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Camera Fever:曾經有一個本土相機品牌Holga,你知道它為什麼叫Holga嗎?

2018-03-05

最近和同事傾起當初是如何接觸攝影,她說她中學時期很喜歡E沖C,所以便入手了第一部菲林相機。這點我們都很有共鳴,相信也是很多90後的回憶。記得中學時,身邊很多同學都愛玩E沖C,於是儲起利是錢,就為了買一部Lomo。

然而除了Lomo之外,還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品牌,叫做Holga。當時很多賣相機的小店都會將這兩個品牌的相機陳列在一起,玩味的外形、玩具的機身、又膠又輕的手感,它們實在太多相似之處,也經常看得人眼花繚亂,實在不知買哪部好,於是筆者最後一部也沒買,都是借朋友的用。直到前幾年某天工餘後和一些攝影朋友聊天,從她們口中得知Holga即將停產,大家都深覺可惜。這個代表著香港、1982年便創立的相機品牌,竟然也抵不過數碼大勢,將要淡出我們的生活了。

Holga是由李定武先生創立的品牌,以前看過他的故事,在菲林當道的七十年代,一部中片幅120相機要價不菲,普通人家可沒有閒錢玩攝影。由於李定武先生本身是一名攝影發燒友,為了方便自己,他便研發了Holga 120,同時也造福其他攝影友。因為當時Holga是市面上最便宜的120相機,就算在筆者中學時期,一部Holga也好像才二百多元。當然,售價便宜的原因是用料廉價,塑膠機身極似玩具,但卻出奇地耐用。Holga也有分膠鏡和玻璃鏡,玻璃鏡片因為有鍍膜,成像會更清晰,價格也比較貴一點,但總體來說依然非常平價。

李定武先生與Holga 最具代表性的multicolor相機。(網絡圖片)

Holga為什麼叫Holga?

很多人以為Holga意指「好㗎」,即「呢部機係好嘢嚟㗎」,其實不然。Holga原本叫Holgon,是「好光」的粵語拼音。但因當年的菲林相機大部分都以「a」結尾,例如Konica、Yashica等,所以李定武先生就將其改為Holga。

Holga曾推出不同顏色,也有拼色,相當玩味,咋看似一部玩具相機。

由於Holga鏡頭光圈小,只有f/8,快門也固定兩檔,1/125s和B快門,因此新手操作很容易失敗。這樣的曝光參數,必須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成功率才高,或者搭配閃光燈,如若不然選擇低ISO菲林,很容易曝光不足。很多人都說,Holga雖然是一部傻瓜機,但卻很考驗技術,因為一切都太low-tech,就算是攝影達人都未必能拍得出好作品,反而有些隨手亂拍,卻令人眼前一亮。

為什麼Holga的相機盒上都有個猴子的標誌?

前文有說到Holga的中文為「好光」,但李定武先生其實並不中意這個名字。由於他非常喜歡觀看生態紀錄片,尤其喜歡猴子,覺得牠們既聰明又靈活,正如Holga相機一樣玩法多變。因此取其諧音,將Holga的中文名改為「猴哥」,所以相機盒上就開始印有猴子標誌。

Holga 120,左邊那部裝了即影即有相機背,可將一部Holga 120相機轉換為即影即有相機,一機兩味。
Holga 135
Holga 135 TIM,是一部半格相機。

那Holga要怎麼拍才最好玩呢?根據筆者的經驗,最好是玩重曝、長曝、E沖C和黑白,底片經過多次曝光和長時間曝光,起碼可以彌補曝光不足,當然是要在計算好曝光時間的前提下。另外因Holga機身和鏡片的缺陷,很容易導致漏光、影像朦朧的情況,而這也成為其特色之一,看似意外的漏光,經常能給人驚喜。也正因如此,Holga在外國盛極一時,相比之下,本土反而無太多人追捧。

用Holga 120拍攝的重曝相片。(菲林:Rollei CR200(E沖C))

Holga已於2015年時停產,隨著李定武先生的老去一併寫入歷史。現在市面上所見都是餘貨,數量已不多,買少見少。雖然它的各種硬件都無法與現在的高科技數碼相機相提並論,但作為一個傳奇的本土相機品牌,又承載了我們90後的一段攝影回憶,怎能不收藏幾部?如果閣下也有幸見到,入手也無妨,畢竟價格又不貴。

2001年,美國攝影師David Burnett以Holga 120相機拍攝這張前副總統戈爾的競選相片,在白宮新聞攝影「歷史的眼睛」頒獎禮中榮獲最高殊榮,從而令Holga聞名於國際。

更多示範相片:

TEXT-CHUCK
PHOTO&SPECIAL THANKS TO SHOWA STOR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