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攝影

攝影

2023搞笑動物攝影獎 入圍作品呈現野生動物世界的奇趣瞬間

人們在拍照時,經常會擺出千奇百怪的姿勢,又或者不經意地被鏡頭捕捉到各種搞笑的瞬間。不過當鏡頭聚焦到野生動物界,竟也能夠神奇地捕獲到動物世界中一幕幕奇趣的畫面。

一年一度,專門收集野生動物界裡各種畫面,並選出年度搞笑作品的「搞笑野生動物攝影獎(Comedy Wildlife Photography Awards)」近期也來到的最後的讀者投票階段。今年大會從過千張參賽照片中挑選出了41張入圍作品,在網上設立讀者投票,讓讀者選出最喜愛的搞笑相片。得獎者名單將於11月23日公佈,究竟是「正在彈奏結他的袋鼠」、「跳芭蕾舞的水獺」、「爭執中的雀仔」;還是哪一幕神奇的瞬間能夠奪冠呢?

部分入選作品:

《Dispute》

Jacek Stankiewicz 作品:Dispute

波蘭攝影師Jacek Stankiewicz巧妙捕捉到了兩隻雀仔同框「交流」的畫面,其中一隻雀仔剛好舉起了一邊的翅膀,看上去就像指著某個地方而與同伴爭吵著,這一幕也像極了卡通中常出現的爭執、投訴時的搞笑畫面。

《Fox with a cigar》

Dakota Vaccaro 作品:Fox with a cigar

美國攝影師Dakota Vaccaro在森林裡無意中發現剛剛練習完狩獵技巧的狐狸正在廢棄的房屋旁休息,其中一隻小狐狸咬起一節樹枝,臥於地上。此刻的樹枝看上去就像一支雪茄,Dakota Vaccaro在那一刻也彷彿成了一位在幫狐狸拍攝黑幫電影的攝影師。

《Otter Ballerinas》

Otter Kwek 作品:Otter Ballerinas

新加坡攝影師Otter Kwek的作品裡,有一隻單腳站立的水獺。水獺抬起的腳與雙手感覺想要儘量保持身體的平衡,而稍微捲曲的尾巴似乎也為了下一秒的轉圈作打算。看上去就是要在原地跳起芭蕾舞。

《Air Guitar Roo》

Jason Moore 作品:Air Guitar Roo

澳洲攝影師Jason Moore在空曠的田野裡拍攝一群正在覓食的袋鼠,突然間發現其中一隻袋鼠擺出了一個搞笑的姿勢,攝影師二話不說便獎這個瞬間記錄下來,而袋鼠這個姿勢就像是正在彈奏空氣結他,沉醉在自己的音樂世界。

更多作品:官網

Pratick Mondal 作品:Look at right Bro
Benard Omwaka 作品:Cheeky Baboon

Christian Hargasser 作品:Hang loose

搞笑野生動物攝影獎(Comedy Wildlife Photography Awards)

首屆搞笑野生動物攝影獎於2015年開辦,創辦人是當時住在西非,擔任野生動物攝影師的Pual Joynson-Hicks。當時他在翻閱自己的照片時,發現了幾張讓他笑出聲的有趣照片,他也因此意識到這些幽默有趣的照片似乎更能引起大眾對於動物世界的關注。以此為契機,Pual Joynson-Hicks便發起這個以搞笑為主題的攝影獎,並希望作品能為大家帶來笑容之外,更能引起大眾對於野生動物生活與環境變化的關注。

Photo:The Comedy Wildlife Photography Awards

攝影, 藝文創意

捕捉特色街景創作 療癒系夢幻世界!

看似像綿花糖,配上目無表情的樣子,這顆治癒的糰子出自台灣的攝影師Alan Hong,他同是一位平面設計師,擅長運用色調與構圖,在Instagram上發布一系列極簡風格攝影作品,喜歡探索日常的各種風貌,將台灣不同地點以帶點超乎現實的想像力,結合AI創意打造,將於這些街頭元素上,拍攝出另一種個人風格!

日常生活發現驚喜

從拍攝中觀察,每個日常的片段也可有不同的驚喜。其中他所拍攝的景點,包括位於高雄的內惟藝術中心、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及彰化縣自然生態教育中心等。結合創意,把日常看似簡單平常的街景與景點,創作成療癒攝影作品,Alan指:「對我而言,創作可探索生活與發掘事物的另一個面貌。」日常生活也是他靈感的來源之一,「我也喜歡看天空的雲放空沉澱自己。」從一般人不會觀察到的平凡、細小事物中,找出一些不一樣的樂趣。

Alan在照片中寫下一句:「去做風,不被定義的風。」有人說他創作的角色像麻糬、棉花糖,只要大家喜歡就好,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Text:Twinkie
Photo:Alan Hong

攝影, 藝文創意

俄羅斯藝術家Leonid Tishkov  帶著私家月亮遊世界

每逢中秋,月亮都會顯得格外皎潔明亮,令人著迷。俄羅斯藝術家Leonid Tishkov也跟大部分人一樣,鍾情於月亮,更以《Private Moon》(私家月亮)為主題進行行為藝術創作。他想像一名男子遇見了月亮後,決定和月亮相親相愛、永遠在一起的故事。

House for Private Moon. Meinong. Kaohsiung, 2012.

自2003年起,Leonid Tishkov開始帶著專屬的月亮藝術裝置環遊世界各地,並以拍照的方式,把他和月亮到在世界各地到此一遊、照耀著夜幕的片刻記錄下來,每一張照片都充滿了浪漫詩意,故他又稱作品為「視覺詩」。藝術家跟月亮的足跡,遍布俄羅斯、美國、紐西蘭、北極、日本、法國、意大利及美國等地,在作品中,他們會搭乘小船穿越河流,在空無一人的屋頂上休息。而自從有了月亮的陪伴後,他也不再害怕孤單。

Private Moon in New Zealand near Rangitoto, 2010.
Private Moon. 2003.

Journey of Private Moon in Paris, 2010.
Private Moon in the Urals. 2015.

Journey of Private Moon in Kaohsiung, 2012.
Journey of Private Moon in the Arctic, 2010.

除了此系列的作品,Leonid Tishkov還創作過《Ladder to the Moon》(通往月亮的階梯)、《The Way to the Moon》(前往月亮之路)等跟月亮有關的藝術作品,足見他對月亮的熱愛。

《The Way to the Moon》
《Ladder to the Moon》

Text:Onyx
Photo:LeonidTishkov.com

攝影, 藝文創意

RIP|攝影大師田進福 鏡頭下的香港故事

曾入圍《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017年度旅遊攝影師大賽的本地風景攝影師田進福(Edward Tin),熱愛香港這個城市,閒時更喜愛上山下海,發掘香港不同角落的美景。他所拍攝的海霧裡的青馬大橋、紅霞中的輕鐵站和黃昏中的鬧市等作品,均以寫實風格記錄香港故事。

惟消息指,這位65歲的攝影大師,昨晚於大東山拍攝日落照片後暈倒不治。其合作夥伴EastPro出版社的負責人亦於Facebook貼出悼文,「今天,我們為失去這位令人敬重的好友哀悼,他的善良性格和源源不絕快樂正能量曾經照亮過我們無數人的心靈。他的專業精神和對卓越的堅定承諾在他的每項工作中都表現得淋漓盡致,他認真的工作態度令我印象深刻。通過他,我真正明白到捕捉一張好照片所需要付出大量努力,沒有倚靠運氣的餘地。」

田進福於2020年舉行「Made in Hong Kong」個人攝影展,展出多年來於香港拍攝、真正屬於「香港製造」的攝影作品,大部份是以霧及山景為主題。他亦推出了首本同名個人攝影集,收輯了78張他多年拍攝香港的作品,呈現出香港最美的一面。

Text:Onyx
Photo: 田進福的攝影專頁、EastPro Facebook

展覽, 攝影, 藝文創意, 藝術

9月藝文展覽活動|誠品圍方店開幕書展+文具展/香港藝術館 聯合展出108件館藏/中環夜間藝術展「都市物種」

在忙碌中找回生活的平衡,9月份本地有不少藝文活動,讓大家以閱讀及藝術滋潤心靈。其中誠品大圍新店開幕舉行書展及文具展、香港藝術館聯合兩館展出108件館藏、法國國寶級攝影師Willy Ronis攝影展,及中環正舉行的夜間藝術展覽「都市物種」,不論是假日或下班後也可去到現場欣賞!

9月藝文展覽|1.大圍誠品開幕書展+文具展

誠品書店位於大圍圍方新店於9月14日開幕,為塑造社區閱讀風景,店面的廊道和天井以圓弧軌道設計;店内擺設採納拱形元素。整體風格以敞亮、通透為主調,部分區域更配搭樹狀的通天展櫃,務求讓大家在店内也能感覺寫意、舒適。

大圍新店逾5,000呎空間,融合光圈與天井的設計。

新店逾5,000呎空間,書藏除了成人中、英文書區外,亦設置誠品兒童館、誠品風格文具館和誠品知味,開幕期間,於9月14日至30日,更特設開幕書展、文具展,從「攀登」、「環望」的意念,重新理解閲讀和書寫。此外誠品開幕當天,也準備不同驚喜,單筆消費滿額即享限定禮遇,滿$100即可以$10加購開幕手機掛繩乙條。滿$300即贈開幕禮物包乙份。讓大家一同閱遊萬里叢林,沉澱片刻休憩身心。

開幕書展選書:


誠品書店大圍店 開幕書展
地址:THE WAI 圍方 5樓 508-509鋪

9月藝文展覽|2. 本地三位插畫師 揭露港式插畫的煉成秘辛
同場加映《我們的快樂時代》展覽

本地人氣插畫師 LOSZEHAHA將於9月10日現身分享會。(圖片來源:Instagram @ LOSZEHAHA)

獨樹一幟的插畫讓人眼前一亮,極具創意的港式幽默讓人會心一笑。近年來,本地插畫備受關注,更被廣泛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由非凡出版主辦,誠品書店邀請三位插畫風格和經歷都截然不同的本地人氣插畫師:LOSZEHAHA,Ar YU和小確佛 齊聚誠品銅鑼灣店,帶大家一同穿過畫布,深度了解港式插畫的煉成秘辛、成為插畫師需要具備的條件、當中會有怎樣的難關?想了解在香港成為插畫師的辛酸,大家可到現場分享會與他們交流!

同場還有插畫師LOSZEHAHA展覽,希望以《我們的快樂時代》主角瑤瑤的兒時回憶,能喚起讀者的童心,帶大家找回專屬童年,重遊八、九十年代。是次展覽呈現多個童年遊玩的場景及小故事,願我們都能找回昔日的童心,從簡單微小又喜歡的事情裡找回快樂。

小確佛過往插畫作品(左、圖片來源:Instagram @buddha.ppy)
Ar YU過往插畫作品 (圖片來源:Instagram @a_r_y_u.c)

LOSZEHAHA《我們的快樂時代》展覽

書籍分享會插畫師是如何煉成的?
日期:9月10日(星期日)
時間:15:00-17:00
地點:誠品銅鑼灣店9/F FORUM

同場加映 LOSZEHAHA《我們的快樂時代》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9月17日(星期日)
地點:誠品銅鑼灣店9/F FORUM

9月藝文展覽|3.國寶級法國攝影師Willy Ronis 捕捉當地生活浪漫與優雅

法國國寶級攝影師Willy Ronis(1910-2009)的攝影⽣涯從1926年橫跨至2001年,即使在91歲⾼齡時仍在拍攝,他最廣為⼈知的座右銘是「我外出時從來不會不帶相機,即使去買麵包亦是 (I never, ever went out without my camera, even to buy bread)。」 最近其個展 《Capturing Life: The Photography of Willy Ronis》將由9⽉16⽇至10 ⽉21⽇於香港仔展出。

©Willy Ronis

他最著名的作品,拍攝巴黎⼈的⽣活⽇常,⽤法國製造的Foca 35mm相機捕捉下花都的活⼒與浪漫,也記錄草根階層的困境 及社會變化,他的照⽚可謂為⼆⼗世紀的法國留下珍貴的視覺記憶。 Willy Ronis擅於在平凡中發現美感 與詩意,從熙熙攘攘的街道到戀⼈之間的親密時刻,記錄法式⽣活的浪漫與優雅。他有多幅代表作,尤其以「買麵包的⼩男孩」與「巴⼠底廣場的戀⼈」最廣為⼈知。1952年拍攝的《The Little Parisian》,照⽚捕捉⼀位身穿短褲恤衫 及⽑衣背⼼的⼩男孩抱著法式長棍麵包跑過,天真可愛的男孩⾯帶微笑,感覺無憂無慮。 

©Willy Ronis, Lovers of the Bastille, Paris, 1957. 
©Willy Ronis, The Little Parisian, 1952. 
Courtesy of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and the S.Kovalsky collection

Capturing Life: The Photography of Willy Ronis 
⽇期:2023年9⽉16⽇至10⽉21⽇ 
時間:14:00-19:00(星期三至六)  
地址:⿈⽵坑道56-60號怡華⼯業⼤廈8樓 The Loft  

9月藝文展覽|4.集合粵港澳三間博物館 共108組珍藏
呈現明清兩代絲綢生產工藝!

香港藝術家林春菊創作場域特定裝置《那時──彼岸》,以時裝設計視點出發,在館內打造穿梭過去、當下、未來的工作室,並展示全新的服裝作品。

由廣東省博物館、澳門博物館和香港藝術館聯合籌劃的巡迴展覽「三城記 ——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即日起至12月17日於香港藝術館舉行,集合三間博物館合共108組珍藏,呈現明清兩代灣區風貌和絲綢生產工藝,讓大家認識三地如何透過海上絲綢之路訴說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

國家三級文物展品 女褂/八仙賀壽圍屏

今次展出的珍貴藏品包括外銷畫、銷往海外的精美絲織製品如提花織物、 手繪絲綢和刺繡絲綢、服裝飾物及家居織物等,精選展品包括十九世紀繪畫粵港澳地區面貌的油畫作品《維多利亞城遠眺》、《濠江漁歌》和《廣州十三 行商館》;三件屬國家三級文物,包括清代的白地絲綢手繪花鳥壁紙、廣東彩元繡莊的廣繡八仙賀壽圍屏和紅緞地三藍繡花蝶補服女褂。還有十九世紀漆木描金縫紉台,以及一九四○至六○年代戲服黃地金銀密片車裝等。

19 世紀漆木描金縫紉台(漆、木、金屬及紡織品)
此黑漆描金縫紉枱足端雕飾獸爪,整體 方正穩固,造型精緻優雅。縫紉台身繪有 人物故事和植物花卉圖案,縫紉台內分多個小格,用於擺放不同縫紉用具,枱下 方附有一紅色絲質袋狀抽屜,供存放縫紉物品之用。
同類縫紉枱有枱式和落地式之分,大多在廣州來樣加工訂製,主要供應海外市場。

油畫作品《香港造幣廠》描繪香港歷史上唯一的造幣廠。香港造幣廠由香港政府短暫設立,於 1866 年 5 月開始營運,惜嚴重虧蝕,最終在 1868 年 6 月停辦。當時廠址位於銅鑼灣 加寧街一帶。畫家以生動細緻的筆觸描 繪花園和建築物,大門入口處更有人似 在互相握手問好。

香港造幣廠 1860 年代

大紅蝴蝶花廣緞 清代(1644 – 1911) 絲綢(緞)
其中廣緞又稱花緞,其色彩豐富濃烈,圖案以小巧細碎的滿地花卉為主。此匹面料以 紅緞為地,用繁密的蝴蝶花卉紋樣裝飾, 質地緊密順滑,色澤鮮華亮麗。廣緞既是廣東進奉宮廷的特有貢品,也是風靡歐美的奢侈品。

粉彩描金耕織圖花口碗 清 乾隆(1736 – 1795)(澳門博物館藏品)

「三城記 ——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
日期:9月8日-12月17日
地點:香港藝術館三樓中國文物廳

5.中環夜間藝術展覽「都市物種」

城市中的昆蟲,看似微不足道,甚至被厭惡、驅趕或捕捉。人們將之與負面事物聯想在一起—污穢、疾病、腐化等,一向都想把牠們排除在生活視線外。不自覺間,人類將物種分作不同等級,有的較重要,有的易被忽略。近日策展團隊 MUSTHAVEKEYS於中環舉辦的夜間藝術項目「都市物種」,展出六位藝術家的新作,關於存在於都市中的不同動植物物種,藉以回應人類在現今城市的各種生活模式,以及隨之衍生的變遷與連繫。

近日於中環舉辦的夜間藝術項目「都市物種」,展出六位藝術家的新作。

作品由多件尺寸形狀不一的平面畫作組成,把較受重視的品種與被忽略的並置,探索城市中人和身邊生物的關係。畫布和顏料均顏色鮮艷,營造人工化的感覺。

展覽第一部為 「欲望」,展出洪忠傑、Michael Whittle和袁進𡛕的作品,以人類視覺描繪各物種,反映人類欲望的延伸。第二部分「殘像」,勞麗麗、謝銘思和袁雅芝的作品透過中上環社區街道歷史與面貌的變遷,以藝術家「自身」出發、以物種探索「地方」特性與個人身份記憶情感聯繫,以及對香港的想像。

其中一張主軸作品,藝術家洪忠傑(Kensa)以真實尺寸呈現一頭名為「黃仔」的年老狗隻,「黃仔」原居於香港東平洲,一直由島上居民飼養,廣為訪客所認識。牠臉上雖然長有一個水瘤,但神情卻跳脫活潑,仿佛全然不受病痛影響,帶出強烈的對比感。Kensa不僅在作品上畫上昆蟲,其中《蝠鼠》以及《家燕》兩幅作品上更是用真實昆蟲入畫!

而其他畫作中有不同的動物的特寫 — 燕子、蝙蝠、蜘蛛等,均由多種不同昆蟲相伴,其中兩幅的畫布更用上一種能捕捉吸引昆蟲的物料。


「都市物種」
「欲望」展覽日期:即日起至9月16日
「殘像」展覽日期:2023年9月20日至10月15日
時間:19:00-22:00(星期三至星期日)
地點:中環贊善里7A號地下

其他藝文活動:
1.港日默劇團 合演人氣劇目!

日本「小島屋万助劇團」成員:
小島屋万助 (Kojimaya Mansuke) (左)
羽鳥尚代 (Hatori Hisayo) (右)

生活在繁忙都市裡,日常也要面對不同壓力。日本著名默劇團「小島屋万助劇場」與香港劇團「默寄默劇團」於9月22至9月23日攜手為本地劇迷,帶來三個在日本深受觀眾喜愛的劇目,包括 「脹爆人」、「冤家路窄」、及「笑男」。小島屋先生透過這三個短篇故事,反映出都市上班族的個性,而小島屋先生最擅長運用日本喜劇方式把大城市中上班族的小男人對生活無奈、壓迫種種,呈現在觀衆面前,希望藉此牽動同樣生活在繁忙都市裡的香港觀衆們心底之共鳴。

「默寄默劇團」演員黃國忠,舉辦工作坊,教授大家如何運用面具,以及演出默劇的獨特方法。

來自香港「默寄默劇團」的演員黃國忠,同是玻璃藝術家,這次參與演出前更特別為本地劇迷舉辦兩場工作坊,教授大家如何運用面具,以及演出默劇的獨特方法,藉此讓觀眾更了解默劇創作的精髓。

亞洲默劇連線 2023 – 繁忙都市
日期:9月22日-9月23日
地點: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黑盒劇場
票價:$280(早鳥優惠$260) / 優惠門票$150(全日制學生、 六十歲或以上的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其看護人)

2.亞洲巡迴香港站!《鬼滅之刃全集中展》 逾150款限定周邊

繼日本、台灣及馬來西亞後,亞洲巡迴第四站《鬼滅之刃全集中展》香港站於即日至11月26日於尖沙咀iSQUARE國際廣場4樓登場!香港站將完整呈現日本原版展覽,為《鬼滅之刃》粉絲帶來最純粹的體驗,以現象級動畫《鬼滅之刃》竈門炭治郎立志篇內容為主所規劃的《鬼滅之刃全集中展》分七大展區 —「藤襲山」、「鬼殺隊總部」、「鬼之間」、「那田蜘蛛山之戰」、「全集中繪」、「無限列車」及「鬼滅学園」,亦是亞洲區最後一次的展示,明年將展開新規劃,以遊郭篇內容作主調,帶給大家與別不同的全新體驗!

這次展覽展出了1比1打造的實體日輪刀,粉絲們可親眼看到無限城的特殊裝置,親身體驗那田蜘蛛山之戰,以及松島晃先生精心繪製的過場插畫;另外,更可以現場參與趣味手機互動遊戲,完成遊戲後有機會獲得限量的鬼殺隊結訓證書;還有為巡迴展特別設置的炭治郎、禰豆子、善逸、伊之助及「炎柱」煉獄杏壽郎五座3米高的充氣人偶等,每個展區都以獨特的設計,講述著一個個不同的故事,快啲帶上你的家人和朋友一起來到展覽,分享這份與眾不同的體驗,留下滿滿的精彩回憶吧!

《鬼滅之刃全集中展》香港站
日期:即日起至11月26日 (星期日) 
時間:星期一 至 星期日 12:00-22:00(晚上21:30正停止售票)
地點:尖沙咀iSQUARE 國際廣場4樓  

Text:Twinkie
Photo:由各主辦單位提供

懷舊, 攝影

香港暴雨|六一二雨災 曾是本港最嚴重雨災 北角成汽車亂葬崗

昨晚香港經歷百年一遇的暴雨,導致這座人口稠密的城市發生大規模洪水,不少在戶外的市民紛紛取出電話,拍下各地水浸的情況。變成激流的馬路、被水淹沒的地鐵站及商場、巴士、汽車被沖走、行人需涉水而行水深及膝、多個地區嚴重水浸,不少市民家中亦有水湧入。天文台表示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的最高紀錄,昨晩11時至午夜12時錄得一小時雨量為158.1毫米,一小時雨量破139年紀錄。

說起香港雨災,其實早在1966年及1972年,曾發生「六一二雨災」、「六一八雨災」,同樣導致全港發生多宗水浸、山泥傾潟、塌樹等事故。後者更是香港史上最嚴重的雨災,單是觀塘安置區山泥傾瀉,已摧毀70多間木屋,71死52傷。連場暴雨,全港共造成156死,117傷。

山洪暴發 北角逾五十架汽車沖走

當年的「六一二雨災」,其實早從6月4日起,香港已連續多日出現惡劣天氣,九龍塘喇沙小學更在6月10日發生外牆倒塌,活埋六人。6月12日朝早,受強雷雨區影響,在上午六時至七時期間,香港錄得雨量108.2毫米,創下當時最高單一小時降雨量記錄。共造成64人死亡、48人失蹤及29人受傷,是當時香港造成最多死亡人數的雨災 (僅次後來1972年雨災造成150人死亡) 。

當日的災情以港島區最嚴重,當時寶馬山的賽西湖水塘滿瀉,(水塘在1977年被填平,興建成私人住宅及賽西湖花園),很快變成山洪暴發,洪水從山腳沿著明園西街往下湧向英皇道。當時有多架汽車停泊在北角明園西街的斜坡,洪水將斜坡上逾五十架汽車沖走,一架疊著另一架,現場恍如像汽車亂葬崗。據悉當時有行人及附近低層住宅的居民被洪水捲走,連趕到現場採訪的記者也被水流沖跌。

時任《南華早報》攝影記者陳橋、攝影師鍾文略均在現場拍攝,當時家住太古的余百鍊聞訊後也趕到現場,不管四周的泥沙、水深及膝,在不同角度拍攝現場情況。雖說余百鍊只是一名業餘攝影愛好者,但這些照片可說是非常出色的新聞紀實作品,絲毫不比專業的攝影記者遜色。

史上死傷最多「六一八雨災」

而香港史上最嚴重的雨災,發生於1972年6月16日,當時香港忽然之落下滂沱大雨,而且一下便是連續三天。由於當時觀塘仍有不少臨屋區,估計約有400人居住。大部分人均住在簡陋的木屋,而且周圍還有建築地盤。因此連場暴雨後,不少人都擔心會有山泥傾瀉的風險。

雖警方曾勒令地盤需確保泥土不會下瀉,但在一發不可收拾的暴雨下,災難仍是無法避免。6月18日下午1時左右,位於觀塘翠屏街的70多間木屋,全被山泥所淹蓋,過百名居民當場被活埋,最終造成71死52傷。

除木屋區外,港島半山地區在這次雨災中亦不能倖免,港島區半山寶珊道亦因豪雨而發生山泥傾瀉,當日晚上約9時山坡上的山泥開始向下滑,而當時倒塌的旭和大廈,是香港至今最多層數的倒塌的建築物。連場暴雨,同時令香港各區發生山洪暴發和山泥傾瀉等意外,當時共造成156死,117傷,成香港史上死亡人數最高的雨災。

樓高12層的旭和大廈被山泥擊塌,只餘下一堆瓦礫。(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Text:Twinkie
資料提供:顯影
相片鳴謝余百鍊及其兒子余家豪

攝影, 藝文創意

把情侶裝進真空袋!日本攝影師川口晴彥《Flesh Love》系列 以相片把愛「保鮮」

有人說,愛情跟食物一樣,都有保存期限,誰亦無可倖免。日本攝影師川口晴彥就以此為創作靈感,拍下了多對情侶在密封真空袋裡相擁、親吻或是牽著手的樣子,以記錄愛情尚未「變質」的極致模樣。

日本攝影師川口晴彥。(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裝進真空袋拍攝 限10秒內完成

川口晴彥並不是全職攝影師,白天時他是一名廣告導演,晚上則會化身成獨立攝影師。自30歲起,他便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出沒於夜店或是酒吧,尋找拍攝對象。他會在對方的同意下,把情侶裝進大小固定的真空袋中,再逐漸把內裡的空氣抽乾。而基於安全考量,他會在10秒的時間內完成拍攝,免生意外。

在真空狀態下,情侶們都不能動,川口晴彥認為他們就恍如是「愛的雕塑」。(《Flesh Love Returns》系列作品)

藉作品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十多年來,川口晴彥拍攝了 400 多對情侶,有異性戀、也有同志情侶的真空相片,希望藉此探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初的作品集《Flesh Love》,他拍攝了多對情侶於浴缸或汽車旅館內,在密封真空袋內相擁著的照片,當中,不少情侶都願意全裸出鏡,而在真空的狀態下,沒有多餘的間隙,他們的姿勢因此而變得親密;其後的《雜乱》系列,則拍攝了情侶跟他們有連繫的物品,一同被抽真空的照片;在拍攝《Flesh Love Returns》的作品時,川口晴彥更飛到世界各地,讓情侶選擇在初次相識,或一同生活等富有紀念價值的地方進行拍攝;而到了《Flesh Love All》系列,川口晴彥不再只聚焦於情侶,也把愛延伸至至夫婦和小孩。他把整個家庭,連和周遭的屋子和車輛,都用真空袋包裹起來,拍下了反映了家人的愛的照片。

《Flesh Love》系列作品:

《雜乱》系列作品:

《Flesh Love Returns》系列作品:

川口晴彥於香港拍攝的照片。

《Flesh Love All》系列作品:

Text:Onyx
Photo:IG@photographerhal

攝影

對你來說甚麼才是「幸福」? 日本攝影比賽捕捉生活中的幸福時刻

人類窮極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但很多時候時卻又不清楚所謂的「幸福」是甚麼。那些和友人久違的相聚,如同以往般暢談過去和未來;那些拼盡全力終於完成一件事,無論結果如何也無悔的瞬間;那些看著孩子長大、年邁的親人依然充滿活力的日常。或許,我們苦苦追尋的答案其實一直都在身邊。對你來說,幸福的時刻又會是怎樣的景色?

近日,由全日本寫真聯盟關東本社、朝日新聞社主辦的第15屆「人間大好き!」(我愛人間)攝影比賽公布賽果,從參賽的1618份作品中,選出了55幅獲獎相片,捕捉了一幕幕動人的幸福畫面。透過這些相片,再次感受生活的喜悅、人間的美好;也可以看看日本人眼中,所謂的「幸福」會是如何。

入選作品:「息ぴったり!」(完美配合!)
參賽者:中村一彦(埼玉縣)

最優秀作品:「厄払い神事」(驅除厄運祭祀)
參賽者:外勢肇(愛知縣)

相片捕捉了驅除厄運祭祀上,幾個年輕人在煙火中玩鬧的景象。用來驅除厄運煙火,卻又像是戰場中的硝煙,甚至聯想起爆炸的積雲。在作品的評語中也寫道:「確實,我們如今身處在困難的時代。有疫情、有戰爭。我們應該要控制自己,就像讓眼前的煙,只作為一種神聖的儀式。」煙火與孩子如此和平共處的時刻,是以往身處戰爭年代永遠無法想像的畫面;也是人類往後要拚勁全力守護的幸福日常。

最優秀賞:「厄払い神事」(驅除厄運祭祀)
參賽者:外勢肇(愛知縣)

全日本寫真聯盟精選:「そろそろ帰ろうか」(我們快點回家好嗎)
參賽者:西村充康(奈良縣)

相片中,是夕陽西下,老人與狗準備回家的時刻。此刻像是剛完成一天的行程,老人正準備回家,只是狗似乎想多停留片刻,仰望著日落前的天空和雲彩。在空曠的道路和草原上,一切都發生得非常自然。放眼望去,有種對一天即將結束的感謝,也像是在期待明天的到來。

全日本寫真聯盟賞:「そろそろ帰ろうか」(我們快點回家好嗎)
參賽者:西村充康(奈良縣)

朝日新聞社精選:「養蜂」
參賽者:海老原郁夫(東京都)

這是一張向養蜂人致敬的相片。相片中無論是養蜂人或是蜜蜂,都沒有停下來。透過畫面很快就能想像到當時的場景,忙碌又充實的一天裡,他們都在做好眼前的事情。或許這種踏踏實實的生活,就是幸福的根基。並且,相片裡的顏色、角度也都適當得令人賞心悅目。也因此得到朝日新聞社的認可。

朝日新聞社賞:「養蜂」
參賽者:海老原郁夫(東京都)

部分得獎作品:

優秀作品:「おかえり」(歡迎回來)
參賽者:宮崎雅代(埼玉縣)
優秀作品:「礼っ!」(謝謝你!)
參賽者:栗原陽子(福島縣)
準特選作品:「じじ・ばば元気でお正月を迎えました」(祖父母精神抖擻地迎接新年)
參賽者:山浦一男(長野縣)
ケンコー・トキナー(Tokina)精選:「うさ晴らし」(晴朗的天空)
參賽者:大岡博美(栃木縣)
高中生優秀作品:「ともだち100人できるかな」(能交到100個朋友嗎)
參賽者:小森望生(京都府)
入選作品:「小さな美容師さん」(小小髮型師)
參賽者:河野秀一(神奈川縣)
入選作品:「再会」(重逢)
參賽者:小森裕子(千葉縣)
入選作品:「共に歩む」(一起走)
參賽者:酒井正志(茨城縣)


Photo:全日本写真連盟

攝影, 藝文創意

本地90後攝影師 映出香港城市的藍調

「藍調」,不只是代表一種色調,也表達了不同的情緒,可以是憂鬱與痛苦,也可以是希望與治癒。本地90後自由攝影師梁正灝(Kevin Leung),專門研究城市和建築攝影。最近,他以「在這座城市散策的藍調」為題,舉辦首個個人攝影展,展出他在香港記錄的城市景像。

於「在這座城市散策的藍調」展覽展出的作品。

作品呈現城市生活中多樣的情緒面向

攝影師Kevin喜愛在工餘時間,在城中一邊散策、一邊拍照,再輔以重曝、長時間曝光等攝影手法,展現對城市景觀的獨特觀察,為其作品創造更多聯想空間。展覽的每一張作品,都蘊含攝影當刻的社會情感,呈現了城市生活中多樣的情緒面向,希望讓觀眾感受香港人共同經歷的生活體驗。此外,作品鋪排亦經過特別安排,從捕捉建築物的存在,到遠眺都市居民的生活,最後到全重曝手法的相片,都鼓勵觀眾從不同角度欣賞這座城市,並深入思考對事物多元層面的詮釋和省思。

展覽相關作品。
展覽相關作品。

望藉作品 帶給人們內心平靜和慰藉

有感過去數年,香港移民潮持續,加上疫情的衝擊,及社會種種紛爭,城裡彷彿瀰漫著一股不安焦慮的氣氛,故攝影師希望觀眾能透過這個展覽,學會以不同的角度與觀點去觀看那些身處城市中的藍調,重新聯繫到自己對香港的情感歸屬,並藉此帶給人們內心的平靜和慰藉。

Kevin其他作品:

90後自由攝影師梁正灝(Kevin Leung),熱衷於研究城市和建築攝影。在記錄城市風貌以外,他現正為港產片擔任劇照師一職。

「在這座城市散策的藍調」
展期:2023年8月19至27日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四 11:00-19:00、星期五至日 12:00-21:00(星期一休息)
地點:arthome藝術家(上環新街市街23號地舖 )
Instagram@vin.coemgenus

Text:Onyx
Photo:由受訪者提供

攝影, 藝文創意

不同年代的舊香港城市面貌

攝影建構出我們對城市印象,早於1839年攝影術誕生,香港在1841年正式開埠,這種時間上的巧合與相近,令攝影與香港歷史無形中產生淵源。尤其在上個世紀,多位中外攝影師漫遊街頭或途徑香港時,捕捉下不盡一致的城市面貌。

由本地攝影平台「顯影 PhotogStory」策劃的展覽《香港故事》,以多位香港攝影師鍾文略、麥烽、張焯、翟偉良及山內道雄、Hedda Morrison等國際攝影師的逾五十本舊香港攝影集及相關書籍為線索,以小見大地串連起二十世紀的香港故事。已故攝影師邱良、顏震東鏡頭下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街頭掠影,以及已故法國新浪潮電影劇照師Raymond Cauchetier在1954年途徑這座小城時捕捉的片段,則讓我們感受大半世紀前的香江魅力。

顏震東,灣仔道國泰戲院後面,1953年。
邱良,告士打道,1960年代。

捕捉精采的街頭瞬間

已故香港攝影師顏震東 (1927-2005) 不僅拍攝優美風景與日常事物的美麗光影,也捕捉許多精采的街頭瞬間,他鏡頭下的舊香港回憶不只是靜態的,也充滿動感效果。 乘搭巴士6C路線,或許是不少九龍人的回憶,早於1962年,還是來往荔枝角及九龍城碼頭的6C巴士在土瓜灣道停站,乘客冒著大雨奔向九巴雙層巴士,雨點打在路面積水泛起漣漪,畫面寫實而動感,可見當時人們的生活日常。

顏震東,土瓜灣道,1963年

邱良一生從事與攝影相關的工作,被譽為香港最有代表性的紀實和街頭攝影師,亦曾為多本刊物及出版物的編輯。1965至1970年間擔任國泰機構香港電影有限公司的攝影師;1971年任職《南國電影》;1973年創辦《攝影生活》月刊;由1980年起在《攝影藝術》擔任總編輯。邱氏曾於1994年及1998年於香港藝術中心舉辦個展,並出版多本個人攝影集,包括《爐烽故事》(1992) 、《飛越童真》(1994)、《百變香江》(1997)及《香港故事 1960’s-1970’s》(1999)。

邱良,彌敦道,1969年

已故法國新浪潮電影劇照師Raymond Cauchetier,在1954年途徑香港捕捉的片段,讓我們感受大半世紀前的香江魅力Raymond Cauchetier本身的故事也頗傳奇,1945年,他加入法國空軍部門後才開始接觸相機,1951年隨法國空軍到胡志明市(當時稱西貢)服役,當時正值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他拍攝空軍的行動以及戰役,為此還得到戴高樂將軍的褒獎。1954年戰爭結束後,他展開遊覽東南亞的旅程, 在香港、澳門、越南、柬埔寨、老撾及日本等地拍攝當地的風土民情。

在這些舊香港照片中,可以見到生活在香港仔的蜑家人、掛滿招牌的街道,如彌敦道的強記鞋、東記金行,中環閣麟街的金陵燒臘店、皇后大道中的陳廣記珠寶行等。

Raymond Cauchetier 作品

於太古Kubrick展覽,現場有多位香港及攝國際攝影師逾五十本舊香港攝影集及相關書籍,讓大家可串連起二十世紀的香港故事,或可發現香港的不同面貌。

《香港故事》——舊香港照片及攝影集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9月17日
時間:11:00-20:00
地址:太古城中心5樓戲院House by Kubrick

Text:Twinkie
Photo:顯影 PhotogStory & 攝影畫報 Photo Pictorial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