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旅遊

旅遊, 生活美學

台中誠品生活480試業 3大區域搶先登場

位於台中的「誠品生活480」將於今年12月試業,全店8層高,集合了生活風格、親子體驗、日常美食、都會時尚、文化閱讀、主題餐廳等內容。5樓的誠品書店及eslite café已於上月尾提前服務,至於B1樓層的「品食光」則會在11月8日開幕。

台中誠品生活480將於12月試業。
以極簡風格打造的誠品生活480,外牆以白色為主調,尤如美術館般。

以極簡風格打造的誠品生活480,外牆以白色為主調,尤如美術館般,1樓佔地1萬7千多呎的戶外廣場,邀請了台中花博策展人吳書原打造出綠帶映廊,除了是休憩空間,也可以作為展演場地,早前誠品生活480開放了3大主題區讓VIP優先體驗,讓我們來看看這台中新地標的魅力吧!

首推「職人導覽服務」

5F的誠品書店找來設計師宋契德來操刀,將書店窗景設計成「巨型畫框」,利用陽光、書架、窗景和客人,打造成一幅幅不同的書店風景。此外還首次推出「職人導覽服務」,分享店內空間設計、主題策劃等,而「親子閱讀角落」更為一眾小讀者搭起露營風的帳篷,配搭迷你書櫃、梳化和坐墊,成為溫馨舒適的親子共讀空間。而書店亦有專為商務人士而設的「儀式生活製造所」,於歐美日等地方挑選了多間經典文具品牌以供選購,12月中開始更會推出不同的工作坊,讓大家一同製作自己專屬的文具精品。

將書店窗景設計成「巨型畫框」,利用陽光、書架、窗景和客人,打造成一幅幅不同的書店風景。
而書店亦有專為商務人士而設的「儀式生活製造所」,於歐美日等地方挑選了多間經典文具品牌以供選購。
5F的誠品書店已經於上月率先開幕。

從早到晚提供人氣餐飲

位於5F的eslite cafe提供由早到晚的不同餐飲,當中包括最具人氣的經典黑松露蛋沙律三文治、楓糖麻糬鬆餅、炙燒和牛頰牛肉麵等;而位於B1樓層的「品食光」,亦將於11月8日投入服務,據知引入了不少全台獨家及異國特色美食,包括台中獨家的網購人氣健康輕食品牌,亦在這裡開設首間實體店,此外還有不少台灣地道小食、手作茶飲及日式甜品,讓大家盡情選購。

位於5F的eslite cafe提供由早到晚的不同餐飲,當中包括最具人氣的經典黑松露蛋沙律三文治。
誠品生活480將引入多個獨家品牌。

圖片來源:誠品生活

誠品生活480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市政路480號

時間:1100 – 2000

電話:(04)2251 -6898

交通:捷運水安宮站步行約19分鐘

旅遊, 生活美學

日本「招財貓日」愛知縣常滑市竟有巨型招財貓?

今天除了是人月兩團員的中秋佳節,原來也是日本的「招財貓日」!不說不知,日文中「くる(9)ふ(2)く(9)」的諧音,近似「来る福」(來福)的發音,於是日本招財貓俱樂部便將每年的9月29日定為招財貓日,三重縣伊勢市、愛知縣瀨戶市、長崎縣島原市,都會在活動期間舉辦許多活動,銷售招財貓相關商品。此外,日本各處都有與招財貓相關的景點,特別是位於愛知縣常滑市的巨型招財貓,更是惹人注目!

愛知縣招財貓故鄉

愛知縣常滑市以燒製陶瓷聞名,單是日本境內生產的陶瓷招財貓,就有八成都是產自這裏,故常滑市又有「招財貓故鄉」之稱。而在陶瓷廠集中地附近的常滑招財貓大道的牆壁上,就設置了一個超巨型的招財貓,非常惹人注目。

「日本第一」巨型守護貓

這隻招財貓名為「常喵」,闊6.3米、高3.2米,雖然只得貓頭和貓手,不過依然相當宏偉,故被譽為「日本第一」巨型守護貓。而在巨貓頭下、路邊的石屎牆上,亦擺放了39隻由當地39位陶瓷藝術家製造的陶瓷招財貓,它們造型各異,據說分別代表著結緣、健康長壽、美人祈願、實現心願等各種各樣的靈驗,為人們帶來福氣。

常滑招財貓大道現已成為當地的「打卡」熱點,下次去愛知縣旅遊時,不妨也抽空探望這隻可愛的巨型招財貓!

常滑市招財貓大道
地址:日本愛知縣常滑市榮町(北山橋下)

Text:Onyx
Photo:網上圖片、愛知縣觀光問詢處

旅遊

台灣中秋要烤肉/漢堡包成為應節食物 日韓台的有趣中秋節習俗!

雖然過幾日才是中秋節,不過周圍也已開始有了節日的氣氛。商場、屋苑裝飾佈置,掛起花燈;各式各樣的月餅早就備好待相送;而因疫情停辦的大坑舞火龍活動也將要復辦。節日未至,不少人已經打算要在當日大玩燈謎、吃月餅,看月亮。對香港人來說,你會直覺在中秋節就是要做這些事,不過其實在許多亞洲地區,同樣的中秋節,卻有著不一樣的活動。

名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坑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期間舉辦的傳統活動。(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日本有趣的傳統習俗

日本的中秋節稱作「十五夜」,即農曆8月15日,是日本少數仍依照農曆日期來慶祝的節日之一。也因為日本人也會在這天賞月,所以亦有「月見節(お月見)」的說法。而這一天晚上的月亮則被叫做「中秋明月(中秋の名月)」。不過除了賞月外,日本人慶祝中秋的方式和香港並不相同。

以糰子比喻月亮 向月亮表達感謝及祈禱

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並沒有月餅,取而代之的是名為「月見糰子(月見団子)」的應節食物。相傳是日本自江戶時代以來,便以此糰子借代月亮,用來當作供奉月亮的祭品,祈求豐收。所以每年到了「十五夜」,日本人便會用15顆月見糰子,堆成塔狀向月亮表達秋收的感謝以及祈禱來年的豐收。

日本的中秋節稱作「十五夜」,即農曆8月15日,是日本少數仍依照農曆日期來慶祝的節日之一。(圖片來源:Twitter @ nari_infection)
日本並沒有月餅,取而代之的是名為「月見糰子(月見団子)」的應節食物。(圖片來源:Twitter @ ita_kyoudo_m)
日本會用15顆月見糰子,堆成塔狀向月亮表達秋收的感謝以及祈禱來年的豐收。(圖片來源:Twitter @ ita_kyoudo_m)

孩童變身月亮使者 悄悄收下每家祭品

至於這些供奉給月亮的祭品,如何成為應節食物,這就關乎另一個有趣的風俗習慣「月見小偷(お月見泥棒)」。這是日本多個地區都有的一個非常有趣,供小孩參與的習俗。據說節日當天,小孩可以拿著末端釘上釘子或鐵絲的長棍,偷偷拿走放在窗台前的祭品。小孩們被認為是來自月球的使者,而祭品被拿走也代表了月亮收下之意。如今,這個習俗依然被保留下來,改為近似於萬聖節討糖果的形式進行。

小孩們被認為是來自月球的使者,而祭品被拿走也代表了月亮收下之意。(圖片來源:Twitter @ onsentamagawa)

漢堡包也變成中秋傳統食物?

雖然日本「十五夜」並沒有公眾假期,不過日本人還是會前往神社慶祝。而每到這個時期,就能夠看見許多和月亮相關的期間限定食物。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日本的麥當勞會在這段時期,一定會推出限定的月見漢堡系列。自1991年起,日本麥當勞就固定會在中秋節的9月開始販售日本限定的「月見漢堡」。時至今日,夾著一顆煎蛋的漢堡也就成了日本中秋節的傳統食物。

日本各神社會舉行不同的慶祝、賞月活動。(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有趣的是,在日本網民創作中,月見漢堡也成了他們心中的中秋節標誌。(圖片來源:Twitter @ Express_papa)

台灣獨有的燒烤傳統 只因一則醬油廣告?

在台灣,其中秋節的習俗與香港相似,一樣是慶祝團圓,也一樣有月餅、有柚。不過有台灣朋友的大概都知道,台灣人過中秋有著一大傳統,那就是燒烤。而其中的原因有不少說法,而最主流的解釋大概就和日本「月見漢堡」相似。據說在1980年代,有兩家醬油廠相互競爭,大做廣告促銷烤肉醬油。「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一出,各大品牌也爭相推出燒烤用具和食材,帶起台灣燒烤風氣外,也漸漸讓台灣人有了在中秋節要燒烤的想法與習慣。

據說台灣中秋燒烤的傳統源於一則「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圖片來源:萬家香)

韓國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慶

與其他地方不同,中秋節是韓國國內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慶,又叫「秋夕(추석)」。傳統稱為「한가위」,意思是農曆8月的滿月,有最美的秋月的意思。節慶期間,韓國會有三天的連假,而在假期的前一晚,大概全國的交通就會開始堵塞。國民紛紛返鄉,準備節日的慶祝。

韓國的中秋會有三天連假,國民紛紛返鄉,準備節日的祭祀和慶祝。(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韓國的中秋傳統食物不是月餅、柚,也不是糰子或烤肉。而是吃一款名為「松片」的年糕,再配以韓國傳統食物,如煎餅、雜菜等。而與其他地方更不同的是,韓國「秋夕」不是慶團圓,也不是祭月亮,而是在中秋表達對祖先的感謝之意,進行掃墓和祭祀,隨後才慶祝豐收。

名為「松片」的年糕,是韓國中秋的應節食品。(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和其他地方不同,韓國的中秋節會進行掃墓和祭祀,隨後才慶祝豐收。(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另外在中秋當天,韓國人還會有摔跤、射箭等慶祝節目,還會跳一種名為「羌羌水越來(강강수월래)」的民俗歌舞。歌舞在2009年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說是朝鮮名將李舜臣當年在任辰之亂時期為了迷惑敵軍,曾讓南海地區的婦女扮成男裝,在位於韓國全羅南道的一處山(옥매산)上偽裝成埋伏的士兵,以此迷惑嚇退敵軍。戰術奏效後,這些婦女們便手牽手唱起歌謠紀念此事。而後來這歌舞也逐漸演變成用於節慶的民俗歌舞。特別是在中秋,女性會身著韓服,牽手成圓,一邊唱起「羌羌水越來」的歌謠,一邊跳著「圓舞」。而歌詞內容也因情景變為「祝福」、「豐收」、「祈願」等主題。

女性身著韓服,牽手成圓。一邊跳「圓舞」,一邊將歌詞內容變為「祝福」、「豐收」、「祈願」等主題。(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旅遊

日本百年監獄改建豪華酒店 保留古蹟建築特色

酒店、民宿、青年旅舍。每次旅行前,住宿都是需要好好考慮的一環,有時候,光是居住環境,就已經是旅行中一個重要的體驗。然而就算你再怎樣計劃新奇的住宿體驗,大概也不會想到來一趟「牢獄」之旅。不過在不久後,前往日本旅遊的遊客們,或許可以著手計劃一下這趟旅程了。原因便是座落在日本千年古都奈良,逾一世紀歷史的舊奈良監獄即將改建成豪華酒店。除了保留原有的紅磚建築特色和監獄結構,酒店內的48間客房也均由牢房改建而成,讓遊客有機會感受一下在監獄裡住上一晚的感覺。

座落在日本奈良,逾一世紀歷史的舊奈良監獄即將改建成豪華酒店。

百年前的華麗紅磚建築

舊奈良監獄又稱舊奈良少年刑務所,建於1908年(明治41年)。由日本監獄建築之父山下啟次郎設計,是明治五大監獄(千葉、金澤、奈良、長崎、鹿兒島)之一。整座監獄為羅馬式風格的紅磚建築,據說大部分建設工作均由當時的服刑人員完成,建築所使用的磚塊也是在院內建窯燒製而成。

監獄建於1908年(明治41年),為羅馬式風格的紅磚建築,由日本監獄建築之父山下啟次郎設計。

監獄的正門是一個拱形入口,和兩側的圓塔組成。圓塔的球狀圓頂以砂漿覆蓋,再裝飾上典雅的圖案;圓頂之下則是羅馬建築風格中常見的倫巴底帶裝飾。至於牆身則是以一層長、一層短的英式砌磚方式堆砌而成,再搭配白色花崗岩裝飾。

羅馬建築風格中常見的倫巴底帶裝飾。

從正門走進監獄中央庭院,可以看到庭院正中央也有一棟兩層高的紅磚建築,以瓦片修葺的屋頂中央,有一處青綠色裝有避雷針的尖塔。建築的圓窗與拱形窗左右對稱,也均由白色花崗岩作裝飾。整體看上去與其說是監獄,更像是一座古堡、豪宅。

監獄中央庭院亦有一棟兩層高的紅磚建築。
瓦片修葺的屋頂中央,有一處青綠色裝有避雷針的尖塔。
建築的圓窗與拱形窗左右對稱,也均由白色花崗岩作裝飾。

傾國之力改革成現代化監獄

而監獄之所以會有如此華麗的建築結構,其實是受到當時的歷史環境影響。當時守舊、封閉的日本在西方國家的敲關下,被迫結束了鎖國政策。見識到西方列強實力後的日本,也決定徹底改革。而舊奈良監獄的興建便是進入明治維新後,日本為了將整個司法制度「現代化」而開始著手的其中一個項目。為了顯示改革的進步與決心,為此也匯集了當時整個國家的建築技術,完成了這座現代化監獄。

當年日本為了顯示改革的進步與決心,匯集了整個國家的建築技術,完成了這座現代化監獄。
其中一個現代化的設計就是有五棟以中央哨崗為中心,以放射線狀展開的建築結構。

其中一個現代化的設計就是有五棟以中央哨崗為中心,以放射線狀展開的建築結構。設計源於英籍美國設計師John Haviland的單獨監禁制度,獄警只要從中央哨崗處,便能夠一覽其餘5棟建築收押犯人的情況。5棟用以收容罪犯的兩層高建築,天花板上裝有大型採光天花,樓道走廊也以中空設計,使2樓的光線也能照到1樓。而5棟建築中,有4棟學習西歐各國所採用的單人關押房,只有1棟為多人房。房間的大小和環境與江戶時期相比也有了極大的改善。

獄警只要從中央哨崗處,便能夠一覽其餘5棟建築收押犯人的情況。
5棟用以收容罪犯的兩層高建築,天花板上裝有大型採光天花。

日本第一間監獄酒店 預計2026年春開業

而如今,這些牢房將迎來更豪華的翻新,這也是日本第一間監獄改建酒店。翻新計劃由日本的奢華渡假酒店品牌「虹夕諾雅」負責,計劃將其中4棟收容所改建為酒店房間,由9個獨立房間合併成1間客房,擁有高天花的房間則會改為加大客房,屆時總計有48間客房供旅客入住。剩餘的1棟收容所則保留原貌,並作為歷史博物館,介紹監獄的歷史及建築特色。中央哨崗則會作為共享空間,而其餘的建築也會大大保存既有的歷史建築元素,就連監獄周邊的公園環境也都會一併重塑,營造一個文化、古都的觀光地區。「虹夕諾雅 奈良監獄」預計於2026年春季開幕,喜歡歷史、又或新奇住宿體驗的遊客,記得把它放進遊覽清單了。

「虹夕諾雅 奈良監獄」預計於2026年春季開幕。

Photo:The Former Nara Prison、星野リゾート

旅遊

30米巨鯨飛上天 國際風箏好手帶來空中的海洋世界

在香港這個樓宇密集的地方,偶爾想放風箏或許只可到郊外地區,記得小時候和家人順利將風箏放上天,那種心情的確十分興奮。但始終在香港放風箏有不少環境上的限制,而你能否想像漫天都是鯨魚、海豚等大型海洋生物的巨型風箏,那個畫面又會有多震撼嗎?

一年一度於台灣舉行的國際風箏節就可感受這熱鬧場面。早於2017年在新竹漁港首辦,隨後每年8、9月舉辦的國際風箏節來到第七個年頭。今年以「海想來」為主題,和往年一樣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頂尖風箏團隊,與台灣百位風箏好手合作,帶來各種獨特的大型風箏設計。當中有超過30米的鯨魚、魟魚、八爪魚造型的巨型風箏,聯同百米長的魷魚、水母等串連風箏,在空中呈現一個大型的海底世界。

第七屆「新竹市國際風箏節」將於今年9月2、3日舉行。

展現6個國家 不同特色的風箏造型

除此之外,今屆國際風箏節有來自6個國家、15個團隊還會帶來具不同地區文化特色的風箏造型。充滿泰國文化特色的14米高HAYAK風箏、新加坡標誌性的魚尾獅風箏、瑞士牛造型風箏,以及來自馬來西亞的鯨魚艦隊等,為現場帶來不一樣的異國風情。

活動邀請6個國家、15個頂尖風箏團隊帶來各自文化特色的風箏造型。

世界冠軍表演放風箏絕技

這些動輒幾十米的風箏,要怎樣才能放上天?又或者有甚麼特別的放風箏技巧嗎?在今年的風箏節期間也會舉辦特技風箏表演活動,還特別邀請風箏比賽世界冠軍,日本AIRREX團隊,帶大家觀賞專業人士操控風箏的技術。不僅僅是將風箏放到天上,還可以搭配音樂,讓風箏在空中翻滾、追逐,甚至排成圖案。

今屆特別邀請風箏比賽世界冠軍,日本AIRREX團隊到現場表演。

入夜後的夢幻「夜光風箏」

至於另一個人氣活動便是入夜後的「夜光風箏」表演,屆時螢光裝飾的鯨魚、水母、八爪魚等近百隻風箏便會在夜色中閃耀出光亮,在夜空中搖曳著。看著無數的螢光海洋生物從頭上「游過」,更如真正置身在夢幻的海洋中。

入夜後的「夜光風箏」表演中,螢光裝飾的風箏會在夜空中亮起。
近百隻風箏在夜色中閃耀出光亮」,更如真正置身在夢幻的海洋中。
近百隻風箏在夜色中閃耀出光亮」,更如真正置身在夢幻的海洋中。

「2023新竹市國際風箏節」

日期:9月2日至9月3日
時間:15:00 — 20:00(2/9)、15:00 — 18:00(3/9)
地點:台灣新竹南寮漁港
詳情:官網

Photo:新竹市國際風箏節、Team air-rex

旅遊

日本盂蘭節傳統「五山送火」 用文字圖案燃亮山頭 為亡者引路

踏入農曆7月,本地將舉辦不同的盂蘭勝會。不過除了香港外,周邊地區其實也有不同的關於農曆七月「鬼月」的習俗。在台灣的中元節會以祭拜祖先為主、韓國的百中節(백중날)則多為了慶祝豐收。而在日本的御盆節(お盆)在當地更是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除了有一週的假期(お盆休み)外,全國各地還會舉行各種祭典用以祭祀、迎接及恭送祖先。

傳統的日本御盆節主要分為三個儀式。分別是在8月13日的迎接儀式(迎え盆)中,各家點燃指引先祖回家的迎魂火。然後在14至15日的供養儀式(お盆の供養)上,於迎接先祖用的「精靈棚」前備好祭品。最後在16日的供送儀式(送り盆)點燃送魂火為祖先送行。

盂蘭盆節在日本是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全國各地會舉行各種祭典用以祭祀、迎接及恭送祖先。(圖片來源:長崎市公式観光情報)

1.送魂火儀式 點亮山野

而隨著時間發展,日本御盆節儀式除了傳統意義外,也成了全國熱鬧的大型文化慶典。其中用來恭送祖先,點燃送魂火(送り火)引領祖先靈魂回到他界的儀式,更是慶典中的一大盛事。送魂火儀式又分為「山之送魂火」和「海之送魂火」,其中最有名「山之送魂火」便是京都的「五山送火」。

點燃送魂火(送り火)引領祖先靈魂回到他界的儀式,是日本御盆節慶典中的一大盛事。(圖片來源:Twitter @ Hisa0808)

在8月16日當天晚上8點,京都近郊的五座山嶽上會依序點燃「大」、「妙·法」、「船狀」、「大」、「鳥居狀」圖案的火堆,耗時約一小時。壯觀的火堆圖案照亮漆黑的夜空,依序指引著送行的路;虛幻的大火閃耀得彷彿是不屬於這世界的美景。相傳,在這天晚上把「大文字」的火光倒映到酒杯或水盆裡,飲下裡面的酒或水,可以免生疾病;而儀式中燒剩的炭也可以去災避邪。

在京都的「五山送火」中,會依序點燃「大」、「妙·法」、「船狀」、「大」、「鳥居狀」圖案的火堆。(圖片來源:京都市公式)

今年京都的「五山送火」和往年一樣在8月16日舉行。儀式從晚上8點開始,在大文字山「大」字(橫筆劃長80米、撇筆劃長160米、捺筆劃長120米)開始點起火堆。其後陸續點燃在松崎西山與東山的「妙」和「法」字、西加茂船山的「船狀」、大北山文字山的「左大文字」、嵯峨曼陀羅山的「鳥居狀」,點火時間各山均約30分鐘(時間段略有不同),直到火堆燃盡,意味著御盆節的結束。

今年京都的「五山送火」和往年一樣在8月16日舉行。(圖片來源:Twitter @ Pachi_tana1208)
儀式直到火堆燃盡,也意味著御盆節的結束。(圖片來源:Twitter @ tadashi04042000)

山梨縣 以LED燈取代火

除了京都外,送魂火儀式在日本各地都會舉行。譬如山梨縣笛吹市,也在同一時間開始儀式「甲斐一宮大文字燒」。不過儀式自2017年開始便將火堆換成了LED燈,原因是點火場地因風雨影響容易變得濕滑,市政府在安全考量下決定在放火的地點設置44支強力LED燈,30公里外也看到。參加活動的人表示LED燈既明亮又安全,所以也很接受。

山梨縣市政府在安全考量下決定以強力的LED燈取代火堆。(圖片來源:Twitter @ kazuyuki7009)

2.放水燈儀式 象徵祈求和平

「海之送魂火」儀式則常見放水燈(灯篭流し),儀式同樣也為幫祖先引路,同時也是一種將燈籠與祭品送往河流或大海的悼念活動。除此之外,由於日本御盆節臨近原子彈爆炸及戰爭結束紀念日,故放水燈也有祈求和平的象徵。較為著名的放水燈儀式有同樣位於京都的嵐山燈籠流儀式,其舉辦的時間和京都的「五山送火」幾乎相同,人們可以同時在嵐山放水燈,觀賞臨近嵯峨曼陀羅山的「鳥居狀」送魂火。

在嵐山放水燈,同時也能觀賞臨近嵯峨曼陀羅山的「鳥居狀」送魂火。(圖片來源:Twitter @ usalica)

長崎精靈流儀式 自製特色「精靈船」

在日本長崎,同樣也會舉行放水燈的祭典。不過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當地人還會製作非常特別的「精靈船」用來迎接祖先。節日當天的黃昏時分,全城就會開始敲鑼打鼓,伴隨著震耳欲聾的炮仗聲,當地人便會抬著精靈船巡遊至深夜。據說沿途放不停的炮仗也是用以辟邪,淨化幽靈船的道路。而在早期的儀式中,這些精靈船會被帶到水邊進行流放儀式;不過近年為了保護河川與環保,部分地區也以不再將幽靈船流放到水中。

節日當天的黃昏時分,當地人便會抬著精靈船開始巡遊。(圖片來源:長崎市公式観光情報)
全城敲鑼打鼓,伴隨著震耳欲聾的炮仗聲,巡遊至深夜。(圖片來源:長崎市公式観光情報)

3.奈良春日大社 點亮萬千燈籠

以往在前往奈良的春日大社中,沿途所見是一座座歷史悠久的石燈籠,而神社裡也是掛滿了吊燈籠,只是在平日裡卻從未點亮過。不過原來這些燈籠是能夠點亮,且還會在特定的日子裡一同亮起。目前神社境內包括石燈籠與吊燈籠約有3000座,每年只有三天的晚上會舉行「春日大社萬燈籠」,將所有的燈籠點亮。其中一天是立春的前一天「節分(せつぶん)」,而另外兩天就是御盆節的14、15日。在為燈籠點上火燭前還會舉行舞樂儀式,之後便供參拜者祈願。參拜者也只有在這三天中,才有機會看到千座燈籠同時亮起的景象,感受那種古老的氣氛,彷如置身於異世的感覺。

在奈良的春日大社,每年只有三天的晚上會舉行「春日大社萬燈籠」,將所有的燈籠點亮。(圖片來源:IG@watashiha_naraha_official)
(圖片來源:IG@watashiha_naraha_official)
(圖片來源:IG@watashiha_naraha_official)

Text:Vincent
Photo:長崎市公式観光情報、京都市公式、Twitter

旅遊

電影《怪物》中的廢墟美景 官方取景地圖帶大家探索兩位小孩走過的路

日本名導是枝裕和、編劇坂元裕二聯手合作電影《怪物》最近上映,可說是一部絕對不能錯過的作品!而這次電影團隊精心挑選的電影場景,更是讓人眼前一亮。相信不少看完電影的觀眾,仍深深記得那條返校途中的櫻花路、攀上鳥籠般的遊樂設施時遠眺的景色、秘密基地的隧道、列車,和那一處只屬於主角兩人,能夠盡情奔跑的天地。

而《怪物》中最重要的場景,包括片中主角湊與依里的秘密基地,其實主要取景於日本長野縣諏訪郡,最近便有多個《怪物》場景公布,大家可跟著穿過廢置的鐵路和隧道,走訪不同場景一起去探險!

是枝裕和鏡頭下的童星都很會演戲。
相信不少看完電影的觀眾仍深深記得電影中的動人風景。

《怪物》主要取景於日本長野縣諏訪市:

走進秘密基地
舊賴沢隧道與舊立場川橋

「我們轉世了嗎?」

秘密基地作為主角兩人的避風港,同時也是電影中重要的場景之一。鏡頭中那通往秘密基地的隧道以及廢置的鐵路、列車,確實令不少人都驚嘆這充滿魅力的廢墟美景。場景位於離其他場景較遠的富士見町舊瀬沢隧道和舊立場川橋,隧道建於1902年左右,直至1980年新鐵道路線落成;而舊立場川橋在1904年開通後,也因1980年的新橋落成而廢置。多年過去,這個地方也就成了電影中所見到的模樣。而列車也於拍攝後已移走。

秘密基地作為主角兩人的避風港,同時也是電影中重要的場景之一。

拍攝使用的舊列車也已經在拍攝後被移走。
新立場川橋在舊橋的對面,可以看到火車經過時的場景。

湖泊美景 山上小學
舊城北小學

「既然有無法對別人說的話,那就吹出來吧。」

除了秘密基地,學校也是電影中主要的場景,許多劇情都是在校園中醞釀。早期的拍攝計畫在東京近郊,但因城市拍攝火警場景需獲得政府批准,後來團隊便找到位於諏訪市山上一間小學,即今次劇情中的舊城北小學,當時團隊看到附近有很美的湖泊十分適合拍攝,為此特別更改劇本,成為最後的電影場景。
學校其實早於2021年已關閉,這讓劇組能夠使用整棟校園建築作拍攝。不過也因校園停辦的緣故,電影中有部分的校園場景,如教員室的內景,就前往了同市的城南小學進行拍攝。

學校作為電影中主要的場景,也是醞釀許多劇情的地方。

日本夜景百選 立石公園

「牛肉飯會變回牛。」

電影中,在那座鳥籠般的遊樂設施上的一幕戲,相信直接俘虜了不少觀眾的心,除了兩個主角天真無邪的對話,還有就是鏡頭下美不勝收的景色。場景拍攝於諏訪市的立石公園,在這裡可以俯瞰諏訪湖、岡谷市、下諏訪町,其傍晚與夜景尤其美麗,也被當地選為「信州サンセットポイント100選」(信州夕陽百選)、「新日本三大夜景・夜景百選」(日本夜景百選)。

兩個主角天真無邪的對話與美不勝收的景色俘虜了不少觀眾的心。

電影《你的名字》原型 手長神社

「Glico!」

主角兩人玩著遊戲、談論著太空。這裡是市內的神社,神社前的大階梯,就是電影中兩人遊玩的場地之一。據說,這個神社也是電影《你的名字》中宮水神社的原型之一。

主角兩人在神社前的階梯上玩著遊戲、談論著太空。

釜口水門

「列車出發!」

在那個暴風雨的清晨。釜口水門這個場景在電影中出現過幾次,也是電影中重要的時間點「颱風天」期間,用作主角兩人奔跑時的拍攝場地。這裡位於天龍川的起點,河水從諏訪湖經此流進天龍川。電影中出現過幾次的水閘排水景觀,也令人印象深刻。

「颱風天」主角兩人奔跑的拍攝場地。
電影中出現過幾次的水閘排水景觀,也令人印象深刻。

更多《怪物》取景地點:http://www.suwafc.com/kaibutsu-locationsp/

Photo:Twitter@ KaibutsuMovie、8pa_n_da8、gejoukko

旅遊, 生活美學

從南極到東京富士山!81歲婆婆結伴完成夢想 環遊世界80日

到南極看企鵝、看北極光、澳洲大堡礁浮潛,相信不少人也有環遊世界的夢想。到不同角落探險穿梭,心想總有一天我也要踏上這樣的旅程!但隨年紀漸長,我們漸漸丟失了這份初心和勇氣,轉而被柴米油鹽和安穩的牢籠所囚禁,最後不了了之。在美國就有兩位年過80的閨蜜,身體力行結伴實現大家的夢想,決定花上80日遊遍世界!

這次的主角是來自美國的Sandy和Ellie,今年已經分別81和82歲了。她們早於二十多年前相識,身為醫生兼講師的Ellie與紀實攝影師Sandy在贊比亞一次醫學義工活動上見面,同樣喜歡歷險的二人自此結下不解之緣。之後她們的丈夫先後離世,退休後二人便經常結伴同遊。

相識二十多年前,兩位Sandy(左)和Ellie相約環遊世界,到南極看企鵝。

80日遊歷七大洲18個國家

前幾年,她們萌生了用80日環遊世界的想法,可惜疫情加上其他因素導致延遲。直至今年1月,她們終於決定實現夢想,環遊世界七大洲,最後一共去了18個國家及8個世界奇觀,飛越珠穆朗瑪峰、遊覽復活島馬丘比丘、到羅馬鬥獸場、看北歐極光、埃及遊覽金字塔騎駱駝,在澳洲大堡礁浮潛等。而旅程的最後3天,則回到美國大峽谷作終點。

看北極光。
埃及坐熱氣球。

峇里島。

不是度假是冒險!80歲是完美的年齡

說到環遊世界,你該不會以為她們會輕輕鬆鬆打卡、坐著郵輪,住進五星級酒店吧?Sandy和Ellie兩個冒險家,偏偏反其道而行,用自己的方式闖天涯!她們曾到世界上最寬、被稱為最危險的海峽,因位置坐落在南美洲智利合恩角與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之間,是南美到南極水路的必經之路。海峽由於靠近南極,受到極地旋風的影響,時常伴有狂風巨浪,Sandy憶述:「將近兩天的時間,我們在德雷克海峽中搖搖晃晃,但還是咬緊牙關堅持下去。」聽著已想像得到旅途多麼驚險。

除了驚險的旅程,她們的住宿經歷亦非比尋常。比起高級酒店,她們會特地搜羅當地性價比高的小旅館,以節省更多預算,換來更多體驗。如到埃及的首都開羅時,她們就只租住開在巷子裡的小旅館,住宿費每人每晚只需13.5美元(約港元$105),又可以慳到一筆旅費。而飛往芬蘭北部拉普蘭(Lapland)途中,她們深夜機到埗赫爾辛基機場等待轉機,為節省住宿費,她們更直接躺在機場一把長椅上,等待明早的班機,十分熱血。相信這對閨蜜的宗旨,就是不走最舒服的路!

午夜等候班機,二人直接睡在赫爾辛基機場。

年月和社會閱歷於這對婆婆而言,非但不是阻礙,更是經驗和內涵的淬鍊。Sandy更表示81歲是踏上旅程的完美年齡:「我非常感恩,這年紀確實會讓你在做決定事情更有智慧,這也是旅行的有趣之處。我覺得在這個年齡,我更加欣賞美麗的事物,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它們。對我來說,這是踏上旅程的完美年齡。」

以微笑代替語言 收穫友誼

很多人出外旅遊會把焦點放在食買玩、靚人靚景,盡情釋放壓力,暫時忘卻煩惱。但年過八旬的她們,更懂得珍惜旅途上遇到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微笑。Ellie說:「跟Sandy和Ellie在一起有一種語言,那就是微笑。我們發現這種語言非常神奇,因為我們常意識到,並非每個人都說英語。但微笑,可以跨越所有語言。」

二人獨有的微笑和魅力,使得她們在短短80日,成功跨越語言的障礙,收穫遍及七大洲18個國家的友誼。我們很喜歡沿途見到的景色,但記得最深的是人,我們遇到了世界上最棒、最善良、最友善的人,現在我們在世界各地都有朋友了!」


82歲勇闖南美洲!

80日環遊世界之旅圓滿結束,Sandy和Ellie都各自回到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忙得不可開交。但別以為這對閨蜜會就這樣停步!2024年,她們又要出發到下一站——南美洲,進行下一次冒險之旅,82歲再出發!

Text:heather
Photo:IG@aroundtheworldat80、CNN

旅遊, 生活美學

澳門昔日重點工業 近百年歷史 益隆炮竹廠舊址活化

炮竹、火柴、神香是二十世紀澳門三大傅統手工業,亦是當地昔日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當中尤以炮竹業居首位,是當時澳門工業舉足輕重的龍頭產業,接下了不少美國,甚至是非洲的出口訂單。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澳門的炮竹廠有多達12間,主要集中在氹仔一帶,許多氹仔居民從事炮竹生產相關的工作,炮竹業與氹仔民生和社區息息相關。

建於1925年、於1984年倒閉的氹仔益隆炮竹廠,是氹仔營運時期最長的炮竹廠,見證著澳門炮竹業的興衰起迭。炮竹廠自結業後一直空置,幸好於去年底,這個已荒廢近40年的遺址,經過首階段的活化工程後,終於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

益隆炮竹廠入口處的兩間建築物,經修復後現已重新開放了公眾入內參觀。

至今仍保存昔日炮竹的生產布局

益隆炮竹廠遺址佔地約二萬平方米,屬當年規模最大的炮竹廠之一。除設置了漿引房、鑿炮工場及貨倉等常見的炮竹廠設施,最特別的是於廠內開挖了一條水道,可接連泥基,再經黑橋出海抵達澳門益隆碼頭,是氹仔唯一一間可以直接將船駛入廠內的炮竹廠。

時至今日,廠址仍完好保存昔日的炮竹生產布局,但由於它面積頗大,加上已荒廢近40年之久,故澳門文化局於2020年底接收遺址後,需花費較長時間進行包括清理垃圾、雜草和河道淤泥等前期工作,也需移除建築屋頂上的石棉瓦。此外,因炮竹廠舊址內仍保留了為炮竹生產、分隔空間等不同功能而建的夯土、磚砌等圍牆,故亦因應了實際情況按原材料及工藝進行修復和維護工程。

益隆炮竹廠設於1925年,並在1984年結業,營運約60年,是氹仔營運時期最長的炮竹廠。
益隆炮竹廠遺址已有近百年歷史。

漫遊木步道 探索炮竹廠的各種建築

而經過首階段翻新活化工程的益隆炮竹廠遺址,終於去年底正式開放予公眾參觀!遺址除增設了全長400米的木步道遊徑,以及可供舉辦各類活動的入口平台,亦修復了兩間建築物作歷史展覽和禮品店之用。木步道遊徑以傳續歷史記憶作為引導線,參觀者可以漫步在優美的環境下,一邊欣賞歷史建築物與周遭樹木的自然景色,一邊探索整個炮竹廠的各種建築,包括漿引房、水道、曬藥場、鑿炮工場、水塘、打引區、儲存倉等等。建築物透旁更設有虛擬導覽,參觀者可透過手機觀賞當時炮竹生產及製作工序流程的影片,深入認識炮竹製作的流程。

全長400米的木步道遊徑,可讓大家漫步在歷史建築物與周遭樹木的自然美之間。
因炮竹是高危工作,故通常炮竹廠內都會設有水塘或水池,供日常使用和緊急時救火之用。

昔日炮竹包裝 設計極具時代特色

至於位於入口處的兩間建築物,同樣經修復後開放。其中一間用作了遊客資訊中心及紀念品商店;另一間則是展覽空間,展示了澳門炮竹業及益隆炮竹廠的往昔和歷史。展廳內不少展品都值得大家細看,如設計極具時代特色的炮竹包裝,充滿了歷史痕跡的益隆石招牌,以及詳細繪畫了炮竹製作工序的大型畫作等等。此外,每逢星期六、日的下午3時及4時,場內亦設有「炮竹廠歷史導賞遊」,參觀者可在專業導賞員的講解引領下,漫遊炮竹廠園區,回溯澳門炮竹業及益隆炮竹廠往昔。導賞遊不設事前報名,有興趣的朋友可於特定時間在遺址入口廣場處集合,便可免費參加。

其中一間已復修的建築物正展出「煙硝迴響」展覽,展示了澳門炮竹業及益隆炮竹廠的歷史。
益隆石招牌,極具歷史價值。
益隆炮竹廠包裝紙盒
炮竹廠生產的「雙鴨商標」炮竹,以雙鴨於荷花池綢水,寓意吉祥如意。
場內展示了不少益隆炮竹廠舊時的紙品,包括當年的發票和炮竹包裝等等。
炮仗製作工序繁多,除了「舂藥」、「校藥」、「入藥」等跟要處理火藥的高危工序必須在炮仗廠中進行外,其餘手工製作大多會外發給家庭工負責。
昔日澳門人口不多,一般家庭主婦和小孩在打理家務和上學之餘,也會依靠「上皮」、「砌殼」等外發手工來賺取收入。
工人在木製「搓炮殼機」上,將炮殼輾壓至結實,這個工序俗稱「搓殼」。
紀念品店設於其中一間已翻新的建築物之中。
店內有不少精美的益隆炮竹廠紀念品供大家選購,如印有益隆標誌的玻璃杯、布袋、扣針等等。
店內亦有售賣記載了益隆炮竹廠和炮竹業歷史的書籍。
益隆炮竹包裝A4文件夾。
益隆炮竹包裝書籤。

益隆炮竹廠舊址
地點:氹仔飛能便度街(氹仔舊城區)
開放時間:遊徑 6:00-19:00;展覽空間10:00-19:00(逢星期三15:00-19:00休息)
備註:逢星期六、日下午3及4時均設有「炮竹廠歷史導賞遊」(粵語及普通話)。

Text:Onyx
Photo:O.T.

旅遊, 生活美學

世界月經衛生日2023|推動月經平權!台灣「小紅厝」全球唯一實體月經博物館

到外地旅遊時,不少人都愛逛當地的博物館。然而,你又是否知道,就在台灣台北市,竟有全球首座以「月經」為主題的實體博物館?

於去年中開幕的「小紅厝月經博物館」,由台灣當地專注推動月經平權的非弁利組織「小紅帽With Red」經過3年多的時間籌備而成。館內設有月經議題展、藝術裝置、多元生理用品等展品,亦會舉辦不同類型的工作坊和講座,盼讓更多人一起暢談身體、性別與月經,以消除大眾對於月經的刻板印象,並解決月經貧窮、月經污名化等問題。

選址菜市場 歡迎任何人入內參觀

「小紅厝月經博物館」隱身在台北市大同區人來人往的菜市場之中,從50年的紅磚屋改建而成,內外設計均以鮮紅色和白色為主。位於門口的可愛IP角色「小血滴」,使博物館在菜市場一眾外賣店和菜檔之中格外顯眼。非弁利組織「小紅帽」認為,月經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故特地選址在此開設博物館,希望讓任何年齡、職業和性別的人,都能走進「小紅厝」,跟大家暢談月經。

月經教育區 展示不同年代的生理用品

博物館樓高兩層,除了有關月經議題的故事,亦設有月經教育區及古董展示區,展示不同年代的生理用品。館內亦擺放了許多保有身體形態的作品,從地下的大動脈貫至樓上的子宮模形,均希望大眾能從中加深對月事的認識。

世界月經衛生日 冀破除「月經來不能拜拜」禁忌

今天是「世界月經衛生日」(Menstrual Hygiene Day),「小紅帽」也因此舉辦了「紅瓦祝福——紅色是好事」活動。「世界月經衛生日」起源自2014年起,由德國非營利組織Wash United發起,希望能藉此引起大眾對月經、健康與衛生議題的關注。在這個別具意義的日子,「小紅帽」團隊便首次跟廟宇合作,希望從民眾的日常出發,破除「月經來不能拜拜」的禁忌,推動月經平權。

小紅厝月經博物館
開放時間:星期四至日 11:00-18:00
費用:全免
地點:台灣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三段335巷40號
FB:小紅厝月經博物館

Text:Onyx
Photo:小紅厝月經博物館、網上圖片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