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專訪

夠Green, 專訪

IT男轉職務農 一人建造本地菇場以咖啡渣種菇!

在城市裡也可過著田園生活,以務農種菇維生,做與別人生活不一樣的事。位於屯門藍地有一個2千平方呎的小型菇場,主理人江鋕亮(Russell)於數年前毅然辭去IT系統工程工作,轉職務農改造祖屋,決心要建造菇場種菇。Russell於2017年從英國回港後,開始探索利用本地廢棄資源重新利用,進行種菇實驗,將廢物化成養分植料,利用回收咖啡渣為基礎種植可食用的蠔菇,創立「香城遺菇」。

2000平方呎荒廢豬場 改裝成種菇場

Russell修讀IT系統工程,畢業後從事資訊科技的工作,他指工作數年思考未來方向後,想到會不會可以做喜歡的事發展成為事業。當時他毅然辭職接觸園藝,到台灣走訪農場,後來更為興趣到英國讀可持續農業碩士課程。2017年底回港後,因地制宜,將祖屋原本約為2000平方呎荒廢豬場改裝成種菇場,開始務農生活。Russell小時候的印象已沒在養豬,而是爺爺在豬欄旁會做手作皮具,閒來在小花園養魚種花,他笑言現在到他來種花了。

正式開始運作「香城遺菇」種菇,首步找來有機廢物作養成環境,將城市中的廢物化成養分植料,他指最初自己向咖啡店收咖啡渣做實驗,但數量太多,真正投入生產時就不是能靠一己之力能收集回來的量,最後找到本地環保團體綠行俠免費供應咖啡渣,現時平均每星期的用量達200公斤。而過程中,需將咖啡渣、木屑與石炭混合,經常都要不時翻動讓其通風與空氣接觸,進行約2-3天翻新發酵升溫,達到殺菌效果。成功把菇料混合後,便要入袋製成菇包。

把菇料混合過程中,需將咖啡渣、木屑與石炭混合,要不時翻動讓其通風與空氣接觸,進行約2-3天翻新發酵升溫,達到殺菌效果。
菇場內,Russell不停要重覆種菇的程序。

混料完成,處理好的菇包,將放入消毒鍋蒸氣機高溫殺菌後,就可放入種菌室。待1個月左右讓菌絲在菇包內成長,就會搬到面積約200呎出菇室等待收成。「每日都會有菇收成,冬天的話平均每日可以收成10公斤左右,夏天則只有平均3-5公斤。」其實種菇低溫會比較適合,但Russell並不會長期開冷氣,他不希望自己原意改變,犧牲環保的初衷來提升產量。

待1個月左右讓菌絲在菇包內成長,就會搬到面積約200呎出菇室等待收成。
出菇室等待收成。
將收成作鮮菇出售,其餘留來製作乾菇、菇粉。

讓大家親手採摘自己種植

目前Russell主要種植為鳯尾菇、牡丹菇及榆黃菇。它們雖然也是蠔菇,但三款味道、質感和烹調方式各有不同。鳯尾菇爽滑鮮甜,菇柄較爽,口感適合拌入不同薄片,帶出清新的感覺;牡丹菇肉厚,可用作煮食吸收餸菜的汁芡,更適合用炸天婦羅;榆黃菇味道獨特,是季節限定的蠔菇,一年間只有在冷涼天才能生長良好。而蠔菇更可以變成不同料理,其中北角的一間手作雪糕小店「野草」,便以製作成蠔菇雪糕,創意十足。鮮菇現時也有多個不同購買點、每周定期的訂購交收等出售,其餘的製成風乾菇及菇粉。

他指偶爾遇到有心血來潮想種菇的朋友,因此特別準備了「蠔菇種植包」,菇包除了留在菇場出菇,帶回家中也可以,讓大家體驗種菇的樂趣,互相分享,和小朋友一起觀察菇菌生長的過程,親手採摘自己種植的新鮮蠔菇也是十分新鮮,種出安全可食用的蠔菇,收成後可以煮食用。

現時有售多款鮮菇、風乾菇、菇粉及「蠔菇種植包」。
包裝也是自己一手包辦,小菇包上更印有Russell的手繪圖。

長時間一人工作不覺悶

從收集咖啡渣、種植菇菌、收菇,日常主要工序多是他完成,偶爾家人來幫忙,經常長時間一人工作,對於Russell來說不會覺悶,也不是個問題,他笑言每日回菇場也很忙:「一朝早返到嚟已經好忙,想快啲做完佢,就不會有太多事想,反而現時每日要返菇場,因分身不暇而未放過長假期。」

Russell仍堅守「香城遺菇」信念不變,「想在這地方做一些事,未必只有金錢價值,希望可以做有意義的事。」

「希望可以做有意義的事」

在這幾年種植過程中,管理和觀察力很重要,Russell不停摸索,「很多不同情況會出現,如出現畸形菇和不同種植問題,就算Google也找不到答案,要自己找出問題所在。」堅持這條路不容易,未來他仍希望可一直維持現時的信念以可持續生產過程,「種菇是自己的堅持,雖收入不算是很大盈利,但可支持到件事發展落去。」Russell仍堅守「香城遺菇」信念不變,「想在這地方做一些事,未必只有金錢價值,希望可以做有意義的事。」

Text:Twinkie
Photo:Twinkie

專訪, 生活美學

流動植物車深水埗出動 供植物領養及問診 推廣城市種植!

你平日又有留意到藏身於社區中的植物嗎?深水埗看似是一個舊區,卻有很多古樹、植物在生活周遭,可能是一直陪伴街坊的榕樹、在街邊的拍羞草、像鳯凰木的樹葉。近年,One Bite Design Studio創立「植物圖書館」,希望讓大家重新發現區內不同植物,以植物連結社區,收集盆栽植物並提供領養服務。其中在社區中遊走的「流動植物車」,在10月於深水埗出動收集植物,不少街坊更捐贈植物成為「館藏」供大家領養,現場更有植物治療師為大家的植物問診!

每棵植物背後都有故事

於2021年,One Bite Design Studio開始推動植物圖書館,創辦人Alan、Sarah展開「植物圖書館」項目,當時首站新蒲崗設流動植物車,目的除了以植物連結社區,還嘗試以此作為一場民間自發改變街道空間的實驗,Alan指:「當時也是實驗性質,但沒想到出奇地反應很好,植物的力量比想像中還要大﹗」

植物圖書館裏面的植物都有各自的故事,就如它們其實從何而來,又為何會被捐贈?他分享在社區聽街坊講故事時,「他們自己也會很驕傲,有人會說我棵蘭花好靚、多肉植物好難種都種到。」透過隨處可見卻總是被人忽視的植物,連結社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街坊可透過植物與左鄰右里打開話題,大家共同美化生活環境和社區。香港環境雖十分擠逼,大家居住空間不大,但植物卻可調劑生活,讓大家在繁忙的日子中得到療癒。

One Bite Studio創辦人Alan(右三)、Sarah(左一)近年展開「植物圖書館」項目,讓人與社區透過植物連結。

街坊捐贈 增加「館藏」

植物圖書館,為一輛流動車而成,設備只需一張可供擺放盆栽及問診的小木桌。而現時植物「館藏」,都是之前開放等待「領養」的植物,或之前地區街坊或花店老闆捐贈的,當「藏品」不足夠時,偶爾會遇到街坊十分慷慨地捐贈。早前植物圖書館就為深水埗汝州街的街坊帶來吊竹梅、到手香、多肉植物等供大家「領養」。

以植物拉近距離
街坊將家裏植物帶來研究

流動植物車每次也會有「植物治療師」駐場爲大家解答種植疑難,對於「植物治療師」大家可能有點陌生。經營瑜伽室的Benny,早於十多年前學習接觸有機耕種至今,在2021年,流動植物車於新蒲崗出動時開始參與項目,首次駐場成為「植物治療師」,Benny笑言也有點擔心,「之前未聽過有植物醫生,一開始覺得很有趣。當年經農夫朋友介紹就開始第一次自己開檔(任治療師),當時很擔心不知道大家現場會有什麼問題。」

首次在新蒲崗舉辦反應熱烈,也是大家始料不及,當時不少人將家裏的植物也帶來一起研究,「記得當時還大排長龍。」街坊會問很多問題,最常問是「點樣剪枝?」、「淋水淋幾多次?」、「點解我棵植物咁快死?」。

Benny指現時很多種植的方法未必正確,「網上有太多資訊,不同種植環境、光線、水份對植物也有很大影響,有時又會遇上未有換盆、換水、淋過多水量會影響植物健康,也曾經試過有蟲。」而他曾經遇過最棘手的種植問題:「有次植物的根部有事,需要剪晒啲根,就要花較較長時間。」最後得知植物可以成功被救好,對他而言是最開心的。「當然自己從中也有學習,植物種類也有很多種類,自己也有很多觀賞植物都未見過。」

植物治療師:以前只對住植物,現在更多機會與人交流

另一位新加入的「植物治療師」,同是種植經驗十分豐富的阿龍,曾修讀樹藝、任園藝師,從小喜歡植物,家中種植過百種不同種類植物,也在香港不同農場任職,今個月與Benny當植為植物診症。阿龍更在活動當日帶來多款植物,讓大家領養:「在疫情期間,更多人會選擇以植物陪伴自己。」植物讓人有療癒心情的作用,也更多人開始種植。

在今年上環的「植物圖書館」計劃中,阿龍曾任「植物圖書館管理員」,今次轉換身份,首次在深水埗出動任治療師時,「初期也覺得很擔心,以往工作對象,只是面對植物、推廣種植,但今次也讓我們作為園藝師,可以更多機會接觸人群,與大家交流心得。」平常也會在社交平台種植群組中,解答大家的疑難,他指:「當面解答會好好多,可以了解植物的實際情況。」他認為最重要是種植時,不要感到壓力。

觀察大自然裏不同的形狀

除了流動植物車外,植物圖書館同時在社區也舉行不同活動,其中今次更有邀請大小朋友任植物圖書管理員,暫托植物館藏,今月便在楓樹街遊樂場,與插畫家「貓珊 Connie」一起探索,觀察大自然裏不同的形狀,小朋友邊玩邊發現,幾位小朋友合力收集了不少種子素材,「有不同顏色的樹葉,又有小樹枝和長滿刺的種子,還有藏著小白花的小葉子。」透過植物,讓他們可以接觸、認識更多社區。

了解城市中的社區樹木

今個周末(10月28日)流動植物車將移師位於南昌的賽馬會長春社綠滿林廊,繼續和大家分享植物,同時提供種植支援!當日更會舉辦由長春社帶領,專屬深水埗的社區樹木導賞,向大家推廣社區樹木及城市森林的重要性,沿途也會介紹深水埗歷史文化。

植物圖書館 – 流動植物診所 植物問診及領養活動
日期及時間:2023年10月28日(星期六)14:00-17:00
地點:賽馬會 – 長春社綠滿林廊(近南昌站D1 出口)
植物問診報名連結:https://onebitedesign.typeform.com/to/f669GtYf

Text:Twinkie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專訪, 香港匠人

醉心音韻50載 發燒友自製音響 創立本土品牌

不管時代如何改變,人們對音韻的追求依舊。那可以是寄情於樂曲,譜寫出屬於那個時代的故事,然後用盡辦法將其保存;也可以是鍾情於欣賞,竭力還原出曲譜演奏最好的狀態,研究出各種器材,只為聽到最接近真實的聲音。而在香港,若要說有如此追求的「知音」之人,就要提到本地的音響達人「飛韻余」余師傅。

作為香港早期,甚至被不少媒體稱作「第一代音響發燒友」的余師傅除了有豐富的音響知識,更會自製音響設備,甚至還成立自己的音響品牌。訪問當天,滿懷「歎HiFi」的心情來到了余師傅位於新蒲崗的工作室。在余師傅熱情的招待下,走進了這個放滿音響器材的工作室,在交談的間隙,余師傅已經挑好黑膠碟輕放於唱盤上,隨著黑膠唱片轉啊轉,悠揚的樂曲將時間倒回過去。

余師傅挑選好唱片輕放於唱盤上,開始了當天的訪問。

自小與音韻結下不解之緣

其實早在小學時,余師傅就已經和音樂結下了緣分。當在選擇學校的課外活動時,他就好奇地選擇了音樂。雖然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不過余師傅仍記得在課外活動上,人生中第一次看到黑膠唱片播放時的情景。「老師拿了一張黑膠碟,放上一個盒裝唱片機。唱片機很小,黑膠碟放上去的時候還凸出了一大半,還有那支唱臂,我都還記得。」甚至,他還記得當時所播放的是《The Sound of Music》。

黑膠唱片轉啊轉,時間來到中學。踏入中學的余師傅開始接觸古典音樂,他會和學長一起到大會堂聽管弦樂的演奏,也開始想在生活中播放這些好聽的樂曲。買不起昂貴播音器材的他試著自己購買一些零件,自己組裝起音響器材。「當時有同學或校友會買廠機,我們這些比較窮的小子就只能借他們的說明書來看。當時的說明書中還會附贈一份線路圖,我就照著線路圖來組裝,沒想到完成品竟比原裝還好聽。」就這樣,余師傅從起初只為組一台能夠發聲的音響器材,到後來開始幫同學安裝、研究起音響的音色。更在讀完書後,直接進入了音響行業。

余師傅的焊錫功力更是爐火純青,他也表示,焊錫的用量也很影響器材的音質。

從事音響事業40載

畢業之後,余師傅進入了一家名為「飛韻音響」的音響器材公司工作。當時公司出品的音響設備短時間就在香港打出名堂,而余師傅也邊做邊學,另外也會負責機器後期的調聲工作。「用耳聽,做器材品質的把關工作。這也形成我後期會去挑剔器材音質。」余師傅將這些經驗形容為「天注定」,種種際遇注定他將人生大部分的時間投放在音韻世界中。

機器成品的後期調聲工作,也是余師傅一手包辦。

不久之後,余師傅前往劇場工作,開始涉足舞台音響,為樂團、劇場、演奏會設計和安裝音響設備,這也讓他學習到更多關於聲音效果、音響配備的知識。期間他也參與過許多大型的演出項目,當中最有印象的就是在1986年,知名匈牙利指揮家蘇提爵士,領導芝加哥交響樂團訪港演出,當年的合照至今還收藏得很好。遇到知名樂團的演出固然興奮,不過令余師傅記憶猶新的還有他在工作時自製的音響設備,「因為當時我們遇到有些工程上,有些缺少的設備並不能從市場上買到,於是我們便要自己製作。」於是他便用自己所累積的音響、電子知識,自己焊、自己組裝機器。而這一做就做上了癮,更成了日後自己創立品牌的契機。

創立自家品牌 度身訂造音響設備

在音響器材上精益求精,不斷鑽研自製各種音響設備的余師傅,後來也就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品牌,而多年來出自他手的音響設備也早已數之不盡,行內發燒友也都深知其出品的精妙,以致不少慕名而來的客人都希望余師傅能夠幫家裡設計一套最為合適的音響設備。

余師傅會「家訪」為客人度身訂造合適的音響設備。

需知道,一套音響系統靚聲與否,除了關乎系統本身的設計,另一個最大的影響便是播放時的整體環境。在不同的環境中,音響的設計、擺位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而這也正是余師傅的其中一項拿手絕技。訪問時,余師傅也毫不吝嗇地分享起當中的故事,「很多時候我們都要去『家訪』,要在現場才能夠判斷聆聽環境和喇叭配合出來的效果。」

譬如最近有個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當時他到發燒友家中去欣賞一對「360度喇叭」,喇叭的主人一直都覺得音效仍有待改進,但就是找不出原因。後來余師傅一聽,便找到解決的辦法。原來很多人會習慣將喇叭放在靠近牆邊的位置,然而「360度喇叭」要放在屋內接近中間的地方,才會發揮出最好的效果。最終余師傅只是稍微移動了音響的擺位,便解開了主人家多年來的疑問。

為不同聆聽環境設計一套音響系統是余師傅的拿手好戲。

定期舉辦音樂會 分享不同曲風

就在分享完故事的時候,黑膠碟中的曲目也來到尾聲,不過余師傅馬上起身,換上另一支樂曲。這回的曲風與先前的悠揚不同,而是節奏略快的西部牛仔曲風。余師傅笑說,自己除了造音響器材,其實更希望能將這些好東西放給大家聽,所以他也會定期開放自己的工作室,或舉辦不同的聆聽體驗活動,提供一個讓發燒友們互相交流的場所,也讓想接觸音響的新手前來感受聽Hi-Fi的感覺。音樂會上,余師傅會播放不同風格的音樂,不管是古典、爵士,還是任何類型的音樂,只要能當下的音韻能夠觸動到聽眾,愛上音樂而有所追求,余師傅都會感到非常值得。

余師傅會定期開放工作室或者舉辦音響聆聽體驗活動,只為讓更多人聽到好的音樂。
余師傅會定期開放工作室或者舉辦音響聆聽體驗活動,只為讓更多人聽到好的音樂。

說罷,他就拿起了先前播放的黑膠作介紹,那是余師傅在80年代左右所買的一張有日本版側紙的《Ballad With Luv.》,而正在播放的一張則是更早之前,余師傅還是十幾歲時,花了十幾元買來的《For a Few Dollars More》原聲黑膠,「足足50年了。」

小時候花十幾元買來的《For a Few Dollars More》原聲黑膠,至今已經有50年。

樂觀看待聆聽潮流的改變

是啊,在50年的歲月裡,聽歌的潮流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從黑膠、CD、到如今的串流、下載音檔。余師傅也發現,一些上門的年輕發燒友,一部分非常喜歡聽黑膠,另一部分則是聽串流音樂為主。他坦言,除非能找到一些很高質素的串流檔案,播放出來的聲音才會靚,不然這些各式中的內涵都會比CD或黑膠來得遜色。不過他並不會用消極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潮流,相反,余師傅反而覺得這讓更多人容易接觸到音樂,就是一件好事。

余師傅發覺,如今上門的年輕發燒友,一部分非常喜歡聽黑膠,另一部分則是聽串流音樂為主。

「我的女兒也都是下載來聽,最重要的是她肯聽。音樂能夠陶冶性情,漸漸地她就會喜歡,甚至可能自己已經喜歡了,卻不知道。」余師傅承認,因為居住環境不足,很多人都會選擇聽耳機,但他堅信,只要對音樂有追求,有朝一日有地方了,便會開始玩兩聲道。最重要的是音樂能夠陶冶性情,能讓人有所觸動。

黑膠唱片轉啊轉,無論時代是否今不如昔,我們仍有最純粹的音樂與追求。

Text:Vincent
Photo:陸羽、受訪者提供

專訪, 藝文創意

銀髮族也要Me Time!老夫老妻相處哲學「禧戲劇場」十週年細說彼此生命故事

人們常說相愛容易相處難。無論是新婚夫婦,還是老夫老妻,每日相處都要面對不同生活挑戰。「Me Time」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退休後與另一半日夜相對,長者其實也需要私人時間,相處多年到底如何處理親密關係,又如何發展一套他們的相處哲學?中英劇團的「禧戲劇場」為長者提供戲劇訓練及演出平台,強調長者演員自主,透過劇場分享他們的人生哲理。今年,禧戲劇場來到10週年,將於11月分別以兩套劇目探討「關係經營」,其中一個劇目《退休狂想曲》,學員在中英劇團的駐團戲劇導師兼導演蕭俊傑(Issac)引導下,分享他們累積的歷練與智慧。

中英劇團駐團戲劇導師兼導演蕭俊傑(Issac、右)與兩位學員Partick、Winnie合作劇目《退休狂想曲》,劇目以長者自身經歷改編而成。

若人生可重來?

故事以銀髮族生活軼事出發,匯集一眾演員的親身經歷改編而成,探討退休夫婦間的矛盾和心態轉變,幽默風趣又帶點瘋狂。劇中女主角因擔心財政問題,在丈夫退休後忙得停不下來,而丈夫則性格樂天,隨遇而安。直到有天女主角突然暈倒離世,「歡送官」出現讓她重生,「施法體驗」重活出三種不同心態的人生。分別以玩樂、金錢與健康為人生重心,曾因生前工作太忙碌,導致失去生活的女主角,首獲得新生後只著重玩樂,而丈夫反而工作卻變得繁忙,再次施法後,她希望獲得健康,花上大量金錢購買健康相關課程,又遇上投資失利,最後依然生活得不滿足,她才明白以前渴望的一切或者不是最重要的,要懂得相處與平衡生活,與另一半分擔才可解決困難,從而反思與家人的相處與夫妻關係。

「雙面舞台」讓觀眾置身其中

今次加入昆蟲「蝴蝶」作牽引,以昆蟲角度看人類的執著。在細小的昆蟲眼中,或會認為人類很奇怪,總是出現糾結的溝通問題:「佢好似好唔着緊我?」相對蝴蝶的進化過程很簡單,會自然褪變;人類則要經過磨難、生離死別,需要經歷重重困難才能褪變。為了讓觀眾更能置身其中投入感受,這次的演出特別採用「雙面舞台」,以兩面台設計,表達銀髮族夫妻之間的對立與衝突,觀眾好像看足球賽事一樣,坐於舞台兩旁,讓大家身處其中,感受角色的起伏,增加舞台感及藝術感,讓觀眾有不同的體驗。

這次用上昆蟲「蝴蝶」作全劇的牽引,以他們的角度看人類。

於中英劇團擔任導師十年,導演Issac指:「這次銀髮族的劇場有別於一般傳統,主要以喜鬧劇方式演出,戲劇節奏、台詞明快,具喜感及肢體動作更多,也有不少『蝦碌』奇怪事發生。」在收集故事的過程,導演以不同方法引導長者學員,收集大家的想法。排練時更仿傚電影《雙星報喜》塑造「歡送官」的角色,利用以前電影的趣怪情節讓大家明白,以熟悉的影視人物幫助長者入戲。

銀髮族的演藝精神

收集長者的故事有不少有趣的發現,不同年代都會有共鳴,例如Me Time其實不只是年輕人的專利,長者退休後,與另一半日夜相對,其實他們也需要私人時間,他們有時會提出,先定好那些時段可找對方,那些不可,不會全天侯與對方黏在一起。不少長者分享退休後夫妻相處時都表示,每件小事都會成為爆發點,想不到對方在家中會不停「轉台」,痴身也是另一煩惱。「很多溝通問題是退休後才爆發,或者是積累而成,銀髮族會有共鳴,但相信其他年代的人也會明白。」

這次於7月左右才開始綵排,Issac指:「這次只用很短時間便和學員熟絡起來,很快就開始排戲。特別是這次兩面台,有很多走動,長者全都富專業精神,很醒目。這次是很愉快的合作,我會形容他們是一班很好的同事!」

退休燃起演戲魂

這次Winnie為了演出劇中推銷員一角,向人銷售「訓覺瑜伽」及健康產品,留意日常生活中的推銷員技巧取經。

參與戲劇演出接近20年的學員Winnie,她本是家庭主婦:「一開始學習演戲,上堂始終會怕,但發現原來透過話劇教育小朋友,可引起他們的興趣,便越來越投入。」回想於2014年,參與首個「禧戲劇場」演出《BRA BRA再三飛揚》,內容有關婦女自強:「大眾如何看待女性胸圍?媽媽在公眾場所餵母乳為何會遭受岐視?媽媽會如何教女兒用Bra?胸部是不是只用於取悅異性?有很多不同面向的反思。」每次的劇目都讓她有所學習,這次Winnie在劇中演推銷員,銷售「瞓覺瑜伽」及健康產品,「參考其他人如何『賣嘢、Sell嘢』,自己本身不是很相信這類產品,但演法要令別人相信。」

參與戲劇演出接近20年的學員Winnie(右二),回想起早年參與「禧戲劇場」的演出。
除了《BRA BRA再三飛揚》,去年的《布甸 ‧ 紅蛇 ‧送火》也是藉著話劇帶出「性與生殖健康」的訊息,並展示女性獨有的故事。

退休生活中也可找到第二人生,擔任男主角的演員Partick於去年6月初,透過業餘編劇朋友介紹,加入另一位於馬鞍山的長者劇團,「當時首次有機會上台演出,發現自己很喜歡上台演出。」這次演出機會讓他渴望成為演員。今次《退休狂想曲》雖只是他的第二個劇目,卻擔綱劇中男主角,劇中除了女主角,還有女主角的幾位分身作為老婆,讓他經歷甜酸苦辣,不同人生經歷。Partick指導演很注重細節,很懂得引導學員,現場示範不同肢體及面部表情的演繹,是十分有趣的體驗。「今次劇情比較搞笑、瘋狂,演員很多形體訓練。四位老婆在不同場景出現,要有四種不同情感表達,表現出不同反應。導演讓我們會有很多得着,平時較多用對白、語氣去表達,這次運用更多肢體動作是不同的考驗。」

親密關係的生活磨擦

劇目以真實生活細節發想,兩公婆退休後更易有磨擦產生,Winnie談到以前大家有各自的工作崗位,「退休後,好似大家會爭份工嚟做!」也經常會被問行蹤,但自己都要空間和時間。又笑着分享「不明白老公行山,為何總喜歡與靚姐影相,他是不是想展示男性魅力?」退休後學習如何與另一半相處,也讓長者有所領悟,Partick認為溝通很重要,大家平時各有各忙,溝通不理想會產生很多誤解。當然也要適時設身處地考慮對方的想法,Winnie指:「要有同理心,多為對方着想,家庭才會和諧、親密。自己也有相同的經歷,經常忽略對方,融入和磨合很重要。」

演員Partick對第二次踏台板便擔任男主角,直言「自己很喜歡上台演出。」這次劇情會與幾個不同分身的老婆做對手戲,要表達不同情緒起伏,難度甚高。

以戲劇拉近與家人的關係

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充實自己,從零開始也可以學習,Partick透過戲劇踏出一步作新嘗試,學習以前未曾接觸的事物。Winnie說到退休後,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信心、重心,她很高興家人也可看到她這突破,她的女兒也曾到場觀看演出,8歲的孫女早前也加入了中英劇團學習話劇。Partick笑言被老婆稱讚在演出中有驚喜,看到他的另一面,更多了話題可以與對方分享,透過戲劇拉近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禧戲劇場來到10週年,過往學員曾演出不同類型劇目。(圖片來源:中英劇團《禧戲劇場 2018》劇照)

11月公演《禧戲劇場2023:不二關係》

中英劇團將於11月公演《禧戲劇場2023:不二關係》,分別由「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婦女會社區劇團」及香港亞洲歸主協會維港灣長者會所 「世藝劇社 」分別演出《退休狂想曲》及《三小蟲聖堂夜話》兩套劇目。這次加入昆蟲詮釋人類之間的關係,《退休狂想曲》以幽默風趣的風格演繹,當中有不少荒誕搞怪劇情,讓大家反思老夫老妻相處哲學及親密關係。

《三小蟲聖堂夜話》透過昆蟲的視角看三個故事,其中「放過我啦」說到四大長老去旅行,期間眾人意見多多,令新抱夾在中間,唯獨只有日本白紋伊蚊,明白新抱的難處與想法;「鼻鼾戰爭」由另一半打鼻鼾、發開口夢、夢遊等小事演變成鬧劇,期間飛蛾更煽風點火,讓大家吵架,最後他們才懂得要團結,槍口對外。各有各問題,橫跨不同輩份,涉足不同關係,體現人生百味,重新認識人生真正的意義。

禧戲劇場來到10週年,將於11月分別以兩套劇目探討「關係經營」,其中一個劇目《退休狂想曲》,學員在中英劇團的駐團戲劇導師兼導演蕭俊傑(Issac)引導下,分享他們累積的歷練與智慧。

《禧戲劇場 2023:不二關係 》
演出日期及時間:
11月24日(星期五)20:00
11月25日(星期六)15:00/ 20:00
11月26日(星期日)15:00
演出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購票:城市售票網 URBTIX 、流動應用程式、售票處及自助售票機
電話:3166 1288

詳情:中英劇團戲劇教育專頁 Facebook
購票連結:https://www.urbtix.hk/event-detail/10642/

18區, 專訪, 藝文創意

深水埗大南街 鬧市中的閱讀俱樂部

位於深水埗大南街一幢唐樓上的閣樓,有間以「俱樂部」為名的書店,聽起來或許有點老派,但在城市中,卻正正需要這樣一個舒適而自由的閱讀空間。曾經營七份一書店的「文青信箱」店長Melody,經歷實驗書店後,開設這間以文學、藝術為主題的獨立書店「閱讀俱樂部」。Melody分享:「閱讀俱樂部是一個自由討論、自由閱讀的空間,希望大家來到不會有侷促感,可以隨意傾計打書釘,找到一本有興趣的書,坐低慢慢睇!」讓大家有個在鬧市中喘口氣的俱樂部。

來到深水埗大南街一幢唐樓上的閣樓的「閱讀俱樂部」,可以自由閱讀,店主Melody指希望大家可以慢慢睇打書釘也不用怕。
走進「閱讀俱樂部」,可看到一整列書櫃,左側一處閱讀區,有別於一般的書店,感覺有點像「閱讀室」。

專門分隔「閱讀室」舒服自在打書釘

從經營閱讀專頁、參與書店孵化計畫七份一書店至真正開一間自己的書店。Melody選擇以文學、藝術為主題,也是香港較少有主打的文學選書店,也可以在這裡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你的閱讀體驗和心得。走進「閱讀俱樂部」,可看到一整列書櫃,左側一處閱讀區,有別於一般的書店,感覺有點像「閱讀室」。Melody指在香港想「打書釘」也許未必很自在,在書店逗留也會有種侷促感,會有不要阻人做生意的想法,閱讀俱樂部的藏書量不算太多,但多餘的位置希望可讓讀者們可以坐低慢慢閱讀。

「文青信箱」為早期Melody開立的閱讀專頁。

書店這地方不應有限制」

在香港開一間書店,希望給讀者舒適的閱讀空間,重點要夠闊落、光線要充足。Melody指現時內部裝修、設計都與先生兩人包辦,一起組成他們心中的理想書店。當初選樓上書店的原因,希望讓「閱讀俱樂部」不只是一間書店,可以讓大家自在地看書和身旁的書友交流。讀者也會與她分享:「很難得有這樣闊落的空間,有自己的位置看書。」也許部份讀者來到書店會有種不適應,為何這兒格局像圖書館,又像在家中一樣:「書店這地方不應有限制,大家應該是可以做和閱讀有關的,客人都好自律,自己帶走自己垃圾。」店主也指不會限制大家在書店飲食,希望大家可舒服自在,同時自律地維護環境。

大家來店可以自由討論說話,不會有保持安靜的侷促感。

主打文學選書

書店有不同區域,除了書櫃上的文學選書,「閱讀室」內有不同電影、繪本、音樂、社會文化書藉,「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閱讀和消化,找一本有興趣的書,可以坐低慢慢睇。」內有部份寄賣書,有參與七份一書店的前店長們合作,包括主售香港史書籍的獅墨書店、主售藝術文化書籍的藝跡文化、主售攝影書籍的今昔書室,讓他們的書寄賣在書店裏,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七份一。

「閱讀室」內有不同電影、繪本、音樂、社會文化書藉,有部份寄賣書。
主售香港史書籍的獅墨書店
不同類型選書,讓大家可以接觸不同種類的書籍,跳出閱讀Comfort Zone。

很多時大家上來都會感迷茫,而我們唯一的規矩就是希望大家讀多些不同的書,讀多些自己喜歡以外的書。當你嘗試離開閱讀舒適圈,便會發現書本的世界其實很大,也會因為透過不同的書籍而發掘自己更多的面向。所以,閱讀俱樂部鼓勵大家踏出自己的閱讀舒適圈,認識各種文類的作者,接觸不同的文體及題材,擴闊自己的閱讀版圖。

大家來到時可能會想找某本書時,或會發現更多有趣的書,「可嘗試睇多少少,可能會錯過值得留意的作家。」Melody指每一個月也會重新換過重點書,更換書籍擺位,讓書本可以流動,不只是著眼於新書。「店內的選書大部份都是我們覺得值得去看,當然很難完全迎合市場。書店的路線也希望大家慢慢閱讀,引起大家對文學的興趣。」

真正享受閱讀

香港人為何不流行看書?或許源自香港文學閱讀風氣,多年都未有太大改變,小朋友未能真正享受閱讀,特別當學生因應付學校功課或測驗考試才選擇閱讀,也是他們對文學產生不好的印象的因素。

Melody分享,曾遇過有對家長與準備升中的女兒拿著閱書清單來到書店,找尋指定讀物。Melody細閱後發現閱書清單,竟然與以前沒有太大變動,感覺未能與時代同步。「當然,經典作家的作品很值得我們細閱,但要想出發點,原意是想引起青少年的閱讀興趣,還是只希望讓她的文筆變好。」名作家的作品也未必是這年齡層的學生喜愛閱讀的類型,Melody同步推薦了幾本適合青少年的讀物,卻成功引起他們興趣,「最起碼先讓他們覺得睇書是有趣的,引起他們想閱讀下去。」

對她來說,這段時間,與客人的互動讓她最難忘,偶爾會遇到主動分享想法的讀者,當天訪問便有客人問起想找黃碧雲的書,大家便會慢慢談論起來喜歡她那本作品。有人甚至會慢慢走進去閱讀區坐低看書,「這就是我們為何要開書店的原因,喜歡這種面對面分享、有溫度的交流。」與以前經營網上閱讀平台是很不同的,經過今年7月試業後,訪問時書店已開業一個多月,談到現實的經營情況時,現時財政部份主要由先生負責,Melody 對經營書店的前景表示仍樂觀,「現在已接近平衡,但也是預期之中,未必咁快做到真正收支平衡。」或許讀者的回饋,才是她期望收到的果。

成為書本與讀者之間的橋樑

如閱讀俱樂部之名,希望成為書本與讀者之間的橋樑。Melody現時固定每月也會舉辦不同的座談會、讀書會。這月份更邀請了喜歡讀詩、寫詩又熟悉詩的小讀讀版主Lester劉梓煬以主題《辛波絲卡談創作:致仍在路上的創作者們》,與大家一起來分享這位波蘭詩人辛波絲卡創作。大家也可以留意書店不同主題活動,或許會發現更多感興趣的主題和文學作品。

這月份更邀請了喜歡讀詩、寫詩又熟悉詩的小讀讀版主Lester劉梓煬以主題《辛波絲卡談創作:致仍在路上的創作者們》。

在深水埗飲啡後散步時,也可拾步而上,感受不同於城市的閱讀氛圍。當我們願意,打開書本進入作者的幻想世界,體驗故事中的各種人生;合上書本,返回現實後,也許你會有所啟發及感悟。在鬧市中難得有一個地方,就只是單純地希望大家能夠拾回閱讀的快樂和自由。

Text:Twinkie
Photo:Twinkie、部份由閱讀俱樂部提供

專訪, 藝文創意

本地街頭藝術家Bao Ho 以塗鴉呈現超現實卡通世界

在香港街頭可看到不少塗鴉作品,從深水埗大南街、西九文化區、尖沙咀海濱到上環POHO小社區,處處都充斥着糅合中西文化的有趣美學,其中十分活躍的街頭藝術創作者Bao Ho,作品遍布香港不同地方,在尖沙咀、香港仔、牛池灣各區,大家也可能在街上曾看過她的作品。最近Bao Ho與「藝聚香港」合作作品《Bao Street》,集合了自己喜歡的香港元素,包括貓店長、菠蘿包、點心,等香港名物,希望可以帶出香港可愛之處。她喜愛描繪愈細微的東西,還有不少代表她自己的街頭藝術元素,如升降台、油掃和噴漆。仔細看,會發現畫中其中一個角色正在塗鴉,畫的正是 Bao 的名字。

Bao於早年參與HKwalls作品。

Bao Ho小時候喜愛畫畫,雖未有正式學習藝術,只有於中學時,曾到興趣班學漫畫,其後在自己鑽研下, 現時的日系漫畫風。其後Bao Ho曾做過6-7年平面設計師,過著朝九晚六在辦公室工作的日子。「那不是我想做的事情,我對自己的生活感到非常沮喪。 最終,我辭掉了工作,在澳洲度過了一個工作假期,在那裡我以街頭藝人的身份出售我的藝術品,有時還演奏音樂。 離開澳洲之後,我又去了台灣、日本和歐洲。」

當時她還未真正接觸到塗鴉,一次偶爾到意大利認識當地人認識了當地街頭藝術家,才開始起嘗試畫牆,自此開始了塗鴉創作。 「他們帶我進入街頭藝術的世界,從此愛上了在牆上畫畫。 2015年我回到香港,當時街頭藝術已經開始流行。 」最終,她成為了「全職」藝術家至今。

六層樓高巨型壁畫

近年,她的作品遍布香港不同地方,在尖沙咀、香港仔、牛池灣各區也可能看過她的作品,以塗鴉在香港創造超現實卡通世界。包括位於彩雲邨的基督教勵行會的壁畫,高度達六層樓高,當時更要嘗試搭棚畫畫!這幅畫的想法是大自然母親的一顆小種子長大成一棵大樹,成為人類和動物的庇護所,每個人都可以在她的保護下平安無事。

位於彩雲邨的基督教勵行會的壁畫。
經過黃竹坑香葉道,或許會看過Bao的作品,為關注香港走私野生動植物的團體所創作。

將心愛的店舖貓和街道特色 畫進畫裡

Bao最近與「藝聚香港」合作,熱衷以塗鴉創造超現實卡通世界,她將心愛的店舖貓和街道特色通通畫進畫裡,作品中充滿唐樓、大招牌、大牌檔、舞獅等香港的標誌性元素:「作品中有香港不同特色建築包括M+、本土茶餐廳、食物菠籮包、奶茶及點心等。而香港鋪頭貓也是很有趣的文化。」

塗鴉作品重視細節,充滿卡通元素,她創作時喜歡從一個圖案延伸出去畫另一個圖案,讓不同元素之間有所聯繫,充滿故事性,可以大家慢慢發掘畫作中不同細節,還有不少代表她自己的街頭藝術元素,如升降台、油掃和噴漆。這次創作更將自己畫在塗鴉中,仔細看,會發現畫中其中一個角色正在塗鴉,畫的正是 Bao 的名字:「希望可以讓大家仔細看,讓觀賞者可慢慢留意,每一次看都會發現一些不同發現。」

而另一合作的塗鴉藝術家,Bond Truluv作為首位將擴增實境(AR)動畫融入作品,以AR技術為這些角色添上生命,可在虛實交融的空間中與作品進行實境互動,與Bao的作品結合,十分有趣。二人也同為本地品牌Casetify設計手機殼,讓Bao筆下香港可愛的卡通畫作,大家隨手也可慢慢欣賞。

Bao最近與「藝聚香港」與另一藝術家Bond Truluv合作,將擴增實境(AR)動畫融入作品。

Text:Twinkie
Photo:Bao Ho

專訪, 展覽, 藝文創意

本地陶室Cupclay個展 陶藝師Kit手捏巨型瑜伽猫!

「貓咪可完美示範,很多人類難以做到的動作!」親手以陶泥塑造他們,陶藝師Kit笑言倒立式、交叉手單腳企的瑜伽動作,也難不到這隻「瑜伽猫」!愛貓也愛做瑜伽,本地陶室Cupclay陶藝師Kit製作陶藝近十年,最近於西營盤首次辦展,主題便以她近年所創作的「瑜伽猫猫」為主角,演繹各種不可能的高難度瑜珈動作,更首次以手捏造巨型瑜伽猫,就如她所說「動作未必需要完美,卻是獨一無二的型態。」

從零開始創作「泥是很有生命力」

這次展覽Kit以瑜伽動作「Namaste」作為主題,因她的首隻「猫猫」也受這雙手合十動作所啟發的,也是她重要的開始與里程碑。說起當年創作做陶藝,其實Kit於大學時修讀產品設計,只因大學時一次接觸菜園村開始,接觸泥作為媒介:「當時學校活動與菜園村合作,需構思餐桌食具器物,當時自己掘泥從頭開始去做,讓我發現泥是很有生命力,有很多可能性和變化。也是藉雙手去創造,更有溫度。自此就引起了我的興趣,讓我想認識更多。」但當時學習陶藝未有太多途徑,只可自己慢慢摸索,輾轉認識位於太子的陶藝老師傅,跟他學習傳統陶藝,學習基本功也慢慢進步,自此也擴闊了她的眼界。

「將興趣變為事業,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成為一位全職陶藝師。10年後依家仲堅持緊,跌跌撞撞,覺得自己依然好有熱誠。」

經歷迷惘 走出自己的風格

數年前,她於丈夫開設的日系Cafe「習作」設陶藝工作室,在外界看來發展很順利,但她回想,其實當時大部份時間都十分迷惘,認為找不到屬於自己的風格。Kit只可以不停做,希望有新想法:「以前習作的碗碟,全部都是我手造,會以不同紋理去製作食具,不停做不停諗,但後來有些迷失,到底要如何找到自己的風格。」直到,一次參與深水埗選物店foreforehead舉辦陶器市集,「當時邀請了十多位陶藝師,我就思考要造那類產品,初期以趣味性的東西為主,完全無諗過好唔好賣。」她笑言,最起碼要希望自己滿足。「後來得知反應不錯,是預期中完全沒想過,之後再慢慢對瑜伽猫有不同想像。因自己習慣會造香,才想到可以為瑜伽猫加入這實用性功能,及再做出不同瑜伽動作。」大家當時對「瑜伽猫」的喜愛,相信會是對她是很重要的認可。

今次展覽出了兩款Tote Bag作紀念,一款是拜日式猫咪,另一款是Nameowste,以兩色布袋做絲網印刷。

以十年時間 實踐夢想

製作陶藝第十年,舉辦展覽原來一直也是她的心願:「多年前一直也有這念頭,思考很久如何表達我的想法,直至瑜珈貓系列誕生,可存在更多可能性。」人手塑造每個「瑜珈猫」,為了這次展覽早作準備:「腦入面有很多想法希望可實踐。」就如創作比之前更多不同高難度瑜珈動作,將人類做不到的動作交給猫猫演出。相比平時製作手掌型大小,這次也挑戰難度較高的巨型「瑜珈猫」,Kit直言這次只算是合格:「小型相對易於掌握,大型要用上全身的力氣,第一次製作大型猫猫的確極具挑戰性。」手捏造巨型瑜伽猫,就如她所說「動作未必需要完美,卻是獨一無二的型態。」

「瑜珈猫」做出不同高難度瑜珈動作。
大型陶瓷要用上全身的力氣,Kit指第一次製作大型猫猫極具挑戰性!

有別於展覽所製作的三款黑泥、白泥、班點泥的「猫猫」,展期內也特別推出六款「瑜伽猫猫」盲盒,配上不同花色,而尺寸大小會比展品較小。Kit笑言製作這批小瑜伽猫猫花的功夫和眼力都不少,讓大家碰碰運氣,希望大家喜歡這個小玩意兒!

展期內也特別推出六款「瑜伽猫猫」盲盒,配上不同花色,而尺寸大小會比展品較小。

瑜珈與陶瓷 總會經歷失敗

陶藝是細工慢活,除了泥土有著不同的特性、可能性,從拉坯成形、上色、燒製也可能會失誤,偶然也有失敗之作,Kit不斷在過程中學習:「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失敗,可能是最後瓷燒時燒得不好。」

以瑜珈比喻陶瓷,Kit指其實兩者性質相似:「學習陶藝與練習瑜珈是相輔相成的,兩者都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恆的練習,是一趟學習與自己相處的旅程。開始時總會經歷諸多失敗、流動中充滿不確定性;甚至會有擊垮信心的時候。」她將每次練習、失敗,視作為累積和沉澱,梳理不同面向的自己。現時的她,慢慢地練習自己需要的,而不是心想要的,專注地享受過程。

Cupclay個展「Nameowste」
日期:即日起至9月17日
時間:12:30—19:00 (星期三至日)
地點:To live and living well 香港西營盤爹核里2號

Text:Twinkie
Photo:Twinkie、部份為受訪者提供

專訪, 藝文創意

本地女紋身師Mirmanda回流追夢 以紋身創作自癒也治癒人:只要仍有夢想就繼續去追!

「紋身是很重要的一個成長印記,你可能因為人生某一階段有感而發去紋身。」本地女紋身師Mirmanda入行九年,她享受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於Mirmanda來說每個圖案都盛載了獨特的生命故事,為別人生命留下痕跡。Mirmanda於大學畢業後,從美國隻身回流香港發展,決心學習紋身選擇做喜歡的事,日以繼夜的練習,從畫畫到手執刺針:「最重要是享受自己做的事,才有源源不絕的動力。」

一向熱愛繪畫的Mirmanda,大學時期於美國加州主修藝術,畢業後選擇隻身回港。

任廣告設計 至成為紋身師

將興趣變為人生職業,絕不容易。一向熱愛繪畫的Mirmanda,大學時期於美國加州主修藝術,畢業後選擇隻身回港,從事廣告製作數年,原以為可構思、畫製廣告分鏡腳本,但當入行後發現與她想像不同,她所任職的廣告公司也並不需要她畫畫,創作也是客人主導,大多時候只是應付客戶不同要求與他們溝通,現實與夢想差距甚遠,一腔熱誠卻沒有用武之地。而當時Mirmanda已經開始接觸紋身,感迷惘時,在紋身下找到了方向。

Mirmanda喜愛把客人的故事,用視覺的方法呈現,而且創作上有更大的自由度,於是便毅然成為紋身師。

住劏房 在家中練習紋身

「從小到大都想將來工作與畫畫相關,若可以畫畫就不怕辛苦。」當時Mirmanda雖然入住狹小的劏房,還需應付學費債務、香港租屋、生活費等,節衣縮食,但依然在家中練習紋身。「20多歲的我第一次紋身時,發現到紋身的設計空間很大,引起了興趣,於是大膽地去拜師學藝。」慢慢發現紋身的工作模式,其實跟設計相似,都是把客人的故事,用視覺的方法呈現,而且創作上有更大的自由度,於是便毅然成為紋身師。

Mirmanda手上的木蘭花,是代表對家人的思念,是她在美國家門前的一棵樹。

其後經歷半年學師階段,Mirmanda為自己身上紋下第一個作品,她笑言為客人紋身前需自己先試一次,最後選擇她很喜歡的扭結餅。慢慢練習下,技術穩定就開始在她的朋友身上紋身,即便經過多年,現時回想她仍記得為他人紋身的感覺很緊張。「當時第一次幫朋友紋身,對方很信任我,令我壓力更加大。」

「紋身是我真正想做的事,也讓我找到自己的價值。」

Mirmanda在紋身過程中十分重視溝通,詳細了解對方的故事,然後草擬創作畫圖,及經過來來回回修改,自己做紋身後,她笑言感覺就像沒有休假,回家後仍不停諗圖,但仍樂在其中,經過多年後回想,她仍堅定說:「紋身是我真正想做的事,也讓我找到自己的價值。」

喜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Mirmanda分享曾遇過一位二十多歲、從未有任何紋身的客人,「當疫情前和見面紋身當刻,經歷兩年時間,他提到依然是他的第一個紋身,而他本來沒有特別想紋身,只是很喜歡Artwork(作品)而來。」紋身與畫畫不同,以身體成為畫布,這是很大的信任。能為客人紋身,對她是十分有意義的事「大家這麼信任我的時候,會更加努力!」

經歷家人離世 轉化成紋身
如根般種在背上

以紋身說故事,Mirmanda指最具意義的紋身是她背部的紋身,是幾年前摯親離世所紋,「當時母親離開後一兩年,紋了有根的樹,種在子女身上,也是代表媽媽。」現在就似根般種在背上,時刻陪伴著她。

將故事視覺化 創作伴隨一生的作品

當時遇上同樣經歷的客人,她說起媽媽生前很喜歡去旅行,還拿出以前去旅行的合照和她分享,最後Mirmanda便紋上母親伸手環抱她的畫面,「當時因家人離世走不出來,客人剛好和我分享相同的經歷,我們在說起構圖時,轉化成創作的交流,也是種healing(療癒)。」這種與客人的連結,成為她創作和生活的動力。Mirmanda將客人故事視覺化,創作成伴隨一生的作品:「我希望自己每件作品都能夠擁有治癒和正面的能量。」紋身讓她自癒,也治癒了他人。

紋身工作讓Mirmanda接觸了不少背景各異的人,她指自己亦享受聆聽他們的真實個人故事。當客人分享經歷時,也豐富她的人生,「做這行後不用親身經歷,但可感受、看到更多事。」

Mirmanda以兔仔代表母親伸手環抱她的畫面。
Mirmanda分享她創作的故事,以四隻兔仔代表她每一個階段的成長。

紋身,對於Mirmanda每個圖案都盛載了獨特的生命故事,為別人生命留下痕跡。「大家和我分享故事,總是帶給我靈感。」在客人身上也是學習,關於Mirmanda與客人的溝通,故事原來千奇百趣。經常遇到不同故事、有趣的客人,每個也是特別又獨一無二,為了嘗試闡述自己的紋身意念,Mirmanda曾收過不少「千字文」、音樂MV及一本書。「甚至有遇過有客人給我一首詩,然後任我發揮,都幾有趣。」

Mirmanda經常遇到不同故事、有趣的客人,而大家分享故事,總是帶給她不同靈感。

女生為自己而活 以鏡子傳達Self-love

Mirmanda分享近期喜歡的作品,是一位女生雖然發生很多事,但仍經常處於為他人而活的狀態,她希望透過紋身是想提醒要好好愛自己,將重心放在自身。「女生透過不同鏡子,看見在各個平行宇宙中不同面向的自己,到最後時她是抱著自己,是想傳達Self-love(喜愛自己、要對自己讚賞)。」

她又分享曾為男客人畫一個實驗紋身,是一個學術又有思考性的作品。實驗中有燈照射著一張卡紙,而燈射過去穿透卡紙中的長方框,會看到粒子和影子的投射,但我們肉眼看上又看到什麼效果。客人想說,人的生命是被安排,命運或是可自己選擇?他這個有趣的想法,將抽象的想法化作視覺化的紋身,也是一個挑戰。

透過紋身提醒女生,要好好愛自己,將重心放在自身。

她分享為男客人紋的實驗紋身,是十分有趣又抽象的一款紋身。

「Be Yourself」 只要仍有夢想就繼續去追

入行多年,Mirmanda開始放慢腳步,遇到不同事物時也會希望嘗試,「享受生活做喜歡的事、做想做的事,一直忠於自己。」從選擇做紋身,堅持喜歡的生活,一直也是做自己的態度。近年Mirmanda與不同品牌合作,最近便與花茶品牌合作,以她的理念「Be Yourself」構思主題,雖一直以黑色線條創作風格,這次融入色彩繽紛的元素,希望可看到自己不同面向,「不想限制自己,想發掘自己多一點。」

就如她創作兩個小朋友去追夢的創作概念,女孩騎著鷹隼探索宇宙,男孩則騎著鯨魚出去冒險。她希望透過這份作品,用初心去面對世界,對凡事都感到好奇、盼望與期待,鼓勵大家能重拾這份追夢精神,只要你仍有夢想就繼續去追。「不需要在人生中有太多顧慮,找回原本的自己,勇敢地去探索求知吧!」在宇宙星空及寧靜大海中追尋自己夢想,就如Mirmanda不斷為自己冒險,尋找真實獨特的自己!

Text:Twinkie
Photo:部份由受訪者提供

專訪

18區鬼故 x 懷舊棋盤 漫畫家黎達達榮筆下的盞鬼鬼Game盤

傳說觀塘區某個戲院明明沒有人買票,開場時卻直接滿座,甚至還有觀眾全程都好像被東西壓住,無法動彈;又聽說大埔曾經有個外賣仔接到靈異的外賣單,收到的鈔票也接連變成冥鈔;西貢結界、彩虹站鬼門關、七姊妹投海。香港都市百年多來,一直都流傳著許許多多帶有神祕色彩的故事,其中不少更是驚悚萬分。

不過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驚悚的故事,可以用不一樣的角度來觀看,甚至可以放到棋盤中來體驗?如果將這些充滿獨特歷史和文化背景的都市傳聞,放入陪伴香港人長大的懷舊桌遊中,遊玩起來又會是怎樣的感覺?本土漫畫家黎達達榮就決定來個新嘗試,以鬼怪傳說為靈感,創作出兩隻盞鬼的「招魂貓」、「招魄貓」和融合18區都市傳說而重新設計的各式懷舊棋盤。帶大家跟著兩位貓主角,走進充滿巧思的康樂棋、鬥獸棋、蘋果棋等棋盤中,探索18區的鬼怪傳說與獨特文化。

本土漫畫家黎達達榮嘗試新創作,將18區的都市傳說融入各種懷舊棋盤中。

各區的鬼故特色和相對應的遊戲

要完成這一系列的創作,首先就是要找出多款不同的遊戲,在這方面,黎達達榮就花了不少心思。能想到各種不同的童年遊戲不說,他更是巧妙運用了18區各自不同的地標或者鬼故事特色,為該區獨身訂造了一款相襯的遊戲。「譬如在構思中西區時,他就用到了曾一度是亞洲最高的建築物──康樂大廈為主題,而套用了康樂棋盤。」黎達達榮詳細地說起棋盤中的巧妙設計,「灣仔區的鬥獸棋設計,同樣也是依照該區特別的地標──虎豹別墅。」而除了透過地標來聯想外,屯門區就是按照都市傳說而創作,透過蘋果棋的「紅綠燈」棋子,聯想到意外頻生的屯門公路。

蘋果棋的「紅綠燈」棋子,聯想到意外頻生的屯門公路。

就這樣,黎達達榮為18區設計的相對應的經典遊戲,下一步便是在棋盤中放入該區的各種鬼故事。而這麼多款遊戲中,最花精力創作的可以說是南區的作品。提到南區的都市傳說,大部分人也都一定會想到華富邨。所以黎達達榮也以華富邨作為創作的主題,先是用方形設計的大富翁棋盤對應邨內的井型公屋;然後將棋盤的格子想像成住戶的門,再用流傳在屋邨中的傳說一一放入棋盤內。大家除了能在棋盤中找到一些熟悉的都市傳說,如外星人UFO事件、棺材傳聞、猛鬼瀑布灣等;也可以看到黎達達榮巧妙地呈現住戶間的一些傳聞中的互動情節。

大富翁棋盤俯瞰華富邨的鄰里生活。

不僅能看 還能玩的漫畫創作

當然,在欣賞一張張盞鬼的棋盤時,自然會要拿來玩的想法。黎達達榮笑說:「除了蘋果棋、波子棋這類較有限制的棋類遊戲,有些棋盤還真的可以動手走走看。」例如中西區康樂棋,大家就真的能夠按照棋盤上的指示來挑戰一局。「搭山頂猛鬼纜車下滑至13」、「於靈異打卡聖地高街鬼屋自拍暫停一次」,在各種滲入都市傳說的指示,遊覽中西區的獨特地標和傳說。更有趣的是,黎達達榮其實還在每張作品中都畫上了特殊的圖案,大家只有戴上他設計的顯影「鬼掩眼罩」,才能看到圖案裡的訊息,讓大家在遊玩時也有「捉鬼」的體驗。

讀者能按照棋盤上融合鬼故的指示遊玩,感受於別不同的遊戲體驗。
每幅作品中都有一處「彩蛋」,透過附贈的顯影「鬼掩眼罩」便能找到。

確實,黎達達榮一直以來的作品都是充滿各種好玩的創意,而「鬼掩眼罩」也是想要挑戰一下特殊的繪製方式。不僅如此,這次棋盤的構思也有別於他過往的漫畫創作。黎達達榮隨之說起這次創作中的新嘗試。「因為不同的棋盤有不同的走法,譬如康樂棋是『Z』型的走法,而大富翁則是圍著棋盤走。所以這次可以挑戰一下跟著不同棋盤的行走路線來說故事。」

不同年代的鬼故創作 帶出相同的警惕

黎達達榮笑說自己也很喜歡聽鬼故事,不過內容豐富而且滿是細節的創作,除了部分是自己耳熟能詳的傳說外,自己也透過不同的渠道,做了半年的資料搜集。期間,他也感受到了鬼故事的不少特色,「我發現以前的鬼故背後都會有一段故事來支撐起整件事,人們會幫故事裡的角色設計各種遭遇。譬如溫莎狐仙還會有狐仙最終逃去台灣的說法;而如今的鬼故則大多是著重恐怖、兇案,在故事的呈現上就比較薄弱。」

不過黎達達榮也覺得,就算演繹的方式不同,鬼故事其實想要帶出的訊息是不要做壞事,待人處事也要有道德、操守,甚至尊重另一個世界的存在。所以也想藉此創作,讓人能在探索了解18區特色的同時,也能透過不同事件感受鬼故事所帶來的警惕。

進念《香港鬼喜劇》 十八區鬼Game盤 漫畫眾籌

黎達達榮推出最新漫畫作品 《香港鬼喜劇:18區鬼Game盤》,創作靈感取材自香港十八區鬼故傳聞,以陪伴香港人長大的懷舊Board game,包括康樂棋、鬥獸棋、大富翁、飛行棋、波子棋、天下太平等等,18張搞鬼漫畫Game盤,18個盞鬼驚嚇,《香港鬼喜劇》嚇鬼版本,限量生產。

詳情:十八區鬼Game盤漫畫眾籌

Text:Vincent
Photo:由受訪者提供

專訪

「每年都想下年唔做!」黃天盈堅持創作 扭蛋迷你書11年

說起扭蛋,大概所有人都會聯想到玩具模型、公仔擺設;有誰會想到從扭蛋機裡掉出來的,會是詩、是畫、是人生歷練。這部獨特的扭蛋機來自迷你書藝術創作團隊「蛋誌」,由藝術家黃天盈(Tiana)於2012年創辦,其後定期出版各種新奇有趣的迷你書籍。然而在香港這個無論是書籍或藝術風氣都不大盛行的地方,團隊要走的路始終崎嶇。「每年都想下年唔做!」也似乎成了Tiana的口頭禪,只是口頭禪說著說著,「蛋誌」也不知不覺來到了第11個年頭。

藝術家黃天盈(Tiana)於2012年創辦「蛋誌」,其後定期出版各種新奇有趣的迷你書籍。

爸爸是記者、媽媽是編輯,出身於傳媒世家的Tiana從小就生活在書堆中,也因此對書有種特別的情誼。還記得在「蛋誌」尚未創辦前,沒有任何圖書出版印刷經驗的Tiana就已經開始嘗試自己做書,「唔識排版、啲字又錯晒。」Tiana拿著當年參加第二屆YMCArts「自發作」書展中所出版的人生第一本書,肆無忌憚地自嘲起來,不過這本書也正是她創作之路的起點。

Tiana做的一本書《爬》,後來也被製作成迷你書。

在幾屆YMCArts「自發作」書展裡,Tiana也嘗試製作了不同風格的圖書。

前往日本進修 將豆本扭蛋機文化帶到香港

自第一本圖書問世後,畫插畫出身的Tiana也發現了自己很多地方的不足,於是便開始學起設計、排版,後來更前往日本拜師,跟手工書達人山崎曜學習裝幀設計的知識。回憶起那段時間每天一起床就要做書的日子,雖辛苦卻也非常充實。期間,她在書店發現了一部豆本(迷你書)扭蛋機,更在導師的介紹下認識了當地著名的豆本藝術家赤井都,便就趁此機會學習製作迷你書的要訣。回到香港後,Tiana馬上和藝術家朋友們討論將這款有趣的豆本扭蛋機引入香港市場,而「蛋誌」團隊也隨之誕生。

2011年,Tiana前往日本拜師進修,跟手工書達人山崎曜學習裝幀設計。
在山崎曜的介紹下,Tiana還認識了豆本藝術家赤井都。

品牌剛創立,一定有很多的想法和考量,其中一個便是關於作品的規格與內容。Tiana解釋,「嚴格來說製作一本正規的圖書和一本迷你書的概念基本相同,因為本身裝幀的工序都是固定的;反而因為香港居住空間的限制,製作起迷你書反而會更得心應手。」不過若要作品脫離「書的模型」,或是不僅有一段廣告字句,而是做到真正如同書籍般有所啟發的話。篇幅有限的迷你書,就需要思考文字以外的方式來傳遞作品想表達的訊息。「蛋誌」便決定打破常規,做出奇形怪狀又或特別質感的迷你書籍,譬如有波浪形狀、有棺材模樣,也有試過用木、用陶瓷製作。

「蛋誌」成立初期便打破常規,做出奇形怪狀又或特別質感的迷你書籍。

各種創新的迷你書出版、裝入扭蛋機後,便要思考如何「散貨」。而一般講到書,書店自然會是一個理所當然的散貨場,只是在寸金尺土的香港,要說服書店安放一部扭蛋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幾經嘗試,在Tiana生動的介紹下,終於有的獨立書店答應放置寄賣。在扭蛋機剛上架不久,作品也都被一掃而空。

在Tiana生動的介紹下,終於有的獨立書店答應放置扭蛋機寄賣。

從生活所見獲取靈感 打動讀者

「因為一開始整件事非常新鮮。」Tiana笑著拿起自己保留的「孤本」,說起它們背後的創作故事。一本為《黑日放映》迷你書,靈感來自「不日上映」的海報箱。Tiana製作了幾部她看完會心酸、會哭的電影海報放在書中,讀者可以去觀賞這些Tiana所推薦的電影作品,往後也可以依照當天的「黑仔」心情,更換不同的海報。像這種較為「灰暗」的作品,Tiana笑稱自己有很多。譬如《出生後遺症》的棺材狀書,意指出生是一個等待入棺的過程;又如《給彩虹橋上的你們》,則是信封信件的設計,是Tiana寫給離世寵物的話。

《給彩虹橋上的你們》,是信封信件的設計。內容是Tiana寫給離世寵物的話。

不過Tiana的作品也都不全是如此,偶爾她還是會以勵志或生活日常的題材創作,「中和」自己的創作風格。「製作的過程並不難,困難的是你要在日常生活所見中抽取靈感,同時也需要讀者有共鳴。」Tiana很高興團隊的創作可以打動讀者,更在海外展覽時,有外地讀者千里迢迢前去支持。不過Tiana也表示,團隊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創作有些許不同,畢竟當作為定價扭蛋商品的時候,或多或少也需要顧及客人的體驗。曾經就有因為藝術家的作品過於抽象,而被前來扭蛋的客人嫌棄。為此團隊也不斷反思、調解,作出妥協;但也有藝術家因此選擇退出。

不過Tiana偶爾還是會以勵志或生活日常的題材創作。
Tiana記得在台北展覽期間,有讀者千里迢迢前去支持。

如今,「蛋誌」的作者群已經更換了九成,除了因不希望妥協而退出的,更多的是有自己的事業發展,又或者是在這兩年移民離開的藝術家。舊人走、新人來,面對不同創作環境的改變,一直想要停辦的「蛋誌」也走到了第11年。Tiana笑說去年的十周年其實本打算是一個告別的年份,就連周年展的主題也和離開有關。只是在展覽當下,看到以往的支持者,也結交到新的朋友,反而令她不捨,想要繼續營運下去。

「每年都想下年唔做!」,只是在Tiana看到以往的支持者和結交到新的朋友,反而令她不捨,想要繼續營運下去。

走過10周年 「蛋誌」迎接新開始

所以就在今年,Tiana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黃竹坑新址,ADC藝術空間租用了新工作室,這也是她時隔三年再度參加「ADC藝術空間計劃」,除了能減少租用工作室的租金壓力,她也能希望在此認識更多不同的藝術家們。另外,新的工作室也有很大的工作空間,Tiana可以將各種用以製作迷你書的材料好好分類擺放,她也打算九月中旬能在這裡舉辦展覽,迎接11周年之餘,也展開新的「蛋誌」作者招募計劃,讓更多人認識到「蛋誌」的運作,甚至成為出版團隊的一員。

新的工作室有頗大的工作空間,Tiana可以將各種用以製作迷你書的材料好好分類擺放。
Tiana打算九月中旬能在這裡舉辦展覽,迎接11周年之餘,也展開新的「蛋誌」作者招募計劃。

「蛋誌 10 + 1 周年展」

日期:9月16日至10月15日
時間:12:00 - 18:00(逢星期六、日)
地點:黃竹坑業勤街39號Landmark South 6樓A5室,天上遊雲書藝工作室

Text:Vincent
Photo:Vincent、受訪者提供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