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作者: editorial

藝文創意, 藝術, 設計

本地全人手製 中秋節藤編兔子燈籠

中秋節少不了玩燈籠賞月,本地藤織品牌「54rtinhk」品牌主理人Pauline以人手藤編兔子形狀的燈籠,更營造出如紙燈籠點上蠟燭的燭光美。「小時候的燈籠都是紙做的,要點蠟燭那種,覺得紙透出來朦朧的黃光真的很美。開始藤編做過藤燈罩後,覺得藤和黃燈也是非常配,和小時候玩燈籠那種柔和的光感覺很像,所以一直都很想做中秋節燈籠。」這次設計用上較幼的電線和較細的黃光小燈泡,讓全隻兔都識發光,始終孩子玩起來比較安全,揈來揈去也不怕燒著,可讓大人小朋友拿出去玩,也可以保存下去!

織法改良 兔子更圓潤可愛

品牌主理人Pauline喜愛本地舊式的藤器產品如藤椅、藤籃等,近年她便開始動手不同生活器。「因為自己之前的藤編作品,多數是市場上較易找到相似款式的生活用品,所以就想做些市場上未見過,不會買到的作品。剛巧當時中秋節就試做了兔仔燈籠!」

去年做過一款兔子燈籠,織法經過改良後的藤編兔子「二世兔」誕生,「去年只有兔身的籃子放上燈,今年燈光用了較幼的電線和較細的燈泡,可以放入頭部和尾部,讓全隻兔都識發光。兔身底部易改了織法較圓,看起來更可愛。」為了方便大家賞月帶出街,所以今年加了皮手挽,用了黃銅螺絲扣,如果中秋後想把燈籠用作家中裝飾,亦可以自己輕易拆取手挽。

人手藤織 23隻兔子燈籠

因每個都是人手製作,藤織23隻兔子燈籠,製作工序比平時的藤編作品更花時間,因為兔子較多不同部位,如身體、頭部、耳、尾巴、轆、燈,皮帶等,要分開做再組合。以藤用人手編出兔仔形狀也不容易,「頭部和耳仔或會因為藤枝的軟硬度和自己的狀態較難完全大小左右對稱,有時一不留神就要重做。」

籐編主要用上會有藤芯、藤皮。今次兔仔燈籠全隻用上2mm原藤藤芯,之後兔子顏色會隨住時間顏色會變深,籐編燈籠不可長期放在潮濕的地方,會有機會發霉,亦不可暴曬。如果想保存更好,可以油層力架或木蠟油,後放於通風位置完全風乾才收納,那就可以好好收藏一段時間。

頭部和耳仔或會因為藤枝的軟硬度和自己的狀態較難完全大小左右對稱,有時一不留神就要重做。

因每個都是人手製作,藤織23隻兔子燈籠,製作工序比平時的藤編作品更花時間。

Text:Twinkie
Photo:54rtinhk

旅遊, 生活美學

日本「招財貓日」愛知縣常滑市竟有巨型招財貓?

今天除了是人月兩團員的中秋佳節,原來也是日本的「招財貓日」!不說不知,日文中「くる(9)ふ(2)く(9)」的諧音,近似「来る福」(來福)的發音,於是日本招財貓俱樂部便將每年的9月29日定為招財貓日,三重縣伊勢市、愛知縣瀨戶市、長崎縣島原市,都會在活動期間舉辦許多活動,銷售招財貓相關商品。此外,日本各處都有與招財貓相關的景點,特別是位於愛知縣常滑市的巨型招財貓,更是惹人注目!

愛知縣招財貓故鄉

愛知縣常滑市以燒製陶瓷聞名,單是日本境內生產的陶瓷招財貓,就有八成都是產自這裏,故常滑市又有「招財貓故鄉」之稱。而在陶瓷廠集中地附近的常滑招財貓大道的牆壁上,就設置了一個超巨型的招財貓,非常惹人注目。

「日本第一」巨型守護貓

這隻招財貓名為「常喵」,闊6.3米、高3.2米,雖然只得貓頭和貓手,不過依然相當宏偉,故被譽為「日本第一」巨型守護貓。而在巨貓頭下、路邊的石屎牆上,亦擺放了39隻由當地39位陶瓷藝術家製造的陶瓷招財貓,它們造型各異,據說分別代表著結緣、健康長壽、美人祈願、實現心願等各種各樣的靈驗,為人們帶來福氣。

常滑招財貓大道現已成為當地的「打卡」熱點,下次去愛知縣旅遊時,不妨也抽空探望這隻可愛的巨型招財貓!

常滑市招財貓大道
地址:日本愛知縣常滑市榮町(北山橋下)

Text:Onyx
Photo:網上圖片、愛知縣觀光問詢處

18區, 專訪, 藝文創意

深水埗大南街 鬧市中的閱讀俱樂部

位於深水埗大南街一幢唐樓上的閣樓,有間以「俱樂部」為名的書店,聽起來或許有點老派,但在城市中,卻正正需要這樣一個舒適而自由的閱讀空間。曾經營七份一書店的「文青信箱」店長Melody,經歷實驗書店後,開設這間以文學、藝術為主題的獨立書店「閱讀俱樂部」。Melody分享:「閱讀俱樂部是一個自由討論、自由閱讀的空間,希望大家來到不會有侷促感,可以隨意傾計打書釘,找到一本有興趣的書,坐低慢慢睇!」讓大家有個在鬧市中喘口氣的俱樂部。

來到深水埗大南街一幢唐樓上的閣樓的「閱讀俱樂部」,可以自由閱讀,店主Melody指希望大家可以慢慢睇打書釘也不用怕。
走進「閱讀俱樂部」,可看到一整列書櫃,左側一處閱讀區,有別於一般的書店,感覺有點像「閱讀室」。

專門分隔「閱讀室」舒服自在打書釘

從經營閱讀專頁、參與書店孵化計畫七份一書店至真正開一間自己的書店。Melody選擇以文學、藝術為主題,也是香港較少有主打的文學選書店,也可以在這裡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你的閱讀體驗和心得。走進「閱讀俱樂部」,可看到一整列書櫃,左側一處閱讀區,有別於一般的書店,感覺有點像「閱讀室」。Melody指在香港想「打書釘」也許未必很自在,在書店逗留也會有種侷促感,會有不要阻人做生意的想法,閱讀俱樂部的藏書量不算太多,但多餘的位置希望可讓讀者們可以坐低慢慢閱讀。

「文青信箱」為早期Melody開立的閱讀專頁。

書店這地方不應有限制」

在香港開一間書店,希望給讀者舒適的閱讀空間,重點要夠闊落、光線要充足。Melody指現時內部裝修、設計都與先生兩人包辦,一起組成他們心中的理想書店。當初選樓上書店的原因,希望讓「閱讀俱樂部」不只是一間書店,可以讓大家自在地看書和身旁的書友交流。讀者也會與她分享:「很難得有這樣闊落的空間,有自己的位置看書。」也許部份讀者來到書店會有種不適應,為何這兒格局像圖書館,又像在家中一樣:「書店這地方不應有限制,大家應該是可以做和閱讀有關的,客人都好自律,自己帶走自己垃圾。」店主也指不會限制大家在書店飲食,希望大家可舒服自在,同時自律地維護環境。

大家來店可以自由討論說話,不會有保持安靜的侷促感。

主打文學選書

書店有不同區域,除了書櫃上的文學選書,「閱讀室」內有不同電影、繪本、音樂、社會文化書藉,「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閱讀和消化,找一本有興趣的書,可以坐低慢慢睇。」內有部份寄賣書,有參與七份一書店的前店長們合作,包括主售香港史書籍的獅墨書店、主售藝術文化書籍的藝跡文化、主售攝影書籍的今昔書室,讓他們的書寄賣在書店裏,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七份一。

「閱讀室」內有不同電影、繪本、音樂、社會文化書藉,有部份寄賣書。
主售香港史書籍的獅墨書店
不同類型選書,讓大家可以接觸不同種類的書籍,跳出閱讀Comfort Zone。

很多時大家上來都會感迷茫,而我們唯一的規矩就是希望大家讀多些不同的書,讀多些自己喜歡以外的書。當你嘗試離開閱讀舒適圈,便會發現書本的世界其實很大,也會因為透過不同的書籍而發掘自己更多的面向。所以,閱讀俱樂部鼓勵大家踏出自己的閱讀舒適圈,認識各種文類的作者,接觸不同的文體及題材,擴闊自己的閱讀版圖。

大家來到時可能會想找某本書時,或會發現更多有趣的書,「可嘗試睇多少少,可能會錯過值得留意的作家。」Melody指每一個月也會重新換過重點書,更換書籍擺位,讓書本可以流動,不只是著眼於新書。「店內的選書大部份都是我們覺得值得去看,當然很難完全迎合市場。書店的路線也希望大家慢慢閱讀,引起大家對文學的興趣。」

真正享受閱讀

香港人為何不流行看書?或許源自香港文學閱讀風氣,多年都未有太大改變,小朋友未能真正享受閱讀,特別當學生因應付學校功課或測驗考試才選擇閱讀,也是他們對文學產生不好的印象的因素。

Melody分享,曾遇過有對家長與準備升中的女兒拿著閱書清單來到書店,找尋指定讀物。Melody細閱後發現閱書清單,竟然與以前沒有太大變動,感覺未能與時代同步。「當然,經典作家的作品很值得我們細閱,但要想出發點,原意是想引起青少年的閱讀興趣,還是只希望讓她的文筆變好。」名作家的作品也未必是這年齡層的學生喜愛閱讀的類型,Melody同步推薦了幾本適合青少年的讀物,卻成功引起他們興趣,「最起碼先讓他們覺得睇書是有趣的,引起他們想閱讀下去。」

對她來說,這段時間,與客人的互動讓她最難忘,偶爾會遇到主動分享想法的讀者,當天訪問便有客人問起想找黃碧雲的書,大家便會慢慢談論起來喜歡她那本作品。有人甚至會慢慢走進去閱讀區坐低看書,「這就是我們為何要開書店的原因,喜歡這種面對面分享、有溫度的交流。」與以前經營網上閱讀平台是很不同的,經過今年7月試業後,訪問時書店已開業一個多月,談到現實的經營情況時,現時財政部份主要由先生負責,Melody 對經營書店的前景表示仍樂觀,「現在已接近平衡,但也是預期之中,未必咁快做到真正收支平衡。」或許讀者的回饋,才是她期望收到的果。

成為書本與讀者之間的橋樑

如閱讀俱樂部之名,希望成為書本與讀者之間的橋樑。Melody現時固定每月也會舉辦不同的座談會、讀書會。這月份更邀請了喜歡讀詩、寫詩又熟悉詩的小讀讀版主Lester劉梓煬以主題《辛波絲卡談創作:致仍在路上的創作者們》,與大家一起來分享這位波蘭詩人辛波絲卡創作。大家也可以留意書店不同主題活動,或許會發現更多感興趣的主題和文學作品。

這月份更邀請了喜歡讀詩、寫詩又熟悉詩的小讀讀版主Lester劉梓煬以主題《辛波絲卡談創作:致仍在路上的創作者們》。

在深水埗飲啡後散步時,也可拾步而上,感受不同於城市的閱讀氛圍。當我們願意,打開書本進入作者的幻想世界,體驗故事中的各種人生;合上書本,返回現實後,也許你會有所啟發及感悟。在鬧市中難得有一個地方,就只是單純地希望大家能夠拾回閱讀的快樂和自由。

Text:Twinkie
Photo:Twinkie、部份由閱讀俱樂部提供

18區, 懷舊, 藝文創意

大坑舞火龍 相隔4年後回歸!「小火龍團」首登場

舞火龍是廣東的傳統習俗,已有逾百年歷史,而香港仍有兩處地方可見,一是港島大坑,另一則是薄扶林村。每年中秋前夕,大坑居民都會在蓮花宮為新造的火龍開光,人們為火龍眼部繪上最後一筆,象徵為火龍注入生命。儀式由火龍總指揮主持,以客家話進行,並會由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日,由300多名建連續三晚舞動火龍,這項傳統習俗更於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因疫情關係已停辦數年的舞火龍活動,終在相隔4年後回歸!今年的大坑舞火龍更會增設「小火龍團」,由新生代健兒主理的小火龍將會首次登場,還會有舞獅表演等新元素,並會向觀眾送上神秘紀念品。

連續三晚舞動火龍 驅除瘟疫

相傳於1880年中秋節前夕,一條巨大蟒蛇捕殺了大坑所有禽畜,最後蛇被打死。翌日其屍體失蹤,村內發生瘟疫,多名村民病死。正當大家苦無對策,一名老村民聲稱得到觀音菩薩報夢,只要在中秋節連續三晚舞動火龍繞村遊行,同時燃燒炮竹,便可把瘟疫驅除。最後此法奏效,更成為每年的習俗。

火龍長67米 相當於5.5架雙層巴士長度

需動員300多位建兒方能舞動的火龍,由大坑坊眾福利會作統籌,多個小組分工合作,製作出龍頭、龍尾、龍身、龍珠、音樂及紗燈。火龍長67米,相當於5.5架雙層巴士首尾相連長度,龍頭及龍尾的骨架用籐枝屈成,龍頭重約48公斤,上面點綴着約12,000根燃燒的線香。龍身是一根粗2厘米的繩纜,下接竹竿,再用鐵線於籐架及繩纜上紮上一層厚厚的珍珠草,才算完成。

火龍需倒着走

至於火龍巡遊過程,包含了多種儀式表演,包括「起結龍團」、「火龍過橋」、「火龍過龍尾」及「火龍纏雙柱」等等。不說不知,原來火龍的領頭者,即舞龍珠這一位置尤其重要,因為龍珠要負責為龍頭指引方向,所以舞龍珠的表演者們需要時刻面朝龍頭,引領火龍的動向,而需要倒着走。

活動將延伸至維園舉行

而按照歷年傳統,火龍身上燃燒後的香枝都會派發給觀賞的人們,象徵祝福和好運。由今晚開始,大坑舞火龍相隔4年後回歸,而明晚中秋正日晚上22:30,活動更將延伸至維園五、六號足球場舉行,有興趣欣賞的朋友謹記留意。

Text:Onyx
Photo:網絡圖片、大坑火龍文化館、香港旅遊發展局

展覽

梅艷芳逝世20周年紀念展 重溫經典歌影作品!

今年是梅姐梅艷芳逝世20周年,形象百變的她曾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歌影作品,有的帶來驚喜、有的或是感傷;有感動、也有鼓勵。精彩的作品與傳奇的故事,就這樣一直留在我們的心中。為了紀念這位已故天后逝世20周年,梅艷芳的歌迷會「芳心薈」特意舉辦了「傳承·永恆傳奇 #梅艷芳」多媒體紀念展覽,在旺角MOKO設立5大展區,帶我們回顧梅艷芳的演藝成就和公益善舉,了解並傳承這位「香港女兒」光輝的故事。

今年是梅姐梅艷芳逝世20周年,形象百變的她曾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歌影作品。(插畫家Ar Yu作品)

五大展區回顧梅艷芳經典作品及形象

在台上我覓理想

以梅艷芳「飛躍舞台」歌詞命名的展區「在台上我覓理想」,展出梅艷芳的音樂作品和演出。不知在她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首?是《心債》如泣如訴的歌詞、是聽《壞女孩》時的叛逆,還是對《夕陽之歌》的不捨?

在梅艷芳無數經典的作品和演出中,你最喜歡的甚麼?(插畫家Caxton作品)

如夢如幻月的齊宣王

無數經典的歌曲,當然也有無數經典的影視作品。在「如夢如幻月的齊宣王」展區裡,就展出了梅艷芳所出演過的影視作品。其中當然有用來為展區命名的角色:《鍾無艷》中將昏庸好色飾演得淋漓盡致的齊宣王。除此之外當然還有華語電影中的經典《胭脂扣》、《男人四十》等。

梅艷芳在電影《鍾無艷》中,將齊宣王的昏庸好色飾演得淋漓盡致。(電影《鍾無艷》劇照)
梅艷芳在電影《鍾無艷》中,將齊宣王的昏庸好色飾演得淋漓盡致。(電影《鍾無艷》劇照)

芳華絕代的壞女孩,馴服不到的淑女

歌曲中每每不同的演出風格,電影中表現出的喜怒哀樂。被稱作「百變天后」的梅艷芳,前衛又多變的造型不僅是她的招牌,更帶起香港的流行文化。所以在「芳華絕代的壞女孩,馴服不到的淑女」展區中,梅艷芳那百變、迷人的造型自然不會缺席。

被稱作「百變天后」的梅艷芳,前衛又多變的造型不僅是她的招牌,更帶起香港的流行文化。(插畫家Stella So作品)
被稱作「百變天后」的梅艷芳,前衛又多變的造型不僅是她的招牌,更帶起香港的流行文化。

香港女兒 香港精神

除了演藝事業的成就,梅艷芳對慈善活動也尤為活躍,不僅一生為公益出力,她在1993年所成立的「梅艷芳『四海一心』慈善基金」,至今仍在造福社會。第四個展區「香港女兒 香港精神」便是展示梅艷芳參與慈善公益的一面,同時也秉承同樣的善心,在展覽期間進行慈善義賣。

大會為此特意邀請5位新晉插畫家,包括Ar Yu、Caxton、MAN僧、Penso、Stella So,設計5款以梅艷芳為主題的明信片套裝。還有限量版梅艷芳巴士模型、經典海報集、與其他精品。義賣所得收益在扣除成本後也將直接捐予「香港關懷力量」,協助弱勢社群。

20年後

而最後的展區「20年後」,將運用科技的力量創作出展品。更特別邀請了與梅艷芳合作多年的星級髮型顧問 Kim Robinson,以及著名時裝設計師何國鉦(Dorian Ho),為梅艷芳創作出2023年的「嶄新」形象。

而除了五大展區的展覽外,大會還會舉辦多項周邊活動,包括「梅艷芳電影節」會在10月6日至25日期間,放映從梅艷芳生前的40齣電影作品中選出13齣,以及2齣後人所導的傳記電影。另外還有「梅艷芳座談會」,邀請資深演藝界及文化界代表人物,暢談與梅艷芳相處的故事,或用不同的角度分享梅艷芳的歌影作品,以及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也邀請了一眾表演者帶來精彩的舞蹈和Busking演出,向一代巨星致敬。

電影《梅艷芳》海報
為了紀念梅艷芳逝世20周年,歌迷會「芳心薈」在旺角舉辦了「傳承·永恆傳奇 #梅艷芳」多媒體紀念展覽。

「傳承·永恆傳奇 #梅艷芳」逝世紀念展覽

日期:10月1日至10月15日
時間:10:00—22:00
地點:旺角MOKO新世紀廣場MTR/F 中庭、L1長廊及L4 MOKO JOY

Photo:主辦單位提供、網上圖片

旅遊

台灣中秋要烤肉/漢堡包成為應節食物 日韓台的有趣中秋節習俗!

雖然過幾日才是中秋節,不過周圍也已開始有了節日的氣氛。商場、屋苑裝飾佈置,掛起花燈;各式各樣的月餅早就備好待相送;而因疫情停辦的大坑舞火龍活動也將要復辦。節日未至,不少人已經打算要在當日大玩燈謎、吃月餅,看月亮。對香港人來說,你會直覺在中秋節就是要做這些事,不過其實在許多亞洲地區,同樣的中秋節,卻有著不一樣的活動。

名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坑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期間舉辦的傳統活動。(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日本有趣的傳統習俗

日本的中秋節稱作「十五夜」,即農曆8月15日,是日本少數仍依照農曆日期來慶祝的節日之一。也因為日本人也會在這天賞月,所以亦有「月見節(お月見)」的說法。而這一天晚上的月亮則被叫做「中秋明月(中秋の名月)」。不過除了賞月外,日本人慶祝中秋的方式和香港並不相同。

以糰子比喻月亮 向月亮表達感謝及祈禱

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並沒有月餅,取而代之的是名為「月見糰子(月見団子)」的應節食物。相傳是日本自江戶時代以來,便以此糰子借代月亮,用來當作供奉月亮的祭品,祈求豐收。所以每年到了「十五夜」,日本人便會用15顆月見糰子,堆成塔狀向月亮表達秋收的感謝以及祈禱來年的豐收。

日本的中秋節稱作「十五夜」,即農曆8月15日,是日本少數仍依照農曆日期來慶祝的節日之一。(圖片來源:Twitter @ nari_infection)
日本並沒有月餅,取而代之的是名為「月見糰子(月見団子)」的應節食物。(圖片來源:Twitter @ ita_kyoudo_m)
日本會用15顆月見糰子,堆成塔狀向月亮表達秋收的感謝以及祈禱來年的豐收。(圖片來源:Twitter @ ita_kyoudo_m)

孩童變身月亮使者 悄悄收下每家祭品

至於這些供奉給月亮的祭品,如何成為應節食物,這就關乎另一個有趣的風俗習慣「月見小偷(お月見泥棒)」。這是日本多個地區都有的一個非常有趣,供小孩參與的習俗。據說節日當天,小孩可以拿著末端釘上釘子或鐵絲的長棍,偷偷拿走放在窗台前的祭品。小孩們被認為是來自月球的使者,而祭品被拿走也代表了月亮收下之意。如今,這個習俗依然被保留下來,改為近似於萬聖節討糖果的形式進行。

小孩們被認為是來自月球的使者,而祭品被拿走也代表了月亮收下之意。(圖片來源:Twitter @ onsentamagawa)

漢堡包也變成中秋傳統食物?

雖然日本「十五夜」並沒有公眾假期,不過日本人還是會前往神社慶祝。而每到這個時期,就能夠看見許多和月亮相關的期間限定食物。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日本的麥當勞會在這段時期,一定會推出限定的月見漢堡系列。自1991年起,日本麥當勞就固定會在中秋節的9月開始販售日本限定的「月見漢堡」。時至今日,夾著一顆煎蛋的漢堡也就成了日本中秋節的傳統食物。

日本各神社會舉行不同的慶祝、賞月活動。(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有趣的是,在日本網民創作中,月見漢堡也成了他們心中的中秋節標誌。(圖片來源:Twitter @ Express_papa)

台灣獨有的燒烤傳統 只因一則醬油廣告?

在台灣,其中秋節的習俗與香港相似,一樣是慶祝團圓,也一樣有月餅、有柚。不過有台灣朋友的大概都知道,台灣人過中秋有著一大傳統,那就是燒烤。而其中的原因有不少說法,而最主流的解釋大概就和日本「月見漢堡」相似。據說在1980年代,有兩家醬油廠相互競爭,大做廣告促銷烤肉醬油。「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一出,各大品牌也爭相推出燒烤用具和食材,帶起台灣燒烤風氣外,也漸漸讓台灣人有了在中秋節要燒烤的想法與習慣。

據說台灣中秋燒烤的傳統源於一則「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圖片來源:萬家香)

韓國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慶

與其他地方不同,中秋節是韓國國內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慶,又叫「秋夕(추석)」。傳統稱為「한가위」,意思是農曆8月的滿月,有最美的秋月的意思。節慶期間,韓國會有三天的連假,而在假期的前一晚,大概全國的交通就會開始堵塞。國民紛紛返鄉,準備節日的慶祝。

韓國的中秋會有三天連假,國民紛紛返鄉,準備節日的祭祀和慶祝。(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韓國的中秋傳統食物不是月餅、柚,也不是糰子或烤肉。而是吃一款名為「松片」的年糕,再配以韓國傳統食物,如煎餅、雜菜等。而與其他地方更不同的是,韓國「秋夕」不是慶團圓,也不是祭月亮,而是在中秋表達對祖先的感謝之意,進行掃墓和祭祀,隨後才慶祝豐收。

名為「松片」的年糕,是韓國中秋的應節食品。(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和其他地方不同,韓國的中秋節會進行掃墓和祭祀,隨後才慶祝豐收。(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另外在中秋當天,韓國人還會有摔跤、射箭等慶祝節目,還會跳一種名為「羌羌水越來(강강수월래)」的民俗歌舞。歌舞在2009年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說是朝鮮名將李舜臣當年在任辰之亂時期為了迷惑敵軍,曾讓南海地區的婦女扮成男裝,在位於韓國全羅南道的一處山(옥매산)上偽裝成埋伏的士兵,以此迷惑嚇退敵軍。戰術奏效後,這些婦女們便手牽手唱起歌謠紀念此事。而後來這歌舞也逐漸演變成用於節慶的民俗歌舞。特別是在中秋,女性會身著韓服,牽手成圓,一邊唱起「羌羌水越來」的歌謠,一邊跳著「圓舞」。而歌詞內容也因情景變為「祝福」、「豐收」、「祈願」等主題。

女性身著韓服,牽手成圓。一邊跳「圓舞」,一邊將歌詞內容變為「祝福」、「豐收」、「祈願」等主題。(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藝文創意, 藝文創意 - 其他

月球上的美術館!3萬名藝術家作品 計劃送上月球保存

傳說中嫦娥偷吃仙藥後飛上月亮,從此跟丈夫后羿天地分隔,與玉兔同住在月宮之中。但你又有否想過,在現實中,原來藝術品也可以被送上月球,在宇宙間作永久保存!

加拿大物理學家、作家兼藝術收藏家Samuel Peralta,近月開啟了《月球法典》(Lunar Codex)計劃,打算將來自世界各地、超過3萬件藝術品,在往後的18個月分批送上月球,構建一個月球上的美術館。

加拿大物理學家、作家兼藝術收藏家Samuel Peralta。

月球上首批人類藝術品

Samuel Peralta不是首位想將藝術品送往月球的人。早於1969年11月,阿波羅12號升空,美國太空人第二次登月。於返航期間,當時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刊登了以下消息——「一張名為「月球博物館」 (Moon Museum) 的陶瓷晶片,已被悄悄留在月球上。」雕塑家Forrest Myers 聲稱自己在1.9X1.3cm的小型晶片上,以雷射雕刻了Andy Warhol、Robert Rauschenberg、David Novros等6位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並把它貼在登月艙「無畏號」 (Intrepid)的腳架上。最終,晶片隨著登月艙一同留在月球表面,而6位藝術家的作品,亦正式保存在月球之上。

「月球博物館」 (Moon Museum) 陶瓷晶片想像圖。(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作品總數可達10萬件

至於這次的《月球法典》計劃,源自Samuel Peralta希望把自己撰寫的科幻小說作品送往月球的想法。而於疫情期間,畫廊、博物館等空間需要封閉,藝術家們因而失去了展示作品的空間,於是他想到把其他人的藝術作品也納入登月行列之中,希望透過計劃在黑暗時期中傳播希望,將藝術注入月球。他目前蒐集了來自157個國家、逾3萬名藝術家的作品,涵蓋了攝影、畫作、雕塑、書籍、電影和音樂等,估計總數可達10萬件。

納米膠片磁碟上的科幻小說——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基地系列。

存放在4個時間膠囊之中

《月球法典》的作品,經數碼化處理後,將被雕刻在納米膠片(NanoFiche)之中,再存放在4個時間膠囊之中。納米膠片輕身、耐用,且能在極端環境中保存數據長達上萬年 ,在8.5X11寸的面積上,能刻出150,000頁的文本。作品圖象解析度高,只要放在顯微鏡下,就能清晰閱讀。膠囊將放置在防護盒裡,並透過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商業月球負載服務」(CLPS),分批送上月球。

納米膠片上的作品圖象,在顯微鏡下能夠清晰欣賞。
藝術作品被雕刻在只有一豪子大小的納米膠片上。

被雕刻在納米膠片上的藝術作品。

收錄烏克蘭藝術家作品

在計劃眾多的藝術家作品之中,最年輕的是年僅11歲、來自加拿大的年輕女詩人Mazzy Sleep;而烏克蘭藝術家Olesya Dzhurayeva,在俄烏戰爭後便逃離了基輔。她以烏克蘭黑土創作的版畫作品、故事也會被送上月球,並於宇宙中保存。

Olesya Dzhurayeva以烏克蘭黑土創作的版畫作品。(圖片來源:IG@olesyadzhurayeva)

Olesya Dzhurayeva的作品。(圖片來源:IG@olesyadzhurayeva)

美國畫家Heather Brunetti的畫作“Pearl” (2020),也會被送上月球。(圖片來源:33 Contemporary Gallery)

Text:Onyx
Photo:Lunar Codex、IG@samuelperalta_story

18區, 懷舊, 本地遊蹤

逾65年歷史尖沙咀天星小輪碼頭 擬拆除重建

近年滿載港人回憶的地標和建築,逐一殞落。屬香港地標之一、位於海運大廈的尖沙咀天星小輪碼頭逾65年歷史,在1950年代重建,與鄰近的尖沙咀鐘樓同樣是百年古蹟。日前天星小輪向海濱事務委員會提交改建計劃,包括拆除現有的尖沙咀天星碼頭,碼頭已超過其設計壽命,建議將現有碼頭拆除,並全面重建!

天星小輪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渡海小輪公司,成立於1898年,至今經已125年歷史。對於香港的意義,或許並非單純是一種海上的公共交通工具,也見證了香港過百年來的多變的發展,服役中的船隊由10艘雙層船組成,其均在香港製造。 而天星小輪更是旅客遊覽維多利亞港首選的途徑,2009年更被國家地理旅遊雜誌列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之一,並獲美國旅遊作家協會(Society of American Travel Writers)評選為「全球十大最精彩渡輪遊」之首。

1920年尖沙咀天星碼頭
1927年尖沙咀天星碼頭前的人力車。

尖沙咀中環碼頭 同步重建

早於50年代,香港人口急升,為了應付持續上升的乘客量,天星小輪在1950年重建港九兩地的天星碼頭,為了讓乘客較易適應以及減低建築成本和時間,尖沙咀碼頭、中環碼頭兩個碼頭建築均採用相同兩層設計,外型簡約,由當時工務司署總建築師鄔勵德以及助理建築師陳洪業負責設計。

由1950年代重建,當年工務局設計的第三代天星碼頭,罕有地採用摩登流線風格,如圓角、圓窗、大量玻璃窗或橫向建築布局。
50 年代常用於建築物裝飾的生鐵窗花, 在碼頭仍可清楚見到,值得靜心駐足觀賞。
在尖沙咀碼頭上層下船後,大家都急急腳離開,沒好好留意這排極具現代主義色彩的柱廊。在離開海面之後,踏進陸地之前,這條走廊正好作為 轉變環境前的最佳緩衝。 

第三代碼頭 摩登流線建築風格

第三代碼頭採用摩登流線(Streamline Moderne)的建築風格,罕有地採用摩登流線風格,如圓角、圓窗、大量玻璃窗或橫向建築布局。並特意將上層和下層的出入人流分隔,避免混亂。中環第三代天星碼頭在 2006 年因中環填海工程拆卸,現時餘下尖沙咀一邊讓大家緬懷昔日的情懷,但或許這景像也將不復見。 

從地下中央大堂拾級而上,就會見到二樓這列大玻璃窗,恰好擔當採光功能之餘,也讓乘客在步入候船大堂前, 回顧一下碼頭外的光景。

創造登船的期盼

我們平日乘船時,從中央大堂拾級而上,便會見到一大片玻璃窗,這除了體現現代主義風格的實用性採光功能外,可跟大眾有交流和聯繫,玻璃窗讓碼頭內外聯繫起來;至於候船大堂即碼頭的盡頭,也配上大量玻璃窗,讓乘客在候船期間,透過窗戶跟大海相連, 創造出一份登船的期盼,同時也減少等船的焦躁,大大提升乘船的體驗,這就是設計的精妙之處!

二樓的候船大堂呈弧形,配上大量大型玻璃窗,將 維港的海景盡收眼底,同時讓乘客在望海之餘,創造 一份登船的期盼,提升乘船體驗。

當時的天星小輪,有頭等和二等船票之分,相信大家對尖沙咀天星碼頭並不陌生,往上層乘船時必須要經過碼頭內長長的樓梯往碼頭上層,昔日戰前,上層視為頭等艙,是衣冠整齊、打好領帶的 洋人才可以進入。平民和「咕喱」等人就到下層「三等層」坐船。1957 年第三代碼頭建成前,所有天星小輪的下層,均沒有安裝跳板,三等層乘客就直接從船邊跳上碼頭登岸,就如現時的公眾碼頭。而新碼頭落成,這種上落客概念,頓時來個大改變——上層和下層人流以獨立通道分開,確保暢通;為求統一、對等,下層乘客登岸/登船都跟上層一樣用上跳板。如此一來,當時服役六艘的小輪,都要在下層加裝跳板,迎接新碼頭。 

幸運的話,有機會在上層遇上「三代同堂」的小星星座椅 : ‧在尖沙咀碼頭上層下船後,大家都急急腳離開, 左起順序第一、二、三代。
昔日小輪下層沒有跳板,乘客上船或登岸都是從碼頭樓梯級一躍而去,及至 1957 年第三代天星碼頭建成後,因加設可隨潮汐漲退的電動升降台(由蘇格蘭老字號、成立 於 1866 年的 John M.Henderson & Co. Ltd 設計),而令小輪下層都同樣裝上跳 板,是二戰後政府對市民生活待遇平等的一個重要的象徵。
現時服役的「夜星」屬第二代,建於 1963 年。近年塗上「亞洲國際都會主題」。第一代的元祖「夜星」曾經在香港保衛戰九龍大撤退的行動 中,肩負起乘載民眾避退港島的重任。日佔時期則被日軍強佔,重光後被發現擱淺在油 麻地避風塘,打撈重修後繼續服役至 1958 年,退役後被轉售及改裝成運貨駁船。

尖沙咀碼頭 已超出設計壽命

現在的尖沙咀天星碼頭落成啟用,至今亦已有65年歷史。隨著近年設施老化,天星小輪日前向海濱事務委員會提交最新文件指,碼頭已超過其設計壽命,建議將現有碼頭拆除,並全面重建。

天星小輪日前向海濱事務委員會提交最新文件指,建議將現有碼頭拆除,並全面重建。(左圖為尖沙咀天星碼頭)

倡2樓加建平台 向文化中心方向延伸

據設計圖顯示,將碼頭重建成三層高建築。擬建的新碼頭採用落地玻璃設計,地下及一樓為上下層甲板,作乘客登船之用,將新增扶手電梯方便上落;至於碼頭二樓則擬建觀景台,並劃分為市集、餐飲區兩個部分。同時,碼頭二樓將擴建露天平台,上面將設有商業街,並延伸至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上蓋,另新建行人天橋接駁至香港文化中心。

Text:Twinkie
Photo:香港老美
Source:香港老美

攝影, 藝文創意

俄羅斯藝術家Leonid Tishkov  帶著私家月亮遊世界

每逢中秋,月亮都會顯得格外皎潔明亮,令人著迷。俄羅斯藝術家Leonid Tishkov也跟大部分人一樣,鍾情於月亮,更以《Private Moon》(私家月亮)為主題進行行為藝術創作。他想像一名男子遇見了月亮後,決定和月亮相親相愛、永遠在一起的故事。

House for Private Moon. Meinong. Kaohsiung, 2012.

自2003年起,Leonid Tishkov開始帶著專屬的月亮藝術裝置環遊世界各地,並以拍照的方式,把他和月亮到在世界各地到此一遊、照耀著夜幕的片刻記錄下來,每一張照片都充滿了浪漫詩意,故他又稱作品為「視覺詩」。藝術家跟月亮的足跡,遍布俄羅斯、美國、紐西蘭、北極、日本、法國、意大利及美國等地,在作品中,他們會搭乘小船穿越河流,在空無一人的屋頂上休息。而自從有了月亮的陪伴後,他也不再害怕孤單。

Private Moon in New Zealand near Rangitoto, 2010.
Private Moon. 2003.

Journey of Private Moon in Paris, 2010.
Private Moon in the Urals. 2015.

Journey of Private Moon in Kaohsiung, 2012.
Journey of Private Moon in the Arctic, 2010.

除了此系列的作品,Leonid Tishkov還創作過《Ladder to the Moon》(通往月亮的階梯)、《The Way to the Moon》(前往月亮之路)等跟月亮有關的藝術作品,足見他對月亮的熱愛。

《The Way to the Moon》
《Ladder to the Moon》

Text:Onyx
Photo:LeonidTishkov.com

熱話

港鐵列車再現塗鴉 那些曾在香港引起熱議的塗鴉作品

昨天,網上流傳多張港鐵車廂被塗鴉的相片,相片中所見是一架將軍澳線的列車,其第二、三卡的車廂外有一大幅塗鴉,也因此吸引不少人駐足圍觀。對此,有不少網民也覺得十分新奇,更認為塗鴉比所謂的「藝術列車」好看。只是後來,港鐵在發現後決定把列車送回將軍澳車廠調查,同時就事件報警跟進;也呼籲公眾要愛惜鐵路設施,不要以身試法。

提到塗鴉文化或是在香港的塗鴉,可能在許多人流少、隱蔽的地方,如天台後巷,都能看到不同塗鴉愛好者的作品,不過卻也鮮少能有機會能在如此毫無遮攔的地方看到。然而每當有塗鴉出現在如此矚目的地方,又或引來社會熱議時,當局也很快便會對其進行清理。事實上,香港過往被清理掉的塗鴉作品有很多,其中有包括在港鐵上的塗鴉,更有出自知名國際藝術家的多幅創作。

昨日,網上流傳多張港鐵將軍澳線列車被塗鴉的相片。
昨日,網上流傳多張港鐵將軍澳線列車被塗鴉的相片。

外籍情侶潛入車廠引熱議

2016年,有一對專門從事塗鴉創作的外籍情侶潛入九龍灣車廠與柴灣車廠,並對廠內的列車車身作噴漆塗鴉,還自行拍下整個過程,在網絡上公開。影片中,兩人用鐵鉗剪開鐵絲網,翻過圍牆進入車廠。隨後在停靠於路軌上的列車車身噴上「CRIME TIME」的紅字與一個指向4點的鬧鐘;也在不同的列車上噴上不同的英文字。最後再到港鐵站月台,捕捉塗鴉後的列車運行的時刻。

2016年,一對外籍情侶潛入九龍灣車廠與柴灣車廠,並對廠內的列車車身作噴漆塗鴉。

在不同的列車上噴上不同的英文字。
最後於港鐵站月台,捕捉塗鴉後的列車運行的時刻。

出自著名藝術家的塗鴉作品

除了列車車身,許多國外的藝術家都在香港留下過各式各樣的塗鴉。就像著名的法國鬼才藝術家「Space Invaders」就曾在香港的街頭留下過幾十件塗鴉作品,其中有充滿趣味的「食鬼」系列;也有特意為香港創作,對李小龍致敬的《香港第58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在不到一個月內都被迅速剷走,諷刺的是《香港第58號》的複製品在拍賣會上以196萬元的高價拍出,而在香港街道上的真品卻無法留住。

法國鬼才藝術家「Space Invaders」,其充滿趣味的「食鬼」系列塗鴉卻在2星期後被移除。
《香港第58號》的複製品在拍賣會上以196萬元的高價拍出,而在香港街道上的真品卻無法留住。

同樣留不住的還有俄羅斯街頭藝術家Vladimir Boldyrev的「貓咪塗鴉」,藝術家早前在汀九橋橋躉所塗鴉的「汀九貓」僅「存活」了13天,就被負責管理該路段的公司抹去,此舉也令藝術家感到失望。多年來,被抹去的作品實在太多,難得有機會見到港鐵這般新奇的塗鴉時,便要好好拍下這充滿朝氣、新鮮的景色,畢竟轉眼,可能就要回歸沉悶的日常。

俄羅斯街頭藝術家Vladimir Boldyrev曾在香港留下不同的「貓咪塗鴉」。
早前在汀九橋橋躉所塗鴉的「汀九貓」僅「存活」了13天。

Photo:香港鐵路動態追蹤組 HKRG、The Burn Graffiti-Subway & Street Art、IG @ invaderwashere、3230_one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