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懷舊

懷舊, 本地遊蹤, 藝文創意

台灣卡式帶專賣店「感傷唱片行」 香港展開限定店!特設張國榮專區 展出珍貴專輯

80年代,黑膠唱片、卡式錄音帶曾風靡一時,近年這股復古風潮再起,早前有統計指本年黑膠唱片的銷量35年來首度超越CD,可見Z世代樂迷對音樂體驗有了不一樣的追求。而台灣唯一卡式帶專賣店「感傷唱片行」的期間限定店最近更登陸深水埗,帶來官方發行的卡式帶專輯、T恤等周邊,還有超過200張的華語、西洋二手卡式帶及設張國榮專區,非常珍貴,喜歡聽舊歌和玩復古的朋友不能錯過!

今次深水埗選物店 Showa City Club與感傷唱片行聯乘舉辦期間限定店。

位於台中一間卡式帶專賣店的「感傷唱片行」,於2016年11月成立,原本是只是一個展覽空間,後來成立實體店,2017年在香港展開期間限定店,同年底在台中國立美術館附近巷弄內成立實體店,並融入先前期間限定店的元素及物件,希望過去在台中和香港的回憶、故事能夠沿續下去。

2020年開始成立同名音樂廠牌發行卡式帶專輯,引進國外流行的Future Funk、Lofi Hip-Hop 等音樂,並將台灣獨立樂團的音樂推向海外。今次再度到港與深水埗選物店 Showa City Club聯乘,舉辦期間限定店,帶來感傷唱片行官方發行的卡帶專輯、T恤等週邊,還有超過200張的華語、西洋二手卡帶。

感傷唱片行亦特意為香港朋友們準備了張國榮專區,將展出多張哥哥的卡式帶專輯,如《為妳鍾情》、《春光乍洩》,非常珍貴,以及由台灣插畫家Johnnp繪畫的張國榮畫作系列。Pop-up Shop的第一個週末(3月18-19日),感傷唱片行的店長游璨賓更會駐店!

台灣插畫家Johnnp繪畫的張國榮畫作系列

Johnnp x 感傷唱片行 – 張國榮《何去何從》T-Shirt
現場為香港朋友們準備了張國榮專區,將展出多張哥哥的卡式帶專輯。
《Stand Up》、《Leslie》卡式帶專輯、《霸王別姬》電影原聲帶、《Final Encounter》及《為妳鍾情》卡式帶專輯
香港限定店展出超過200張的華語、西洋二手卡帶。
五月天卡式帶套組 (三張一套)
絕版的復刻五月天卡式帶套裝
《五月天第一張創作專輯》、《愛情萬歲》、《人生海海》的五月天首三張錄音室專輯,收藏價值極高!
“Music Speaks” 卡帶印花 夏威夷襯衫


溫蒂漫步 Wendy Wander – Spring Spring 卡帶專輯
Cassette Hunter:Future Funk 卡帶EP


感傷唱片行Pop-up Shop @Showa City Club

日期:2023年 3月18日至4月2日
開放時間:1:00 pm – 7:30 pm
地點:Showa City Club 香港深水埗黃竹街15B地舖

Text:Twinkie
Photo:感傷唱片行

懷舊, 攝影, 藝文創意

澳門攝影師歐平逝世 回顧紀錄1960及1970年代的濠江風景

曾於澳門日報從事四十餘年的歐平,於1950年定居澳門,端起相機,走遍澳門大街小巷,記錄下澳門民間百態,以敏銳觸覺記錄一段段珍貴而美好的時光。

歐平生於中山,十八歲時到澳門定居,1950年代開始加入報刊《新園地》(即《澳門日報》前身),從事新聞工作四十餘年。熱愛攝影的他,是澳門攝影學會的早期會員之一,並於1969年至1984年擔任會長。逾半個世紀以來,他拿着相機走遍澳門的大小角落,以敏銳觸覺記錄一段段珍貴而美好的時光。他鏡頭下的照片,見證着小城的巨變,在這些黑白老照片中,有街頭風景、有落日餘暉、有為阿姨代筆的街頭寫信佬、有在小巷打羽毛球的街坊、有燒炮仗的畫面、有國慶牌樓 ⋯⋯這些真實的生活片段,反映舊時澳門的風俗文化與生活模式,是博彩業以外的澳門情懷。

2005年,由澳門藝術博物館出版的攝影集《澳門舊事:歐平濠江昔日風貌攝影集》,收錄他在1960及1970年代拍攝的近二百幅照片,分為澳門風光、民生百態、國慶牌樓及文藝節目四個主題,可見澳門昔日的美麗風光、國慶牌樓與樣板戲,從不同角度記錄澳門的民生百態與城市變遷,其中一幅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在1974年拍攝正在建設中的澳氹大橋。2015年,歐平獲澳門政府頒授「文化功績勳章」,以表彰他對澳門文化界的貢獻。

Photo:轉載自顯影

懷舊, 熱話

歷盡半世紀變遷 南昌押霓虹燈招牌正式拆卸

逾半世紀歷史的深水埗南昌押,被指違反《建築物條例》,終在今日拆卸。建於1920年代的「南昌押」,位於南昌街與汝洲街交界,屬戰前轉角唐樓,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1926年香港典當合法化後,典當業急遽發展,原名為「同安大押」的典當舖「南昌押」,亦開始於深水埗扎根。這幢由昔日澳門「典當業大王」高可寧家族持有的深水埗南昌押,大押於五十年代改名為「南昌押」,並一直沿用至今,當舖外牆面向汝州街的「蝠鼠吊金錢」霓虹燈終於在今天被拆下來。

至於兩塊懸掛在唐樓外牆的「幅鼠吊金錢」霓虹招牌,模仿了蝙蝠倒吊並含著金錢的形態而設計,上面更寫上「囍」字,帶有吉祥之意,別具特色。可惜,早前「南昌押」收到屋宇署發出的清拆令,指兩塊招牌因涉違例興建,逐於今月進行拆卸工程,香港街頭又一塊外型獨特的招牌將會消失。

轉交保育霓虹招牌機構

據知「蝠鼠吊金錢」招牌拆卸後,將交由專門保育霓虹招牌的非牟利機構「霓虹交滙」保管。今日機構負責人親臨現場監察拆卸工程,「蝠鼠吊金錢」招牌是「典當業大王」高可寧家族獨有的商標,而顏色以紅白為主,與普遍的紅綠色霓虹招牌有別。招牌的邊框印有萬字圖案,具有歷史意義,十分有保育價值。「霓虹交滙」在2020年成立後,已保育50個不同大小的霓虹招牌。機構將完整地把「蝠鼠吊金錢」招牌送到室外倉庫保存,待修復後,將再展示給市民觀賞,但暫時未有詳細計劃。

Photo:呂志鵬先生拍攝(維城觸蹟 HeritageFootprints.hk授權)

懷舊, 藝文創意

鐵達尼號文物、打撈品展出 感受百年前郵輪上的故事

1912年4月,一艘當時全世界最大的船舶,號稱「永不沉沒」的郵輪展開首航,由英國橫跨大西洋,駛往美國紐約。然而郵輪卻在中途撞上冰山,沉入冰冷的深海中。如今討論起這艘郵輪時,或許更多的是電影作品中,Jack和Rose在船頭史詩般的浪漫相擁,是那首自然而然就在耳邊響起的經典名曲《My heart Will Go On》,是後來兩人抓緊殘破不堪的門板時,Jack的一句:「答應我要活下去。」和Rose用一生信守著承諾。

1912年4月,當時全世界最大的船舶「鐵達尼號」展開首航,由英國橫跨大西洋,駛往美國紐約。郵輪在中途撞上冰山,沉入冰冷的深海中。

無疑,1997年由占士 · 金馬倫依船難改編的同名電影《鐵達尼號》令人刻骨銘心,只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歷史中的鐵達尼號上,更是一段段令人動容的故事。為了還原這些沉沒的故事,本地就有收藏家策劃《鐵達尼號文物展覽》(即日至4月30日),展出她與朋友多年來在不同地方、不同拍賣場上收集來的鐵達尼號相關物件,讓大家透過這些歷史文物以及故事,了解這艘沉沒上百年的「夢幻之船」。

本地收藏家策劃《鐵達尼號文物展覽》,展出她與朋友多年來關於鐵達尼號的收藏,藉此了解這艘沉沒上百年的「夢幻之船」。
從遺骸中打撈到的煤炭。
郵輪上所使用的刀叉。

展覽播出 船上樂隊演奏黑膠唱片


和一般博物館的展覽不同,這個展覽更像是一次站上鐵達尼號的體驗。不僅只是觀賞文物,還能聞到從海底打撈出的一瓶香水,後經提煉廠生產還原出的百年前的芳香。大家更可以用手去觸碰大部分的展品,如從遺骸中打撈到的煤炭、郵輪上所使用的刀叉,還有曾鑲於鐵達尼號上後被更換掉的地磚。感受著百年前、這艘著名船舶上的質感與重量。而展覽展出當年的燈、當年的留聲機如今仍能運作,放上當時船上樂隊演奏的黑膠唱片悠揚地奏起《NEARER MY GOD TO THEE》,想像著鐵達尼號音樂家在最後時刻依然用曲目安撫乘客的情景。

鐵達尼號樂隊成員的遺物。
曾鑲於鐵達尼號上後被更換掉的地磚。
從海底打撈出的一瓶香水,後經提煉廠生產還原出的百年前的芳香。

留下一份乘客罹難的名單

「鐵達尼號的殘骸在海底無法避免被逐漸腐蝕,終有一天會消失,於是就會開始想留住她。」策展人黃靜怡想用收藏留住故事,也想讓這些故事留在別人的心裡。她隨後望向其中一件藏品,那是一份鐵達尼號乘客罹難的名單。只是這些乘客背後的故事,就如同沉睡於海底的郵輪殘骸般,逐漸剩下的只是名字。所以,在展覽的導賞中,會講述這些名字背後那一段段真實的故事,配合當年報章上的報導、船員的遺物、每項打撈品、收藏品的用途與由來,帶大家夢回1912年的夢幻之船,記憶一段刻骨銘心的航程。

鐵達尼號乘客罹難的名單。
當年報導鐵達尼號船難的報章。
鐵達尼號上一等艙乘客專用健身房的舊照。
模型還原鐵達尼號上房間的佈置。
鐵達尼號上所用的用品。
鐵達尼號上的燈(來自鐵達尼號姊妹船),至今仍能使用。
與鐵達尼號相關的文化創作。

鐵達尼號文物展覽

日期:即日至4月30日
每日可選時段(每節約1小時):中午12時、下午2時30分(只限星期六、日)、下午4時、下午5時30分
地點:銅鑼灣怡和街46-54號麥當勞大廈3樓A室iLab科文館
費用:一位HK$250、兩位HK$200/1、三位或以上HK$180/1
費用包括:
1. 一小時專人導賞,講解船上故事和古董物品歷史
2. 古董複製品明信片乙張
3. 獲贈鐵達尼號沉睡百年海底香水卡片
4. 獲贈鐵達尼號船飛乙張
參觀預約:LINK

Photo:Vincent

懷舊, 攝影, 藝文創意

「請不要微笑!」將時尚帶入現實生活 時尚攝影師Frank Horvat

二十世紀攝影大師Frank Horvat(1928-2020)以極具創新性的時尚攝影作品,成為潮流的引領者,優雅、動感和完美,是他攝影作品的特色,而他獨特的視覺語言,更讓他成為20世紀極具影響力的攝影師。

「Please Don’t Smile(請不要微笑!)」是Frank Horvat在拍攝時常說的一句話,他不希望給他的觀眾看到虛假的、不帶感情的職業假笑。有意思的是,當他構思視角或質疑他照片中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和關係時,許多觀眾確實會心一笑。

由即日至2023年4月底,Leica Gallery Wetzlar舉辦了一場名為《弗蘭克霍瓦特:請不要微笑》(Frank Horvat, Please Don’t Smile)的攝影展,精選了Horvat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30個主題作品進行展出,讓觀眾深入瞭解這位大師級人物的攝影理念。

「我擅長『街頭時尚』,這並不表示我一定要在大街上拍照,而是我想展示女性在日常環境中的形象。」 — 時尚攝影師弗蘭克霍瓦特(Frank Horvat)

穿著高級訂製服的Deborah Dixon和Antero Piletti, for Harper’s Bazaar
Rome 1962

一改當尚攝影的刻板沉重

Frank Horvat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大師之一,也是著名的Magnum Photos的一員。作為最早將新聞攝影(街頭/人文攝影)風格融入時尚大片中的攝影師,他開創的「置最時尚於最街頭」的時尚攝影風格對整個時尚行業(不僅是時尚攝影)的影響都是重大而深遠的:除了一改當時時尚攝影刻板沉重、死氣沉沉的狀態,更是將時裝從時尚騷中帶到街頭、帶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90年代初 首批用Photoshop的著名攝影師

Frank Horvat也是一個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接受度的人,20世紀90年代初,他是第一批嘗試Photoshop的著名攝影師之一,後來甚至還上線了一款個人iPad應用 — Horvatland,其中包含他65年來創作的2000+張照片和超過20小時的攝影評論。

在《Please Don’t Smile》中,Frank Horvat將自己漫長的攝影生涯分成了四個階段,分別是「Prehistory」、「The years of Discovery」、「The years of Liberation」、「The years of Classicism」。

Carol Lobravico(戴墨鏡者)與高級訂製服攝於花神咖啡館(Café de Flore), for Harper’s Bazaar Paris 1962
Frank Horvat: Givenchy帽飾, for Jardin des Modes Paris 1958
Monique Dutto於地鐵出口處, for Jours de France
Paris 1959
For ELLE Paris 1958

將時尚帶入現實生活

他的第一幅時裝攝影作品刊登於五十年代初。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他獨具一格的風格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和其他人一樣,Frank Horvat很早就將新聞攝影的手法融入進舞臺式時尚攝影中。這位攝影師在回顧自己的作品時坦言:「如果沒有故事可講,時尚永遠不會激發我的熱情。」在他的鏡頭下,模特兒不僅僅是展示奢華服裝的靜止雕像,他更喜歡用動態的姿勢來釋放模特的表達能力,將時尚帶入現實生活。

Frank Horvat在職業生涯的早期便決定用Leica 35mm相機進行時尚拍攝。他把模特兒帶出攝影棚,到街上用Leica拍攝。起初,這種工作方式對於雜誌社的編輯部來說並不容易實現。然而,他獨特的作品系列品質高、效果好,很快便獲得了業界讚譽,令無數海內外觀眾著迷,委託攝影的需求便紛至遝來。

鞋履及艾非爾鐵塔, for Stern
Paris 1974

Frank Horvat於1955年搬到巴黎,並在巴黎度過餘生。直到80年代,時尚和商業攝影仍然是他的主要活躍領域。此後,他把重心放到個人和自由攝影創作上。他在晚年作了更多的嘗試,使用了數位技術,並重新詮釋了他的早期作品。無數的攝影作品集證明了他的無限創造力。Frank Horvat於2020年10月21日在巴黎逝世。

Text:Twinkie
Photo:Leica Gallery Wetzlar 2023

展覽, 懷舊, 藝文創意

歲月回憶 回到19世紀的中環雲咸街

你能想像香港開埠初期並無太多花樹,貧瘠的山間只有矮小灌木叢和蕨類植物嗎?而今日我們所能看到多樣的果樹和花卉,有不少都是「移民」而來。它們起初為私人花園中的栽種,後繁衍至香港各處,成為你我身邊日常的景緻。這座在開埠初期如同綠州的花園名為格林堤園(Green Bank),位於1842年開通的雲咸街,這裡連接同期開通的皇后大道中和荷李活道,與後來的蘭桂坊亦只有一街之隔。

藝術家謝淑婷於雲咸街Wyndham Social舉辦展覽「生,存,在」,重現19世紀的雲咸街。

時過境遷,這裡早已不是當年繁花似錦的模樣,酒吧、商廈、熙攘的人群逐漸湮沒了雲咸街久遠的過去。不過有位藝術家,在多年後的今天,於格林堤園原址舉辦展覽,還原雲咸街的歷史,結合藝術家的創作與佈置,重新為這煩囂的空間帶來一處寧靜的綠洲。由即日起至3月27日,本地藝術家謝淑婷(Sara)在雲咸街Wyndham Social舉辦籌備了一整年的展覽「生,存,在」,除了展出在籌備過程中尋得的雲咸街歷史和秘密,也有她以個人經歷和感受所做的創作。

本地藝術家謝淑婷(Sara)在雲咸街舉辦展覽「生,存,在」,展出在籌備過程中尋得的歷史,也有她個人經歷的創作。
展覽原址曾是曾是雲集過百種外來植物花卉的私人花園格林堤園(Green Bank)。
如今香港所見的鮮豔花卉,不少是外來引入。
各種「移民」而來的動物的前世今生亦會在展覽中詳細介紹。

19世紀的園藝花園格林堤園(Green Bank)曾是雲集過百種外來植物花卉的私人花園,不僅有細葉榕和印度橡樹等大樹,更有各式各類的果樹、花卉,桂花、蘭花、茶花和玫瑰等均栽種於此。當時若想引入新品種,也都會把它帶到這個花園中。除了植物,自然也有各種「移民」而來的動物。像是如今偏愛在高樓簷篷築巢的岩鴿,當年也是跟隨英葡商人來港。又如瀕臨滅絕的極樂鳥,傳說中「無腳的雀仔」也曾到訪過香港。

面向街道的窗上裝上印有19世紀雲咸街的影像,與現存位置剛好重疊。地上以桂花及白石勾勒的邊陲剛好是雲咸街與蘭桂坊的交界。
Sara舊工作室棄置的木窗框,部分已破碎的海棠壓花玻璃被瓷片修補。

這些來過後紮根或離開,住下後改變或消失的過程,都是Sara在籌備展覽時一直在探討的狀態。繁花不再的雲咸街、面臨清拆的母校,以及逝去的親人。探索消失歷史和秘密的過程中,也是Sara對回憶的重塑。所以展覽中Sara也將自身的經歷放入藝術創作中,她找來舊工作室棄置的木窗框,用瓷片修補部分已破碎的海棠壓花玻璃後放於雲咸街與蘭桂坊交界的窗前,再用桂花和白石勾勒出兩地的交界線。藉「修補」重現歷史。Sara也重返即將清拆的小學母校,透過拾得的樹葉製成陶瓷,述說面對消失褪色的無力感。而Sara最深刻的作品,是用針線縫合花與媽媽、大家姐、二家姐和三家姐的故事:「有的作品現在已經做不到了。」不管事是花、或是人,面對消失,也只能如此。

Sara在面臨清拆的葵涌公立學校裡拾得落葉製成陶瓷。
Sara最深刻的作品就用針線縫合花與家人的故事。
藝術裝置將地圖切割成片,於另一側投影。意為詰問掌權者控制土地的用意。
受1891年跑馬地一個熱氣球表演啟發,Sara把燈設計成熱氣球,燈罩上的船型陶瓷作品對照香港的變遷。
聚居的蜜蜂離開了,遺下只有蜂巢。展覽中的每件作品都是對消失、離開的反思。
Sara在展覽的牆上寫下一段感受,這段話在展覽結束後將會被抹去。

「它們不是消失,就是即將消失;不是即將消失,就是改頭換面。」Sara在展覽的牆上,寫下這段話,隨著展覽的結束,它也終將消失。

《「生,存,在」謝淑婷個人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3月27日
時間:早上11時至晚上9時
地點:中環雲咸街33號地下
預約導賞:網站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Vincent

18區, 懷舊, 本地遊蹤

最後一部 有潛望鏡的巴士

舊物終會淘汰,逐漸成為回憶,簡單的小事或曾為我們帶來有趣的回憶。還記得以前坐巴士,坐車頭一定會去看右邊位置的小鏡子,可以望到自己外,也可偷偷看下去車長位,通過兩塊鏡組合成的狹窄通道,就可以偷看車長在做什麼!其實這塊就是潛望鏡(periscope),有試過失手時,就會一不小心同車長對望,十分好笑,有時又會被屋企人叫不要亂看:唔好望落去呀司機會罵你!

近年潛望鏡通常會於較舊型號的巴士出現,利用鏡面嘅反射原理讓司機可以監察樓上情況,以了解上層乘客的安全。而其實潛望鏡看到的角度和範圍有限,2000年代開始九巴就逐步改用閉路電視系統取代。

結果時至今日,只剩最後一部巴士還有這設備,據悉行到3月就會退役,巴士潛望鏡就會走向歷史。大家又有沒有曾過望過潛望鏡的回憶?

(九巴路線10號車)
回想小時候,十分熟悉的巴士潛望鏡!

而大家又有否想過,下層車長向上望塊潛望鏡時,影像會不會倒轉呢?

潛望鏡是一種利用光線反射原理所製作的光學儀器,車長可利用在駕駛室上方的探孔觀察上層車廂的情況。原來巴士的潛望鏡特別加裝了兩塊平面鏡,第一塊鏡倒映咗畫面之後,再有第二塊鏡將畫面倒映多次,畫面倒映了兩次,所以會變回正常。而平面鏡並不會將畫面上下倒轉的。

現時拍攝到潛望鏡的內部。
潛望鏡是透過鏡子反射的儀器,未能全面覆蓋上層車廂每個角落,成為車長的盲點。

九巴和中巴於七十年代起陸續實施「一人控制」模式,巴士的運作由車長一力承擔。為了解決乘客在上層車廂的安全問題,以及打擊車廂罪案,當時投入服務的丹拿珍寶設潛望鏡,安裝在駕駛室及上層前排右邊,方便車長監察上層車廂情況。

潛望鏡是透過鏡子反射的儀器,未能全面覆蓋上層車廂每個角落,成為車長的盲點。從1999年起出牌的Neoplan Centroliner起,九巴在巴士上層車廂安裝閉路電視鏡頭,以便車長監察上層車廂情況。2003年至2005年投入服務的歐盟三型富豪超級奧林比安10.6米(ASV51-100),是九巴最後一批設潛望鏡的巴士。

Text:Twinkie
Photo:空城記

懷舊, 本地遊蹤, 熱話

香港最後海上畫舫 太白海鮮舫將修復 預計2024年復業

曾是世界最大的海上食府珍寶海鮮舫,遷離香港翻側沉沒,仍在港的姊妺船太白海鮮舫卻另有命運,一直停泊在香港仔避風塘,最近終傳來好消息!於去年八月正式接手的新邦行有限公司,宣布計劃將翻新太白並於2024年第三季復業,大家有望再次登上太白海鮮舫歎美食。

據消息,新成立的「香港仔海濱水產同業聯盟」負責人黃戴宇,提到太白將於2024年第三季復業,以特色的裝修吸引遊客,盼能協助推動南區經濟發展。

惟荒廢多年的畫舫大部份設施已成頹垣敗瓦,料需耗資數千萬元復修,要一段時間才能返回香港重現昔日繁華光景。

太白海鮮舫全長55.07米、闊17.42米、樓高兩層,重共1,596噸位,能容納650人。目前仍定期向海事處繳付水上食肆牌照費用,未來營運方向不會改變,維持餐飲運作。

較珍寶海鮮舫歷史更為久遠

太白海鮮舫於開業初期並沒有悅目的外觀,於1960年才換上新海鮮舫,足以容納800人。

太白海鮮舫歷史可追溯至1950年,較1970年代興建的珍寶海鮮舫更為久遠。當年能容納800多人。後來隨著海角皇宮及珍寶海鮮舫建成,一度陷入競爭局面,直至1980年代珍寶將另外兩者收購,2003年兩海鮮舫重新裝修,合併成珍寶王國。

但因2020年疫情停業逾兩年,珍寶海鮮舫仍未有合適的經營者接手,每年要花費平均數百萬港元進行檢查、維修和保養,故此決定下月將珍寶海鮮舫移離香港。離港後卻遇上意外入水,曾承載一個時代的記憶就這樣沉沒在南海,網民紛紛表示婉惜,希望太白海鮮舫有不同的命運。當時太白海鮮舫未有隨行,因太白體積較小,維修費較低,而幸好最終有「白武士」接手,有望留低繼續營運。

Text:Twinkie
Photo:IG@mr.dr3w

18區, 懷舊, 生活美學

上環半路咖啡新店 選址海安咖啡室舊鋪!未掛上招牌 留下老店痕跡

坐落在港澳碼頭對面,上環海安咖啡室曾是城中有名的舊式餐廳,白底紅字的設計在路上十分耀眼,去年結業時引來大批不捨的街坊到場道別。最近這間老店重現,一向都主打懷舊老香港情懷的半路咖啡,今次正正選址在海安咖啡室的舊舖!店門未有掛上招牌,仍然能看到海安留下的痕跡,感覺像延續這間老咖啡室的生命。

門口也未有掛上招牌,維持本來海安咖啡的牆身。(Source:IG@f.o.v_)
(Source:IG@f.o.v_)

半路咖啡於上環早有兩間分店,一直感覺在上環摩羅街店最有味道,因為在附近的就是賣著懷舊物品及古玩,而新店選址在上環海安咖啡室的舊舖,也是對香港的另一種懷舊情感體現,地段比較清靜,也是個不錯的聚腳點。今次新店試業,不少網友留言感到高興,指「halfway接手完全無違和」、「喜歡的咖啡廳在曾經喜歡的海安咖啡室落腳真的好棒」, 對上環街坊或咖啡迷來說相信是個好消息!

店面翻新後,裝修仍是一貫的半路風格,但依然可看到海安咖啡室的痕跡,雖然接手時業主已經把海安的招牌拆走 ,但舊裝修還保留,除了把外牆翻新後,業主也把原舖店面劃細了,本來是茶餐廳的廚房現在不在店面範圍。

現時半路咖啡的門面(右)與海安的裝前後對比。

新店繼續和studio coming soon 合作設計,把建築物本身外牆的竪直條延伸到咖啡店立面,成為黑色門面鐵框 ,而門面的起伏線條其實代表着所在地上環到西營盤的海岸線。

新店剛開業期間會有咖啡及三款主食供應。

當海安變成半路,把有趣的靈魂延續下去,終於路過干諾道西17號不再是生鏽的鐵閘了。

半路咖啡
地址:香港上環干諾道西17號地下

Text:Twinkie
Photo:IG@f.o.v_

懷舊, 藝文創意

上環老字號源吉林 逾百年戰前唐樓將被拍賣  第7代傳人:覺得好可惜,希望唐樓現時的模樣不會被破壞!

走在上環蘇杭街,有一幢外觀古舊的三層高唐樓,隱身在熙攘的街道中。這幢唐樓建於1900年或更早時期,屬第一代香港戰前唐樓,是典型的「下舖上居」、沒有後巷的「背對背」式建築設計,並建有懸臂式的露台。室內布局完好,依然保留著木樓梯、青磚牆、水磨地磚、滿洲窗及磚作爐灶等原有建築特色。由於唐樓多年來沒有進行過大裝修,結構原貌都得以保存下來,因此於2020年,它被古蹟辦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是見其歷史價值。

百年唐樓 滿載歷史痕跡

老字號源吉林,則於1923年遷進唐樓,由最初賣顏料的「源廣和」,到後來售賣「盒仔茶」的「源吉林」,一直經營至今。而經過百年的洗禮,紅色大門兩旁的木製門牌因太過殘舊而被拆下修復,並被放於歷史博物館中展出;門口牌匾上的街牌,依然寫著「乍畏街」,即蘇杭街於1980年前的舊稱。

一共三層的唐樓,地下是門店,讓客人買茶和試飲,而2個老字號的招牌現時都掛在舖面天花正中間;走過吱吱作響的木製樓梯,便可到達二樓的辦公室。地面鋪設了水磨石磚,加上內裡多扇名為「滿洲窗」的彩色壓玻璃窗,窗框上鑲嵌了不同顏色及花紋的玻璃,極具美感;至於三樓,則是源氏家族居住的地方。而過往唐樓的二及三樓都是住所,可以容納二三十人在內居住。

疫情影響 生意大受打擊

第7代傳人源樂明,於十年前開始接手「源吉林」,除了希望為老字號進行改革,也為這幢百年唐樓花了不了心思,「以前這幢唐樓很陳舊,因此我們分別在2019年10月及於今年5月,共進行了兩次修葺工程,包括重修外牆、露台做防水、杜絕白蟻等等,總共花了6個月時間才能完成!」

店內百年來主要售賣俗稱為「盒仔茶」的甘和茶,成份有28種中藥材,一盒賣四十多元。然而,好景不常,一個疫情令老字號的生意大受打擊。源樂明表示:「出口少了一半,運費和來貨也貴了很多,(甘和茶)當中的幾種中藥材,通脹率足超過100%!」他坦言,「成本太高昂,實在沒辦法,沒理由把甘和茶賣八十元一盒吧!」

「希望唐樓現時的模樣不會被破壞!」

然而,源吉林要面對的不只外憂,還有內患,源樂明稱,早前有家族成員發起投票議決出售唐樓,最終逾半股東同意,並會委託地產公司籌備拍賣事宜。「我不贊成出售太公的物業,覺得好可惜。」源樂明謂,早前仲量行已到過唐樓估算,待所有股東簽名後便會正式將唐樓拍賣。 他續說,拍賣原預計於一月份進行,惟現時仍未知道確實的日期,「門市會一直經營至拍賣完成為止,而我只希望最後唐樓能賣給保育團體,現時的模樣不會被破壞!」

源吉林
時間:星期一至五 9:00-17:00
地址:上環蘇杭街112號

Text:Onyx、Eunice
Photo:Nick、Kiu、O.T.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