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黑膠熱(一) 黑膠前世

MP3世代,上網聽歌,既免費又方便。然而近年卻愈來愈多人品味黑膠碟,亦愈來愈多新大碟推出黑膠版本,確實有點倒行逆施。音樂格式數十年來經歷過5次大轉變,來到今天,潮流竟然回歸黑膠這種原始格式。還是樂評人袁智聰說得好,聽歌如品茶,聽黑膠碟是一種悠閒的玩意,像沏功夫茶般,需要技巧和心情。說起來浪漫,或許這就是黑膠復興的情懷所在。

生於1887
1887年德國工程師Emile Berliner,改良愛廸生所發明的留聲機後,圓盤唱片正式問世,這種正反面各只有一首歌的留聲機唱片,被視為黑膠唱片的前身。直到1948年,首張材質較佳且能盛載更多歌曲的黑膠唱片正式誕生,留聲機唱片才逐漸被打入冷宮。

六十年代大盛
黑膠迷每每說自己「玩黑膠」,卻無人糾正過這個「玩」字。玩世不恭?非也,黑膠迷既狂熱又執著,並非鬧著玩。全港最執著的黑膠迷,應該是人稱「黑膠碟養父」的鴨記Paul(歐德成),黑膠存貨量達30多萬張。Paul相信是本地最早有意識地做二手黑膠生意的人,跟他說起近年多了喜歡黑膠的樂迷,只淡淡然說了句︰「是啊。」對他來說,喜歡黑膠是自然不過的事,全因他在黑膠碟陪伴下成長。

1957年在越南出世,1974來港,熱愛音樂的Paul歷盡黑膠興衰。六、七十年代窮人多,黑膠是高消費玩意,當年的人大概月入100元,但一張黑膠卻賣十多二十元。Paul說︰「你知啦,中國人好識做生意,知道需求與客人預算,於是便有了翻版碟,賣五元一張,比起正版便宜多了。」六、七十年代,不是也有卡式帶發售嗎?然而Paul說卡式帶從來威脅不到黑膠地位︰「卡式帶可以自己錄嘛,但樂迷不能在家中自製黑膠碟。況且,黑膠只是貴卡式帶幾蚊,所以樂迷一般都是買黑膠碟居多。」

禁製下的翻版
黑膠經歷了30年的光輝歲月,到了九十年代初,唱片公司為了轉型推出CD,本地黑膠廠相繼結業,黑膠碟因此一沉不起;千禧年代,到了CD受翻版及MP3衝擊,唱片業界一籌莫展。直至兩年前,逐漸開始多了樂迷,或重拾或首次投入黑膠狂潮。九十年代的CD翻版,並不能跟六十年代的翻版黑膠碟同日而語,因為CD翻版純粹是不法商人為了利益而生產。相反,昔日的翻版黑膠,主要在越南和台灣生產,而這兩個地方均沒有唱片公司的分部,要買正版黑膠碟並不容易。

Paul說︰「六十年代的台灣很封閉,不是他們想自製翻版,而是根本很難才買到正版。南越當時也一樣,唯一買到正版的途徑,就是從美軍基地流出來的少量貨存。」翻版不因純粹利益掛帥,而是讓當時市民有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所以我的珍藏中有不少是翻版碟,因為那些才是陪伴我成長的實物,別具意義。」

「黑膠碟養父」歐德成,一般樂迷暱稱他為「鴨記Paul」。
台灣生產的翻版黑膠,以彩色為主,招紙上更註明翻版唱片的公司名字,甚為明目張膽。

「黑膠碟養父」珍藏

人死留聲,Paul說自己之所以如此愛惜黑膠,是因為黑膠內藏有故人的「真聲」。他說︰「張國榮、陳百強,只要一聽黑膠,我就覺得他們還未死。殺一隻黑膠,就好似殺一個人咁。」

不少內地人聽canton pop成長,但礙於八十年代內地仍未開放,當時他們難有機會收藏大碟。現在自由行方便了內地客,Paul形容他們搶黑膠的程度,猶如「報仇咁報」,尤以演唱會版本最為搶手。Paul說︰「因為他們當年不能聽到演唱會嘛。好多我唔捨得賣,先留返少少。」這張「百變梅艷芳夏日耀光華演唱會」黑膠親筆簽名版,是Paul的珍藏。

圖案碟一般生產較少,亦具收藏價值。
喜歡搖滾的Paul,最愛這張1975年Ritchie Blackmore的“Rainbow”。
粵曲黑膠絕非Paul的珍藏,但因為有很多粵曲迷會上來找二手碟,所以藏量亦不少。
Paul指出,不少40歲左右的歐洲人士,是看日本動漫長大的,不少專程來找日本動漫舊黑膠原聲大碟,尋回他們的童年回憶。

明信片碟
是一種可以放在黑膠唱盤上播放的明信片,是八十年代的產物,一般可在旅行景點購得。現存量極少,Paul認為非常珍貴。

#410
TEXT/JILLSANDY
PHOTO/FRANKY、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