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裡也可過著田園生活,以務農種菇維生,做與別人生活不一樣的事。位於屯門藍地有一個2千平方呎的小型菇場,主理人江鋕亮(Russell)於數年前毅然辭去IT系統工程工作,轉職務農改造祖屋,決心要建造菇場種菇。Russell於2017年從英國回港後,開始探索利用本地廢棄資源重新利用,進行種菇實驗,將廢物化成養分植料,利用回收咖啡渣為基礎種植可食用的蠔菇,創立「香城遺菇」。

2000平方呎荒廢豬場 改裝成種菇場
Russell修讀IT系統工程,畢業後從事資訊科技的工作,他指工作數年思考未來方向後,想到會不會可以做喜歡的事發展成為事業。當時他毅然辭職接觸園藝,到台灣走訪農場,後來更為興趣到英國讀可持續農業碩士課程。2017年底回港後,因地制宜,將祖屋原本約為2000平方呎荒廢豬場改裝成種菇場,開始務農生活。Russell小時候的印象已沒在養豬,而是爺爺在豬欄旁會做手作皮具,閒來在小花園養魚種花,他笑言現在到他來種花了。
正式開始運作「香城遺菇」種菇,首步找來有機廢物作養成環境,將城市中的廢物化成養分植料,他指最初自己向咖啡店收咖啡渣做實驗,但數量太多,真正投入生產時就不是能靠一己之力能收集回來的量,最後找到本地環保團體綠行俠免費供應咖啡渣,現時平均每星期的用量達200公斤。而過程中,需將咖啡渣、木屑與石炭混合,經常都要不時翻動讓其通風與空氣接觸,進行約2-3天翻新發酵升溫,達到殺菌效果。成功把菇料混合後,便要入袋製成菇包。


混料完成,處理好的菇包,將放入消毒鍋蒸氣機高溫殺菌後,就可放入種菌室。待1個月左右讓菌絲在菇包內成長,就會搬到面積約200呎出菇室等待收成。「每日都會有菇收成,冬天的話平均每日可以收成10公斤左右,夏天則只有平均3-5公斤。」其實種菇低溫會比較適合,但Russell並不會長期開冷氣,他不希望自己原意改變,犧牲環保的初衷來提升產量。







讓大家親手採摘自己種植
目前Russell主要種植為鳯尾菇、牡丹菇及榆黃菇。它們雖然也是蠔菇,但三款味道、質感和烹調方式各有不同。鳯尾菇爽滑鮮甜,菇柄較爽,口感適合拌入不同薄片,帶出清新的感覺;牡丹菇肉厚,可用作煮食吸收餸菜的汁芡,更適合用炸天婦羅;榆黃菇味道獨特,是季節限定的蠔菇,一年間只有在冷涼天才能生長良好。而蠔菇更可以變成不同料理,其中北角的一間手作雪糕小店「野草」,便以製作成蠔菇雪糕,創意十足。鮮菇現時也有多個不同購買點、每周定期的訂購交收等出售,其餘的製成風乾菇及菇粉。
他指偶爾遇到有心血來潮想種菇的朋友,因此特別準備了「蠔菇種植包」,菇包除了留在菇場出菇,帶回家中也可以,讓大家體驗種菇的樂趣,互相分享,和小朋友一起觀察菇菌生長的過程,親手採摘自己種植的新鮮蠔菇也是十分新鮮,種出安全可食用的蠔菇,收成後可以煮食用。


長時間一人工作不覺悶
從收集咖啡渣、種植菇菌、收菇,日常主要工序多是他完成,偶爾家人來幫忙,經常長時間一人工作,對於Russell來說不會覺悶,也不是個問題,他笑言每日回菇場也很忙:「一朝早返到嚟已經好忙,想快啲做完佢,就不會有太多事想,反而現時每日要返菇場,因分身不暇而未放過長假期。」

「希望可以做有意義的事」
在這幾年種植過程中,管理和觀察力很重要,Russell不停摸索,「很多不同情況會出現,如出現畸形菇和不同種植問題,就算Google也找不到答案,要自己找出問題所在。」堅持這條路不容易,未來他仍希望可一直維持現時的信念以可持續生產過程,「種菇是自己的堅持,雖收入不算是很大盈利,但可支持到件事發展落去。」Russell仍堅守「香城遺菇」信念不變,「想在這地方做一些事,未必只有金錢價值,希望可以做有意義的事。」
Text:Twinkie
Photo:Twin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