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專訪

專訪, 展覽, 藝文創意

歐陽應霽研究港式俚語 漫畫展成為飲食文化檔案

最近,香港資深漫畫家、作家、飲食文化研究人歐陽應霽帶來具話題性的個展「Sik Zyu Soeng 食住上 —— 應霽搵食漫畫展」,他精選36句與「食」相關的搞鬼俗語,配以生動詼諧的單幅手繪漫畫,並創意地標註俚語的香港粵語拼音和聲調,以語言及藝術角度,讓大家重新認識粵地豐富的人文面貌。

飲食與日常生活

2022年,歐陽應霽開始策劃個人漫畫展,為何今次會再做飲食文化主題?還把漫畫展延伸,變成一個飲食語言文化檔案,全源於去年的一個頓悟,「食是我們最基本的需要,與日常用語的關係十分密切。當我翻看粵語辭典,發現與食物、煮食有關的俚語,加上近代常用語,如打爛沙盤問到篤,火都黎埋 ,竟有300多句。」於是歐陽應霽決定把它們全都畫下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檔案記錄。

粵語俚語與漫畫

粵語歷史悠久,用字生猛有趣,貼近日常生活,此次整理出幾百句俚語,用單幅手繪的漫畫形式,將語言躍然紙上。其中最為人熟悉的俚語,例如:「偷食唔抹嘴」、「扮豬食老虎」、「擔櫈仔食花生」、「食飽無憂米」等。

把俚語的意思以漫畫表達是更大的挑戰,也需要作不少搜集:「廣話拼音有很多版本,最後我選了『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這是1993年製訂的粵語羅馬化拼音,已得到政府及學界的認同。」更特意在畫作上添加粵語拼音,為了做到更仔細,將俗語的香港粵語拼音也創意地標註九聲,輔似細小的粵語正寫,營造充滿動感與聲韻的畫面,讓不會廣東話的觀眾亦能嘗試唸出文字。

突破自己的作品

突破創作從來也不簡單,歐陽應霽一貫的作品都以單色調為主,今次的漫畫作品首次挑戰不同尺寸、用色,也經過不斷重來和嘗試,歐陽應霽也笑言:「今次我真係癲咗——咁大個仔未試過一口氣畫36幅2尺乘3尺嘅畫,未試過用咁多acrylic,未試過用咁多熒光色同金屬色,未試過個幾兩個月Energy Level 一直咁高,未試過去到尾連續通頂兩晚⋯⋯」

今次可看到不同視覺的組合,也保留漫畫色彩,就如多層次上色的層疊,就像我們的歷史飲食文化,一層層的進程。其中一張搶包山表達了香港人都是「食住上」,不是真正節慶的搶包山情景,就像社會上一直變化,其實大家背後有很多掠奪、佔有。利用輕鬆有趣的方式去紀錄,對於近年環境轉變、傳統飲食文化消失:「與其總在慨嘆傳統消失太可惜,不如關注自己當下能做甚麼。」今次歐陽應霽把這些想法,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畫作中不少細節畫面,就讓大家去慢慢發掘這些共鳴位。

建築師高浚明(Anthony Ko)作展覽設計,在PMQ味道圖書館的三個館藏空間單位內,以木梯改裝為畫作的框架,與展覽題目「食住上」作呼應,將不同主題的作品展示於各個空間。

Sik Zyu Soeng食住上——應霽搵食漫畫展
日期:即日起至4月11日
時間:11:00 am 至 6:00 pm(每逢星期一閉館)
地點:PMQ元創方味道圖書館(B座5樓H504)
費用:免費

Text:Twinkie
Photo:Tantan、部份由主辦單位提供

18區, 專訪, 藝文創意

港日夫婦的電影空間 深水埗日本電影宣傳單張專門店

走在深水埗荔枝角道,赫然發現一間以電影為主題的小店,牆上貼滿了各式日本動畫、荷里活大製作,以至是港產片的電影宣傳單張。仔細看,不難發現這些單張的排版和設計,跟大家向來熟悉的電影海報竟有所不同!

由港日夫婦Gary及Sasa於兩年前創立的Moviemarks,是一間日本電影宣傳單張專門店,原址位於西九龍中心,約於3個月前,二人把店遷往同區的地舖。主理人之一的Gary對糅合了日本設計美學的B5尺寸電影單張情有獨鍾,於是便決定寓興趣於創業,開店售賣和推廣日本電影宣傳單張,同時也可方便自己收藏各式的宣傳品。新店還兼賣日本場刊和由本地插畫家二創的電影產品,歡迎大家隨時前來尋寶。

(左起)《亂》、《龍貓》、《戀空》和《情書》等日本電影的宣傳單張,都很受客人歡迎。

日本電影單張 設計別具美感

一般香港人對電影宣傳品的印象,大概只停留於懸掛在戲院外的電影海報,卻鮮會知道原來日本的戲院會在電影上映前派發宣傳單張「Direct Mail」(簡稱「DM」),希望催谷票房。「在電影上映前一、兩個月,各個戲院都會擺放單張,讓人免費拿回家,但通常在上畫當天就會停止派發。」早於十多年前便接觸日本電影宣傳單張的Gary續說,即使當地人想在電影上畫後收藏單張,也只能循網上途徑,或是到專門店去購買。

日本電影單張通常只有一個統一的尺寸——B5,略較A4尺寸的細小。那小小的一張電影宣傳單張,到底有何吸引之處?Gary憶起了首次在旺角皆旺商業大廈內的小店購買《蝙蝠俠》單張的經歷,「那時是第一次知道日本的宣傳單張,會經由當地的設計師重新排版,再配上日文字,設計別具美感。」

張國榮電影的日本宣傳單張是店內數一數二受歡迎的。Gary猶記得曾有位就讀小學六年級的張國榮迷,特地前來購買了一張《春光乍洩》單張(左)。

《神探》單張 予人截然不同的感覺

然而,並非所有於日本當地上映的外國電影,都會經設計師重新排版。Gary觀察到,部分歐美電影依舊會沿用原來的海報設計,頂多只是在字體上作出更改,「但大多港產片和台灣電影,都會經過重新排版,也許是為了更符合當地人的美學品味。」而在芸芸眾多港產片的日本宣傳單張之中,他認為《神探》是其中一幅最具美感的設計,「設計師將海報上的檯腳拉長了,再將片名放置於檯腳之間,構圖很獨特。」回看原版的《神探》海報,主色調為黑色,整體感覺較為陰沉,跟以鮮紅色作背景色的日本版本相比,確是給人截然不同的感覺。

經日本設計師重新排版及設計後的港產片宣傳單張,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當儲票尾般收藏電影單張

至於Gary,於十多年前已十分留意日本流行文化的他,自從得到了第一張日本電影單張之後,便對它們深深著迷,更漸漸展開了他的收藏之旅。「除了在小店購買,後來在日本讀書時,一星期至少會入場觀看一齣電影,就在那時儲起了不少單張。」他補充,自己也會於網上尋找想要的電影單張,至今已在家中儲起了數千張的「珍藏」,「我想自己可能是當儲票尾的心態去收藏,在看過了電影之後,或者覺得那單張的設計很特別,便會想儲。」近年,他發現香港能夠買到這些單張的途徑愈來愈少,「香港一直以來都沒有專賣日本電影宣傳單張的店,以前也只有一些小店在兼賣。」於是Gary便萌生起開店的想法,一來可把網上多買了的單張售予他人,方便自己收藏更多的款式;二來又可讓更多人認識到日本的電影宣傳單張。

書架上擺放的文件夾,存放著不同款式的日本電影宣傳單張。
主理人Gary歡迎大家閒時來揭揭文件夾,欣賞不同的電影宣傳單張設計。
不少歐美電影的日本宣傳單張,都會沿用原本的設計,但設計師仍會精心挑選單張上的日文字體。

數萬張藏品 歡迎大家來尋寶

由於害怕生意難以回本,故Gary在兩年前,便決定在不辭掉正職的情況下,跟在日本留學時認識的老婆Sasa,在深水埗西九龍中心的蘋果商場小試牛刀。二人租用了一間不足100呎的小店,並將店命名為「Moviemarks」,專賣日本電影宣傳單張及場刊。小店只限在平日晚上及周末營業,但Gary亦慶幸能在疫情間儲到一批熟客,店的規模亦愈做愈大,最終更決定於去年底遷往同區的地舖繼續經營。

Moviemarks新店位於人來人往的荔枝角道,走進店內,牆上貼滿了王家衛、周星馳等港產片,以及《這個殺手不太冷》、《阿基拉》等經典電影的日本宣傳單張。Gary表示,現時店內約有數萬張宣傳單張,主要涵蓋港產片、日本電影、動畫和外國電影,統統都放在不同的文件夾之中,分類歸納好。而除了一些較受歡迎、大路的電影,例如是王家衛執導和張國榮主演的港產片,以及《危險人物》等cult片之外,Gary表示他也有引入一些較冷門的日本電影宣傳單張,歡迎大家隨時來店內揭揭文件夾、尋尋寶。

一張日本宣傳單張的價錢,最便宜的可賣十多元,最貴的則可升價至二百多元,全取決於其稀有程度。「很多舊戲的單張都很難找得到,也只可以從日本當地的收藏家購入,例如是七十年代的電影《Taxi Driver》,通常一年只會見到幾張。」故Gary說自己一有時間就會上網,希望尋找到不同電影的宣傳單張,努力為小店、為客人入貨。

店內也有售不少日本電影場刊,而圖中的《傾城之戀》及《這個殺手不太冷》場刊,更是彌足珍貴。
(左)《倩女幽魂》日本電影場刊;(右)《霸王別姬》日版寫真書。
新店樓高兩層,樓下是電影場刊專門店,閣樓則是寄賣家品的地方。
走進店內,抬頭便能看見王家衛的電影海報。《2046》、《花樣年華》、《春光乍洩》⋯⋯不知道哪一齣是你的最愛?
(左)Sasa、(右)Gary
Gary很感激老婆Sasa從當初不理解自己為何愛儲日本電影宣傳單張,到後來漸漸了解到宣傳單張的價值和意義後,十分支持自己繼續開店。

「希望能營造一個戲院以外的電影空間」

除了單張之外,店內亦有售日本電影場刊,以及由本地插畫家二創的電影明信片和貼紙。而近門口的地方,則是一處約能容納10人的沙發區,原來Gary一直希望營造一個在戲院以外的電影空間,「希望可以舉辦一些跟電影相關的活動,例如是展覽、放映會,甚至是導演和幕後工作人員的分享會等等,讓這裡成為一個可以好好暢談電影的地方。」

店深處的一個角落,販賣了不少由本地插畫家二創的電影明信片和貼紙。
由九十後插畫家林嘉恒所繪畫的二創懷舊電影海報明信片,別具特色。
店入口處的沙發區,雖然只有約十個座位,但也是個讓大家暢談電影的好地方。

Moviemarks
時間:星期一至五 1900-2100、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 1300-2000
地址:深水埗荔枝角道169號G/F
備註:門市休息至3月31日,詳情請留意店舖IG專頁的公告。
IG:moviemarkshk

Text:Onyx
Photo:Jonas Chan、由受訪者提供

專訪, 藝文創意

香港動畫家江記出版最新漫畫 震撼的視覺享受與對科技發展的反思

對有留意香港動畫的人來說,江記(江康泉)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特別在近年,江記製作的港產動畫《離騷幻覺》,更是香港動畫界的一件大事。動畫故事發生在一個架空的戰國歷史上,有別於戰國,這裡的科技相當先進,甚至可以利用科技實現永生。所以故事中的「秦王」滅六國後,就將永生之法和系統普及全國,建立一個不老不死的秦國。然而國人永生的代價就是必須連接永生系統,接受國家的監視。

香港動畫家江記(江康泉)為《離騷幻覺》出版最新漫畫。

在這樣的背景下,傳說只有極少數祭司因為沒有跟隨永生系統升級,可以避開秦始皇的追捕。這些祭司後來自稱為「導遊」,專門幫客人完成那些不可告人的「罪行」。投江自盡的屈原便是當時如同「Rock Star」般的偶像祭司,後來楚懷王不捨屈原的離去,決定以複製機械人取代屈原。機械人帶著屈原的記憶和能力,成了刺殺秦王的關鍵。

故事發生在一個架空的戰國舞台,科技先進,甚至可實現永生,平民永生的代價便是臣服於秦始皇。
傳說只有極少數祭司因為沒有跟隨永生系統升級,可以避開秦始皇的追捕。

這次,江記決定將螢幕上的故事以漫畫的形式重新表達,和動畫分享同樣的世界觀及人物設定,卻交代更多動畫中因為篇幅所限而沒能表法的情節。漫畫中,將會由多位角色的獨立故事短篇組成,透過每位角色的想法與經歷,串連出更飽滿豐富的、關於整個時代的故事。

漫畫中,將會由多位角色的獨立故事短篇組成。
漫畫中,將會由多位角色的獨立故事短篇組成。

作為自《離騷幻覺》2012年連載以來的首次結集出版,同時也是江記第一次自資出版。除了有近8成重新編繪沒有曝光過的新稿,也因為自資緣故,能夠做一些譬如全彩專色印刷等一般出版社不會使用的出版處理,讓讀者更能感受江記筆下迷人的世界。

其實早在2020年發表《離騷幻覺—序》之後,江記就決定要為《離騷幻覺》畫一本漫畫。「唯有這個過程,可以讓我跟角色一同呼吸,明白他們的愛恨情仇。」作為一個翻著實體書長大的漫畫迷,江記深愛書為載體所帶來的「重量」,那種揭頁帶來的神秘、刺激與樂趣,他也想跟讀者一起感受。

早在2020年發表《離騷幻覺—序》之後,江記就決定要為《離騷幻覺》畫一本漫畫。

不過和動畫創作不同,比起只坐在螢幕前「被動地聽」,漫畫需要觀眾「主動去讀」,所以創作時也需要另外花一點功夫。好在漫畫基本上就是一腳踢,過程容許更多「任性」的處理,讓江記可以大幅修改完成的畫面、情節,或嘗試更多的表達方式。

漫畫基本上就是一腳踢,不過也讓江記可以大幅修改完成的畫面、情節,或嘗試更多的表達方式。
漫畫基本上就是一腳踢,不過也讓江記可以大幅修改完成的畫面、情節,或嘗試更多的表達方式。

雖說獨立製作可以容許「任性」,但自資出版這次的全彩專色漫畫並不容易。最先要考慮的當然是資源的問題,不僅僅是金錢方面,工作時間上也要將大部分的時間讓給漫畫。再來就是出版過程,江記也要一手包辦編輯、製作、發行等事宜,都讓他頭痛不已。所以他也很感激整個籌備期間,身旁的人給予的各種幫助。

自資出版這次的全彩專色漫畫並不容易。

最終,200多頁的漫畫《離騷幻覺:宇宙旅行社》即將出版,掀開這本色彩大膽鮮明得令人著迷的漫畫,完全就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隨後就會發覺如同觀看動畫一般,深深被吸引住。當中不止因為那奇幻的彩色世界,更是因為故事那片科技發達的世界背後、依然無法被滿足的慾望所呈現出來的頹敗與空虛。透過畫面、重新編繪的故事、人物經歷,江記帶來了近來熱門議題「AI」盛行後的反思,若有一天,當人類連思考都要假手於人時,存在一詞的意義還剩下甚麼?

透過漫畫故事反思科技發展與人類的關係。

4月1日,江記將在西九音樂節與一眾音樂人合作,連續兩日舉行「M+ 現場電影《離騷幻聽》音樂會」,音樂類型橫跨中西電子及傳統,影像既有動畫亦有即場創作。另外4月14日起,「Kongkee: Warring States Cyberpunk」將會移師芝加哥Wrightwood 659博物館繼續展出,讓更多香港以外的觀眾認識《離騷幻覺》的世界。

「『離幻』世界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未講。」——江記。

《離騷幻覺:宇宙旅行社》

作者:江康泉
原價:HK$330
預購優惠:HK$299
尺寸:W210cm x H297cm
印刷:彩色
頁數:228
預購:紙本分格香港文學館

Photo:由作者提供

專訪, 展覽, 藝文創意

Art Basel 2023|本地動畫師張小踏 展出金馬獎入圍作——《極夜》插畫、動畫及雕塑

提起香港動畫,不知你會想起《麥嘜》的經典故事,還是近年備受關注的《離騷幻覺》、《信之卷》等作品?張小踏(Step),既是一名大學講師,也是一位本地動畫師。曾參與歌手林家謙 〈doodoodoo〉、Rubberband〈每道微小〉及岑寧兒〈無常家〉動畫MV製作的她,年前更憑動畫短片作品《極夜》入圍第58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雖然最終未能奪獎,但成功令香港動畫師取得更多關注!

最近,Step更踩入年度國際藝術盛事Art Basel Hong Kong,展出作品《極夜》的部分動畫片段,以及她專程為了是次藝術展而創作的《極夜》插畫和3D雕塑。她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香港動畫師,「也想觀眾在看畢短片後,能像動畫中的角色一樣,勇於面對自己的缺失。」

片中的少女角色,臉上少了塊肉。(圖片來源:《極夜》預告截圖)

人生不同階段的恐懼

《極夜》是Step於2019年時開始製作的動畫短片,片長14分鐘,講述了3個不同年紀的女性,各自面對恐懼的故事。片中的3名角色——女孩、少女和中女,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各人的身體都缺少了一塊肉,象徵了不同的恐懼。「我常在想,小女孩最害怕會失去家人,這屬於她內心的恐懼,於是女孩這角色就缺少了胸口;少女最在意自己的外貌和同儕間的目光,因此臉部就少了塊肉;中女缺少的是肩膀,因為當人到了3、40歲的階段,不單要照顧老人家、小孩,還可能要供樓,肩上有很多重擔。」Step坦言,片中的角色某程度上也是屬於她自己的投射,反映了過去、現在與未來,不同階段的自己。短片最終想表達大家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丟失一部分的自己,但仍要勇於面對,嘗試接納自己的不完整。

片中3名角色的身體都各自缺少了一塊肉,象徵了不同的恐懼。(圖片來源:《極夜》預告截圖)

手繪逾萬張畫稿  

別看動畫只有14分鐘,選擇用手繪形式完成作品的Step,便畫了逾一萬張畫稿,即一秒鐘的畫面便要畫12幅畫,工程浩大。Step透露,自己在設計角色上花了很多時間,「女孩算是最易畫的,因胸口的破洞不太會影響她的動作,但繪畫少女時就需遷就角度,讓『爛臉』的她仍能呈現出美感;亦因考慮到中女角色缺少了肩膀,其手部動作會變得奇怪,於是在服飾的設計上也要有更周詳的考慮,才能突顯出肩膀的特徵。」為創作費盡了心思,難怪她花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完成《極夜》的製作。

《極夜》加入了不少真實的香港場景,包括街市、茶餐廳、金魚街等等。(圖片來源:《極夜》預告截圖)
張小踏( Step )不僅是一名大學講師,也是一位動畫師。

「只要大家肯睇、肯支持香港動畫,已經足夠!」

《極夜》面世後取得相當不俗的評價,不單入圍了2021年、第58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亦於去年奪得ifva特別表揚獎,作品躋身過各地大大小小、共數十個不同的影展。除了得到別人的認同,教Step最為開心的,是當她聽到別人介紹自己是「來自香港」的時候,「當別人都認為香港是一個沒有動畫的地方,但自己的作品可以去到外地讓人認識,當然覺得鼓舞!」

近年,本地動畫師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他們的作品風格各有不同,令香港動畫界得以百花齊放。對此,Step直言香港的動畫師,多年來一直默默耕耘,故希望大眾也能夠多多支持他們,「最理想當然是入場支持放映,但即使只是在YouTube多按幾次Like(讚好),只要大家肯睇、肯支持香港動畫,已經足夠!」

Step繪畫的炭筆畫,紙張質地跟筆觸都帶點粗糙,恍似象徵了人生中往往存在著許多不完整的事。
Step根據短片中不同階段的角色繪畫了3幅插畫。(圖片來源:FB@stepillustration)

Art Basel展出《極夜》插畫和3D雕塑

這次Step於Art Basel Hong Kong內的典亞藝博展亭,便展出了《極夜》插畫、動畫及雕塑等作品。場內設置了3個並排的屏幕,分別播放《極夜》中女孩、少女和中女各自面對著恐懼的片段,每個片段約長一分鐘。Step表示,第一次看到展示時覺得很感動,「之前都是從頭到尾、按劇情發展觀看,但現在可以同時看到3個階段的角色的故事,又帶來了不一樣的感覺。」

此外,Step還特地為是次展覽創作了一些《極夜》的新作,包括她根據短片中不同階段的女生而繪畫,再以多層畫紙堆疊而成的3幅插畫,主題都是跟接納自己有關。而場內還展出了一幅炭筆畫,及她將動畫短片的角色立體化,創作出來的3D雕塑。

展亭內設有3個屏幕,分別會播放《極夜》中女孩、少女和中女各自面對著恐懼的片段。(圖片來源:FB@stepillustration)
場內展出的數個3D雕塑,將動畫中平面的角色立體化。

喚起大家對「另一個世界」的想像

除了Step的作品,典亞藝博還跟7間藝廊合作,以「馳遊異界」為主題,於展亭展出了一系列的古董和藝術品,希望喚起大家對「另一個世界」的想像。

7間藝廊包括潔思園畫廊、恆藝館、研木得益、Maria Kia國藝術、Rossi & Rossi 、滙寶閣及夢工房。
展亭亦展出了一些以Midjourney A.I.人工智能軟件創作的古董圖像,希望讓觀眾得以瞥見另一個世界。

部分重點展品:

林黃禾軒(1992年生) Self-Compassion 2020-2021年
洪健(1967年生) 武康路 II 2023年
唐  銅淨瓶 7-10世紀

典亞藝博展亭(Fine Art Asia Pavilion)之「馳遊異界」
日期: 3月23至25日(公眾開放)
地點:Art Basel Hong Kong 3E18號展位

Text:Onyx
Photo:O.T.、IG@mindyourstepc、FB@stepillustration、由主辦單位提供、《極夜》預告截圖

專訪, 藝文創意

「三指鋼琴家」黃愛恩首次個人演奏會 從《叮噹》至貝多芬 奏出奇幻樂章

掀開琴蓋,將手放到琴鍵上,下一秒便傳來悅耳的琴聲。一曲過後,意猶未盡,沉浸在美妙的樂章,更被琴聲背後的奇幻故事所感動。天生就只有兩隻大姆指和右手尾指完整生長的黃愛恩(Connie),如今就用這雙「三指」的手彈動著88個琴鍵,更準備為大家帶來一場細心安排的演奏會。她將以自己的故事編織成一場音樂會,於荃灣大會堂演奏廳奏出「三指鋼琴家」的奇幻旅程。

「三指鋼琴家」黃愛恩(Connie)將以自己的故事編織成一場音樂會。(演奏會彩排)

Connie一出世就只有三隻健全的手指,其餘七隻相連。她記憶中的童年便是無數次到醫院做手術,把黏在一起的手指分開成短粒狀。從BB到初中,她做過的手術到多記不清,只知道小學時每一年的暑假都要住進醫院,指頭也經常都包裹著紗布。那段時間她唯一的娛樂,便是醫院裡播放的卡通片。和很多孩童一樣,都被《叮噹》的法寶深深吸引,小小的Connie自然也不例外。而《叮噹》那首歡快的主題曲更直接變成法寶,開啟了她彈鋼琴的路。

為了能夠親自彈奏心愛的《叮噹》主題曲,Connie開啟了一段奇幻旅程。

為了能夠親自彈奏這首心愛的《叮噹》主題曲,Connie會自行摸索彈鋼琴,13歲完成手部手術的她,便正式開始學琴。只是僅用「三指」彈鋼琴,光是想就覺得是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情。也的確,Connie學琴的道路充滿跌撞,剛開始想要找個願意教她的老師就已經是一個難題。所以當有一位老師願意教導她的時候,她更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比常人花上更多時間練習,更自己想出各種方式來克服無法彈出的音符,譬如雙手相互搭配交替的彈奏方式,又或者分析、簡化樂章,嘗試避開一些彈不到的音域。中學畢業時,Connie已經通過了六級的鋼琴考試。

遇到無法彈奏的音符,Connie會分析樂譜,嘗試避開一些彈不到的音域。

後來為了準備A-Level,Connie在兩年裡暫時停止學琴,直到後來進入大學後,才重拾彈琴的樂趣。期間,她也遇到了一位對她影響至深的恩師——吳美樂博士,使她的彈奏有了更多可能。Connie最記得恩師為了了解她手指的「短缺」,會將自己的手指曲成短指,以此感受她彈奏時的狀況,找出更好的彈奏方式。恩師也會教她除了技巧以外,也有樂曲的表達方式,演奏出樂曲的靈魂。及後,Connie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繼續探索音樂的世界,更取得民族音樂碩士及博士學位。她也非常感恩能夠接觸到如此自由廣闊,能盡情抒發內心感受的音樂世界。

Connie會將不同地方所接觸到的音樂帶到演奏會上。(演奏會彩排)

回港之後,Connie先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恒生大學,也會教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彈琴。其中,就一位兩歲時因為中風而導致右手無法靈活運動的學生,會因為喜歡音樂而不斷練習。每次上課都讓Connie驚訝學生的進步,而那不靈活的右手竟也慢慢跟得上進度。這讓Connie十分鼓舞,也更感激音樂帶給她的成長與見聞。

Connie也會教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彈琴。

這次,Connie就決定將一路走來的成長與見聞,透過音樂傳遞給大家。 演奏會籌備了近九個月,演出的曲目都是由Connie自己挑選、編曲。當中有她童年最喜愛的、開啟她鋼琴之路的《叮噹》主題曲,也有她在美國所接觸到的自由奔放的鼓樂,更有Connie在不同地方遇見的好友來一同合奏,其中當然少不了啟蒙恩師吳美樂博士。

就讓我們繼續欣賞美妙的樂章、三指奇幻的旅程。

Connie在不同地方遇見的好友也會在演奏會上一同合奏。(演奏會彩排)
演奏會Coinne籌備了近九個月,曲目由Connie挑選、編曲。(演奏會彩排)

黃愛恩《三指奇幻旅程》

日期:3月18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時
地點:荃灣大會堂演奏廳
門票:HK$150、HK$80
購票:LINK

圖片來源:由受訪者提供

專訪, 藝文創意

《流水落花》:孩子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大人

常言道:「人生如過客。」即使是關係密切的父母和子女,也終有離別的一天。然而,他們的存在絕非毫無意義,皆因每位曾在我們生命中出現的人,也都可豐富我們的一生。

正在上映、由新晉導演賈勝楓執導的港產片《流水落花》,講述了早年經歷喪子之痛的父母,當上了寄養家庭的故事。戲中,孩子們就有如流水落花一樣,來去也匆匆,但二人卻通過與不同小孩相處的時光,漸漸學懂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大人、更好的父母。

Sammi(鄭秀文)在電影中飾演天美姨姨一角,以近乎素顏的樣子演繹一名師奶仔。

從副刊記者走上導演之路

《流水落花》是導演賈勝楓拍攝的第一齣電影長片,上映至今,坊間的評價一致讚好。天后鄭秀文不收片酬接拍,本身已令電影增添了話題性,而她在片中更近乎是不施脂粉,以樸素的造型示人,加上與男主角陸駿光和孩子們的真摯互動,整個演出細膩動人,令觀眾無不感到一絲絲的溫暖。

初次拍長片,已取得不俗的迴響,原來導演賈勝楓絕非科班出身。本是名副刊記者的他,寫過旅遊專題、文化周刊封面故事,擅長以文字說故事,但遇上傳媒轉型,自己也迫著要接觸短片拍攝,「記得一開始是以很簡單的形式去做,即一名攝影師加一位記者去拍攝,有時甚至我自己也會出鏡,在片中充當試食員。」漸漸地,他對拍片產生了興趣,更努力鑽研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拍好影片,「我會很用心寫劇本,並且思考不同的拍攝角度,自己兼任編劇和導演。」他後來更決心往外闖,與拍檔開設了製作公司,正式踏進光影世界。期間,他負責過電視節目、廣告,甚至是MV項目的拍攝,卻獨欠電影,「既然差不多所有類型的短片都拍過,我覺得最終也是要拍一部長片、一齣電影。」

導演賈勝楓過往的作品也曾探討過家庭關係,曾編導過鮮浪潮競賽短片《飛往父親的鳥》。

從女兒身上得到的啟發

下定決心之後,再來就是要有一份好劇本。賈勝楓跟太太育有一名8歲的女兒,坦言從女兒身上得到不少啟發,認為孩子們有一種奇妙的能力,能讓大人明白如何成為更好的父母,「小朋友是很厲害的,他們只需用簡單的語言或動作,就可以令我們明白人生大道理。」加上那時剛好有位朋友當上了寄養家庭,於是賈勝楓便想到以此為題材,並跟身為編劇的太太,一同撰寫一個有關父母跟子女之間,雙向關係的故事。而二人更是花了不少時間作資料搜集,深入了解寄養家庭的運作,才寫下了《流水落花》。

小菁(李昀蔚飾)是天美姨姨與彬叔叔的第二個寄養小孩,很愛吃餃子。
天美姨姨與彬叔叔在十三年間照顧過不同的小孩,其中患有兔唇的小花(吳祉嶠飾)甚得天美姨姨的愛惜。

為角色而設的演員

電影中的兩大主角,為鄭秀文和陸駿光。二人在電影中分別飾演早年喪子的夫婦——天美姨姨和彬叔叔,原是為了生計當上寄養家庭,怎料在這段時間,孩子們卻給了他們許多不同的反思,也為他們填補了心靈上的缺失。

賈勝楓透露,在劇本還未完成時,已認定由二人出演男女主角。「我跟陸駿光合作過一部短片,認為他自身的『大細路』性格,及散發出來的親和力,都跟戲中的彬叔叔很相近;至於Sammi(鄭秀文)則能給我一種堅毅不屆的感覺,就像是天美姨姨一樣,即使天塌下來,她也能撐得起一片天。我認為其他演員沒能給我這種第一印象。」他表示,自己心目中已有一個既定的天美姨姨和彬叔叔形象,但劇本愈寫下來,就愈發現他們(鄭秀文和陸駿光)都很適合出演戲中的角色,「簡直像是為了角色而設一樣!」

陸駿光在電影中飾演的彬叔叔,一直希望與妻子再生一個小朋友,奈何天美姨姨一直未能走出喪子之痛,最後只能當寄養家長。

初次跟天后合作

作為新晉導演,首次拍攝長片便要跟資深的演員Sammi合作,賈勝楓坦言最初也曾感到緊張,亦擔心過她會把自己和其他大導演作比較,「但事實這只是自己的過度『幻想』,在拍攝時她反而給了我一種感覺,好像她特別信任我一樣。」他表示,自己在片場時也會在拍攝上給予Sammi一些建議,而她也對自己展現了充分的信任,令整個拍攝過程更為順利,「其實演員是拍攝時最能令我安心的一部分。我的壓力來源往往是來自於其他地方,如拍攝時間的不足,以及在片場出現的種種突發情況等等。」賈勝楓明白到,在拍攝現場,所有事情都要考慮得夠徹底,才能省下更多的時間,而他也從拍攝中了解到自己作為新導演的不足。

在電影中擔任男主角的陸駿光則表示,當知悉將會跟Sammi合作時,感到很不可思議,「應該一般觀眾也沒想像過陸駿光會跟Sammi在戲中當夫婦吧!」跟天后合作,陸駿光直言不敢鬆懈,更記得有一次試造型,導演突然叫他們倆拖手,「很緊張,突然要我拖住『女神』、天后隻手!」後來,他正正想到把這份緊張的心情,運用在演出之上,「在之前的人物筆記上,有寫下彬叔叔跟天美在角色上應該有一至兩年的年齡差,屬於姊弟戀。」於是,他便假設彬叔叔跟天美,是一名男生成功追求到「女神級」女生的關係,故在戲中常事事遷就對方。

陸駿光跟Sammi首次合作當夫婦,演出毫無違和感。

分離的不捨與無奈

戲中,天美姨姨跟彬叔叔共當了13年的寄養家庭,期間照顧過不同的小孩,但當二人每次跟孩子建立了一定的感情之後,卻又終要分離。導演在電影中亦特地以停頓的全黑畫面,來分隔不同段落,營造出時光流逝的無情。

陸駿光表示,即使自己只是作為演員,跟每位小演員往往只有數天的相處時間,也能感受到分離的無奈。例如他跟文森(黃梓樂 飾)在戲中有很多的對手戲,但到了拍攝的第4天,當他聽到黃梓樂宣告這是他最後一天的拍攝時,自己竟也有種不捨跟無可奈何的感覺,「就好像是我投入了感情,而別人卻說走就走卜的無奈感。」

只相處短短數天的演員,已有如此強烈的感受,更何況是戲中的天美姨姨和彬叔叔呢?這也許便說明了為何彬叔叔只對第一位寄養小孩——文森特別上心,之後的他就有如驚弓之鳥,深怕付出過多的感情,最終卻會換來傷害一樣。不過,別離雖然教人感到痛苦,但夫婦二人在每段與寄養小孩的關係皆能有所得著,最終也豐富了各自的人生,而觀眾也能從中看到親情之延續。

陸駿光跟童星黃梓樂在戲中有許多對手戲。原來戲內的彬叔叔有把對已逝世兒子的部分情感,投射於文森之中。
戲內的文森是一名不愛講話的小孩子,但導演賈勝楓透露,真實的黃梓樂個性活潑,話很多,跟角色有著很大的反差,令他印象深刻。

謹記亡父寄語 一直堅持下去

常說:人生如戲。現實中,在《流水落花》中飾演彬叔叔的陸駿光,父親即使已離世,但對他的寄語,亦足以影響了他的一生。

陸駿光入行21年,這次是首次擔正當電影男主角。他坦言自己當演員的這段時間,也曾感到氣餒,「我想每位演員都有經歷過這種時候,尤其香港的行頭不大,機會不算多。自己當了20年演員,一起行過的夥伴、同行,都已經相繼離開了這一行。」

大家或許會好奇,到底是甚麼原因能令他一直堅持至今。「我想,可能是因為自己的際遇,也因為是爸爸臨離開前跟自己說的話,以及自己在這一行的所見所聞,令我不想放棄。」原來,陸駿光的父親在他還很年青時已經離開了,「他在人生最後的階段,跟我說人生苦短,希望我能做自己喜歡的事。」

那時的陸駿光仍是位中學生,不太努力讀書,也沒有特定的人生目標,但卻一直把這句話放在心上,最後更成為了影響他的一生的話語。「猶記得爸爸走的那一天,我看到他彌留之際,眼前恍似正閃過人生中的各個畫面。這個情景深深絡印在我的腦海之中。」他之後常常想,到底自己想過怎麼樣的人生,又想自己的人生充斥著怎麼樣的畫面?於是無論是演戲也好,抑或是做人又好,他也想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

慶幸他的堅持,觀眾才可欣賞到他這次於《流水落花》中沉實自然的演出,令大家更容易代入到電影之中。

賈勝楓跟陸駿光合作過一部短片,認為他自身的「大細路」性格,及散發出來的親和力,都跟戲中的彬叔叔很相近。

《流水落花》至今獲得不俗口碑,導演賈勝楓跟陸駿光都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支持這部用心製作的溫馨小品。賈勝楓希望,大家可看得出他用心創作的地方,「也希望透過電影,告訴大家我對世界的理解。」

Text:Onyx
Photo:二彤、由電影公司提供
Venue:香港萬麗海景酒店

專訪, 展覽, 藝文創意

18歲Z世代藝術家Offgod 藉數碼藝術躍進國際 創作3D打印耳機時尚配飾!

Z世代(Gen Z)泛指1990年代末至2010年出生的年輕一輩,自小與社交媒體一同長大的他們,擁有創新的思維,喜愛追求自我的風格。剛踏入18歲的本地藝術家Offgod(Andrew Mok),也許是其中一位最能反映Z世代精神的代表人物。早於14歲時,他已在社交媒體Instagram憑著其別具風格的數碼藝術創作,在國際間闖出了名堂,除了知名的Rappers會邀請他合作、設計唱片封面,還得到了日本著名藝術家村上隆,以及各大時裝品牌的賞識,一時間成為了時裝界和藝術界的寵兒。

Andrew最喜愛的作品之一,集合了他早期所創作的小型doodle塗鴉圖像。

從繪畫Fan Art開始

藝術家Offgod,原名Andrew Mok,年僅18歲的他,看起來跟現在一般喜愛潮流及Hip Pop文化的Z世代年輕人沒有大分別,但原來他的Instagram帳戶,已累積了27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followers,當中不乏時裝界及音樂界的知名人士。回想14歲時的Andrew,只是一個普通的小粉絲,他會在Instagram分享自己為喜歡的YouTubers和Rappers繪畫的Fan Art,希望他們能看到自己的創作,「每當他們like我的作品,也會令我有動力繼續畫下去。」例如是已故的Rapper Juice WRLD,便是Andrew其中一名最喜歡的歌手。

Andrew早期為Juice WRLD繪製的Fan Art。(圖片來源:IG@yalocaloffgod)

「偶像」村上隆的勉勵說話

沒料,Andrew的數碼藝術作品漸漸受到廣的泛關注,他不但和國際廠牌簽下合約,為他喜歡的Juice WRLD及The Kid LAROI等Rappers設計唱片封面,就連日本著名藝術家村上隆也曾在Instagram上鼓勵他要一直畫下去,令他備受鼓舞。此外,他亦受到一些時裝品牌,如adidas和Bape的邀請,得到一些同齡人難以獲得的合作機會。

為Juice WOLD與The Kid LAROI創作的〈Reminds Me Of You〉歌曲封面,是Andrew首張唱片封面創作,對他來說有重大意義。(圖片來源:IG@yalocaloffgod)
與adidas聯乘合作的數碼畫作。
Andrew跟Bape合作的作品。

我喜歡藝術,也鍾情時尚

在這數年間,Andrew以ipad創作的數碼藝術作品,都帶有一點美式動畫、Hip Hop(嘻哈)文化、街頭穿搭風及亞洲和香港文化的元素。在一些畫作的背景,都不難發現他繪畫了香港或日本街頭的景色。「除此之外,我也會從時尚界吸取創作靈感,畫中一些角色的服飾,都會參照我自己平日的衣著,或是網上看到的漂亮服裝而繪畫。」他表示,自己喜歡Fashion,也有一些鍾情的潮流品牌,而他的藝名「Offgod」,也是取名自他喜歡的意大利街頭潮牌——Off-White。

LEGO 3D耳機雕塑配飾。

3D打印技術 為耳機創作雕塑配飾

鍾情Fashion的Andrew,穿戴也跟很多Z世代的年輕人一樣,充滿個人風格。寬鬆的闊褲子和AirPods Max全罩式耳機,幾乎已成為他的標記。自去年起,他更想到著手設計時尚配飾,以3D打印技術,為本來設計平平無奇、略為沉悶的耳機,創作出專屬的潮流雕塑配飾。「我會從日常生活接觸到的物品中擷取靈感進行創作,製作以『Sea Urchin』海膽、『Melting Marshmallow』等形態為主題的雕塑。」這些雕塑對Andrew來說是獨一無二的創作,也使他正式從藝術界走到時尚界。而緊隨其後,他亦著手設計了不同飾物的藝術雕塑,如鞋飾雕塑等等,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創立屬於自己的品牌。

「Sea Urchin」海膽
「Melting Marshmallow」
Andrew多從日常生活接觸到的物品中擷取靈感,創作出多款3D耳機雕塑配飾。
他設計的鞋飾雕塑,同樣別具個人風格。

「Hard work pays off」

最近,Andrew更於尖沙咀舉辦個人展覽,展出12幅最新繪製的數碼畫作,以及專為AirPods Max全罩式耳機而設的3D打印潮流配飾。從創作數碼畫作至耳機配飾,到開設展覽,這一切都只是數年間發生的事,Andrew坦承的確有點受寵若驚:「從沒想過像現在這樣受到大家的注意,就連自己最鍾意的Rappers都有聯絡我合作,可能算是『Hard work pays off』,努力所獲得的回報吧!」

「This is Art?」
 為Andrew的最新作品,他希望藉畫作帶出A.I.人工智能創作「藝術品」的道德論理議題,並引發大家對此作出討論。
 
「Zebra Crossing」
Andrew透過這張在路邊的「對鏡自拍」,繪畫出一些香港特色,包括斑馬線﹑道路反射鏡和街道牌。

休學一年 專心創作

現時,Andrew仍是一名莘莘學子,在展覽籌備期間還要抽空預備學校的考試。而雖然現在學業和藝術的工作都令他分身不暇,但他表示自己仍會負好學生的責任,爭取好的成績畢業,「畢業之後或會先選擇Gap Year(休學)一年,集中在藝術創作和不同的計劃,不過我也給自己準備了一個後備方案,就是入讀大學修讀藝術。」的確,Andrew年紀尚輕,仍有不少時間讓他探索未來應要走的道路,那就讓我們期待他未來的創作吧!

Andrew特別為這次展覽製作了兩組大型雕塑,各有不同特色。他透露左邊的雕塑是一個近似「高達」的機械人;而右手邊的雕塑剛手拿著情信,正準備示愛。
這次是展覽足花了Andrew兩個月時間籌備。
既是藝術家,也是一名時裝設計師的Offgod(Andrew Mok),預告今年中將忙於籌備時裝秀,也會跟另一品牌有合作的機會。

Offgod「Prosthetic Garden」個人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2月26日
時間:11:00-22:00
地點:「海港城美術館」(海港城海洋中心二階207號舖)

Text:Man Yuk Tsang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IG@yalocaloffgod

專訪, 展覽, 藝文創意, 藝術

創作歌手陳明憙 溫柔的力量:「別人認為的弱點,可能是你的強項。」

音樂是一種奇妙的語言,被形容是思維著的聲音,能夠表達出創作者心聲,也讓聽者心有所悟,產生共鳴。即使不用眼睛去看,只要我們用心去聆聽,歌聲也可以讓人著迷,產生療癒力。聽著Jocelyn(陳明憙)的作品,讓人不知不覺放鬆下來,擁有一把柔和細膩的聲線,身兼歌手與音頻治療師的Jocelyn,用歌聲和特別設計的旋律,讓你進入她的世界,取代喧嘩世情的雜音。

與音頻治療或是註定

本是創作歌手,其實Jocelyn自小對神秘學、身心靈也有濃厚興趣,大學時期曾接觸音頻治療,成為音頻治療師或是一種注定,Jocelyn分享她的「音頻治療」,「因為自己曾經歷失眠及焦慮,一直找自然療法去解決問題,最後找到音頻治療解決失眠,於是跟身邊人分享,才知道原來好多人都有失眠問題。」她指音頻治療是古老自然療法,希望多些人可以接觸到。

Jocelyn於2020年在美國考獲音頻治療師,後來還開設治療工作室,開始身兼歌手與音頻治療師雙重身分,她認為兩者是相輔相成,正如她會將音頻治療的概念融入流行曲,幫助自己緩解失眠問題從心靜到放下,讓更多人體會到來自聲音的療癒。但她也曾因聲線輕細、柔和的特質,而被質疑唱歌應要再更多力量,「別人認為的弱點,可能是你的強項。」她淡淡然說道,「或者是別人未了解你,或未看到他的好處。」就看你如何將自己安放在合適的地方。

每個音階有不同療效

將音頻治療的概念融入流行曲,創作也有難度,因音頻的不同,每個樂器都有對應的效果,要選適合的樂器。系列的每一首單曲都融入不同的音頻治療樂器,探討不同人生問題,失眠、心靜、恐懼、放下。「音頻治療對應不同情緒,音調和流行音樂不同。」Jocelyn常用在歌曲中的樂器,包括框鼓和水晶缽的聲音,水晶缽可說是最易碎的道具,演奏這樂器要十分溫柔,如我們願意把心打開,有足夠的耐性,就能感受到那療癒的頻率。Jocelyn也會在歌曲運用人聲,就像音樂其實是來自大自然,是大家隨手也拿到有的音頻樂器。

水晶缽
Jocelyn多用的工具是一套8枝的音叉。

Jocelyn指自己首次接觸到音頻治療,是音叉,她多用的工具是一套8枝的音叉,即是我們平時常聽到的8個音階。 每一個音階有不同的療效,Jocelyn日常就會因著每個人的問題,如失眠、胃痛、焦慮去設計一組的音叉讓客人聆聽。

Jocely指自己首次接觸音頻治療,與音叉特別有緣份。

「希望有一首歌,可突破語言 」

Jocelyn大學時期曾接觸音頻治療,成為音頻治療師或是一種注定。

把親身經歷結合音樂中,歌曲也是可以幫助人傳達感情,Jocelyn笑言「第一首歌也是送給喜歡的人。」歌曲可以連繫感情,Jocelyn曾於中學時,到內地廣州清遠白灣教英文,「記得當時上課,學生都沒有太大反應,可能是覺得外來人在教室很奇怪,最後課堂也只剩20分鐘但都沒有進展,我便想到唱英文歌,學生態度開始轉變,全部都很投入大聲唱歌,最後在20分鐘內便可學到半首歌,氣氛很好。」Jocelyn也期望能創作一首歌,真正可以突破語言,達到療癒效果。

今年推出第五部曲「轉念

「特別是踏入娛樂圈後,更會經常反思自己,音頻治療對自己也很有幫助。」讓她可學習放下,自我療癒:「所有事情都是反射,對我而言幫人,治療也是學習。」在這些過程中,我也希望自己心態可以不斷上升。

經歷放下,創作治癒系歌曲《聲之靜》、《生之靜》、《多謝恐懼》、《放下的頻率》,清空自己也是重新訂立自己,便是轉變的好時候。今年Jocelyn將發行專輯,陸續推出第五至七部曲,「每個系列都是故事,要療癒首先要心靜,面對恐懼,之後便是放下。」經歷放下後,她以吸引力法則「轉念」為題,創作上也與以往不同,以輕快的旋律創作代表轉變。

藝術家聯合創作「放下」心事

喜歡放鬆、舒服的狀態,Jocelyn常以簡約打扮,今次便穿上agnès b. 品牌經典開襟外套系列。

除了歌曲創作,Jocelyn以音頻治療師身份,聯合多位本地藝術家以「放下的頻率」作主題,由即日起至2023年3月19日期間,於上環舉辦的《二月溫柔》藝術節,舉行《放下的頻率》音頻治療創作展,把早前收集了有關「放下」的數百個故事,與多位藝術家合作,以不同媒介包括插畫、跳舞、動畫、陶瓷、攝影等表達,將故事變成放下的藝術品。

Jocelyn認為「頻率不只是聽、看的,所有藝術都是一種頻率。」放下有很多方法和表達。這次亦提供一個回應,與陌生人對談,互相治癒,以藝術及音樂,注入溫柔的力量!

《二月溫柔》藝術節Tendre Février
日期:即日起至3月19日 (逢星期一休息)
時間:下午1時至晚上7時30分
地址:上環西街54號地下

陳明憙《放下的頻率》音頻治療創作展
日期:2023年3月8日至19日
地址:上環西街54號地下

Text:Twinkie
Photo:Sing

服裝提供:agnès b.

專訪, 藝文創意

「皇仁仔」裸辭創業 開全港唯一罐裝手工汽水廠 釀造新潮精品汽水

經過某超級市場,偶然間在貨架上看見了一罐奇特的飲品,矮罐上是香港懷舊的海報設計款式,然後寫著耐人尋味的口味和名稱,就連其釀造地,也是一個特別的地方。乍看之下,就像是一款用來整蠱的汽水。只是有幸聽過這矮罐背後的故事,才知道一罐罐新奇的飲品,並不是一時興起的惡搞,而是一道嚴謹有序的製作。研發、生產、設計、宣傳,由零開始一步步完成整道工序的,是中學已相識的Adrian、Edward和Benjamin。三人在去年5月成立自家品牌「閣樓釀造」,在觀塘某處的閣樓中,釀造出驚喜。

中學已相識的Adrian、Edward和Benjamin(從左至右),在2022年5月成立自家品牌「閣樓釀造」。

工程師裸辭 開廠做汽水

二話不說便買了幾罐閣樓出產的精品回家,一路上,突然記起年初聽來的「閣樓釀造」的故事。在「閣樓釀造」之前的是間名為「Hong Kong Cannery」的罐裝汽水代工生產廠,由Adrian和Edward兩人於2021年初創立,在香港手工啤酒大行其道的環境下,專做啤酒以外的飲品。如此偏鋒的做法,除了是想試試看,這一塊當時在香港似乎還未存在的市場是否可行,也是兩人創業的初衷。「不想維持現狀,做些人人都一樣的事情。」Adrian本是地鐵工程師,不甘於這份平凡穩定,在透過從工程師轉職做啤酒廠的Edward接觸到這一行後,便一起討論起這門生意。在對市場的研究和計算後,兩人毅然打破平凡,裸辭創業。

一開始名為「Hong Kong Cannery」的汽水廠專做代工生意。

開公司的第一件事,當然就要找個總部。兩人花了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才在觀塘找到了一處心儀的工場,而這裡,也將成為他們日後自家品牌的標誌地。有了工場,再來就是機器。因應場地、樓底限制和廠商一起設計的機器送抵後,卻因疫情而影響到安裝人員的安排。不想耽誤進度,同是工程出身的兩人就自己動手,學習組裝、焊接、駁電線,一手一腳砌出自家的生產線,「還好能夠運作。」2021年9月,「Hong Kong Cannery」正式生產了第一罐產品。最初代工生產的商業模式雖然比較被動,但也因為全港幾乎只有這一家專門生產手工啤酒以外的罐裝飲品廠,令他們很快就找到不同類型的客戶,嘗試各種市面上沒有的新產品,例如檸檬咖啡、菠蘿咖啡。短短幾個月就已經生產了4、50款飲品。

廠內生產線的設計和組裝,都是Adrian和Edward一手一腳打理。
「Hong Kong Cannery」開廠短短幾個月,就已經代工生產了4、50款飲品。

不願放棄而放手一搏賣自家汽水

回到家後,把買來的汽水放進雪櫃。草本湯力水、麻辣薑汽水、有汽香水檸檬鐵觀音……了解閣樓故事的人才知道,這些都是絕處開出的花。當時汽水廠順利運作,生意也似乎上了軌道,卻碰上了第五波疫情。在飲食業嚴重受創下,代工的訂單也瞬間減少,汽水廠甚至試過整個月都沒有運作,別說收入,連繳付租金都成問題。捉襟見肘,徘徊在放棄邊緣的Adrian和Edward,最終決定放手一搏,徹底改變被動的代工模式,推出自己的品牌。2022年3月,兩人找來了同樣是中學同學,從事設計行業的Benjamin幫忙設計品牌。剛開始只是幫忙設計的Benjamin笑說自己就像是「上了賊船」,從只插手設計到一起討論公司方向,到最後成為合作夥伴。就此,三位摯友在觀塘的某處閣樓中,釀造起夢想。

「閣樓釀造」的出現源於「Hong Kong Cannery」的結業危機。
如今暢銷的有汽香水檸檬鐵觀音,都是閣樓絕處開出的花。

將買來的汽水悉數放到雪櫃後,挑了一罐出來,罐上那香港老舊的海報設計細看下,還有龍飛鳳舞的圖案;耐人尋味的口味上題寫「閣樓釀造」。「閣樓釀造其實沒有很多延伸的意思,就是我們在閣樓釀造飲品。」三人在決定品牌名時並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反而剛開始構思時就直接採用了「閣樓釀造」的提議。緊接著便是口味的研發和產品包裝的設計,雖然在代工時也會參與研發,但研究新口味的過程仍需不少心神和時間,三人更是嚐盡甜酸苦辣。譬如有人笑說市面上的麻辣薑汽水不夠辣,然而當初三人試過加入辣椒,結果就是「辣到飛天」,難以入口。又如剛開始嘗試用龍膽草代替奎寧做湯力水時,因為還不知如何拿捏份量,結果變得超級苦。再或者,一些飲品適合直接入口,但「打氣」後卻完全變味,需要重頭再做。

自家品牌自然需要自家設計,設計擔當的Benjamin用大量時間構思不同的產品風格。
懷舊設計與龍紋就剛好適合這款以龍膽草代替奎寧的草本湯力水。
三人嚐盡甜酸苦辣,才試出各種新潮的飲品。

反覆的實驗來到了2022年5月,「閣樓釀造」推出第一款產品,草本湯力水。後來更是陸續推出了各種不同口味的新奇汽水。「比起大廠,我們每一批成品的數量並不多,但也因此靈活了不少,有更多的調節和探索空間。大品牌要出一款新產品,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我們一個月就可以。」Edward隨手拿起一罐汽水開了個玩笑,「發覺沒人喜歡的產品就下架,換上新的產品,當作從來沒發生過,哈哈。」身旁的Adrian和Benjamin也跟著笑起來。三人看似平淡的自嘲下,其實每款產品都是他們拼盡全力的結果。還記得剛開始時,三個大男孩各自背著成品,跑遍各區,拍遍每家店舖的門,沒日沒夜地向店舖介紹自己的產品。所遇到的有融洽的談聊,也有冷漠與白眼。

小廠的優勢在於靈活,在產品口味上的調節和探索都沒有太多限制。
成立品牌初期,三人都要拿著成品跑遍各區,沒日沒夜地向店舖介紹自己的產品。

不靠「港產」噱頭,堅信有麝自然香

用手敲了敲罐身,拉開眼前這罐閣樓釀造的精品,隨之而來的氣泡聲讓人身心舒暢,更想飲一啖這苦盡甘來的味道。不到一年,「閣樓釀造」就推出了十幾款產品,三人曾一度擔心客人只「貪新鮮」,而不少如今也已成為常客。全副心思研究不同香料、食材調味,認為產品好就有人賞識的三人,也腳踏實地為品牌累積了不少口碑。這就是一段發生在閣樓,歷經跌撞起伏,在進退間掙扎的香港製造的故事。

「咳,我們不希望香港製造停留在一個噱頭的角度。」三人深知香港製造並不比其他地方差,更知道要做好香港製造,不能只靠生產這一環。從原材料、到運輸、到買賣方等,都是香港製造中的一道道工序,只有協調得好,才能順利地運作。為此他們也盡量選用港產的原材料,例如用本地出產的香水檸檬。當然也試過找其他於香港種植的材料,奈何定價高不說,不穩定的供應對於他們這種想打進大眾市場的產品來說更是致命。可他們仍會盡量幫襯這些材料,更重要的是追求更好的產品質素,讓閣樓的出產不靠港產的標籤也能傳遍大街小巷。

不到一年,「閣樓釀造」就推出了十幾款產品。如今代工與自家產品雙線發展,也盡量幫襯本地材料,做好香港製造的一環。
閣樓的一道門上,貼滿了出產過的產品標籤。

回想與Adrian、Edward和Benjamin三人的暢談,竟不知不覺喝完了手裡的那罐草本湯力水。這款能讓咖啡、酒精進一步昇華的飲品,單獨喝起也有它獨特的風味。在等待下一波「港產」的熱潮到來前,也許,追求自身的穩定與極致才是該做的事。至少,在觀塘某處的一個閣樓裡,有三個人正釀造著它。

Text:Vincent
Photo:Jonas Chan

專訪, 展覽, 藝文創意

日本陶藝家 津守愛香 取材女兒畫作 製作童趣人偶陶瓷雕塑

小朋友喜愛發揮無窮的創意,用畫筆勾勒自己心中的想像,作品往往天馬行空,可愛又搞怪。日本陶藝家津守愛香亦被9歲女兒暦所繪的畫作深深吸引,於是大膽地從中取材,再加上自己的個人風格,將平面的繪畫實體化成各式人偶陶瓷雕塑。她的作品色彩繽紛,充滿了童趣,讓人看後充滿了活力,心情也不自覺的愉快起來。

製作人偶 望戰勝恐懼

津守愛香,出生於日本滋賀縣,當上全職陶藝家已有二十年。她製作的陶藝,不是大家常見的茶杯和碗碟,反而大多是以人形作題材,並結合了自身的想像與日本傳統元素的創作。

別以為津守愛香對人偶情有獨鍾,其實她小時候對擺放在房間角落的人偶很是懼怕。「我只是假裝沒事,因不想讓人偶知道自己很害怕。」她坦言,製作人偶雕塑,全因想戰勝自己的恐懼,「正如拍攝恐怖電影的工作人員,不會害怕片中的恐怖情節一樣,自己製作人偶的話,就不會再懼怕,而我也想將一些可愛的元素加入雕塑之中,使其他人也不再害怕人偶。」

將女兒畫作實體化 留住開心回憶

縱觀津守愛香的作品,色彩繽紛,並帶有花朵及日本的傳統元素,然而,她早期作品的風格卻偏向成熟,不似近年的充滿童真。她解釋,自從於2019年尾開始在作品加入了女兒暦畫作的元素後,雕塑就漸趨可愛化。「暦的畫作對我來說是一種開心的回憶。她從在保育園時就開始畫畫,那時她的作品仍很幼嫩,但隨著她漸漸長大成人,作品亦開始變得有形態。」她透露,女兒很喜歡貓,曾經繪畫過一隻很可愛的貓公主,於是自己便忽發其想,嘗試將其畫作的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最初的雕塑幾乎是完全參照暦的畫作而製成的,後來在創作上也漸漸加入了自己的個人風格。」例如是女兒有一幅畫只繪畫了簡單的五官,於是她便加入自己的想像,製成了人偶雕塑作品;或是把女兒的手寫字「まま」(日文解作「媽媽」)化身成人偶雕塑的雙眼,作品充滿了特色。

除了人偶之外,津守愛香也會創作野鹿、兔子和熊人的雕塑作品。她表示,自己在滋賀縣居住,生活很靠近大自然,家附近更住著許多野鹿,讓她可以從中擷取到創作靈感,「至於兔子和熊人的作品,靈感則是來自於卡通人物。」

女兒 暦(左);津守愛香(右)
女兒所繪畫的簡單五官(上圖),最終成為了人偶雕塑作品(下圖)。
津守愛香將女兒的手寫字「まま」(日文解作「媽媽」)化身成人偶雕塑的雙眼。
取材自女兒畫作的雕塑作品。

手捏製作 考驗陶藝技巧

要製作一個陶瓷雕塑,可是很考陶藝家的技巧。津守愛香會以手捏的方式,把陶泥捏成型,繼而上色、燒成陶瓷,之後還要再用陶瓷膠水把金、銀色的裝飾黏上陶瓷,最後以低溫燒製而成。而由於她家住滋賀縣,冬天時天氣會變得很冷,陶泥很容易變乾,在製作雕塑時就會比較吃力。她表示,每個陶瓷雕塑作品的製作時間均有長有短,「小型的雕塑大概兩三天就可以製起,而大型的作品則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

最近,津守愛香更首次來到香港開設「Galaxy Happy」個人作品展,帶來近30件由她以手捏方式製作的陶瓷雕塑作品,以及數幅女兒極具創意的畫作,讓觀眾可以從作品中感受母女間的親密互動。她表示,希望藉著展覽,鼓勵大家也嘗試把自己兒女的畫作幻化成實物,以另一種方式留住小朋友的創意!

津守愛香(AICO TSUMORI)
畢業於京都市立藝術大學,擅長以手捏方式製作富有日本傳統元素的人偶和動物形態的陶瓷雕塑作品,曾獲日本不同雙年展的優秀賞及獎勵賞。作品曾於日本、韓國、台灣及香港展出。

Aico Tsumori「Galaxy Happy」個人作品展
日期:即日起至2月26日
時間:11:00-20:00
地點:「Quiet Gallery HK」中環皇后大道中15號置地廣場BELOWGROUND地庫1號舖

Text:Onyx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