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番件利工民秋蟬牌羊毛衫啦,好暖㗎!」提起七十年代香港的經典廣告,相信大家對這句利工民廣告中的對白絕不陌生。這個被形容為香港人集體回憶的本地品牌,就連武打巨星李小龍、周星馳、洪金寶等都愛穿它們家的底衫。利工民今年踏入100周年,已悄悄陪伴了港人一個世紀,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品牌至今仍屬百分百香港製造,於本地廠房以傳統手法,由一棉紗開始造羊毛內衣及線衫。
年逾70的馮明山,為利工民織造廠的第三代傳人,於八十年代開始接手家業。縱然品牌近年面對著行業的競爭、員工年齡老化及缺乏繼承人等問題,馮明山仍然堅持在本地生產既舒適又耐用的衣履,因他深信品質始終會贏來口碑,「最重要是出品要保持得好,可惜現在外面人人都想著賺快錢,不會再想質量!」

英國入口純棉支紗 生產線衫及羊毛內衣
今年4月,屹立灣仔多年、屬品牌最後一個的利工民金鹿霓虹燈招牌被拆下,雖令不少人大呼可惜,但亦使品牌重新得到了不少關注。
利工民織造廠創於1923年,由從事洋貨賣買的順德人馮壽如於廣州西關創辦。起初,織造廠只設有6部手動織襪機器生產襪類,而由於「工農」是民國建立時期的時髦名詞,故此馮壽如便將廠房命名為「利工民」,帶利於工人和農民之意思。
馮壽如把產品定位高檔紗支品質,即使減少產量也要「講求質量」,故他從1929年起,開始從英國入口純棉120、86、80、46支紗,生產「金鹿」、「藍鹿」、「光華」及「秋蟬」牌,4個不同款式的衫類。文化衫、三粒鈕、背心,都是當年利工民廣受歡迎的產品。
至於利工民從廣州南遷至香港,則要追溯至1938年。日軍攻佔廣州後,工廠被毀,馮壽如便把生產遷至順德,並將另一分支遷往香港設廠並開設門市。後來日軍攻港,工廠曾一度被迫停產,但隨著二戰結束,利工民亦順利恢復生產,並於1952年開始從英國進口純羊毛42支紗,生產羊毛內衣。


家家都有羊毛內衣
七十年代,可說是利工民最輝煌的時代。當中,尤以用120支棉紗製成的最高品質「金鹿」牌線衫,以及46支紗製成的「秋蟬」牌羊毛肉衣最受大眾歡迎。前者面料柔軟,透氣又夠簿;後者則是以其保暖度見稱。特別是1974年深入民心的《利工民秋蟬牌羊毛內衣》廣告出街後,標榜以英國純羊毛製造的「秋蟬」牌羊毛內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銷量節節上升之餘,亦外銷至日本及英國等地。八十年代,香港工廠紛紛北移,利工民始終堅守於香港生產,廠房由深水埗南昌街輾轉遷至長沙灣及現時的青山道,員工亦由最高峰時的40至50人,跌至現時約15人。門市則有3間,分別位於灣仔、深水埗及旺角。


由一條棉紗開始 人手製作布料
走進利工民位於長沙灣青山道的廠房,佔地逾1萬5千呎的兩層空間,擺滿了舊式衣車、圓筒機和「喴嚕機」(又名「檯車」或「湯姆金針織機」)。內裡的十多名員工,分別在不同的崗位上努力。馮氏家族第三代傳人馮明山,童年時於舖頭和廠房長大,八十年代開始回工廠幫手、學習,其後漸漸接手家業。他表示,現時廠房主要有織機、漂染、生產及包裝4大部門,有別於坊間直接入口布料,利工民至今仍然鼎承著以傳統工藝,由一條棉紗開始,經過縮布、烚布、洗滌、漂染、曬布、捲布、解布等多個工序製成布料後,裁製出各式線衫及羊毛內衣。而整個製衣步驟,約需20至25天,認真得來不易,「當中最痛苦的非漂染工序莫屬!皆因整個工序都需以人手操作,單是縮布、烚布、洗、漂白、脫水,解毛等工序,已要花上整整4天時間,加上布料長達幾十呎,認為不簡單!」此外,廠房還自設Boiler Room(鍋爐室),Boiler技工更須考取特定的證書,才能於該房間進行洗染的工作。
繁複的工序,換來的是高質量的出品。馮明山自豪的表示,利工民的衣履有別於Fast Fashion(快時尚)的出品,十分「襟著」,穿十多年也不成問題,「更曾因此被客人罵,批評我們的衣物太耐穿,不懂得做生意!」











百年品牌 堅持香港製造
要堅持香港製造,談何容易。面對年輕人消費文化的改變、成本上漲、人手等種種考驗,許多人都會選擇妥協。但即使現時部分利工民廠房的員工,已年屆60、70,新人又難招入行,而馮明山自己亦已逾70歲,同樣面對著品牌無人接手的問題,他仍堅持著香港製造,因他深信若是「香港製造」的出品保持得好,始終可以贏來口碑!

Text:Onyx
Photo:Da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