多繁忙上班族匆忙辦公的地方。然而,除了摩天大樓和大型商場之外,你對中環社區的認識又有多深?中環又有哪些值得一訪的古蹟建築和地道小店?

本地文化組織「活現香港」早前與中環街市合作,設計了一份中環古蹟社區地圖,涵蓋了古蹟建築、地道小店、電影藝術及中環秘境4大主題,希望大家能從步行中深入了解中環區的文化和歷史價值,探索被忽略的社區風景。活現香港的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陳智遠說:「其實只要在中環花多一點時間,花多一點腳步探索,就可以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中環!」

活現香港的共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陳智遠。

4組路線 認識不一樣的中環

今次的社區地圖,共有4組不同的路線,分別以古蹟建築、地道小店、電影藝術及中環秘境為主題。路線中的景點,除了出自「活現香港」團隊平時的探索,更包括了中環街市內的一些特色小店,例如是致力推廣長衫文化的「十八廿二」、售賣昔日香港本地傳統玩具的「雅俗共想」,以及展示了香港情懷及電車文化特色的「叮叮老香港辦館」等等。中環街市的總經理Angie Chung鍾詠婷表示,4條路線的主題,都與中環街市不同的建築特色、歷史和店鋪息息相關,「例如,中環街市的間隔獨特,不少著名的電影場口都在內拍攝。在『電影藝術』的路線中,最經典的要數郭富城主演的 《三岔口》,在街市天台及地下位置拍攝。而『地道小店』路線中,大家可以認識到『阮氏洋服』,它是一間在港開業逾半世紀的洋服店,提供度身訂造洋服、恤衫和禮服等手藝。」

中環街市內有13個原有檔口,部分完成修復後出租了給本地品牌營運。
致力推廣長衫文化的「十八廿二」。
致力推廣長衫文化的「十八廿二」。
「阮氏洋服」的出品,以香港限定的紅白藍蘇格蘭TARTAN布製成的手袋,充滿了香港特色。
社區地圖共有4組不同的路線,大家可以按自己的興趣挑選、進行徒步遊。

意想不到的鬧市「秘境」 理髮廳化身爵士樂酒吧

至於以中環秘境為主題的路線,則包涵了中、上環區的一些小店,例如是獨立書店「見山書店」、山貨店「朱榮記」,也有社區小店「軾Dongpo」等等。但要數當中最特別的,必是爵士樂界中的秘密基地——「Visage One」莫屬。小店位於歌賦街一條窄巷,白天是間理髮廳,星期六晚上卻會搖身一變成為爵士樂酒吧。陳智遠透露,「Visage One」的老闆很有性格,平時下午只會做幾個客人。Angie則指出,在Visage One演出的樂手來自五湖四海,不管是國內國外,聲名大噪或者初出茅廬的都有,「他們非常支持音樂及藝術創作,故衷心希望香港可以有更多人看得到及聽得到這些音樂人的才華。」

從表面看,「Visage One」是一間理髮廳,但它每逢周六都會成為爵士樂愛好者的聚腳點。
山貨店「朱榮記」於1959年開業,至今已有60多年歷史。

深度導賞團 發掘本土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除了將古蹟社區地圖擺放在中環街市,任公眾索取之外,早前雙方更就著4條路線舉辦了導賞團,由「活現香港」的導賞員,在約2個半小時的旅程中,帶領團友由中環街市出發,探索中環古蹟、小店、電影藝術或秘景。陳智遠表示,導賞員會盡量將不同景點、小店背後的地道文化、故事及歷史告訴團友,更會盡量邀約小店老闆親身說故事,務求給大家更深度的體驗。Angie亦期望,大家可以藉著地圖和導賞團,進一步發掘文物建築和本土文化的價值和意義,親身支持本地品牌和文化,並以身體力行延續文化傳承。

這個周末,若你想加深對中環文化和歷史的了解,不妨索取一份地圖,跟著景點一步一步探索中環!

想知道中環有甚麼「秘境」,不妨花一個下午,跟著地圖去探索!

Text:Onyx
Photo:O.T.、由主辦單位提供

18區

大埔鐵路博物館重開!47年歷史 退役柴油車復修後展出

早已退役、擁有47年歷史的「喬沛德號」60號柴油電動機車,經過評估及修復後,將於近日於大埔香港鐵路博物館,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

位於大埔墟市中心的香港鐵路博物館完成更新工程,今日起重新開放,並展出最新大型鐵路文物藏品 60 號柴油電動機車──「喬沛德號」。60號柴油電動號機車自1974年開始投入服務,是九廣鐵路最後一批引入香港的柴油電動機車之一,一直於東鐵綫服役,見證了香港與內地貨運鐵路發展的黃金時代。1983年,九廣鐵路全面電氣化後,60號機車退出載客行列,但仍作牽引貨卡和工程車之用。服務香港近半個世紀後,至2021年正式退役。

修復專家進行修復工作及重新塗上保護塗層。
60號柴油電動號機車,經復修後將免費展出。

文物修復辦事處的修復專家,在港鐵羅湖機車行車室,進行修復工作及重新塗上保護塗層,以減緩金屬車身在戶外展示中的鏽蝕速度。對於修復的最大難度,60號機車變成載貨列車時,有紅、藍、黃、黑甚至其他不同顏色,而團隊花費了很多時間才能在車後面的位置,找到最準確顏色,並透過儀器協助,經過多次測試後重現原本的色彩,大家到現場也可以輕輕觸摸感受復修後的不同。

舊大埔墟火車站建於1913年,是全港唯一具中式建築風格的車站。
香港鐵路博物館將同時舉行「築載人物情──舊大埔墟火車站110周年」展覽。

而今年剛好是舊大埔墟火車站建於1913年,是全港唯一具中式建築風格的車站,即香港鐵路博物館所在的原址,將同時舉行「築載人物情──舊大埔墟火車站110周年」展覽,展出來自不同機構的珍貴歷史圖片,展示舊大埔墟火車站的歷史及發展。

Text:Twinkie
Photo:香港歷史博物館

18區, 熱話, 生活美學

啟德AIRSIDE開幕 期間限定裸買店+文青小店+展覽

面積達70萬平方呎的啟德新購物商場AIRSIDE於近日正式試業,場內除了有各式食肆、MCL戲院、室內大型衝浪場,亦有都市農莊、藝文空間、文青小店及期間限定裸買店等等進駐。商場更會舉辦大型裝置體驗,及設飛行體驗主題區及大型開幕展覽「想飛」,展示多項珍貴歷史藏品,包括啟德舊機場照片、旅遊海報和飛行地圖等等,大家快把握機會欣賞!

啟德AIRSIDE環保小店:

期間限定裸買店 Loop Store

於2021年開業的裸買店Loop Store,本店位於西灣河太祥樓,產品由調味料、茶葉、洗滌用品、至環保用品都包羅萬有,希望鼓勵各港島東街坊前來裸買,以減少固體廢物的數量。這次Loop Store首度進駐AIRSIDE,開設為期半年的期間限定裸買店,不但增設了乾燥花區,亦推出了Bring Me Back活動,若街坊沒有自備容器購物,可現埸購買空瓶,下次攜帶該空瓶回購時,便可享折扣優惠。新店亦推出了租借食物袋計劃,希望鼓勵大家養成重用容器裸買的習慣。各位住九龍東及啟德的街坊不妨到場支持一下,為環境出一分力。

乾燥花區。

Loop Store期間限定店
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3月底
營業時間:11:00-21:00
地址:啟德AIRSIDE  B123號舖

低價出售快將過期產品  GreenPrice環保超市

本地環保超市GreenPrice亦在啟德AIRSIDE開設了第九間分店,超市由4位本地大學生於2016年創立,以低價出售快將過期或已過期的「此日期前最佳」的產品,包括零食、日用品、美妝護膚品等等,望能減少浪費,以及改變港人對過期食品的偏見。

Green Price啟德
營業時間:10:00-22:00
地址:啟德AIRSIDE  B124號舖

一睹咖啡膠囊回收過程 Nespresso

知名咖啡品牌Nespresso繼英國、加拿大後,也於AIRSIDE開設亞洲首間體驗式概念精品店,設有全球唯一可持續循環系統RE:FARM,讓大家一睹回收機如何將咖啡膠囊中的鋁材與用過的咖啡渣分離,體驗可持續生活。

Nespresso Boutique AIRSIDE
營業時間:12:00-20:00
地址:啟德 AIRSIDE  L219&224號舖

本地特色品牌:

設計生活選物店B’IN SELECT 限定Pop-Up

原創設計生活選物店B’IN SELECT今次會於AIRSIDE開設為期約半年的期間限定店,裝潢用上深木色調,充滿了濃厚的日式風色彩。新店帶來的原創品牌包括Mo X日本插畫師Noritake的精品,以及本地品牌泥社MUDLAB的招財貓擴香石產品等等。

B’IN SELECT Pop-Up
地址:啟德AIRSIDE  2樓(待定)

原創設計手工品牌 Fingers Work X The Wax Can

本地插畫品牌Fingers Work 與手工蠟燭品牌The Wax Can合作,於AIRSIDE開設限定聯乘店,除了有Fingers Work厭世貓的手機配件之外,亦有The Wax Can的怪味「魚肉燒賣」及「奶黃月餅」香氛蠟燭,以及本地藝術家Nata的手繪電影場面插畫明信片等等,支持土地品牌的你不容錯過!

厭世貓地墊。
本地藝術家Nata的手繪電影場面插畫明信片。
The Wax Can的怪味手工香氛蠟燭。

Fingers Work X The Wax Can
營業時間:11:00-21:00
地址:啟德AIRSIDE  L 221號舖

雲集本地及世界各地手作品牌 白紙生活概念館

集合來自本地、台灣及世界各地手作品牌的白紙生活概念館,亦會於AIRSIDE開設為期約半年的期間限定店,售賣各款家品擺設、手作飾品及小物,包括插畫角色「大麻成」的周邊商品。

插畫角色「大麻成」的周邊商品。

白紙生活概念館POP-UP STORE
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3月27日
營業時間:12:00-21:00
地址:啟德AIRSIDE L411號舖

手作陶藝家品店 HIUCHI 曉至

品牌於2015年成立,結合了插畫、陶藝及生活家品。小店本身位於中環PMQ,而這次於AIRSIDE的新店,將推出Prose Clothing的日本新系列衣服,亦會展出曉至剛於東京「闇炎植木鉢展」展出的部分陶藝作品,讓喜愛陶藝的細賞。

HIUCHI 曉至
營業時間:11:00-21:00
地址:啟德AIRSIDE L318號舖

其他特色品牌:

台灣Pinkoi x京都 SOU・SOU 秋日博品店

台灣設計購物網站Pinkoi也於AIRSIDE開設了期間限定「Pinkoi 秋日博品店」,帶來了超過200多款與日本京都織紋印花品牌「SOU.SOU」合作推出的「Pinkoi x SOU・SOU 聯乘系列」商品,包括燈籠、Tote Bag等等,大家說不定可在店內找到心頭好。

Pinkoi 秋日博品店
日期:即日起至10月24日
營業時間:11:00-21:00
地址:啟德AIRSIDE  L226號舖

MINI BIG LOVE POPUP

小型汽車品牌MINI一向備受歡迎, 最近,品牌更將於啟德AIRSIDE地下開設期間限定「MINI BIG LOVE POPUP」。期間,全新的電動MINI ELECTRIC COUNTRYMAN 會首度向公眾亮相,亦設有MINI ELECTRIC 限定優惠。而連續7 年成為「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作表演賽」(YDC)總決賽主力贊助的MINI,亦會於場內展出2019年YDC 冠軍葉嘉祺的Wilsonkaki SS24 Collection,場內更設有MINI 主題Café,供應本地手沖咖啡、輕食及經典童年回憶蛋糕,喜愛MINI汽車的你不妨來逛逛。

MINI BIG LOVE POPUP
日期:即日起至10月8日
營業時間:11:00-20:00
地址:啟德AIRSIDE地下G009號舖

 大型開幕展覽 「想飛

AIRSIDE於商場內舉辦大型開幕展覽 「想飛」,主題圍繞航空及飛翔,展覽結合香港飛行歷史藏品及21 個本地藝術單位所創作、不同媒介的藝術作品,展示多項珍貴歷史藏品,包括啟德舊機場照片、旅遊海報和飛行地圖等等,邀請身處昔日啟德機場的訪客由景入情以歷史暢想未來。

 

「想飛」Desire to Fly
日期:即日起至11月12日
 地點:AIRSIDE 商場2 樓中庭及 3 樓GATE33 藝文館、地下G/F 

AIRSIDE
地址:九龍啟德協調道2號
交通:港鐵屯馬線 啟德站 C 出口

Text:Onyx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O.T.

18區, 專訪, 藝文創意

深水埗大南街 鬧市中的閱讀俱樂部

位於深水埗大南街一幢唐樓上的閣樓,有間以「俱樂部」為名的書店,聽起來或許有點老派,但在城市中,卻正正需要這樣一個舒適而自由的閱讀空間。曾經營七份一書店的「文青信箱」店長Melody,經歷實驗書店後,開設這間以文學、藝術為主題的獨立書店「閱讀俱樂部」。Melody分享:「閱讀俱樂部是一個自由討論、自由閱讀的空間,希望大家來到不會有侷促感,可以隨意傾計打書釘,找到一本有興趣的書,坐低慢慢睇!」讓大家有個在鬧市中喘口氣的俱樂部。

來到深水埗大南街一幢唐樓上的閣樓的「閱讀俱樂部」,可以自由閱讀,店主Melody指希望大家可以慢慢睇打書釘也不用怕。
走進「閱讀俱樂部」,可看到一整列書櫃,左側一處閱讀區,有別於一般的書店,感覺有點像「閱讀室」。

專門分隔「閱讀室」舒服自在打書釘

從經營閱讀專頁、參與書店孵化計畫七份一書店至真正開一間自己的書店。Melody選擇以文學、藝術為主題,也是香港較少有主打的文學選書店,也可以在這裡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你的閱讀體驗和心得。走進「閱讀俱樂部」,可看到一整列書櫃,左側一處閱讀區,有別於一般的書店,感覺有點像「閱讀室」。Melody指在香港想「打書釘」也許未必很自在,在書店逗留也會有種侷促感,會有不要阻人做生意的想法,閱讀俱樂部的藏書量不算太多,但多餘的位置希望可讓讀者們可以坐低慢慢閱讀。

「文青信箱」為早期Melody開立的閱讀專頁。

書店這地方不應有限制」

在香港開一間書店,希望給讀者舒適的閱讀空間,重點要夠闊落、光線要充足。Melody指現時內部裝修、設計都與先生兩人包辦,一起組成他們心中的理想書店。當初選樓上書店的原因,希望讓「閱讀俱樂部」不只是一間書店,可以讓大家自在地看書和身旁的書友交流。讀者也會與她分享:「很難得有這樣闊落的空間,有自己的位置看書。」也許部份讀者來到書店會有種不適應,為何這兒格局像圖書館,又像在家中一樣:「書店這地方不應有限制,大家應該是可以做和閱讀有關的,客人都好自律,自己帶走自己垃圾。」店主也指不會限制大家在書店飲食,希望大家可舒服自在,同時自律地維護環境。

大家來店可以自由討論說話,不會有保持安靜的侷促感。

主打文學選書

書店有不同區域,除了書櫃上的文學選書,「閱讀室」內有不同電影、繪本、音樂、社會文化書藉,「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閱讀和消化,找一本有興趣的書,可以坐低慢慢睇。」內有部份寄賣書,有參與七份一書店的前店長們合作,包括主售香港史書籍的獅墨書店、主售藝術文化書籍的藝跡文化、主售攝影書籍的今昔書室,讓他們的書寄賣在書店裏,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七份一。

「閱讀室」內有不同電影、繪本、音樂、社會文化書藉,有部份寄賣書。
主售香港史書籍的獅墨書店
不同類型選書,讓大家可以接觸不同種類的書籍,跳出閱讀Comfort Zone。

很多時大家上來都會感迷茫,而我們唯一的規矩就是希望大家讀多些不同的書,讀多些自己喜歡以外的書。當你嘗試離開閱讀舒適圈,便會發現書本的世界其實很大,也會因為透過不同的書籍而發掘自己更多的面向。所以,閱讀俱樂部鼓勵大家踏出自己的閱讀舒適圈,認識各種文類的作者,接觸不同的文體及題材,擴闊自己的閱讀版圖。

大家來到時可能會想找某本書時,或會發現更多有趣的書,「可嘗試睇多少少,可能會錯過值得留意的作家。」Melody指每一個月也會重新換過重點書,更換書籍擺位,讓書本可以流動,不只是著眼於新書。「店內的選書大部份都是我們覺得值得去看,當然很難完全迎合市場。書店的路線也希望大家慢慢閱讀,引起大家對文學的興趣。」

真正享受閱讀

香港人為何不流行看書?或許源自香港文學閱讀風氣,多年都未有太大改變,小朋友未能真正享受閱讀,特別當學生因應付學校功課或測驗考試才選擇閱讀,也是他們對文學產生不好的印象的因素。

Melody分享,曾遇過有對家長與準備升中的女兒拿著閱書清單來到書店,找尋指定讀物。Melody細閱後發現閱書清單,竟然與以前沒有太大變動,感覺未能與時代同步。「當然,經典作家的作品很值得我們細閱,但要想出發點,原意是想引起青少年的閱讀興趣,還是只希望讓她的文筆變好。」名作家的作品也未必是這年齡層的學生喜愛閱讀的類型,Melody同步推薦了幾本適合青少年的讀物,卻成功引起他們興趣,「最起碼先讓他們覺得睇書是有趣的,引起他們想閱讀下去。」

對她來說,這段時間,與客人的互動讓她最難忘,偶爾會遇到主動分享想法的讀者,當天訪問便有客人問起想找黃碧雲的書,大家便會慢慢談論起來喜歡她那本作品。有人甚至會慢慢走進去閱讀區坐低看書,「這就是我們為何要開書店的原因,喜歡這種面對面分享、有溫度的交流。」與以前經營網上閱讀平台是很不同的,經過今年7月試業後,訪問時書店已開業一個多月,談到現實的經營情況時,現時財政部份主要由先生負責,Melody 對經營書店的前景表示仍樂觀,「現在已接近平衡,但也是預期之中,未必咁快做到真正收支平衡。」或許讀者的回饋,才是她期望收到的果。

成為書本與讀者之間的橋樑

如閱讀俱樂部之名,希望成為書本與讀者之間的橋樑。Melody現時固定每月也會舉辦不同的座談會、讀書會。這月份更邀請了喜歡讀詩、寫詩又熟悉詩的小讀讀版主Lester劉梓煬以主題《辛波絲卡談創作:致仍在路上的創作者們》,與大家一起來分享這位波蘭詩人辛波絲卡創作。大家也可以留意書店不同主題活動,或許會發現更多感興趣的主題和文學作品。

這月份更邀請了喜歡讀詩、寫詩又熟悉詩的小讀讀版主Lester劉梓煬以主題《辛波絲卡談創作:致仍在路上的創作者們》。

在深水埗飲啡後散步時,也可拾步而上,感受不同於城市的閱讀氛圍。當我們願意,打開書本進入作者的幻想世界,體驗故事中的各種人生;合上書本,返回現實後,也許你會有所啟發及感悟。在鬧市中難得有一個地方,就只是單純地希望大家能夠拾回閱讀的快樂和自由。

Text:Twinkie
Photo:Twinkie、部份由閱讀俱樂部提供

18區, 懷舊, 藝文創意

大坑舞火龍 相隔4年後回歸!「小火龍團」首登場

舞火龍是廣東的傳統習俗,已有逾百年歷史,而香港仍有兩處地方可見,一是港島大坑,另一則是薄扶林村。每年中秋前夕,大坑居民都會在蓮花宮為新造的火龍開光,人們為火龍眼部繪上最後一筆,象徵為火龍注入生命。儀式由火龍總指揮主持,以客家話進行,並會由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日,由300多名建連續三晚舞動火龍,這項傳統習俗更於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因疫情關係已停辦數年的舞火龍活動,終在相隔4年後回歸!今年的大坑舞火龍更會增設「小火龍團」,由新生代健兒主理的小火龍將會首次登場,還會有舞獅表演等新元素,並會向觀眾送上神秘紀念品。

連續三晚舞動火龍 驅除瘟疫

相傳於1880年中秋節前夕,一條巨大蟒蛇捕殺了大坑所有禽畜,最後蛇被打死。翌日其屍體失蹤,村內發生瘟疫,多名村民病死。正當大家苦無對策,一名老村民聲稱得到觀音菩薩報夢,只要在中秋節連續三晚舞動火龍繞村遊行,同時燃燒炮竹,便可把瘟疫驅除。最後此法奏效,更成為每年的習俗。

火龍長67米 相當於5.5架雙層巴士長度

需動員300多位建兒方能舞動的火龍,由大坑坊眾福利會作統籌,多個小組分工合作,製作出龍頭、龍尾、龍身、龍珠、音樂及紗燈。火龍長67米,相當於5.5架雙層巴士首尾相連長度,龍頭及龍尾的骨架用籐枝屈成,龍頭重約48公斤,上面點綴着約12,000根燃燒的線香。龍身是一根粗2厘米的繩纜,下接竹竿,再用鐵線於籐架及繩纜上紮上一層厚厚的珍珠草,才算完成。

火龍需倒着走

至於火龍巡遊過程,包含了多種儀式表演,包括「起結龍團」、「火龍過橋」、「火龍過龍尾」及「火龍纏雙柱」等等。不說不知,原來火龍的領頭者,即舞龍珠這一位置尤其重要,因為龍珠要負責為龍頭指引方向,所以舞龍珠的表演者們需要時刻面朝龍頭,引領火龍的動向,而需要倒着走。

活動將延伸至維園舉行

而按照歷年傳統,火龍身上燃燒後的香枝都會派發給觀賞的人們,象徵祝福和好運。由今晚開始,大坑舞火龍相隔4年後回歸,而明晚中秋正日晚上22:30,活動更將延伸至維園五、六號足球場舉行,有興趣欣賞的朋友謹記留意。

Text:Onyx
Photo:網絡圖片、大坑火龍文化館、香港旅遊發展局

18區, 懷舊, 本地遊蹤

逾65年歷史尖沙咀天星小輪碼頭 擬拆除重建

近年滿載港人回憶的地標和建築,逐一殞落。屬香港地標之一、位於海運大廈的尖沙咀天星小輪碼頭逾65年歷史,在1950年代重建,與鄰近的尖沙咀鐘樓同樣是百年古蹟。日前天星小輪向海濱事務委員會提交改建計劃,包括拆除現有的尖沙咀天星碼頭,碼頭已超過其設計壽命,建議將現有碼頭拆除,並全面重建!

天星小輪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渡海小輪公司,成立於1898年,至今經已125年歷史。對於香港的意義,或許並非單純是一種海上的公共交通工具,也見證了香港過百年來的多變的發展,服役中的船隊由10艘雙層船組成,其均在香港製造。 而天星小輪更是旅客遊覽維多利亞港首選的途徑,2009年更被國家地理旅遊雜誌列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之一,並獲美國旅遊作家協會(Society of American Travel Writers)評選為「全球十大最精彩渡輪遊」之首。

1920年尖沙咀天星碼頭
1927年尖沙咀天星碼頭前的人力車。

尖沙咀中環碼頭 同步重建

早於50年代,香港人口急升,為了應付持續上升的乘客量,天星小輪在1950年重建港九兩地的天星碼頭,為了讓乘客較易適應以及減低建築成本和時間,尖沙咀碼頭、中環碼頭兩個碼頭建築均採用相同兩層設計,外型簡約,由當時工務司署總建築師鄔勵德以及助理建築師陳洪業負責設計。

由1950年代重建,當年工務局設計的第三代天星碼頭,罕有地採用摩登流線風格,如圓角、圓窗、大量玻璃窗或橫向建築布局。
50 年代常用於建築物裝飾的生鐵窗花, 在碼頭仍可清楚見到,值得靜心駐足觀賞。
在尖沙咀碼頭上層下船後,大家都急急腳離開,沒好好留意這排極具現代主義色彩的柱廊。在離開海面之後,踏進陸地之前,這條走廊正好作為 轉變環境前的最佳緩衝。 

第三代碼頭 摩登流線建築風格

第三代碼頭採用摩登流線(Streamline Moderne)的建築風格,罕有地採用摩登流線風格,如圓角、圓窗、大量玻璃窗或橫向建築布局。並特意將上層和下層的出入人流分隔,避免混亂。中環第三代天星碼頭在 2006 年因中環填海工程拆卸,現時餘下尖沙咀一邊讓大家緬懷昔日的情懷,但或許這景像也將不復見。 

從地下中央大堂拾級而上,就會見到二樓這列大玻璃窗,恰好擔當採光功能之餘,也讓乘客在步入候船大堂前, 回顧一下碼頭外的光景。

創造登船的期盼

我們平日乘船時,從中央大堂拾級而上,便會見到一大片玻璃窗,這除了體現現代主義風格的實用性採光功能外,可跟大眾有交流和聯繫,玻璃窗讓碼頭內外聯繫起來;至於候船大堂即碼頭的盡頭,也配上大量玻璃窗,讓乘客在候船期間,透過窗戶跟大海相連, 創造出一份登船的期盼,同時也減少等船的焦躁,大大提升乘船的體驗,這就是設計的精妙之處!

二樓的候船大堂呈弧形,配上大量大型玻璃窗,將 維港的海景盡收眼底,同時讓乘客在望海之餘,創造 一份登船的期盼,提升乘船體驗。

當時的天星小輪,有頭等和二等船票之分,相信大家對尖沙咀天星碼頭並不陌生,往上層乘船時必須要經過碼頭內長長的樓梯往碼頭上層,昔日戰前,上層視為頭等艙,是衣冠整齊、打好領帶的 洋人才可以進入。平民和「咕喱」等人就到下層「三等層」坐船。1957 年第三代碼頭建成前,所有天星小輪的下層,均沒有安裝跳板,三等層乘客就直接從船邊跳上碼頭登岸,就如現時的公眾碼頭。而新碼頭落成,這種上落客概念,頓時來個大改變——上層和下層人流以獨立通道分開,確保暢通;為求統一、對等,下層乘客登岸/登船都跟上層一樣用上跳板。如此一來,當時服役六艘的小輪,都要在下層加裝跳板,迎接新碼頭。 

幸運的話,有機會在上層遇上「三代同堂」的小星星座椅 : ‧在尖沙咀碼頭上層下船後,大家都急急腳離開, 左起順序第一、二、三代。
昔日小輪下層沒有跳板,乘客上船或登岸都是從碼頭樓梯級一躍而去,及至 1957 年第三代天星碼頭建成後,因加設可隨潮汐漲退的電動升降台(由蘇格蘭老字號、成立 於 1866 年的 John M.Henderson & Co. Ltd 設計),而令小輪下層都同樣裝上跳 板,是二戰後政府對市民生活待遇平等的一個重要的象徵。
現時服役的「夜星」屬第二代,建於 1963 年。近年塗上「亞洲國際都會主題」。第一代的元祖「夜星」曾經在香港保衛戰九龍大撤退的行動 中,肩負起乘載民眾避退港島的重任。日佔時期則被日軍強佔,重光後被發現擱淺在油 麻地避風塘,打撈重修後繼續服役至 1958 年,退役後被轉售及改裝成運貨駁船。

尖沙咀碼頭 已超出設計壽命

現在的尖沙咀天星碼頭落成啟用,至今亦已有65年歷史。隨著近年設施老化,天星小輪日前向海濱事務委員會提交最新文件指,碼頭已超過其設計壽命,建議將現有碼頭拆除,並全面重建。

天星小輪日前向海濱事務委員會提交最新文件指,建議將現有碼頭拆除,並全面重建。(左圖為尖沙咀天星碼頭)

倡2樓加建平台 向文化中心方向延伸

據設計圖顯示,將碼頭重建成三層高建築。擬建的新碼頭採用落地玻璃設計,地下及一樓為上下層甲板,作乘客登船之用,將新增扶手電梯方便上落;至於碼頭二樓則擬建觀景台,並劃分為市集、餐飲區兩個部分。同時,碼頭二樓將擴建露天平台,上面將設有商業街,並延伸至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上蓋,另新建行人天橋接駁至香港文化中心。

Text:Twinkie
Photo:香港老美
Source:香港老美

18區, 生活美學

中秋節2023|百年灣仔藍屋 懸掛700顆手繪花燈!

灣仔藍屋由1922年落成至今已第101周年,今年再度重現石水渠社區獨特的節慶文化。中秋節即將來到,活化保育計劃「WE嘩藍屋」邀請多位本地插畫家、與灣仔街坊及大眾參與手繪花燈活動,花燈數目更多達700顆;即日起每晚6時至晚上10時公眾皆可欣賞藍屋建築群外懸掛起的中秋花燈!

今年 WE 嘩藍屋邀請多位本地插畫家、與灣仔街坊及各方藍屋友好參與手繪花燈活動,花燈數目更多達700顆;同時亦會展示超過30個由藍屋好鄰居親自製作的創意竹製花燈。由亮燈日起每晚6時至晚上10時公眾皆可欣賞藍屋建築群外懸掛起的中秋花燈,直到中秋晚會期間,藍屋將舉辦各種不同工作坊和表演節目予公眾共同參與。

中秋工作坊和表演節目
街坊人手制作環保燈謎燈籠

中秋除了賞月同食月餅 ,也少了要猜燈謎啦!來到藍屋空地對開的燈謎區域,可參加有獎燈謎比賽,頭五名最先猜到最多燈謎的朋友可獲贈藍屋限定精美禮品。

今年藍屋招募了一班街坊,以全人手利用再造物料制作的環保燈謎燈籠,並掛上代表藍屋第一〇一年的101條燈謎畀大家慢慢猜!當中有21條關於藍屋建築群的燈謎題目。只要由即日起至9月30日嚟到藍屋空地對開的燈謎區域,並掃瞄 QR code 就可以即時參加比賽,考考大家認識藍屋建築群,頭五名最先估到最多燈謎的朋友,更可獲贈藍屋限定精美禮品。

中秋有獎猜燈謎
時間:即日起至10月中旬
每天亮燈時間:晚上18:00至22:00
地點:灣仔石水渠街藍屋建築群、欄杆、空地及地鋪

手繪花燈攝影比賽

中秋活動期間將再次舉辦手繪花燈攝影比賽,歡迎市民在燈籠懸掛期間進行拍攝,並於10月6日之前上傳藍屋花燈照片至社交媒體參與網上攝影比賽,即有機會獲得豐富藍屋限定紀念品:

參賽方法:2023年9月17-10月初期間拍攝藍屋建築群或石水渠街有關鄰里、建築的花燈照片
於2023年10月6日或之前把作品上載Instagram或Facebook,並需提及 @vivabluehouse 及標籤 #bluehouse101

Text:Twinkie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18區, 本地遊蹤

豪雨下奇觀 城門水塘「大水碗」

最近豪雨來襲,各大水塘水壩出現洩洪奇景,吸引攝影者來到坐落荃灣城門谷的城門水塘,拍攝豪雨限定的「大水碗」。其中一位攝影愛好者Mike Leung分享,他趁微雨時以航拍紀錄「飛一轉」拍下城門水塘的鐘形溢流口,洩洪景象如圓形大爆布,十分壯觀!

(圖片來源:水務署)

香港戰前最大儲水量的水塘

當年歷時14年才完成工程的城門水塘,於1937年建成,於2009年列為古蹟。當時工程規模龐大,當時水塘滿足九龍居民的食水需要外,也通過跨海水管把食水輸往人口密集的港島,幫助紓緩食水需求。城門水塘是香港戰前最大儲水量的水塘,同時為九龍和港島供應食水。

相比於香港島的水塘,設計屬新一代,剩水從大壩旁的溢洪碗排放至大壩旁與壩底的溢洪道排走,形成大壩旁的峽谷山壁臨時出現一道飛瀑與幾道急流,壩底有時亦會以噴水姿態洩洪,十分壯觀!

平靜的塘水形成一塊本土「天空之鏡」,卻墮入溢洪碗這「黑洞」裹,可說是香港水塘洩洪一大奇觀。

排洪漏斗 一級歷史建築

鐘形溢流口也是一級歷史建築,為圓形的磚石構築物,以石橋連接水塘邊的通道。這座鐘形溢流口由Geoffrey Binnie在1935年設計,當時獲得由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頒發的Telford Premium Award。在雨季時,城門水塘滿水,滿溢的食水便會經溢流口流出,景象如圓形大爆布,吸引遊人觀賞。

從溢洪碗排出的剩水,在城門峽谷形成一道人工瀑布,在水壩下50米處還有一條瀑布,再流入下城門水塘。

Text:Twinkie
Photo:Mike Leung

18區

中電鐘樓文化館|逾80年歷史中電鐘樓 認識香港電力的今昔故事

走在何文田亞皆老街,鄰近加多利山山腳,那裡有一幢引人注目的紅磚建築。這幢於1940年落成的鐘樓,已有逾80年歷史,其後,它更與聖佐治住宅大廈的兩幢建築物連接起來,成為中電總部。

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成九龍區地標

這三幢相鄰並立的紅磚建築物,由華人建築師關永康設計,落成時正值裝飾藝術運動的高峰,展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歐洲興起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故它自落成以來,已成為九龍區内的一個地標。

中電鐘樓樓高25米,三面外牆都裝嵌了電力驅動的塔鐘,塔鐘上方建有玻璃飾磚,建築特色別樹一格。另由於香港許多標誌性的鐘樓建築早已消失,中電鐘樓是香港罕有及具備戰前國際現代主義風格的鐘樓建築之一。

三面時鐘 由英國著名電鐘製造商製造

當中,又以在鐘樓頂層展示、三面同步的電鐘最為觸目,這三面時鐘每個直徑為2.4米,由英國李斯特城著名電鐘製造商Gents’ of Leicester製造。這幢鐘樓建築除了是區内的地標外,其三面的時鐘亦經歷世代,一直為九龍居民發揮準確地顯示時間的社會功能。

保留紅釉面磚設計特色

中電總部佔用的三幢建築物均採用同款的紅釉面磚,外牆的釉彩瓷磚及鐘樓的玻璃飾磚由建築材料供應商Cathay Ceramics (H.K.) Ltd.供應,此建築物的雙層玻璃窗是另一建築特色,其採用的窗較十分罕見,令維修保養方面增添挑戰。而一如當時許多塔樓的設計,中電鐘樓頂部佇立了一根旗桿,令建築物看來更高。

化身中電鐘樓文化館

中電鐘樓在1940年至2012年的70多年間曾是中電總部的一部分,於2018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而經保育活化後,躍變成為中電鐘樓文化館。中電鐘樓文化館設計了全新標徽,而以電力為主題的展覽,亦透過歷史珍品、短片和互動展品,以動人的故事和體驗活動,從社會、歷史、建築、科學和環境等視角,帶領訪客探索香港電力的今昔故事。

展出第五代山頂纜車退役車卡

此外,展覽亦回溯嘉道理家族業務和慈善事業的故事,並闡述它們在戰後香港社會復元和發展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而文化館内亦設有咖啡店,庭園亦有第五代山頂纜車退役車卡展出,它於1989年開始運作,可載120位乘客,並已於2021年退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中電鐘樓文化館
開放時間:星期二、三、五至日 10:00 – 18:00(星期一、四及公眾假期休館)
地點:九龍何文田亞皆老街147號​
備註:另設公眾導賞團,詳情請留意官方網站上的報名安排。

Text:Onyx
Photo:中電鐘樓文化館官方網站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