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美國的「辛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開設香港站後,本地影迷不必再艷羨身處外國的朋友,每年又多一個機會看多元獨立電影了。今年選片的題材獨特尖銳,百花齊放,有探討與性向、種族、警權等相關的社會議題,也有以女性為主軸的故事,更不乏本屆的得獎作品。還在為選片頭痛的觀眾,不妨一看以下推介,為月底開展馬拉松式觀影體驗做好準備。
追尋公義 不平則鳴
公義能否得到彰顯,是近年不少導演喜歡探討的議題。以下三齣電影,有劇情片也有紀錄片,同樣講述社會上種種不平等的議題。有的導演以鏡頭呈現荒誕的世界,卻也是反映現實的一面鏡子;也有人採取追蹤拍攝手法,卻展現出比虛構劇情還要觸目驚心的畫面。以電影作為探討社會公義的媒介,威力何等強大,觀眾請自行入場感受吧!
《緩刑72小時》(Blindspotting)

電影講述被判緩刑只剩最後3天的Collin希望盡早重獲新生,只求避免惹禍上身,但是死黨Miles卻依舊四處惹是生非,讓Collin原本為了洗心革面的努力付諸流水。兩人因面對身處環境的改變及價值觀分歧,令友情面臨重大考驗。導演將大量hip hop音樂融入劇情,揭露暗藏美國社會繁榮和平表象下的各種歧視、暴力、身分認同和槍械問題。
導演:Carlos Lopez Estrada
片長:95分鐘
上映日期:9月22日12:00(導演將出席映後座談)、9月29日21:30
《沉默公義》(Monsters and Men)

當暗角無處不在時,該如何伸張正義?活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Manny,目擊白人警察射死同伴,以手機拍下事發經過,卻被警方要脅若公開短片將會禍及妻兒;黑人警員Dennis深知警方內部種族歧視和濫用武力的問題,卻因要顧及其警察身分及仕途而進退維谷。高中生Zyrick眼見警方針對黑人,身受其害下決定挺身而出追尋公義。故事以3個黑人,3個角度及支線,探視美國以至全球皆見的警權問題。電影榮獲本屆美國劇情片評審團特別大獎(傑出首部長片)。
導演:Reinaldo Marcus Green
片長:98 分鐘
上映日期:9月22日17:00、9月30日17:30
《拯救童工行動》(The Price of Free)

不見天日的血汗工廠遍佈世界各地,無數童工被迫成為全球廉價消費主義的奴隸。導演追隨曾救出逾85,000名童工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Kailash Satyarthi,記錄他與一班志同道合的義士直搗血汗工廠,突擊搜救被困孩童的故事。導演透過隱藏鏡頭及假扮買家,深入救援火線,捕捉搜救行動有如特務電影般動魄驚心。即使面對暴力對待和死亡恐嚇,Kailash也無所畏懼,一心尋獲及拯救被販賣的孩童。電影榮獲本屆最佳紀錄片評審團大獎。
導演:Derek Doneen
片長:90分鐘
上映日期:9月22日19:00 (導演將出席映後座談)、10月1日17:30
女性的不平凡人生
近年喜見影壇上愈來愈多女導演的面孔,不少從自身角度出發,以細膩心思探討現代女性面對的種種問題。以下幾部女導演作品題材各異,卻同樣以女性為主軸,講述她們不平凡的經歷和人生。
《幼稚園老師》(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40歲的Lisa任職幼稚園教師,家庭生活及工作都了無生趣,令她漸感麻木;唯一的人生樂趣就是在晚上參加詩詞班。一天,她發現幼稚園班上一名5歲學生是個天賦奇才,只要加以栽培,或者可以一圓她失落的夢想,成為偉大詩人。為了不讓男孩的天分被埋沒,麗莎押上自己的事業、家庭和自由。電影改編自2014年同名以色列電影,才女導演Sara Colangelo闊別辛丹斯電影節四年琢磨佳作,最終憑影片榮獲本屆美國劇情片導演大獎。
導演:Sara Colangelo
片長:96 分鐘
上映日期:9月23日16:00、9月28日21:30
《性教獄》(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

Cameron在別人眼中是個完美的高中生,但當她在學校舞會中被發現與另一女生在車上親熱後,就被送往性向轉換治療中心進行改造。Cameron被迫接受離奇古怪的教育,還有「拗直」療法和福音搖滾樂的薰陶,但她卻不受影響,反而結識了一班同志好友,並慢慢尋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美籍伊朗裔女導演Desiree Akhavan繼《Appropriate Behavior》後再次探索性取向與歧視,以90年代背景的故事,刻劃在21世紀於全美41個州合仍屬合法的「性向轉換治療」爭議性議題。
導演:Desiree Akhavan
片長:90分鐘
上映日期:9月22日21:30(導演將出席映後座談)、9月29日 17:30
《蘭茜的理想人生》(Nancy)

Nancy與母親同住,打散工度日,35歲的她渴望成為作家,但投稿無數均失敗而回。為了彌補挫敗和空虛感,她在網上以不同假名散播流言蜚語。後來她從電視中得知,一對夫婦的5歲女兒在30年前被綁架,至今仍下落不明;這件事衝擊著Nancy的腦海,事實與幻想的界線變得模糊,她愈來愈相信自己小時候被人綁架,而這兩名陌生人才是她的真正父母。韓裔美國導演Christina Choe以遇上冒名騙子的親身經驗作啟發,講述遊走於真相與謊言之間的故事。
導演:Christina Choe
片長:90分鐘
上映日期:9月21日19:30(導演將出席映後座談)、9月29日19:30
影壇新秀的搖籃
要在僧多粥少的影壇打響名堂,將自己的作品投遞到影展參選,是不二法門。辛丹斯電影節正是培育影壇新秀的搖籃,除了舉辦影展外,亦為參加者提供不同的拍攝資金贊助和機會。現今影壇不少響噹噹的名字,當年都曾在這影展嶄露頭角,獲得各界關注,從而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導演。他們有的已成為電影界獨當一面的前輩,也有的是獲獎無數、才華橫溢的名導。
自拍短片成名 Damien Chazelle

代表作:《La La Land》(2016)、《Whiplash》(2014)
Damien Chazelle當年改編自己習鼓經歷的短片在2013年辛丹斯電影節中放映後,大獲好評,因而讓他獲得製片商欣賞,提供資金以拍攝完整版本的長片《Whiplash》。及後該片在各大影展及頒獎禮獲獎無數,Damien其後執導歌舞電影《La La Land》,更助他成為奧斯卡史上最年輕最佳導演得主。他的新作《First Man》將於10月上映,影迷勢必翹首以待。
全才導演冒起 Steven Soderbergh

代表作:《Ocean’s Eleven》(2001)、《Sex, Lies, and Videotape》(1989)
Steven Soderbergh可謂是全能的電影人,編、導、剪、攝樣樣皆精。他跟辛丹斯電影節甚有淵源,首部執導的長片《Sex, Lies, and Videotape》奪得1989年該屆的觀眾票選大獎,在影壇嶄露頭角。及後他在26歲之齡以同片在康城影展獨得金棕櫚大獎,一鳴驚人。他的個人風格強烈,敢於嘗試創新的拍攝方式,是少數能在獨立電影與商業片之間遊走得游刃有餘的導演。最新作品《Unsane》以iPhone拍攝,果真是藝高人膽大。
贏得入行機會 Paul Thomas Anderson

代表作:《There Will Be Blood》(2007)、《Magnolia》(1999)
現已成各大頒獎禮常客的Paul Thomas Anderson,1993年拍攝了短片作品《Cigarettes & Coffee》並在當年的辛丹斯電影節上入圍短片選集,繼而再入選1994年辛丹斯劇情片計劃,讓這個短片故事能夠發展成為其首部長片作品《Hard Eight》,從而開展他的導演生涯。這位擅用長鏡頭,喜歡在故事尾段帶來扭轉性結局的導演,贏盡影評人讚譽,是當代出色的電影人之一。
破格作品獲注目 Darren Aronofsky

代表作:《Black Swan》(2010)、《Requiem for a Dream》(2000)
擅長描述人性心理的Darren Aronofsky,早年作品大膽地以快速拼貼方式剪接出獨特的影像風格。他於1998年的首作《Pi》,以極低成本製作,全片預算不超過7萬元,並以高對比度的黑白正片拍攝,題材破格創新,至今仍被視為獨立實驗電影典範。當年他就是憑該片獲得1998年辛丹斯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讓這位奇才躋身大導演之列。
Info:
2018辛丹斯電影節:香港
日期:即日至10月1日
地點: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 E-Max地下星影匯
網址:http://hk.sundance.org
PHOTO: 官方劇照、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