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熱潮或多或少與金錢掛鈎,近年的黑膠熱也不例外,不少入門人士以為黑膠保值,甚或具炒賣價值。人稱「袁老總」的樂評人袁智聰指出,其實現時擁有黑膠唱盤的人並不多,還未算是主流,純粹因為CD銷量已跌無可跌,才顯得黑膠銷量升得特別快。袁老總從未放棄過玩黑膠,究竟黑膠近年是有價有市,還是自抬身價?
袁智聰
撰寫樂評廿多年,辦《音樂殖民地雙週刊》10多年,現於中、港、台及網絡媒體撰寫樂評。

Show Off潮
近年黑膠風氣盛,袁老總認為也是源於朋輩壓力︰「好像身邊都是樂迷的朋友,最初可能只得我有黑膠唱盤,之後十個裡面可能有四個已經買了唱盤,其他人便會想添置一部。加上不少黑膠迷經常透過社交網站show off自己的珍藏,其他樂迷看到了,覺得玩黑膠原來幾有型,風氣就是這樣形成。」多人購入二手碟,價錢也被搶高。
懷緬過去常陶醉
袁老總由少年時代儲藏黑膠至今,從未放棄,經歷過九十年代人人丟黑膠,以「賤價」購入黑膠的年代︰「那時經常尋寶,拿著300元可以買到很多靚碟,現在二手黑膠太貴,300元大概只買到兩張碟。」他舉例說,現時一張只屬普通版的David Sylvian大碟,原價才40元,但放碟的人卻標價120至150元。他說︰「大家拿黑膠炒賣如像炒樓,大概因為很多我這種40多歲的朋友,經歷過黑膠轉型為CD的年代,舊黑膠都丟了,近年人大了開始念舊,才逐張儲回來。」
我的黑室友
大量購入黑膠再放入倉,袁老總並不認同這種做法︰「好似皇帝那後宮佳麗三千,只用來炫耀,不會隻隻都聽過,無意思。」袁老總一般在半夜寫稿,寫到某隻歌想確定一下,需要即使找來聽,所以他的黑膠全都「跟身」。他說︰「搬屋時會考慮如何安置它們,好似間屋多了一個人。」
千元收藏
Kraftwerk首張黑膠大碟“Kraftwerk”(1970),在ebay被炒至過千元,袁老總這張還要是簽名版,理應更值錢。不過袁老總說︰「以前我都會上網看看自己的黑膠價格,但其實都知道值錢,已經沒有興趣再查探了。」

Loop Track
身為DJ的袁老總,指九十年代黑膠最便宜時,確實入了很多為「打碟」而買的黑膠。這張是特別在日本買回來的loop track,碟上的一圈就是一首歌,會自動loop。雖然暫時未找到機會用,但對DJ來說卻是甚特別的一張碟。

黑膠復刻
提起這張碟,袁老總分別了一宗趣事︰這是袁媽媽當年抽獎抽到的黑膠,今年二月時袁老總貪得意拿了這張黑膠去打碟,並將相片放到facebook,剛好唱片公司告訴他,他們將會推出CD復刻版,非常巧合。

保持小眾更好
為了紀念,不計較價錢,是某些樂迷想追回昔日光陰覺得應付的代價。在facebook開設“Vinylover”專頁的Alan指,現在黑膠不僅價錢貴,有些珍藏更是所剩無幾︰「只要能找到,只要有能力負擔,我也願意付出。」情況真的有點像買樓,今天看中了不買,明天可能又加價了。大概因為這樣,Alan不少網友會在網上向他查詢買碟地方,但他卻不會主動告之︰「不知道他們是否炒家,只有相熟的網友,知道他們不會炒賣,才會跟他們交換買黑膠資訊。」黑色專注力
Alan指自己喜歡黑膠,不僅音質比CD和mp3都好,更是因為可以專注地聽歌,不像播mp3一直放幾千首歌,但聽完卻不知道聽了些甚麼。放針、反碟,播放黑膠時又可欣賞封套與內裡的歌書與poster。問到他何以開設“Vinylover”專頁,他說︰「因為發現極少黑膠迷會拍黑膠內裡的各種設計,是以我便拍下黑膠的封面封底,並拿出歌書與poster出來影,即使大家買不到這張碟,也知道裡面是怎樣的。」

粉絲情意
雖很多人說聽黑膠是為了音質,但有些歌手本來唱功就不過爾爾,但抱著fans心態還是會儲黑膠。例如Alan也有購入周慧敏1992年的“Endless Dream”

九十年代 黑膠絕跡
本港曾經有多間黑膠碟廠,八十年代初,CD面世,但因為價錢比黑膠高,加上一般家庭並沒有CD機,所以當年CD屬滯銷貨品。及至九十年代,所有唱片公司力推CD,於是停止生產黑膠碟,黑膠廠更相繼倒閉。最後一家黑膠廠是寶麗金,最後推出的正是譚詠麟1992年的《我的生命我的愛》。雖然之後本地唱片公司仍有少量黑膠送到韓國生產,例如張學友1993年的《祝福》,就只有韓版黑膠,但質量極差,樂迷多不放在眼內。

TEXT/JILLSANDY
PHOTO/FRANKY、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