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film在香港從來是小眾的選擇,甫提起外語片、紀錄片和獨立電影,很多人立刻退避三舍。傳統art film播映場地更予人「神聖」的感覺,容易讓一般觀眾抗人於千里,到底藝術與商業電影之間,是否有平衡共存的播放空間?

沒有永遠的小眾口味
如何將小眾口味的文藝片,與受大眾歡迎的商業電影,無礙共融於同一播放空間內,對MOViE MOViE品牌總經理蔡靄兒(Joycelyn)來說是一大挑戰。新開設的影院位於太古城,由老牌院線管理,但冠以全新品牌,明顯為了開創新路。主理人Joycelyn綜合多年的「戲迷」心得:「好像90年代的韓國電影,曾被視為非主流作品,如當年的《八月照相館》在港放映時大受好評,但坊間視它為文藝片。印度電影也一樣,由《作死不離三兄弟》開始,大家才對Bollywood(寶萊塢)改觀。」主流、商業,界線來自死忠派頑固的劃分,還是大眾粗淺的成見?

雅俗共賞的試點
過去曾管理收費電視及電影頻道的Joycelyn,希望新的播放空間能做到雅俗共賞──甚或說,暗藏普及「藝術片」的野心。「做電視頻道時,有人跟我說他在家看關於Pina Bausch的電影,吸引他媽媽也坐下來一起看。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未必會主動去看Pina的舞蹈,也未必會去看紀錄片,但正正是因為有人提供選擇,她才有機會接觸,我覺得戲院也是這麼一回事。」多一個藝術片的播放場地,不代表要特定戲迷孤芳自賞,畢竟,無論是電影製作的發展,還是觀眾的口味,都要時間培養。


在部落格中,Joycelyn Choi如此介紹自己:返工看電影、放工看電影、放假也看電影。大學修讀電影,多年內從事過不同和媒體和文化相關的工作,心願是有機會自己執導紀錄片。
PHOTO: NICK
#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