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香港匠人

香港匠人

本地80後陶藝師堅持8年 靜心做陶藝是修行

「在現時的生活,大家會喜歡低頭玩電話,很少機會有一兩小時可放低電話,做陶藝對我們是靜心的修行,可以專心去做一件作品。」 在日常的繁忙生活,難得我們可以不受任何干擾,專注做一件事,動手做自己的杯、自己的碗,花上數小時或半天,投入其中,忘卻煩憂。

陶藝師阿Fa與阿Jun的陶藝工作室,由設計,拉坯,搓捏塑形,素燒,上釉,釉燒,每個步驟都是手工製作。他們創作的陶瓷小物,造型簡單玩味,並沒有太多的累贅,作品的怪趣的表情與動作,總是讓人會心一笑,就如他們的創作初心 。

陶藝師阿Fa與阿Jun製作陶瓷多年,創作初心依然不變 。

興趣變事業 對陶瓷著迷

陶藝師阿Fa與阿Jun,二人本來從事設計工作,於2015年開始學習陶瓷,而把原來的工作室轉營製作陶藝也長達6-7年時間,他們對陶瓷特別著迷,也曾到不同陶室學習,「我們一開始有接觸過不同物料,有皮革、布藝、水泥,接觸到陶瓷後,發現這物料有很大可塑性,對於做陶瓷製作開始著迷。」陶瓷是十分需要經驗的技藝,從簡單基本的技巧做起,慢慢再將自己的設計加入去。

拉坯時看著陶瓷的轉動,令人不自覺被治癒。

拉坯時看著陶瓷的轉動,令人不自覺被治癒。凝望著緩緩轉動的陶泥,視覺帶來的平靜,像是帶你跳出繁忙的生活。阿Fa指製作手捏陶器,看似是玩泥膠,可以隨心所欲,製作出不同形狀的作品卻很有難度:「技巧慢慢純熟後,可將手捏、拉坯兩種技巧結合,手揑十分需要耐性和經驗。從陶泥變成你想要的作品,都需經風乾再窯燒,有時未燒之前已容易造成損爛。」其實做陶瓷過程很多變數,每一部份做得不夠好,結果都會有偏差,「可以成功做到作品,也是自己很滿足的事。」

陶藝作品也有生命

圓滾滾的身體,面無表情的樣子,卻出奇的讓人覺得可愛。這些造型趣怪的小傢伙,「Bugs系列」正是手捏的成品,它可以是迷你花器,亦可作香薰油擴香石,是點綴家居的小擺設——木無表情配上不同的幾何形狀組合,「你開心時看到它便是開心,不高興時看著它,感覺就和自己心情一樣變得怠倦。」

「Bugs系列」可以是迷你花器,亦可作香薰油擴香石,是點綴家居的小擺設。
阿Fa加上小乾花和帽子作為點綴。
圓滾滾的身體,面無表情的樣子,卻出奇的讓人覺得可愛。
墨丸為工作室最近收養的貓,也成為作品的靈感。

手揑創作可以是無限,「人手製作出來效果,可能是歪歪斜斜的,每個樣子都有獨特效果。和人一樣,每人的樣子都是特別的,有些較闊,較窄,也是有趣和獨特的地方。」阿Fa以不同形狀概念去為陶藝作品賦予生命,也明白家中未必太多空間可放到雕塑作品,而手揑的小擺設省位外,還可做出不同形狀,長形、水滴形、心形,自由配搭一起也可成為有趣的組合。其中一款Weird Couple,就像形容情侶、朋友間性格或外表的一凹一凸:「湊成一對未必要一模一樣,長形和圓形黏在一起也很有趣,就像情侶可以是一肥一瘦,一高一矮,會是很好的組合。」

客人與作品的連結

創作的構思,對客人來說也許有不同的解讀,令作品變得有趣。在市集上曾有客人分享,之前買過的一款啤梨型the Bugs,姿勢會挨左挨右:「就像這幾年在生活上有很多壓迫和困擾,這情況下東歪西倒,但依然屹立不倒,覺得很有連繫,客人反映他們的感覺告訴我,是做一件作品最有趣的地方。」

疫情下創作 合十手勢的人像

「在現時的生活,大家會喜歡低頭玩電話,很少機會有一兩小時可放低電話,做陶藝對我們是靜心的修行,可以專心去做一件作品。」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有現實考量,藝術與生活的平衡不容易,踏入第8個年頭,二人還是一直堅持做喜歡的事:「曾經因疫情而工作室暫停教班兩個月,收入當然也會成為大問題,但我們會轉角度想,相對也多了時間,可創作自己作品及籌備市集。」把不好的事轉念,也可轉化為動力。

阿Jun的復活島人像創作,手製出合十手勢,是代表祈求的心情。

於疫情期間及社會環境變化下,阿Jun以自家創作的復活島人像創作,製作一款合十手勢的人像作品,像祈求的狀態,「大家好像有個希望,至於希望是什麼,大家可透過作品再思考多一點。」近年可能大家自身有些經歷、不開心的狀態,或工作上的壓力「可透過做陶藝的短暫時間,放低負面情緒,做陶瓷要很專注,可以讓大家在這個煩擾的社會,都可以舒服一下。」

學習陶藝 漸漸改變自身性格

阿Jun指陶藝讓他性格轉變。

陶瓷是種需要耐性的創作,學習陶藝讓個性改變,阿Jun指自己本來不是冷靜的人、以前不懂控制情緒,「依家做作品經常都要放空個人,長時間都係令自己要定同靜。」同時他也會觀察每位同學,印象深刻是曾有一班朋友報名參加陶藝班,「疫情下聚在一起很難得,有些朋友可能相隔一段時間見面,當時學生第一眼並不認得朋友也在場,大家要除下口罩相認,十分好笑。平時很難約見面,很難得可以在陶室一起,整個過程大家都很享受成件事情,可放低一些工作壓力和負面情緒。」不少學生剛來上課,最初做會很緊張,需學習把心情做平靜下來去做。成品亦不需追究完美工整,粗糙一點亦無妨,沒有對錯之分,可塑性十分高。這種「手造美」更能突顯陶瓷的特性,每個都是獨一無二。

拉坯作品。

「就算做一隻杯,也要有獨特風格」

經過數年仍對創作熱誠不減,阿Jun:「就算是做一隻杯,要有獨特風格,做好自己作品,我們也不擔心競爭問題。就像現時那麼多的拉坯作品中,怎樣可以再建立一些獨立性,就是之後要想的方向。」阿Jun直言對自己的作品未滿意,也要一直進步,「希望可做到更多有趣的作品。」

在煩擾的社會,可以有這樣一個空間,令人平靜下來,做著喜歡的事又可平衡生活,過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背後需要很大的堅持和努力。「做藝術一定賺唔到大錢,但什麼生活方式對自己而言是足夠呢?一直可做到喜歡的作品、維繫到陶室,已是很好的一件事。」

Text:Twinkie
Photo:Sing

藝文創意, 香港匠人

【香港匠人】花鈕製作半世紀 海派藝術花鈕師傅浦明華

花鈕是中國傳統女裝服飾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精緻的花鈕在旗袍上,小巧又色彩奪目,形狀百變。從一條小綑條經人手逐步幻化成花,幻化成圖案。花紐除了為一襲旗袍畫龍點晴,它更是一種祝福。

中式花鈕最早出現在漢朝,當時花鈕不單是用來固定衣服,還是一個身份的象徵,而花鈕鈕扣廣泛流行卻要到清朝,此技藝亦納入了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內。浦明華是香港現存的少數海派花紐師傅之一,以傳統海派花鈕工藝的精細見稱,用一雙手扭出多變的圖案,充滿斑斕的色彩、吉祥的寓意。

年屆70歲浦明華,為香港碩果僅存的海派藝術花鈕大師。

13歲學習造花鈕 幫補家計

年屆70歲浦明華,為香港碩果僅存的海派藝術花鈕大師,製作花鈕長達半世紀。她說道當初入行的原因很簡單,浦明華在家中是大女兒,想助爸爸一臂之力幫補家計。「大概是十三歲時開始學習,我爸爸是位裁縫,他做旗袍我做花鈕。」浦明華父親問了當時工作的裁縫店老闆娘,也就是浦明華後來的師傅,答應收她為徒,成為了她製作花鈕的開端。

造花鈕從零開始,以幼布條縫製而成,浦明華指:「以前會唔用半絲綑條,現在已買不到這材料,要從一塊布開始做起。」以前多用半絲成分的布,現多用光明絹。造鈕前,也要先看衣料布顏色、配色,要待師傅完成前預留布料造鈕,「師傅造衫、我負責造鈕,完成再交給師傅釘在上衣。」

製造中式花鈕 從零開始

以一條布條製作成一對精巧的花鈕,從打鈕頭到扭出花形,工序繁複,實在不簡單。製造中式花鈕需要上漿、開條、燙條的製作工序,材料還包括銅鐵線,綑布條及棉花。用綑布包着銅鐵線,再用鉗子扭出不同形狀的圖案,再加入棉花,增強形狀立體感,而現代中式花鈕已省卻了用銅鐵線。製作男士長衫及棉襖多是一字鈕,一件衫要做五對;旗袍大鈕放在大襟,細鈕放在細襟。製作一對大花,浦明華指約三小時,細花則一小時左右。

以一件長衫為例,要預留額外布料做滾邊及花鈕,開縱口紋,然後在布的令面部分刮漿。她說:「早年長衫師傅學徒會兼做開漿,用麵粉和明礬煮漿糊。」這種手作黏合劑,與膠水、樹脂大同小異。

浦明華製作的是海派鈕款,是出自上海師傅的手藝,因為跟上海師傅學這門手藝,便被歸類為「海派」。海派最大分別就是會塞棉花,廣東派鈕款較單調。有人會說海派師傅的手工比較好一點,也精緻一點。

就是憑藉雙手,把這門精緻的中國傳統手藝承傳下去。
以一條布條製作成一對精巧的花鈕,從打鈕頭到扭出花形,工序繁複,實在不簡單。

最簡單的打鈕頭
卻是最難做的步驟

浦明華指花紐的紐頭是靈魂,同時也是最難做的,「簡單如打鈕頭很多學生都覺得十分困難,當打好了鈕頭以後,我們才可以打銅線,之後把綑條包好銅線,才開始動手做不同的圖案。」
近年浦明華也有教學傳承這門手工技藝,開班教學是一個傳承的好方法,學生學會了花紐製作,雖不似以前是為了搵食,而是為了興趣,但也是傳承技藝的交流與學習。

現今花鈕已廣泛使用,除了用作長衫旗袍鈕扣之外,還可以製作配飾,如頸鏈,耳環,手鏈及家具裝飾浦明華分享親人結婚時,便曾以花鈕製作了一對龍鳳頭飾及耳環。傳統隨著年代,也可以進化成生活化的創意。

浦明華分享親人結婚時,便曾以花鈕製作了一對龍鳳頭飾及耳環。
造花鈕由一塊布開始。
花紐的紐頭是靈魂,同時也是最難做的部份。
浦明華與學生麥琬思。

教學新舊傳承
將花鈕融入日常生活中

其中一位浦明華的學生麥琬思,小時候跳中國舞,在演藝學院畢業主修中國舞,希望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中國文化,機緣下遇到浦師傅,也很仰慕她有好手藝:「學習時最困難是打鈕頭,因為不是用圓線要用扁條,看似很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單是一開始學習打鈕頭,就很需要耐性和心機。」她又指基本學好,現時可學習到想學的花紋款式,很有成功感。

她認為未來發展不一定是傳統方向,花鈕也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做頭飾、頸鏈、心口針等,作為送禮用。「手藝更好時,將來有機會可製作花鈕給朋友作紀念,可能會加入自己的創作,讓花鈕可新舊傳承下去!」

花鈕小巧又色彩奪目,形狀百變,十分精緻。
籠中鳥

為城中名人製作花鈕

浦明華曾為不少城中名人製作花鈕,她指香港小姐朱玲玲偏愛旗袍,1977年參選港姐時特請師傅製作旗袍,林鄭月娥就職典禮所穿的中式服裝亦是請師傅訂制。而前年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的旗袍展時,朱玲玲見到她手製的大花盤鈕,即刻請秘書和她聯繫,定制了10幾款大花盤鈕,其中包括大梅花、大菊花及大蝴蝶等。浦明華認為,「她可能怕此手工失傳,用作收藏。」最近一次,前特首林鄭月娥也特別定制了小蘭花與五對細蝴蝶花鈕。

每款花鈕都是藝術品,一對花鈕扣由大花和細花組成,有蝴蝶、梅花鳥及喜鵲等款式,也是包含著不同意義與祝福。典雅的中式服裝配上小巧精緻的花鈕,實屬錦上添花。

而當中的針線手工,也是源於一個簡單的中國結。

Text:Twinkie
Photo:Sing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香港匠人

【香港匠人】大埔60歲「環保發明家」 自製露兜樹氣根刷 100呎樓梯舖恐需遷離

在大埔廣福道,有一間小小的樓梯舖,裡裡外外掛滿了大大小小的清潔刷。這些刷子,原來全都是由露兜樹(俗稱「海菠蘿」)的氣根加工而成,能夠洗鑊洗碗,成分天然又環保。

年屆60的黃健洪(阿洪)當過10年裝修工人,2019年失業後,他毅然創業,由最初推「走鬼檔」,到後來租下這間約100呎的樓梯舖,製作兼出售自己發明的環保多用途刷,希望在賺取生計之餘,亦可同時推廣環保。

露兜樹氣根刷 省水又省清潔劑

露兜樹是熱帶地區常見的海岸植物,由於它的果實外形與菠蘿相似,故俗稱又名「海菠蘿」或「假菠蘿」。2019年,黃健洪(阿洪)因失業隨朋友到東平洲遊玩,在岸邊看到了露兜樹,勾起了他兒時用露兜樹製作各種物品的回憶,「我自己是深圳大鵬人,那邊也有很多露兜樹。小時候也會用它的氣根製作油掃,或是用樹葉製成『豹虎』(即『金絲貓』)的籠葉,另外,它的果實也都可以食用。」

於是,熱愛製作手工藝的他,便決定拿走一根氣根,開始鑽研及製作環保多用途刷子。而他亦沒料到,露兜樹刷子製成品的清洗效果竟相當不俗,他在沒加洗潔精的情況下洗鑊,竟也可達至六至七成的祛油效果,既省水又省清潔劑!

露兜樹

花20天時間製作 工序繁複

阿洪表示,最初的環保刷只是很隨意的創作,但現在經過摸索和製作已差不多達3年的時間,作品的長短、大小設計亦已固定下來。然而,以露兜樹氣根製作刷子,可是殊不簡單,因為單是材料的處理也相當講究,「只有生長了10年或以上的氣根,才適合製作刷子。而每次拿到露兜樹氣根,都要先削兩次皮(厚皮跟薄皮),削完之後還要刮,再放於太陽底下曬至少兩個星期,然後再輕輕用火烤燙其表面,以防發霉。」他續說,之後他會將已經乾透的氣根鋸出適當的長度,以工具箍緊後再用木鎚打散其纖維,然後以錐和梳梳理刷毛。

近年,他還會在刷子上鑽一個洞,方便清洗晾乾,並以5種天然材料把刷子浸泡24至30小時,以加強其防霉效果。一個環保多用途刷子,差不多要花20天的時間方可完工,工序相當繁複,故一個刷子也至少要價$30,並按尺寸大小而定。「有些人會問我為何刷子賣那麼貴,但若然你欣賞我如此辛苦的手作,那你便會覺得值得。」他說。

100呎樓梯舖工場 夏天「有苦自己知」

現時店內差不多有十樣物件是以露兜樹的氣根製作,如洗鑊、洗煲用的清潔刷、毛筆、刮沙棒、健康拍打棒等等。而近年阿洪也有發掘以露兜樹氣根以外的天然物料,如利用棕樹和蒲葵的樹莖纖維來製作清潔刷,「雖然它們不像露兜樹氣根般祛油,但只要善於利用,它們同樣是清潔好幫手!」

這些不同的清潔刷,也是阿洪每天於大埔廣福道的樓梯舖現場製作而成。由於經濟的考量,他自2020年起租用了這間大小約100呎的舖頭,並命名為「藝揚創作」。小小的店,是阿洪的工場,也是他做生意的招徠。「為何我要在街邊製作刷子?是為了滿足人的好奇心。好像前陣子有小朋友被刷子吸引,父母怎也拉不走他。於是我便向小朋友解釋刷子是如何製作,也可順道推廣環保。」他謂,樓梯舖的租金雖然較為便宜,但卻是「有苦自己知」 ,「這裡只夠空間安裝一部移動冷氣,夏天時真的很悶熱,待在這裡製作刷子常常會汗流浹背。」

考慮將小店遷離

阿洪表示,現時樓梯舖的生意不算太穩定,試過一整天都沒有生意,但也試過一天有三、四千元營業額,「若一天能有三、四百元營業額,足夠交租和生活,已經相當不錯了。」

他感慨地說:「雖然這間店不能賺大錢,但卻給了我很大的滿足感。我在這裡認識了很多街坊,也有些街坊會專程來跟我聊天,也有客人會把刷子取代月餅,當成中秋節禮物送給朋友。」

然而,早前阿洪的業主收到屋宇署通知,樓梯舖位置被指違反僭建條例,需還原至原本圖則的模樣,而工程更將於11月初展開。屆時,店內舖面空間將大大縮小,對其生意和創作都會產生莫大影響。對此,阿洪坦言自己也正在考慮會否將小店遷離,「唯有看還原之後能否繼續經營,店內的地方會否有所局限而再作決定。」

藝揚創作
地址:大埔廣福道 125 號地下

Text:Onyx
Photo:Sing

專訪,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香港匠人

【香港匠人】90後竹細工工藝師 編織精細食器 望大眾感受竹藝文化

猶記得數個月前,扎根於西環77年的杜洪記山貨店宣告結業,令不少人概嘆本地竹藝日漸式徵。然而,對90後的丁科竣(Angus)來說,竹藝這一門工藝,很有深度,尤其是日本的竹細工竹器,較以往大家所認知的竹籃、竹籮,更為精細、優雅,於是吸引到他捨棄室內設計師的工作,轉職當上竹細工工藝師,並成立了品牌「二回」。

今年,是Angus從事竹細工工藝的第4年,他將工作室遷到坪洲,希望能多接近大自然環境,尋找創作靈感。在這些年間,他親手編織了不同的竹細工食器,如咖啡濾杯、茶器、竹碟等等,作品有別於以往竹器給人的印象,也更貼近現代人的需求。「希望作品可以配合當代的飲食文化,讓大家接觸到竹這種物料,體驗竹藝,並感受到材料的氣味。」他說。

Angus認為以竹藝編織的杯墊是竹細工最入門的作品,特點是可以在製作時加入很多不同的編織圖案。

從室內設計師到竹細工工藝師

2018年,從事室內設計師工作的Angus,於一次跟籐和竹家具有關的項目上,初次接觸到竹細工工藝。當時他把訂單交予中國內地的廠商負責,怎料,最終的成品實在是差強人意,「在不忿氣之下,自己開始花時間認識竹細工工藝,加深了解後,就萌生想自己嘗試製作的想法。」那時,坊間並沒有太多途徑去學習竹細工工藝,於是他以半自學形式,如查看相關書籍、親自拜訪日本師傅,或是跟台灣、中國的一些師傅進行交流,了解有關竹藝的製作方法和技巧,「理解製作的原理後,我就開始嘗試製作竹細工。當然,過程中也曾遇上不少失敗,但通常多試幾次,最後都會成功。」他續透露竹編的製作心得,「最重要是有耐性,慢慢地去感受這一種材料和工藝的變化。」

Angus表示,竹篾在編織的過程至少需要做兩次重覆的動作,才可鞏固結構,於是便將品牌命名為「二回」。
世上大概有十多種竹適合竹細工使用,關乎其彈性、柔軟度、韌性,以及竹節的長度等等。而由於地理環境的因素,現時Angus使用的材料會以毛竹和黑竹居多。

香港也有竹細工工藝

傳統的竹工藝大致可分為竹細工和竹粗工兩大類,前者是以切、削、剖的方式製成竹片、竹篾,再編織成較為細緻的製品;至於大家最常於香港接觸到的竹器,如蒸籠、扎作(紙扎)、獅頭等等,則屬於竹粗工,通常由竹子的圓稈與竹細枝製作而成。「其實香港傳統上也有竹細工(竹器),如各式籠器,以及於耕作時,或是讓嬰兒使用的竹籃子等等。食具方面,則有竹篩和竹籮。」Angus解釋,香港的竹藝曾經盛極一時,在塑膠產品普及前,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竹籮和藤椅,「一直至八十年代,香港轉型為金融中心,大多數竹器都轉由內地生產,這門工藝便沒有進一步發展下去。」

反觀鄰近的中國、台灣和日本,當地對竹藝的保育,卻反而做得不錯。「因為他們很尊重這一門手藝,也關注文化保育,再加上因為自身的飲食文化關係,當地有一些竹製食器,是不能夠被其他物料所取代的。」他舉例,用以盛載冷麵的竹盤,就是當中的好例子。

竹篾需經修整及定寬,才可供編織之用。
 Angus透露,竹藝的編織方法約有30至50種,但他最常用的只有當中的5種。

竹編咖啡濾杯 將竹藝融入當代社會

Angus 明白到,舊時的竹器已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故需要創作一些新的作品,才可以令更多人接觸到竹藝。有見及此,他在去年設計了一批食器,希望將工藝融入當代社會。

例如,近年手沖咖啡大受歡迎,連帶沖製咖啡的器具,亦受到啡迷追捧。Angus於是想到以竹來編織咖啡濾杯,「竹造的Coffee Dripper(咖啡濾杯),在竹子還是新鮮的時候,它會帶有一陣濃郁的竹子清香。而隨著時間的變化,竹香就會慢慢揮發掉,只剩下淡淡的竹和咖啡香氣。」除此之外,他亦以黑竹創作了一批竹碟,備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狀,適合盛載冷麵、天婦羅,甚至拿來備菜,「我以5條為一組的竹篾,織成了竹碟上的『風車編』圖案,特點是碟表面的洞會比較細小,可以減少食材從洞裡流走。」他解釋,每一種編織圖案的特性都會有所不同,而這正正就是竹編的有趣之處。

咖啡濾杯
由兩層的「輪口編」交疊而成,濾杯和底托可以分開,方便配合不同大小的杯具使用。
當竹子還是新鮮的時候,咖啡濾杯會帶有一陣濃郁的竹香。
竹碟
黑竹本身擁有獨特的斑紋及顏色,故Angus以黑竹製成竹碟,為器具增添美感。
竹製茶器
底部以「人字紋編」織成,能讓水分慢慢流走。它可在茶壺使用,也可以直接放到玻璃杯泡茶。

遷入坪洲 尋找創作靈感

「竹藝的精神,即是藝術層面的發展,其實需要長時間的浸淫,這包括了一些對於生活上的體會,或是對一些美學、大自然的理解。」因此,Angus今年將工作室遷到坪洲,希望尋找創作靈感。「這個地方(坪洲)環境很好,人也很友善。街坊們常會噓寒問暖,會關心你的生活過得好不好。」現時,他搬到坪洲已滿7個月,除了喜愛小島恬靜的環境,他也愛跟這裡的街坊們聊天,更笑言街坊們就是他的靈感泉源,「平時跟一些坪洲的鄰居相聚、閒聊,就自自然然會有靈感!」對Angus而言,坪洲這個地方給予了他不少能量、經歷和感受,故他也希望能在年底舉辦展覽,並藉由不同的竹細工工藝品,跟大家分享他於坪洲的生活和體驗。

Angus將工作室搬到坪洲,希望創作環境更加接近大海。
丁科竣(Angus)
竹細工工藝師,竹細工品牌「二回」創辦人

二回
IG:yiwooo.co

Text:Onyx
Photo:陸羽

藝文創意, 香港匠人

藝術家黃國忠 將玻璃變成藝術雕塑

玻璃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酒樽、容器、杯子等等,都是由這種剔透的物料所造。但玻璃除了可以用來製作餐具之外,原來也可搖身一變成雞蛋、拖鞋、護照造型的藝術雕塑!

本地玻璃藝術家黃國忠(KC),與玻璃結緣三十多年,由最初無師自通,到後來成立玻璃工作室,開班教授製作玻璃技巧。近年,他決心以玻璃作為藝術媒介進行創意,作品更曾於不同的場地展出。這些年來,他對玻璃工藝依然懷有高度熱情,「因為玻璃好玩有趣又多變,它跟光有很強的互動,可以透光,可以半透明,可以發光,是一種很有趣的物料。」


黃國忠(KC)既是一名玻璃藝術家,也是默劇演員、木偶師及環保藝術家,認真多才多藝。

自學玻璃工藝 賦予可樂樽新生命

為了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你可曾拚盡全力?KC自認是香港較早進行玻璃創作的一批人,他坦言,在六零年代末,香港並沒有地方教授玻璃工藝,「那時美國發起了『玻璃工作室運動』,各地都多了人製作玻璃。但香港卻沒有途徑學習,你對玻璃感興趣,也只能夠自學。自己找材料、買熔爐、做實驗,自行尋找方法。」

即使如此,也無阻KC學習玻璃工藝的決心。那時,互聯網不算發達,苦無辦法購買玻璃材料的他,決定從身邊的地方開始搜索。「垃圾房、街邊、bar(酒吧)的門口,其實也有很多玻璃,包括玻璃樽和玻璃片。」他發現,玻璃片的質地較為堅硬,而玻璃樽的則較為柔軟,「特別是綠色的玻璃樽 ,很輕易便可把它敲碎、加熱,再變成一些有趣的東西。」由那時開始,他已習慣把單色玻璃循環再用,後來,設備增多了,更可將玻璃樽重新「吹脹( Reblow)」 ,即把可樂樽由原來的尺寸變大,甚至將它壓扁,重塑成不同的形狀,「如升級再造成一隻杯、一隻碟,賦予它們新的生命。」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現時訂購易熔玻璃棒、玻璃片等原料已較以前方便得多。

當大家熟悉的可樂樽「長胖」變成花瓶,或遭壓扁成碟子,感覺是否很有趣?

KC把收集得來的法國有汽礦泉水樽,重塑成玻璃杯和花瓶。

吹製玻璃 最考身手

除了自學,在九十年代末,KC 也曾到過台灣關渡的玻璃博物館學習及鑽研鑄造和吹製玻璃技術。「吹製玻璃最困難是控制溫度,一千二百度的溫度可以令玻璃熔化成膏狀,但一把玻璃膏從焙爐拿出來後,它就會開始冷卻。」故他認為,製作玻璃需要很敏捷的身手,「如玻璃膏不夠熱,就要立即拿它去加熱。不論是時間還是溫度,也要掌握得恰到好處。」

然而,即使擁有敏捷的身手和豐富的經驗,也不能忽略吹製玻璃所須的設備。時至今日,香港的吹製玻璃工作室並不多,因昂貴的設備和租金,令不少有心人卻步。而 KC 位於石硤尾的玻璃坊工作室,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火工和吹製玻璃作品、雕塑、工具和器材,設備相當齊全。細問之下,發現 KC 這些年來為了工作室,投放了不少心思,如內裡的火槍工作枱和玻璃熔爐,都是由他一手一腳設計,絕對得來不易。


吹製玻璃的原理是利用一條管子,插入加熱融化後的玻璃,並在轉動的過程中吹製。


把玻璃吹至差不多的尺寸後,便可用鉗子設計其造型。

縱遇工傷 熱情未冷

從事創作多年,KC 對玻璃的熱情從未冷卻,但熾熱的火焰不單會使工作環境的溫度上升,也少不免令他受傷,「製作玻璃常會被玻璃碎刺傷,有時也會燙傷,受傷是不可避免的。」他憶起傷勢最嚴重的一次,「有次開通宵,一個設備突然噴火,原來是喉管出現了破洞。我本應要繞圈將總制關掉,但因為太累,我竟下意識把手直接穿過火焰關制,結果灼傷了(手部)很大面積。」他苦笑,雖然自己當時立即在傷口塗了10包燙火膏,但也要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才能痊癮,「那次受傷是個很深刻的教訓及經驗」。自此之後,他承認自己學精了,時常告誡自己工作時不要過勞,也會加多注意工作安全。


KC表示,使用火槍燒製玻璃時須格外留神,免生意外。

拖鞋雕塑 將旅途「冰封」

製作玻璃工藝,絕對不是一份優差,但 KC 就是獨愛玻璃的多變。近年,他更愛創作一些別出心裁的玻璃雕塑,望能引起大眾的共鳴。就像去年,他有感大家在疫情下苦無機會旅行,不少人入住酒店,但因檢疫要求,並未能如過往般隨意外出,於是便創出了一系列以旅行為主題的玻璃雕塑,「我將拖鞋、相機等大家旅行常用的物品,倒模鑄成了玻璃,就像把這些物品『冰封』起來一樣。」他更在酒店舉辦了一個名為「旅途」的展覽,展示這些饒富趣味的雕塑,成功勾起了許多參觀者以往旅遊時的美好回憶。


玻璃雕塑「人字拖」,像真度也頗高!


花朵玻璃雕塑,晶瑩剔透,別具美感。


KC過往的玻璃雕塑作品,包括玻璃雞蛋、樓梯、花朵等等。

香港也有玻璃藝術家

「很多人認為玻璃是一種裝飾藝術,而不是單純的藝術。」KC表示,這些年間,玻璃藝術在本地藝術界一直備受爭議,因過往鮮有玻璃藝術品在香港參展。幸好,隨著近年歐洲愈來愈多藝廊來港參與大型展覽, 帶來了許多玻璃作品,玻璃藝術也日漸被人接納。

過往,KC 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教班、舉辦工作坊和推廣玻璃工藝等教育工作。而未來,他反而想在製作玻璃藝術上多花時間,「希望可以多發表自己的作品,每年舉辦一至兩次展覽。告訴別人,原來香港也有玻璃藝術家!」


「向心花」是以火工技法,以點及線在玻璃的內部編織,讓火焰描繪出花朵的效果。


位於石硤尾的玻璃坊工作室,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火工和吹製玻璃作品、雕塑、工具和設備。

Text:Onyx
Photo:陸羽

藝文創意, 香港匠人

木雕地道小食 回味港式情懷

隨著時代變遷,香港地道小食現時已是買少見少,當中尤以花佔餅、黃梅花籃、荷蘭撻、雞蛋仔、格仔餠等最為著名。假如你也喜歡這類小食,除了四出尋找,還可以用手工的形式,把舊味道、舊記憶永久保存。本地木工品牌白犬工坊用「木」為原料,推出一系列作品,其中仿真食物以香港地道小食為主題,像真度極高,把木的特質表露無遺,令人驚嘆。

在木工世界打滾7年,白犬工坊主理人Canter認為木的變化大、可塑性高:「每一種木的味道不同、木紋不同。即使是同一款木,在不同部分鎅出來,它的紋理和顏色也不同,它很符合『獨一無二』這4個字。 」

50多種木料摸索木的個性

在接觸木工之前,Canter是做刺繡的,因拍檔對木工有興趣,便一起做了木工。她認為「木」很有趣,因為每一種木都有其個性與限制,製作時要想清楚與木紋有關的特質,才能塑造最佳的效果。工作室麻雀雖小,五臟俱全,Canter透露工作室內共有50多種木料:「除了做擬真食物,我們還有製作不同精品。大部分的木料來自原始森林,它們都是檀木、酸枝類。」這些木料並非產自香港,例如櫻桃木是來自歐洲,楓木則來自北美。需要經分銷商購入木料,再自行加工及分割。


Canter透露工作室共有50多種木料。

白犬工坊會和分銷商買小量木料,再自己加工、分割處理。

尋找港式西餅製作仿真食物

Canter的目標是每星期推出一款仿真食物,她的靈感來自生活。起初並沒有想過以「香港」為主題,反而著重哪樣食物用木做是最逼真,希望透過製作不同的小食,顯示各種木料的特色。她堅持不上色:「既然用木製作,我希望盡量避免用上色的方法。」

要做到逼真的效果,先要找出食物的原型。「要看看老西餅在我和大家心目中是甚麼模樣。因為經過這麼多年,在不同店舖的演釋下,它已經演變出不同版本。」例如老西餅的朱古力,變了做朱古力針;煙囪餅上面的果醬,由圓形變了做心形。即使是雞蛋仔,「圓碌碌」顆粒看似千篇一律,但每間店鋪都有分別。

黃梅花籃是Canter最喜歡的作品,因為它的成品與原型最接近。不過,找原型的過程卻困難重重。她本來以為不難找,但經過時代的洗禮,傳統西餅業日漸式微,很多餅店早已結業。有天她想在觀塘舊區、舊屋邨買黃梅花籃,找遍樂華邨、月華街等地都找不到。於是嘗試上網搜尋,才找到一間在西灣河太安樓的老餠店,側面反映香港獨有的「古早味」已慢慢失傳。


靈感來自生活,Canter每星期會推出一款仿真食物,像真度極高,讓人驚嘆。


在多款西餅中,她先試做了花占餅,而最喜歡的作品則是黃梅花籃。

以適合木料製作成品

找到適合的原型,下一步就是揀選合適的木料。黃梅花籃有三層結構,分別是奶油、果醬和蛋糕,還有椰絲的點綴。Canter用緬甸花梨木做果醬,並揀選木紋較複雜的地方。她解釋,在接近樹瘤或樹節的地方,木紋會較複雜和扭曲,油脂在木紋複雜的地方會有變化。在光線折射下,果醬會有閃爍的感覺。奶油部分選用了淺色的楓木,把它磨滑後,薄塗清漆;蛋糕方面,則會用雕刻的方式弄出椰絲質感。

製作不同的作品,會用到不同的工具和木料。不過,Canter直言即使製作同一樣東西,都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不同的木料或工具,這也是木工有趣的地方。以雞蛋仔為例,需要用鑽床鑽孔,嵌入磁石,再用木工膠水把底、面及中間的木黏在一起,最後用電動雕刻機雕刻顆粒。木料方面,會用櫻桃木、端木或楓木:「深色的那部分會用櫻桃木,雞蛋仔中間則會用椴木或楓木。椴木會黃一點,楓木則會淺色點。」



二合為一的雞蛋仔是杯墊,製作過程非常講究。



除了仿真食物,白犬工坊還有其他系列的作品。


在木工裏成長

Canter不斷尋找方法把作品做到最完美,開辦工作坊時又有不少要考慮的事情,期間很多挑戰,需要學會取捨。與木工結緣,7年歲月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這些年來,她認為最大的難關與個人成長有關:「因為你不能一直做同樣的東西,總要學習新的工具、學習新的方法、做新的東西,找一些新的想法去完成,不斷掏空自己去做新的事情。」


Canter認為木工的可塑性很大,可以做容器,也可以做工具。她不斷學習,走過重重難關,幾年間成長不少。


和真的雞蛋仔比較下,木雕雞蛋仔毫不遜色。

TEXT:Gillian
PHOTO:陸羽

藝文創意, 香港匠人

【香港匠人】藝術家 Millie 編織香港情懷毛毛地氈

平凡不過的地道香港食物,茶餐廳有售的港式奶茶,幾近消失的曾灶財墨寶⋯⋯在香港長大的你,想必不會對這些具有本土特色的事物感陌生。但你又有否想過,原來它們也可變成實用的家品?熱愛本地文化的藝術家 Millie,就將這些香港特色融入創作,編織出「打小人紙老虎」、「萬壽無疆瓷碟」等各款「港味十足」的毛毛地氈,讓大家在家中擺放。特別是將要離開香港的朋友,即使人在外地,也能藉著地氈,思念香港這個家。

Millie 編織的「麻雀一索」、「打小人紙老虎」、「萬壽無疆」、「花樣年華」,以及「飛行棋」圖案地氈,充滿香港情懷。

自學編織地氈技術

近年在全球掀起熱潮的毛毛地氈,又名簇絨地氈,製作原理是利用地氈槍(Tufting Gun),讓紗線像刺繡般緊緊縫在織物上,再使用電動剪毛機或剪刀作修剪,讓地氈呈現毛絨感。Tufting(簇絨法)雖有逾百年歷史,但像現在般廣受大眾歡迎,也是這兩、三年間的事。

「疫情爆發初期,人們都被困在家,於是外國愈來愈多人會在家製作 Tufting 毛毛地氈,打發時間。」藝術家 Millie 說,她第一次接觸 Tufting 是在2019年。那時她看到網絡上有很多關於製作地氈的影片,「大家會在家中編織七彩繽紛的地氈,成品很漂亮、很有趣。」被毛毛地氈深深吸引的她,於是開始自行鑽研 Tufting 技術,並搜羅地氈槍,在家試做。「摸索的過程很失敗,因為一開始不懂得使用地氈槍,導致地氈穿洞,也不知道要用哪種毛冷。全程都沒有人教,全靠自己上網看。」後來她開始掌握了技術,再經過反覆的練習,熟能生巧,終能成功製作各式既美觀又實用的毛毛地氈。


不知各位王家衛電影迷,會否喜歡這一幅「花樣年華」字樣的地氈?


這一條以毛冷製成的「鹹魚」地氈,像真度高,驟眼看難分真假。


Millie 表示她最初設計地氈時,最先想到跟吃有關的事物,於是製作了這一幅「公雞碗」圖案地氈。


臨近中秋,Millie 還特別編織了小巧的「兔仔燈籠」地氈,既應節又可愛。

全球首支地氈槍屬香港製造?
香港工業歷史久遠,「香港製造」更曾是信心的保證。本地老字號品牌「太平地氈」於1956年由嘉道理兄弟及夥伴創立,曾於屯門和大埔設廠,製作高級地氈出口外地。太平地氈最初以天津手結地氈起家,後來,從南洋紡織公司調來的年輕工程師葉元璋設計了全球首支手工簇絨地氈槍(Hand Tufting Gun),成功將傳統工藝與新技術結合,大大提升了生產速度,工人在製作地氈時也較為輕鬆。

將書法和廣彩元素融入設計

擁有多重身份的 Millie,喜愛寫書法、做手工藝,也會在上環及 PMQ 開設的工作室舉辦 Tufting 工作坊,專門教人製作毛毛地氈。而在坊間芸芸眾多的地氈工作坊之中,Millie 的作品就最能吸引大眾眼球,全因她將香港特色融入了地氈創作之中。

「很多外國人都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織入地氈。於是我想,我喜歡些甚麼呢?」作為香港人,她表示自己也跟大家一樣,很喜歡香港這個地方,熱愛本地文化,於是希望想辦法把這些事物保留下來,並將之發揚光大,「例如我從11歲開始寫書法,便想製作一幅『香港』手寫字的書法地氈。另外,自己也有跟廣彩大師張錦平師傅畫廣彩,於是想到在地氈加入廣彩元素,編織一幅『萬壽無疆』瓷碟圖案的地氈。」不過,這些充滿香港情懷的作品,製作需時。單是一幅「萬壽無疆」地氈,Millie 便花了約18小時編織,絕對是心機之作。

Millie 將自己手寫的書法字製成地氈。

以前每家每戶都有的「萬壽無疆」日用瓷器,現已成為了大家的集體回憶。

地氈重現曾灶財墨寶

最近,她更向難度挑戰,花了約一星期時間製作一幅以曾灶財的墨寶為設計藍本的大型毛毛地氈,「之前看了一則報道,是關於旺角有人在清理牆壁時,竟意外發現了曾灶財的墨寶。我覺得整件事好有趣,於是想到若能把它製成地氈,成品應該會好 Eye-catching(奪目)、好靚。」她在地氈上重現的曾灶財墨寶,不單呈現了「九龍皇帝」風格獨特的文字塗鴉,亦加入了漸層顏色效果,以及將「國王」二字放大,使成品更為搶眼、更引人注目。

過去隨處可見的曾灶財墨寶,現基本上已從街頭消失,令人惋惜不已。

送給親友的餞別禮

這一、兩年間,身邊不少親友都因各種原因選擇離港,移民至他方生活。Millie 留意到不少參加工作坊的學生,都會製作富有香港特色的地氈,如「港式奶茶」和「獅子山」等圖案,作為親友的餞別禮。「最近多了人離開香港,大家或想送贈親手製作的地氈,讓身在外地的親友也能睹物思情,思念香港。」她表示,有些學生會自己親手畫圖設計;有些則是以一幅舊相片作為藍本,希望把共同的回憶織進地氈,讓親友好好珍藏。

一杯港式奶茶,盛載著不少香港人的回憶。


同學訂造的凹凸「獅子山」地氈,黑色的山峰設計,型格十足。

治癒人心的製作過程

不少人認為製作毛毛地氈的過程很放鬆,對此,Millie 表示十分認同,「當你看著冷線一行行打上布料,一步步完成作品,是很治癒的一件事。但當然製作亦會有苦惱的時候,就是若掌握不到編織技巧,冷線常會鬆脫。所以這也很考驗你如何整理環境,順暢地運用冷線,讓自己享受片刻的治癒。」

製作步驟:



1. 製作地氈,首要選好一個圖案,再用投影機將圖案投影在布料上,然後用雙頭筆在布料上繪出它的線條。


2. 再來是選擇毛冷的顏色,並學習使用地氈槍。Millie 表示,一般人通常練習半小時左右,就可以掌握地氈槍正確的使用方法,一步步把冷線打進作品。


3. 在完成所有的編織工序後,需在地氈上塗上膠水,待乾透後再用毛剷或剪刀修葺毛氈。

Millie 表示,地氈的製作時間,需視乎作品的大小而定。一般來說,若要製作長約 48cm 的地氈,約需6小時。


Millie 的工作室有144隻顏色的冷線,分別為較細卷的尼龍冷,以及較大卷的棉冷。它們各有不同厚度,可以做出不同的效果。

藝文創意, 香港匠人

【聖誕節2021】「小王子╳香港匠人」
本地工匠打造小王子精品

小王子說:「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線上藝術創作平台 Whateversmiles以「小王子╳香港匠人」為主題,聯同本地得獎鐘錶品牌Fouetté及十多位手作單位創作小王子精品,全部產品均由本地匠人用心製作,若然用心欣賞必定會感受到當中的匠人精神。其中《唯一的承諾》是 Fouetté 首度登場的18K金小王子鑽戒,由工匠精雕細琢出立體小王子和玫瑰,非常精緻。其他精選產品包括限量聯乘的聖誕樹、聖誕花藝擺設及掛飾、首飾等,作為聖誕禮物就最適合不過。由即日起至12月31日,可以親臨誠品生活太古店G/F及尖沙咀店(即將開幕)選購。

新鮮貴族諾貝松小王子聖誕樹 – 30 cm

新鮮柏樹小王子聖誕花環 – 12 cm

《唯一的承諾》- Fouetté 小王子鑽戒

「小王子╳香港匠人」

日期即日起至12月31日

地點誠品生活太古店G/F及尖沙咀店(即將開幕)
Text : Jenny
Photos : 官方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