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作者: admindc

藝文創意, 香港匠人

藝術家黃國忠 將玻璃變成藝術雕塑

玻璃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酒樽、容器、杯子等等,都是由這種剔透的物料所造。但玻璃除了可以用來製作餐具之外,原來也可搖身一變成雞蛋、拖鞋、護照造型的藝術雕塑!

本地玻璃藝術家黃國忠(KC),與玻璃結緣三十多年,由最初無師自通,到後來成立玻璃工作室,開班教授製作玻璃技巧。近年,他決心以玻璃作為藝術媒介進行創意,作品更曾於不同的場地展出。這些年來,他對玻璃工藝依然懷有高度熱情,「因為玻璃好玩有趣又多變,它跟光有很強的互動,可以透光,可以半透明,可以發光,是一種很有趣的物料。」


黃國忠(KC)既是一名玻璃藝術家,也是默劇演員、木偶師及環保藝術家,認真多才多藝。

自學玻璃工藝 賦予可樂樽新生命

為了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你可曾拚盡全力?KC自認是香港較早進行玻璃創作的一批人,他坦言,在六零年代末,香港並沒有地方教授玻璃工藝,「那時美國發起了『玻璃工作室運動』,各地都多了人製作玻璃。但香港卻沒有途徑學習,你對玻璃感興趣,也只能夠自學。自己找材料、買熔爐、做實驗,自行尋找方法。」

即使如此,也無阻KC學習玻璃工藝的決心。那時,互聯網不算發達,苦無辦法購買玻璃材料的他,決定從身邊的地方開始搜索。「垃圾房、街邊、bar(酒吧)的門口,其實也有很多玻璃,包括玻璃樽和玻璃片。」他發現,玻璃片的質地較為堅硬,而玻璃樽的則較為柔軟,「特別是綠色的玻璃樽 ,很輕易便可把它敲碎、加熱,再變成一些有趣的東西。」由那時開始,他已習慣把單色玻璃循環再用,後來,設備增多了,更可將玻璃樽重新「吹脹( Reblow)」 ,即把可樂樽由原來的尺寸變大,甚至將它壓扁,重塑成不同的形狀,「如升級再造成一隻杯、一隻碟,賦予它們新的生命。」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現時訂購易熔玻璃棒、玻璃片等原料已較以前方便得多。

當大家熟悉的可樂樽「長胖」變成花瓶,或遭壓扁成碟子,感覺是否很有趣?

KC把收集得來的法國有汽礦泉水樽,重塑成玻璃杯和花瓶。

吹製玻璃 最考身手

除了自學,在九十年代末,KC 也曾到過台灣關渡的玻璃博物館學習及鑽研鑄造和吹製玻璃技術。「吹製玻璃最困難是控制溫度,一千二百度的溫度可以令玻璃熔化成膏狀,但一把玻璃膏從焙爐拿出來後,它就會開始冷卻。」故他認為,製作玻璃需要很敏捷的身手,「如玻璃膏不夠熱,就要立即拿它去加熱。不論是時間還是溫度,也要掌握得恰到好處。」

然而,即使擁有敏捷的身手和豐富的經驗,也不能忽略吹製玻璃所須的設備。時至今日,香港的吹製玻璃工作室並不多,因昂貴的設備和租金,令不少有心人卻步。而 KC 位於石硤尾的玻璃坊工作室,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火工和吹製玻璃作品、雕塑、工具和器材,設備相當齊全。細問之下,發現 KC 這些年來為了工作室,投放了不少心思,如內裡的火槍工作枱和玻璃熔爐,都是由他一手一腳設計,絕對得來不易。


吹製玻璃的原理是利用一條管子,插入加熱融化後的玻璃,並在轉動的過程中吹製。


把玻璃吹至差不多的尺寸後,便可用鉗子設計其造型。

縱遇工傷 熱情未冷

從事創作多年,KC 對玻璃的熱情從未冷卻,但熾熱的火焰不單會使工作環境的溫度上升,也少不免令他受傷,「製作玻璃常會被玻璃碎刺傷,有時也會燙傷,受傷是不可避免的。」他憶起傷勢最嚴重的一次,「有次開通宵,一個設備突然噴火,原來是喉管出現了破洞。我本應要繞圈將總制關掉,但因為太累,我竟下意識把手直接穿過火焰關制,結果灼傷了(手部)很大面積。」他苦笑,雖然自己當時立即在傷口塗了10包燙火膏,但也要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才能痊癮,「那次受傷是個很深刻的教訓及經驗」。自此之後,他承認自己學精了,時常告誡自己工作時不要過勞,也會加多注意工作安全。


KC表示,使用火槍燒製玻璃時須格外留神,免生意外。

拖鞋雕塑 將旅途「冰封」

製作玻璃工藝,絕對不是一份優差,但 KC 就是獨愛玻璃的多變。近年,他更愛創作一些別出心裁的玻璃雕塑,望能引起大眾的共鳴。就像去年,他有感大家在疫情下苦無機會旅行,不少人入住酒店,但因檢疫要求,並未能如過往般隨意外出,於是便創出了一系列以旅行為主題的玻璃雕塑,「我將拖鞋、相機等大家旅行常用的物品,倒模鑄成了玻璃,就像把這些物品『冰封』起來一樣。」他更在酒店舉辦了一個名為「旅途」的展覽,展示這些饒富趣味的雕塑,成功勾起了許多參觀者以往旅遊時的美好回憶。


玻璃雕塑「人字拖」,像真度也頗高!


花朵玻璃雕塑,晶瑩剔透,別具美感。


KC過往的玻璃雕塑作品,包括玻璃雞蛋、樓梯、花朵等等。

香港也有玻璃藝術家

「很多人認為玻璃是一種裝飾藝術,而不是單純的藝術。」KC表示,這些年間,玻璃藝術在本地藝術界一直備受爭議,因過往鮮有玻璃藝術品在香港參展。幸好,隨著近年歐洲愈來愈多藝廊來港參與大型展覽, 帶來了許多玻璃作品,玻璃藝術也日漸被人接納。

過往,KC 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教班、舉辦工作坊和推廣玻璃工藝等教育工作。而未來,他反而想在製作玻璃藝術上多花時間,「希望可以多發表自己的作品,每年舉辦一至兩次展覽。告訴別人,原來香港也有玻璃藝術家!」


「向心花」是以火工技法,以點及線在玻璃的內部編織,讓火焰描繪出花朵的效果。


位於石硤尾的玻璃坊工作室,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火工和吹製玻璃作品、雕塑、工具和設備。

Text:Onyx
Photo:陸羽

Uncategorized, 專訪, 藝文創意

00後張國榮迷
搞展覽、開專頁分享哥哥鮮為人知的事

今天是愚人節,也是張國榮(哥哥)的忌辰。19年前,他的離開教無數香港人震驚,也令粉絲們傷心欲絕。而今年只有18歲的彭奕而(Ellie),跟這位巨星看來是毫不相干,但00後的她卻因為電影和歌曲愛上了張國榮,成為忠實「粉絲」。

這數年間,她舉辦過哥哥收藏品展覽, 更於社交媒體開設專頁,分享一些跟哥哥或其作品有關,大家又未必知道的事,甚至是較深入的電影分析。而背後驅使她這樣做的原因,除了是源自她對哥哥的愛,也因為她想讓人知道,「喜歡一位明星,其實也可以擴闊自己的精神和知識層面。」

張國榮 啟發大家勇敢去愛

外表斯斯文文的 Ellie,今年18歲,是一名應屆的 DSE 考生。別看她年紀輕輕,其實喜歡上張國榮的年資,已長達12年。「小時候,爸爸會播〈風繼續吹〉的歌曲,那時我已對哥哥感興趣;直至2016年時,我觀看了《家有囍事》的修復加長版,之後便忍不住搜尋他的資料,自此對哥哥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她表示,喜歡張國榮,除了是因為他長得帥、歌聲動聽,也因為她認為不論是哥哥的性格、為人和處事,都很值得自己學習,「他做人的態度能為我帶來很多啟發,好像是『做人要愛自己』、“Be yourself” 的宗旨。特別是當年的香港社會封建保守,但他仍不介意在大街上跟他的男友唐生(唐唐)拖手,並告訴大家不需要害怕去愛。」

《春光乍洩》是張國榮其中一齣代表作。
專頁內也分享過當年王晶公開批評張國榮一事,哥哥那時的回應真一絕。(詳情可到 Ellie 的專頁內細閱。)
Ellie 去年策劃了《風繼續吹》展覽,展出了上百件張國榮收藏品。

喜歡哥哥 獲益良多

自成為哥哥的「粉絲」以來,Ellie 除學習了哥哥的做人態度,也擴闊了自己的知識層面,特別是電影藝術這一塊。「張國榮參演過多齣王家衛執導的電影,身為『粉絲』,自然有興趣了解更多跟電影相關的知識;另外,我也會嘗試了解他喜歡的東西,好像知道張國榮能夠背頌整個莎士比亞的篇章後,我自己也會去接觸一下莎士比亞的作品,不論自己最後喜不喜歡,但已讓我大開眼界。」她認為,喜歡一位明星,除了是因他的外貌、歌聲和演技之外,也能令自己獲益良多。

張國榮拍過很多電影,經典對白數之不盡。Ellie 就精選了3句她最喜歡的金句跟大家分享。

1.「當你唔能夠再擁有嘅時候,你唯一可以做嘅就係唔好忘記。」
2.「男又好,女又好,我只知道我鍾意你。」——《金枝玉葉2》
3.「我鍾意一朵花,不必須要把它摘下來; 我鍾意一片雲,不必須要得到它; 我鍾意風,也不必須要讓它停下來。」《縱橫四海》
Ellie 表示在眾多張國榮參演過的電影中,認為《阿飛正傳》最能表達哥哥風流和浪子的一面。

《家有囍事》竟有槍戰片段?

為了令更多人知道哥哥的好 ,她在數年前於社交媒體 Instagram 開設了專頁 “WindOfLeslie”,分享一些跟張國榮的作品有關,大家卻又未必知道的事。例如,你知道原來當年張國榮因《英雄本色》紅透韓國,因此韓國版的《家有囍事》,不但加入了槍戰片段,就連海報上的張國榮也是持搶的!另外,微博有插畫家竟將張國榮和其他港產片明星,用上《蠟筆小新》的畫風進行二次創作,希望在卡通中保留經典的港產片元素,十分有趣。編者認為,這些「小知識」真的只有像 Ellie 這類的「忠粉」才會知道!

試想像,如果張國榮在電影《家有囍事》飾演常歡一角,會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家有囍事》韓國版海報,持槍的張國榮和周星馳,是否很有型?
微博畫家的二創作品,「小新化」後的張國榮(左)依然俊朗。(圖片來源:weibo@野原家的大侄子)

來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品

除此之外,Ellie 也從世界各地搜羅了約180至200件跟張國榮有關的收藏品,包括黑膠唱片、CD、電影海報,以及電影的周邊產品等等。而在芸芸的收藏之中,她表示十分喜歡《春光乍洩》的攝影集、寫真,以及不同版本的電影海報,「還有當年《金枝玉葉》跟電訊公司合作推出的電影電話卡,也是我的珍藏之一!」

絕版張國榮雜誌封面,盡顯了哥哥的不羈。

去年,適逢張國榮逝世18周年,Ellie 亦策劃了《風繼續吹》紀念展,展出部分張國榮的珍藏品,如親筆簽名、演唱會紀念品及電影海報等等。但由於今年因疫情和時間所限,她決定改以捐款給慈善機構的方式來悼念哥哥,希望秉承偶像的善心。同樣身為哥哥「粉絲」的你,不知又會怎樣悼念這一位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