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作者: editorial

生活美學

香港人開發的元宇宙平台 Meta12啟動 香港藝術節 / 長洲戲院活化項目進駐元宇宙!


元宇宙概念不只是虛擬世界,而是虛實相融,也是我們的未來。特別在經歷疫情後把整個虛擬世界推進更快,現在我們在家可以和同事開會,在家可以上學,在家可以看演唱會。但元宇宙世界有你想要找的東西嗎?要貼近香港人需要,在由香港人所創建的元宇宙—Meta 12的龐大世界裡,或可探索不同可能性,今日Meta 12於灣仔舉行啟動禮,與不同藝術、文化項目合作,其中香港碩果僅存的戰前戲院之一、1931年落成的長洲戲院,現正進行活化工程,並會於Meta 12元宇宙再現!

元宇宙平台 Meta 12 今日舉行啟動禮。
本地首隊元宇宙女子組合SPRIAL:Suzie(左)、Wendy(右)於活動演唱。

三級歷史建築長洲戲院活化

長洲戲院項目執行董事鄭俊威(Eric、右)今日出席Meta12啟動禮。

長洲戲院早於1931年落成,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物,近年正進行活化工程,並會於Meta 12元宇宙重新展現。活化後的長洲戲院,將會舉行不同類型的節目,包括演唱會、飄色體驗、文化導賞團,以及提供與電影相關的長洲文化體驗。

以科技和歷史文化結合,可讓大家認識更多本土文化。今日長洲戲院項目執行董事鄭俊威(Eric)出席活動,表示元宇宙將現實與虛擬結合,發展空間很大,而長洲戲院活化工程便是其一:「長洲戲院活化項目將於四月中開放,之後也會舉辦考古遊學導賞團,更會有延伸教學,邀請教授設計考古遊學課程,目標可以讓小學至初中的學生在Meta 12體驗。」寓遊戲於學習的體驗,相信會十分有趣:「項目還會設計AR遊戲,可以玩勻長洲,在Meta12做任務,類似韓國綜藝遊戲Running Man!」

而長洲戲院項目,主題包括長洲主題樂園及電影體驗館,大家可在戲院親身體驗電影文化,Eric指:「不只是展覽,也讓大家可經歷其中,感受當年電影的拍攝情況。」而電影體驗館也會播放不同電影作品:「我們會支持新晉導演作品,可以是微電影、短片,給大家一個觀賞空間。」將長洲戲院活化並重新展現,支持香港電影,也是支持我們重要的歷史文化。

長洲戲院與Meta 12聯手打造長洲文化主題樂園。
重現長洲的傳統搶包山文化。
長洲主題樂園

Meta12教育中心 線上導師授課

Meta 12將開設不同課程,利用不同場景進行體驗式教學,讓學習變得更有趣味。

隨著科技資訊的發展,互聯網從Web 2.0進入Web 3.0,連接虛擬與現實的元宇宙,就為「線上教學」帶來了新的想像,迎接未來,大家可以在元宇宙中學習,於Meta12中的教育中心MetaEd Academy,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

很多時我們未必真正明白什麼是Metaverse?大家可以在Meta12教育中心學習,有關元宇宙課程掌握有關的新知識。還有不同類型的教學課程,而且這兒並沒有固定的上課時間,可以按照自己的作息、心情來選擇上課時間和課堂長度。不是別人決定你,你可以自己在元宇宙開拓新歷程。

當然,學校依然會提供導師親自授課的時段,讓你在Meta 12中和導師互動,請教課業上的問題。不喜歡孤零零上課的你,學校當然也設有論壇、討論區,讓你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學習;更會定時請來權威的講師舉辦講座,同學們可以一起聚首演講廳,深入研討相關議題。

元宇宙藝術劇院 播放香港藝術節線上節目

除了學習,視覺娛樂也十分重要。香港藝術節早前率先進駐Meta 12,夥拍國際知名的本地建築設計公司MCG及元 宇宙工作室X Social Group, 聯手打造香港首個元宇宙藝術劇院。現時元宇宙藝術劇院內,無間斷地播放 一系列香港藝術節的精選節目,元宇宙藝術劇院現已率先播放3套藝術節線上節目,包括《混序維度》、《像她們這樣的女子》—舞蹈歌劇《兩生花》創作紀錄及音樂劇《日尚未新》。 讓一眾藝術愛好者,可以隨時安在家中也可參與藝術界的盛事!

音樂劇《日尚未新》

中國三省鐵路體驗

在元宇宙也可乘搭鐵路旅遊,Meta 12將會推出國內三個省份:廣東省、湖南省及海南省的虛擬車站項目,共同打造元宇宙鐵路旅遊體驗。虛擬的廣州南站已登陸 Meta 12,於廣州南站的實體車站內更會興建一所體驗館,讓候車中的乘客體驗元宇宙的樂趣,大家只要達成任務,即可獲贈實體禮物或優惠!

Text:Twinkie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夠Green

夠Green|環保不浪費!二手玩具回收行動

家長常會為子女添購新玩具,久而久之家中的玩具便堆積如山。與其把舊玩具擺放在家中封塵,倒不如把它們拿去回收,看看能否為玩具們尋找新主人!

位於九龍灣常怡道的「綠在觀塘」,最近就舉辦了為期3個半月的「Our toy’s story」二手玩具收集活動,收集八成以上新淨、適合3歲以上兒童玩樂、完整及可正常使用的玩具。部分收集到的玩具將於4月1及2日舉行的「『惜』玩先識玩救地球」活動中派發出去,讓其他小朋友受惠。

主辦單位希望能優先收集桌上遊戲、教學及益智遊戲及電子玩具,但僅限接收全新或配件齊全,並以完整原包裝盛載的桌上遊戲、拼圖、積木類玩具,以及附有電池並能正常運作的電子玩具。此外,贈品、紀念品、散件玩具、配件不齊全的玩具、體積大於50cm x 40cm x 40cm的大型玩具 ,以及帶有危險性、色情、衛生考慮的玩具(如武器、彈珠、鬼口水、毛公仔),則恕不接受,大家回收前僅記留意!

「Our toy’s story」二手玩具收集
收集期:由即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
收集地點:「綠在觀塘」九龍灣常怡道27號
回收種類:適合3歲以上兒童之玩具(包括桌上遊戲、教學及益智遊戲、電子玩具優先)
詳情:FB@ktcgs

Text:Onyx
Photo:網絡圖片

專訪, 藝文創意

香港動畫家江記出版最新漫畫 震撼的視覺享受與對科技發展的反思

對有留意香港動畫的人來說,江記(江康泉)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特別在近年,江記製作的港產動畫《離騷幻覺》,更是香港動畫界的一件大事。動畫故事發生在一個架空的戰國歷史上,有別於戰國,這裡的科技相當先進,甚至可以利用科技實現永生。所以故事中的「秦王」滅六國後,就將永生之法和系統普及全國,建立一個不老不死的秦國。然而國人永生的代價就是必須連接永生系統,接受國家的監視。

香港動畫家江記(江康泉)為《離騷幻覺》出版最新漫畫。

在這樣的背景下,傳說只有極少數祭司因為沒有跟隨永生系統升級,可以避開秦始皇的追捕。這些祭司後來自稱為「導遊」,專門幫客人完成那些不可告人的「罪行」。投江自盡的屈原便是當時如同「Rock Star」般的偶像祭司,後來楚懷王不捨屈原的離去,決定以複製機械人取代屈原。機械人帶著屈原的記憶和能力,成了刺殺秦王的關鍵。

故事發生在一個架空的戰國舞台,科技先進,甚至可實現永生,平民永生的代價便是臣服於秦始皇。
傳說只有極少數祭司因為沒有跟隨永生系統升級,可以避開秦始皇的追捕。

這次,江記決定將螢幕上的故事以漫畫的形式重新表達,和動畫分享同樣的世界觀及人物設定,卻交代更多動畫中因為篇幅所限而沒能表法的情節。漫畫中,將會由多位角色的獨立故事短篇組成,透過每位角色的想法與經歷,串連出更飽滿豐富的、關於整個時代的故事。

漫畫中,將會由多位角色的獨立故事短篇組成。
漫畫中,將會由多位角色的獨立故事短篇組成。

作為自《離騷幻覺》2012年連載以來的首次結集出版,同時也是江記第一次自資出版。除了有近8成重新編繪沒有曝光過的新稿,也因為自資緣故,能夠做一些譬如全彩專色印刷等一般出版社不會使用的出版處理,讓讀者更能感受江記筆下迷人的世界。

其實早在2020年發表《離騷幻覺—序》之後,江記就決定要為《離騷幻覺》畫一本漫畫。「唯有這個過程,可以讓我跟角色一同呼吸,明白他們的愛恨情仇。」作為一個翻著實體書長大的漫畫迷,江記深愛書為載體所帶來的「重量」,那種揭頁帶來的神秘、刺激與樂趣,他也想跟讀者一起感受。

早在2020年發表《離騷幻覺—序》之後,江記就決定要為《離騷幻覺》畫一本漫畫。

不過和動畫創作不同,比起只坐在螢幕前「被動地聽」,漫畫需要觀眾「主動去讀」,所以創作時也需要另外花一點功夫。好在漫畫基本上就是一腳踢,過程容許更多「任性」的處理,讓江記可以大幅修改完成的畫面、情節,或嘗試更多的表達方式。

漫畫基本上就是一腳踢,不過也讓江記可以大幅修改完成的畫面、情節,或嘗試更多的表達方式。
漫畫基本上就是一腳踢,不過也讓江記可以大幅修改完成的畫面、情節,或嘗試更多的表達方式。

雖說獨立製作可以容許「任性」,但自資出版這次的全彩專色漫畫並不容易。最先要考慮的當然是資源的問題,不僅僅是金錢方面,工作時間上也要將大部分的時間讓給漫畫。再來就是出版過程,江記也要一手包辦編輯、製作、發行等事宜,都讓他頭痛不已。所以他也很感激整個籌備期間,身旁的人給予的各種幫助。

自資出版這次的全彩專色漫畫並不容易。

最終,200多頁的漫畫《離騷幻覺:宇宙旅行社》即將出版,掀開這本色彩大膽鮮明得令人著迷的漫畫,完全就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隨後就會發覺如同觀看動畫一般,深深被吸引住。當中不止因為那奇幻的彩色世界,更是因為故事那片科技發達的世界背後、依然無法被滿足的慾望所呈現出來的頹敗與空虛。透過畫面、重新編繪的故事、人物經歷,江記帶來了近來熱門議題「AI」盛行後的反思,若有一天,當人類連思考都要假手於人時,存在一詞的意義還剩下甚麼?

透過漫畫故事反思科技發展與人類的關係。

4月1日,江記將在西九音樂節與一眾音樂人合作,連續兩日舉行「M+ 現場電影《離騷幻聽》音樂會」,音樂類型橫跨中西電子及傳統,影像既有動畫亦有即場創作。另外4月14日起,「Kongkee: Warring States Cyberpunk」將會移師芝加哥Wrightwood 659博物館繼續展出,讓更多香港以外的觀眾認識《離騷幻覺》的世界。

「『離幻』世界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未講。」——江記。

《離騷幻覺:宇宙旅行社》

作者:江康泉
原價:HK$330
預購優惠:HK$299
尺寸:W210cm x H297cm
印刷:彩色
頁數:228
預購:紙本分格香港文學館

Photo:由作者提供

專訪, 展覽, 藝文創意

Art Basel 2023|本地動畫師張小踏 展出金馬獎入圍作——《極夜》插畫、動畫及雕塑

提起香港動畫,不知你會想起《麥嘜》的經典故事,還是近年備受關注的《離騷幻覺》、《信之卷》等作品?張小踏(Step),既是一名大學講師,也是一位本地動畫師。曾參與歌手林家謙 〈doodoodoo〉、Rubberband〈每道微小〉及岑寧兒〈無常家〉動畫MV製作的她,年前更憑動畫短片作品《極夜》入圍第58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雖然最終未能奪獎,但成功令香港動畫師取得更多關注!

最近,Step更踩入年度國際藝術盛事Art Basel Hong Kong,展出作品《極夜》的部分動畫片段,以及她專程為了是次藝術展而創作的《極夜》插畫和3D雕塑。她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香港動畫師,「也想觀眾在看畢短片後,能像動畫中的角色一樣,勇於面對自己的缺失。」

片中的少女角色,臉上少了塊肉。(圖片來源:《極夜》預告截圖)

人生不同階段的恐懼

《極夜》是Step於2019年時開始製作的動畫短片,片長14分鐘,講述了3個不同年紀的女性,各自面對恐懼的故事。片中的3名角色——女孩、少女和中女,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各人的身體都缺少了一塊肉,象徵了不同的恐懼。「我常在想,小女孩最害怕會失去家人,這屬於她內心的恐懼,於是女孩這角色就缺少了胸口;少女最在意自己的外貌和同儕間的目光,因此臉部就少了塊肉;中女缺少的是肩膀,因為當人到了3、40歲的階段,不單要照顧老人家、小孩,還可能要供樓,肩上有很多重擔。」Step坦言,片中的角色某程度上也是屬於她自己的投射,反映了過去、現在與未來,不同階段的自己。短片最終想表達大家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丟失一部分的自己,但仍要勇於面對,嘗試接納自己的不完整。

片中3名角色的身體都各自缺少了一塊肉,象徵了不同的恐懼。(圖片來源:《極夜》預告截圖)

手繪逾萬張畫稿  

別看動畫只有14分鐘,選擇用手繪形式完成作品的Step,便畫了逾一萬張畫稿,即一秒鐘的畫面便要畫12幅畫,工程浩大。Step透露,自己在設計角色上花了很多時間,「女孩算是最易畫的, 因胸口的破洞不太會影響她的動作,但繪畫少女時就需遷就角度,讓『爛臉』的她仍能表達出美感;亦因考慮到中女角色缺少了肩膀,其手部動作會變得奇怪,於是在服飾的設計上也要有更周詳的考慮,才能突顯出肩膀的特微。」為創作費盡心思,難怪她花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完成《極夜》的製作。

《極夜》加入了不少真實的香港場景,包括街市、茶餐廳、金魚街等等。(圖片來源:《極夜》預告截圖)
張小踏( Step )不僅是一名大學講師,也是一位動畫師。

「只要大家肯睇、肯支持香港動畫,已經足夠!」

《極夜》面世後取得很不俗的評價,不單入圍了2021年、第58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亦於去年奪得ifva特別表揚獎,作品躋身過各地大大小小、共數十個不同的影展。除了得到別人的認同,教Step最為開心的,是當她聽到別人介紹自己是「來自香港」的時候,「當別人都認為香港是一個沒有動畫的地方,但自己的作品可以去到外地讓人認識,當然覺得鼓舞!」

近年,本地動畫師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他們的作品各有不同風格,令香港動畫界得以百花齊放。對此,Step直言香港的動畫師,一直以來默默耕耘,故希望大眾也能夠多多支持他們,「最理想當然是入場支持放映,但即使只是在YouTube多按幾次Like(讚),只要大家肯睇、肯支持香港動畫,已經足夠!」

Step繪畫的炭筆畫,紙張質地跟筆觸都帶點粗糙,恍似象徵了人生中往往存在著許多不完整的事。
Step根據短片中不同階段的角色繪畫了3幅插畫。(圖片來源:FB@stepillustration)

Art Basel展出《極夜》插畫和3D雕塑

這次Step於Art Basel Hong Kong內的典亞藝博展亭,便展出了《極夜》插畫、動畫及雕塑等作品。場內設置了3個並排的屏幕,分別播放《極夜》中女孩、少女和中女各自面對著恐懼的片段,每個片段約長一分鐘。Step表示,第一次看到展示時覺得很感動,「之前都是從頭到尾、按劇情發展觀看,但現在可以同時看到3個階段的角色的故事,又帶來了不一樣的感覺。」

此外,Step還特地為是次展覽創作了一些《極夜》的新作,包括她根據短片中不同階段的女生而繪畫,再以多層畫紙堆疊而成的3幅插畫,主題都是跟接納自己有關。而場內還展出了一幅炭筆畫,及她將動畫短片的角色立體化,創作出來的3D雕塑。

展亭內設有3個屏幕,分別會播放《極夜》中女孩、少女和中女各自面對著恐懼的片段。(圖片來源:FB@stepillustration)
場內展出的數個3D雕塑,將動畫中平面的角色立體化。

喚起大家對「另一個世界」的想像

除了Step的作品,典亞藝博還跟7間藝廊合作,以「馳遊異界」為主題,於展亭展出了一系列的古董和藝術品,希望喚起大家對「另一個世界」的想像。

7間藝廊包括潔思園畫廊、恆藝館、研木得益、Maria Kia國藝術、Rossi & Rossi 、滙寶閣及夢工房。
展亭亦展出了一些以Midjourney A.I.人工智能軟件創作的古董圖像,希望讓觀眾得以瞥見另一個世界。

部分重點展品:

林黃禾軒(1992年生) Self-Compassion 2020-2021年
洪健(1967年生) 武康路 II 2023年
唐  銅淨瓶 7-10世紀

典亞藝博展亭(Fine Art Asia Pavilion)之「馳遊異界」
日期: 3月23至25日(公眾開放)
地點:Art Basel Hong Kong 3E18號展位

Text:Onyx
Photo:O.T.、IG@mindyourstepc、FB@stepillustration、由主辦單位提供、《極夜》預告截圖

展覽, 藝文創意

Art Central 2023|三月藝術盛事回歸會展 入場必看矚目藝術作品

作為香港的藝術盛事,第八屆Art Central將在明天起(3月22日至25日)回到灣仔會展,與Art Basel一同舉行。以孕育新一代當代藝術為宗旨的Art Central,每年都會展出世界各地新晉藝術家的作品,發掘知名畫廊的新晉菁英。今年,Art Centra也邀請了72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藝廊,集合新晉藝術家、知名藝術大師,共超過300位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設計,帶來一個多元的藝術盛宴。

第八屆 Art Central 將於灣仔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由3月22日至25日。

展覽入口:長達18米LED裝置,山水構圖呈現鬧市煙火

走進Art Central,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位於入口處長達18米的大型LED裝置《極夜花火》,由中國藝術家楊泳梁所創作。作品中一副看似煩囂的城市燈光背後,是傳統山水畫的輪廓。漫天的星河與鬧市的煙火竟奇蹟般地共存於同一個畫面中,那是現實中永遠無法看到的美麗的夜。星與燈都璀璨的作品中,是都市與環境相容的反思。

楊泳梁:極夜花火
漫天的星河與鬧市的煙火竟奇蹟般地共存於同一個畫面中。

會場中央矚目打卡藝術裝置

會場中央的懸掛裝置《聚合—空間2023》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展品之一。作品是由韓國藝術家朴善基為這次Art Central特別製作的大型裝置作品,將無數黑色的焦炭懸置於空中,佈置出一處奇幻的三維空間。懸掛的焦炭看似雜亂無章,但細看之下,無論從哪個角度欣賞,都能從中找出舒服的幾何角度。而這個三維空間中還藏有一個小型迷宮,讓觀眾能夠走進藝術創作,漫步於其中。

朴善基:聚合—空間2023
韓國藝術家朴善基為這次Art Central特別製作大型裝置作品《聚合—空間2023》。
三維空間中還藏有一個小型迷宮,讓觀眾能夠走進藝術創作,漫步於其中。

同為懸掛於會場中的創作,由南非約翰內斯堡的藝術家Bev Butkow就在會場的另一邊掛起了四幅大型的編織物。藝術家以廉價的材料編織出形態各異的創作品,如同幾張剛被打撈上岸的漁網,地面仍留有打撈時的水紋。抽象的花紋圖案背後,其實是關於資本、勞動等議題的討論。

Bev Butkow:反思的連結

印尼藝術家創作未來視角窺探當下

印尼藝術家Dedy Sufriadi 及 Taufik Ermas的合作項目《Future Myth》將作品的時間線定在遙遠的未來,透過「未來」的視角審視我們今日的時間。將現今所發生的事情切斷為一段段「歷史片段」,模擬未來人們所記得的「歷史」。從而反思如今科技發達、訊息傳遞迅速的當下,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或理解媒體帶來的訊息。

印尼藝術家Dedy Sufriadi 及 Taufik Ermas的作品以未來視角審視今天的社會。
作品將現今所發生的事情切斷為一段段「歷史片段」,模擬未來人們所記得的「歷史」。

日本流行街頭藝術家首次亮相作品獨家展出

日本流行街頭藝術家Yoshi47擅長繪出幽默搞怪的怪物角色,而這次他卻將街頭藝術帶到衝浪板上。Yoshi47的最新作品「Modern Twin Fish」就嘗試為衝浪板附上「幽默的怪物」,作品首次亮相,並在Art Central獨家展出。Yoshi47笑說,這將會是一塊超高性能的衝浪板,會帶來無與倫比的速度與激情。

日本流行街頭藝術家Yoshi47擅長繪出幽默搞怪的怪物角色。
Yoshi47的最新作品「Modern Twin Fish」衝浪板,首次亮相,並在Art Central獨家展出。

台灣藝術家藉「動物x人類」陶藝品,反思人類生存關係

來自台灣的陶藝藝術家賴逸倫的「馬戲團」系列創作,將人類和動物融合到一件陶藝作品中,以動物的行為規則、集體活動、生活模式來思考人類的社會議題。在「物化」議題的討論中,反思不一樣的人類生存關係與意義。

台灣陶藝藝術家賴逸倫,將人類和動物融合到一件陶藝作品中。

香港藝術家搜羅香港美食,以假亂真

展場的某處,飄來美食的香氣。香港藝術家鄧梓俊(Steven Tang)用畫筆為大家烹飪香港的街頭美食與各種熟悉的菜餚。如果不是作品被裱於畫框中,還以為這些燒賣腸粉、炒米粉、焗豬排飯,以及魚香茄子煲是能馬上品嚐的港式風味。展位展出Steven 16幅精心搜羅的香港美食,以假亂真,帶大家細細體驗香港飲食文化。

香港藝術家鄧梓俊(Steven Tang)用畫筆為大家烹飪香港的街頭美食與各種熟悉的菜餚。

近距離欣賞本土新晉畫家「工匠」般的畫技

漫步於展場,有一處的畫框看去如同窗外的景色。這便是本土新晉藝術家風漸「工匠」般的作畫風格。遠看這寫實的畫風,就像午後悠閒地看向窗外的景色。近距離欣賞巨大畫布上每一片小小的樹葉、每一塊牆上的紅磚,不同的光暗、色澤、結構,更會被他那精雕細琢的畫技所震撼。

風漸:下晝
近距離欣賞風漸在畫布上一筆一畫的「工匠」風格。

更多展品:

Art Central

日期:3月22日至25日
時間:下午2點至8點(22日),中午12點至8點(23-24日),上午11點至6點(25日)
地點: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3樓FG
票價:LINK

PHOTO:Vincent、部分由主辦單位提供

展覽, 藝文創意, 藝術

Art Basel 2023|香港巴塞爾藝術展2023 令人注目的重點藝術作品

今年3月香港藝術月的重頭戲,藝術界盛事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回歸灣仔會展!由3月23日至25日舉行,也是首個在防疫措拖解除下的首次大型藝術展覽,令人期待。而這次展會亦首度延伸「藝聚空間」(Encounters)展區到展會場外,由即日起至4月2日期間於金鐘太古廣場展出全球首次亮相的10米高埃及法老像《重力》,至於在會展的主要展區中,就讓我們率先看看重點介紹,Art Basel會展場內展出、值得注目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

首度延伸至展場外:10米高埃及法老像

由美國洛杉磯知名概念藝術家安沃‧艾力克 (Awol Erizku) 創作的《重力》為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藝聚空間」展出的 14 件大型藝術裝置内其中一件作品。《重力》以被譽為全知全能及智慧的象徵圖坦卡蒙國王為藍本,其影響力從古至今均無容置疑,同時雕塑總達十米高,外形相當震撼,大家經過時不妨與它打個卡!

十米高的雕塑《重力》以圖坦卡蒙國王為藍本,被譽為全知全能及智慧的象徵,其影響力從古至今均無容置疑。玩味十足的作品透過古代的人和事,探索永恆和存在的意念,將深深吸引參觀者駐足細看。

於太古廣場展出全球首次亮相的法老像《重力》。

今年Art Basel是自2019年後最大型的一次展覽,共匯聚來自32個國家及地區、共177間本地及國際頂尖藝廊參與,一如過往,展區共分為「藝廊薈萃」、「亞洲視野」、「藝術探新」、「光映現場」及「策展角落」五大區域。讓藝術迷欣賞琳琅滿目的藝術品。留意門票須預先上網購買,不設即場實體售票。

Art Basel現場展品:
楊沛鏗《屋簷下的擁抱先生》
疫情中被封城的群體經歷

香港藝術家楊沛鏗的藝術作品《屋簷下的擁抱先生》(Mr. Cuddles Under the Eave),楊沛鏗以植物來擁抱人類進程,以及彼此關係間微妙又直觀的聯繫。《屋簷下的擁抱先生們》由13棵懸掛的發財樹組成。彷如凝固在半空的片刻,喚起了人們在全球疫情中被封城的群體經歷;被困於靜止的時刻之中。這件作品提出在被隔離和惴惴不安之中人與人的互相依賴,展現出一種集體的緊張和無力感,也象徵了團結和韌力。

楊沛鏗 《屋簷下的擁抱先生們》

韓國藝術家金泓錫《沉默的孤獨》

由韓國藝術家金泓錫(Gimhongso)創作的《沉默的孤獨》(Solitude of Silences),以 樹脂、泡沫橡膠、衣服、布料、膠袋,打造出七個頭戴動物面罩的人形人物,這些「表演者」就如他們旁邊標示的描述般,其實是有著不同外型性格的人體模特兒,他們象徵了現代社會不同年齡和職業的人。似俏皮幽默的人物似乎有著隱藏的目的,講述了我們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法。

金泓錫 《沉默的孤獨》

香港藝術家林嵐(Jaffa Lam):《推車派對》

香港藝術家林嵐以具合作性及社會性的創作而聞名,以香港的歷史結構創作出一件全新的場域特定作品。藝術裝置《推車派對》(Trolley Party)以這個城市丟棄的廢料製作,由14米的拼布和六個手推車座位組成。在與香港紡織業傳統業者緊密合作的過程中,喚起了林嵐對勞工及消費主義的思考。通過轉化回收材料的本質,她創造令觀眾可以聚集的庇護所。

香港藝術家林嵐(Jaffa Lam)的裝置作品《推車派對》(Trolley Party) 。(Photo:Courtesy of Axel Vervoordt Gallery)

烏克蘭藝術家 以大理石雕塑關注戰爭

由烏克蘭藝術家Stanislava Pinchuk創作的《The Wine Dark Sea》,是她作為墳墓製造學徒經驗的延伸。裝置由76塊大理石雕塑組成,體現一種劇場構作,以紀念2016年在澳洲發生的瑙魯文件洩漏事件。藝術家將文件中與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相似的字句配對,然後將這些字句雕刻在大理石上。這個裝置也有著一種普遍性,因為它關注了戰爭對身體帶來的殘害,以及那些因為無處不在的鬥爭而流離失所,需要庇護的人們。

內蒙古藝術家:《噴泉:夜晚花園》

內蒙古藝術家娜布其《噴泉:夜晚花園》,以不鏽鋼、PVC布、防塵網、LED燈製作的噴水裝置,暗示了形式和功能隨著時間推移的培增和轉變。

《噴泉:夜晚花園》

David Altmejd《向量》

David Altmejd創作的《向量》(The Vector)是一個頭頂長著野兔耳朵,以瑜珈姿勢屈膝而坐的人物造型。他巨型的耳朵延伸至高聳的上空,而前面這個通向野兔洞穴的入口,似乎就是以製作這個人物的物料挖掘而成。這種荒誕的場面令人想起人與動物、有形與虛幻、腐朽與再生之間的轉變。

Mr Doodle沉浸式空間

於Mr Doodle 的牆壁和地板設計裝飾的沉浸式空間中,大家將被藝術家密集的人物、物體和圖案所包圍,加入Mr Doodle富有想像力的視覺現象 – DoodleWorld,體驗他的創作所帶來的愛、快樂和幸福。

其他展品:

知名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她的波點南瓜一黃一綠,出現在Art Basel現場。展於大田秀則畫廊(Ota Fine Arts),這間老牌畫廊經常在世界各地藝術展上,展出並推廣草間作品。

台灣藝術家時永駿(Shih Yung-Chun)新作系列《玩具包裝組》,他將八十年代社會雜誌內頁收錄的文章與照片,重塑成人偶及搭設場景,再把雕塑包裝成舊玩具模樣,復活成動態卻虛構的世界,十分有趣。

台灣藝術家徐永旭(Hsu Yunghsu):《2019-37》
Keith Haring | Untitled (1988)
Mungo Thomson (b. 1969), Time Mirror series

Art Basel香港展會門票已在快達票開售,門票僅提供網上購票,屆時展會現場不設售票服務。有意入場的人士要注意! 

購票:HK TICKETING
購票時自行選擇門票種類:

尊尚門票 票價:$3,500
可供一人於開幕之夜以及3月23至25日入場(包括貴賓時段)。持此門票可享特選尊貴禮遇。
開幕之夜 票價:$990
可供一人於3月22日(星期三)下午5時至晚上9時入場。

標準門票
三天門票 票價:$1,290-1,560(可供一人於3月23至25日期間之公眾開放時間入場)
兩天門票 票價:$850-$1,020(可供一人於3月23至24日期間之公眾開放時間入場)
週四門票 票價:$280-$530(可供一人於3月23日之公眾開放時間入場)
週五門票 票價:$320-$600(可供一人於3月24日之公眾開放時間入場)
週六門票 票價:$320-$600(可供一人於3月25日之公眾開放時間入場)
————
優惠門票: 全日制學生、長者及傷健人士;請出示相關證明文件以享優惠。
三天門票 票價:$880(可供一人於3月23至25日期間之公眾開放時間入場)
兩天門票 票價:$580(可供一人於3月23至24日期間之公眾開放時間入場)
週四門票 票價:$200-$300(可供一人於3月23日之公眾開放時間入場)
週五門票票價:$225-$350(可供一人於3月24日之公眾開放時間入場)
週六門票 票價:$225-$350(可供一人於3月25日之公眾開放時間入場)

*每張成人門票持有人可免費攜同一位三歲以下兒童入場。
*門票優惠只限全日制學生、傷健人士(與一位同行人士),及65歲或以上長者享用。門票持有人於進場時需出示有效証件。

Art Basel Hong Kong

貴賓預展:2023年3月21日及22日
公眾開放:2023年3月23日至25日
地址: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灣仔博覽道1號

Text:Twinkie
Photo:Onyx、部份為主辦單位提供

18區

戰前建築物灣仔消防局列二級歷史建築 屬香港現存運作中最古老消防局!

平時路經銅鑼灣鵝頸橋,或者大家不會為意,灣仔消防局其實是一座歷史建築。這間消防局以栗紅夾白色的油漆外牆,屬現存最古老、服務年期最長且現今仍運作的消防局,最近更評為二級歷史建築。而昔日的灣仔消防局位置原於今日「軒尼詩官立小學」之上,後期因地方不敷應用,故選址在現時的位置建成新的「灣仔消防局」,並於1941年開始使用,至今服務灣仔區已有八十餘年。

1941年由禮頓道一帶望向灣仔鵝頸橋,遠處可見到軒尼詩道剛落成的灣仔消防局

為戰事準備 地下一樓牆壁厚重
抵受轟炸衝擊

灣仔消防局建於戰前1941年,原名東區消防局(Eastern Fire Station),由政府工務局建築師J.C. Charter設計。雖然當年戰火尚未殃及香港,但是英國和殖民地政府,都已經意識到香港爆發戰事只是時間問題。因此,至1939年至1940年代初開始,香港各地就已經開始戰爭準備,興建防空洞、加固建築物、組織救護站等等。灣仔消防局的興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發生。地下一樓的牆壁非常厚重以抵受轟炸的衝擊,確保在戰爭爆發時,消防局仍然可以維持運作。

保留鋼造喉架、黃銅滑柱

最近古物諮詢委員會於本月開會討論一致通過其二級建築的擬議評級。古蹟辦表示,該局保留罕有的黃銅滑柱和鋼造喉架,而且仍會進行「拜喉架」傳統,加上當時消防局沒有標準建築規格,其設計獨一無二。古諮會剛剛通過,將這座全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消防局列為二級歷史。希望這座歷史建築可以更加好地保育,修復本來的面貌之餘,亦希望陸陸續續可以有更加多的現代主義建築,得到保育和重視。

「灣仔消防局」內設有四個停車間,其管轄範圍包括告士打道、菲林明道、莊士敦道、灣仔道、皇后大道東及灣仔峽道,局內備有油壓升降台、細搶救車、泵車、鋼梯車及多用途客貨車等隨時候命出發。

用料結構上,灣仔消防局仍沿用極罕有的黃銅滑柱,和現代消防局用料不同,還有通往頂樓的木扶手樓梯、休息室牆壁上的暖爐和刻着「OASIS」字樣的吊鈴,時間似是定格在往昔歲月。但為配合時代發展,木扶手的樓梯加裝了鋼板、昔日的鐵窗改裝為雙層鋼窗、正門的木閘改為電動閘、底層也加裝了為第四代調派系統而設的電視等,林林總總的古今細節糅合成現在的灣仔消防局。

由二戰時期啟用至今,依然活躍使用的歷史建築寥若晨星,毋須重建或活化,灣仔消防局在人聲鼎沸的鬧市中,栗紅夾白色的油漆外牆、不再使用的一樓露台、閘門上一盞無法再亮起的「火警」燈箱;紅色電動閘門徐徐打開,鳴笛的消防車駛出,成為灣仔至銅鑼灣、軒尼詩道鬧市中平凡的風景。

跨越82年,灣仔消防局仍堅守保護市民的使命。

「灣仔消防局」內的特色消防塔

Photo:FB@香港周圍走 – 尋古覓今、歷史時空
Source:FB@Charles Lai 黎雋維 – 香港建築歷史、Hong Kong and South China Builder, Vol. 5, No. 6 (Dec 1940-Jan 1941)

展覽, 藝文創意

何藩等九位攝影師 拍下五十年代至今的香港街頭面貌

香港街頭的景像就猶如一幀變化不斷的風景圖,新舊交錯且引人入勝,長久以來孕育出不少喜愛拍攝香港街頭風景的攝影師。例如已故攝影大師何藩,其作品圍繞著五、六十年代時的香港面貌。被譽為「東方布列松」的他,在國際間獲獎無數,作品更得到廣泛的關注;曾旅居香港近50年的英籍攝影師Keith Macgregor,則拍下了我城的霓虹燈街景風光,作品美得令人屏息。

最近,上環Blue Lotus Gallery正舉辦「香港街頭」聯合展覽,共展出9位風格不一的攝影師作品,除了何藩和Keith Macgregor的照片,還有曾在《時代》雜誌工作近50年的Robin Moyer,所拍下的1980 年代香港黑白作品、加拿大攝影師Greg Girard 拍攝的八十年代民生片段、現居香港的德國籍城市規劃師Walter Koditek所記錄的香港戰後建築物、KC Kwan捕捉的九龍黑夜、法籍香港攝影師Romain Jacquet-Lagrèze 的作品、新晉藝術家Jason Au的當代街拍,以及Michael Kistler 色彩斑斕的場景。展覽展出了香港不同年代和風格的街頭攝影作品,大家可從視覺上出發,透過影像細味香港今昔的街頭故事。

Keith Macgregor, ‘Temple Street Market from Above ‘, Hong Kong 1985 (KM-304B),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Fan Ho, ‘Dreamscape 夢境’ Hong Kong 1962/2010,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Fan Ho, ‘Old Street Kaleidoscope 老街萬花筒’ Hong Kong 1955/2011,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Fan Ho, ‘Old Street Kaleidoscope 老街萬花筒’ Hong Kong 1955/2011,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Keith Macgregor, ‘Temple Street Market from Above ‘, Hong Kong 1985 (KM-304B),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Keith Macgregor, ‘Temple Street Market from Above ‘, Hong Kong 1985 (KM-304B),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Sheung Wan, 1975

Woman at tram stop, Central, 1985
KC Kwan, ‘Homebound #20’ Hong Kong 2012,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Jason Au, ‘Social Distancing’ Hong Kong 2020,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Romain Jacquet-Lagrèze, ‘Hong Kong Bound – 香港戀’, Hong Kong 2023,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Walter Koditek, ‘Murray Building P263’, Hong Kong,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Robin Moyer, ‘Two of the last Junks in the Harbour Location’, Hong Kong 1980, Courtesy of Blue Lotus Gallery

Text:Onyx
Photo:由Blue Lotus Gallery提供

展覽, 藝文創意

本地藝術家繪2.4米 x 1.5米巨型油畫 細膩筆觸帶來午後的牛棚藝術村

漫步於香港,如若你放慢腳步細心觀察,或許你會有一個從未想過的感受。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會變得新奇。明明是熟悉的街道,轉角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明明一切都是一幅匆忙的模樣,卻又會有隻貓悠閒地曬起太陽。在這樣的一個地方,就是有人喜歡找出這些隱藏在城市一隅的「詩意」,記下這裡的一景一物。本土新晉藝術家風漸便是其中一位紀錄者,將舊建築、動植物 的所有細節一一繪於畫布上,他那精雕細琢的寫實風格,更是一種美妙的視覺體驗。在即將到來的Art Central,風漸更帶來了一幅2.4米x1.5米的巨型油畫,呈現土瓜灣牛棚藝術村的悠閒午後。

本土新晉藝術家風漸,其精雕細琢的寫實風格令人讚嘆。

近距離欣賞風漸的作品,無不被他那自成一家的風格所震撼。比起藝術家,或許他更像一名工匠,在巨幅的畫布上一點一劃地油上景物。構圖和每一處細節都是精心的設計和雕琢。每一片小小的樹葉、每一塊牆上的紅磚,都有不同的光暗、色澤、結構。令人不禁感嘆畫作背後所花的心血。精雕細琢的建築與植物中,出其不意地畫上了一隻貓咪,令這寧靜的下晝,多了一絲慵懶和溫暖。

作品:下晝

觀察細緻的風漸平時喜歡用相片紀錄日常所見,拍下觸動自己的風景。只是他不會馬上用來作畫,反而是心血來潮時,才會找回這些紀錄中的景色。「現在學校對於創作的教學,經常都是需要你先想好主題,有一份大綱或想表達的訊息才能開始作畫。」風漸卻覺得這樣並不算得上是藝術創作。相反,好的作品一直都是憑著那一刻想畫的衝動,創作完後才發覺原來自己創作了一幅怎樣的畫作。

風漸喜歡拍下城中令他心動的瞬間,也是他畫作靈感的來源。
在土瓜灣長大的風漸,這次將土瓜灣牛棚藝術村繪於2.4米 x 1.5米的巨大畫布上。

所以,風漸很少為自己的作品附上「價值」,他相信專注於事物本身,那份專注所創造出來的事物自然會有相應的價值,觀賞的人自然會賦予作品價值。反而過份依靠故事、經歷來包裝作品,才會讓畫作本身失去意義。也因此,風漸更追求繪畫上的「工匠」精神,不斷追求畫技的突破、精益求精。或許也因為這種追求,才會在觀賞時被畫中那一筆一劃所震撼。

作品:大花紫微
作品:金苞花

2023 Art Central《人、樹、物中的生命痕跡與力量賦予》

日期:3月22日至25日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B30

Photo:由新藝潮畫廊提供

藝文創意, 設計

Canton Disco期間限定店 重拾八十年代的士高回憶

八十年代的香港,在clubbing和卡拉OK還未流行之前,「落D」(去Disco)是當時年青人最喜愛的活動。每逢周末,一眾男男女女都會聚集在中環蘭桂坊跟尖沙咀的Disco裡夜夜笙歌。當中,位於尖沙咀廣東道的Canton Disco,更是城中數一數二受歡迎的Disco,不止「打工仔」、藍領會幫襯,就連梅艷芳、張國榮、陳百強等巨星均為座上客。多個知名外國樂隊如Swing Out Sister、New Order、The Pet Shop Boys等也曾在Canton Disco登台演出,而Kylie Minogue的首次現場演出更是在Canton Disco舉行,風頭可謂一時無兩。

八十年代的Canton Disco。
梅艷芳愛去Canton Disco,已是眾所周知的「秘密」。
張國榮也是Canton Disco的座上客。

悉心打扮 隨音樂擺動身體

而來到Canton Disco參與派對的人,大多經過悉心打扮,皮褸、皮褲、飛機頭、波浪頭,裝扮極具個人風格。Disco通常會安排DJ駐場打碟,讓台下的「蒲友」可隨音樂擺動身體、狂歡一夜,氣氛熾熱。

Canton Disco內部裝潢。

經典游水標誌 靈感源自香菸卡

Canton Disco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因為明星效應之外,其具有辨識度的設計特色,也同樣功不可沒。它由被譽為「香港DJ之父」的DJ AndrewBull,於1985年在尖沙咀開設,不但起用了本地創意單位Kenneth Ko負責室內設計,設計師陳幼堅(Alan Chan)亦參與了Logo及視覺形象的設計。大家熟悉的Disco經典游水標誌,便是Alan從其私人收藏的1930年代香菸卡中獲取靈感,配合綠色與黑色的鮮明對比創作而成。

年輕的DJ AndrewBull。
設計師陳幼堅(Alan Chan)。

期間限定展覽 復刻昔日回憶

最近,Canton Disco的經典的游水標誌,竟在西九龍再現!原來,Alan Chan Creations以Canton Disco為靈感,於The M+ Shop開設了期間限定展覽商店。店內以其別具辨識度的游水標誌和綠色為pop-up主題,展示了一系列反映了昔日Canton Disco日常的商品,如杯墊、餐牌、貴賓卡和信紙等等。而部分被M+收藏並於「香港:此地彼方」展覽中展示的展品,以及Alan部分的私人收藏Canton Disco檔案資料,亦會於商店內展出。

此外,Alan還推出了10種不同顏色的限量收藏藝術模型「Dive For It」,以及多款復刻商品:杯墊、玻璃杯、懷舊零食盒、沙灘巾、Tee、Tote Bag和襟章等,均會於現場作公開發售。大家可透過舊物及復刻商品,重溫當年Canton Disco的璀璨。

Canton Disco期間限定展覽商店
日期:即日起至4月2日
地點:The M+ Shop

Text:Onyx
Photo:由主辦單位提供

Vie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