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週刊》、《東週刊》、《號外》等等,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雜誌」。然而,近年於香港開始出現「獨立誌/ Zine」,形式與雜誌差不遠,但風格截然不同,講求編採自主的路線,並於世界各地掀起熱潮。90後的吳小盈(Ranee),於大專時期一次遊學團中,偶然在柏林一小書店接觸Zine,從此收集成癮,更把部份收藏品於12月展覽展出,讓大眾親手捧起一本本實體書,共覽迷你書誌的前世今生。
Zine的定義
Zine的定義一直廣為爭議,Ranee曾翻查歷史書,答案不一,但可歸納出以下數點:
1. 自主出版的風格
2. 沒有特定規限,但尺寸多是小於A5
3. 少量生產,約數百本以下
4. 不受市場限制Zine的中文是?
「Zine」一字曾成為不少翻譯員感到最苦惱的字之一,因中文譯名要有其文化意涵一樣,有趣而不單一,目前有多種譯法,可稱為「小誌」、「獨立誌」、「同人誌」,甚至「書仔」。
「朋友去旅行,我千叮萬囑不要買明信片或食物當手信,而是要一本當地的Zine。」
尋Zine如尋寶
每人都有自己的收藏癖好,Ranee則非Zine莫屬,全因被它的獨特性吸引,例如Zine多數只會擺放於二手書店、非主流店舖等偏僻地方:「去大街的書局,基本上在倫敦和香港找到的都一樣,但去尋找Zine時沿路經過小店,有次更見到很多””underground”” 的塗鴉,如同踏進另一個世界!」每次尋找Zine都會經過各式的地攤或後巷,如同開展可遇不可求的尋寶過程。她還笑說,因熱愛Zine,平時除了四處外遊收集,每逢朋友出國,她都提點對方「千萬不要買明信片或食物當手信,而是要一本當地的Zine!」
筆者問,何不看主流雜誌,反倒追求出版不定時、風格不一的小眾雜誌,她回答:「Zine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但有一核心價值,就是自主出版的風格。」由寫字、拍攝、排版、印刷發行、定價全由作者決定,Zine的靈魂正正是任性,才造出多變的風格,深深震撼了她的認知。捧起眼前藍藍綠綠的小書,她回溯Zine的源起,帶我們走進另類雜誌的花花世界。



「Zine的出現,正正反映了政府有多大程度願意接受多元的聲音,與言論自由絕對掛勾。」
鍾愛70年代
作為收藏Zine的人,總有特別偏好的風格。Ranee笑言:「我經常覺得自己生於錯的年代,希望能早一點親身經歷70年代的多元化。」對70年代的著迷,不只是看到很多動人又有個性的文章,而是Zine的興起反映了香港曾經的開放。「Zine的出現,正正反映政府多大程度願意接受多元的聲音,與言論自由絕對掛勾。」70年代算得上是香港動蕩的一年,唯當時有早報、午報、晚報,出版風氣盛行,證明當時的政治氛圍和言論自由開放,奠定了日後出版自由的根基,而Zine的出現便是最好的例證。
Zine之可貴
在Zine的世界,你不會讀到主流媒體的八卦新聞,反而會聽到很多寂寂無名的人的絲絲細語。所謂作者其實與普羅大眾一樣,有無盡思緒想表達,唯沒有合適的渠道,又不想流於網絡世界,Zine便成為了唯一的缺口。Ranee說:「曾經有內地朋友跟我說,現在有淘寶和順豐,Zine已經可以直接送到家門前,隨手可得。」現今是百花齊放的年代,Zine比以前變得更普及化及有更多可能性。Zine除了打破雜誌傳統,可以不同臉孔呈現,更重要的是它紀錄了整個時代足跡,亦是這批讀物顯得格外彌足珍貴之處。








Info
香港Zine & Print Fest 2017
展覽日期:11月25日至12月6日
時間:13:00 – 19:00
地點: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1 & L0藝廊
TEXT: Ellie
PHOTO: Franky、受訪者提供、部分為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