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香港首個小巴文化資料館 即將閉館 手寫水牌師傅麥錦生:後會有期

2023-02-09

「前面有落,唔該。」下了小巴,走了幾個街口就是炮台街,街道有一處閣樓,閣樓裡滿是白底紅、藍字牌。閣樓下的舖位裡,放著一部1:1的紅Van車頭,周圍的佈置也講述了一個跨越幾代港人的歷史。這裡就是如今香港唯一手寫小巴牌師傅麥錦生的店舖,以及麥師傅租用樓下店舖所開辦的小巴文化資料館。小巴文化資料館開幕至今,以導賞形式向前來參觀的人講述了關於小巴的前世今生和種種知識。兩年過去,資料館今通告將於二月中閉館,意味著館中那標誌的紅Van車頭也將駛離炮台街。

香港首個小巴文化資料館將於二月中閉館。

麥師傅16歲就開始學師寫招牌,1978年在炮台街街尾開小店寫招牌,在1982年將店舖搬到現址後,一晃眼就是41年。不過麥師傅一開始也不是以製作小巴牌為主,只是當時店舖門口就是小巴總站,偶爾會有司機請他幫忙寫小巴牌,麥師傅才開始兼職寫起了小巴水牌。也因為除了小巴牌外,麥師傅還懂得製作收銀兜、燈箱等其他小巴配件,令他在小巴業內更受歡迎。

16歲開始學師寫招牌的麥錦生,在機緣巧合下開始寫小巴水牌。
對麥師傅來說,佐敦道是最有意義和回憶的地方。除了這裡是當年紅Van的龍頭站,也因為他在這裡做了快50年。

不久之後受政府政策影響,小巴車款的改變令小巴牌的需求大增,加上招牌生意式微,麥師傅便將手寫小巴牌這個副業轉正,「當時整個九龍就有十幾個人寫小巴牌,不過我入行的時候年紀最小,慢慢也就只剩下我了。」見證過小巴最風光的時候,也見證著小巴逐漸沒落,店舖前的小巴站已經搬遷,而同行的師傅也早已剩麥師傅一個。

1984至1986年間,是小巴牌生意最興旺的時候。
1984至1986年間,是小巴牌生意最興旺的時候。

2010年,在傳媒的採訪下,開始興起手寫小巴牌的文化,後來因年輕人建議而開始嘗試製作的迷你小巴牌成為了當時城中的熱門收藏品。「以前只有用家才會買,現在差不多九成是手信。」麥師傅憶起有位女客人拿著「西環往荃灣」的專線小巴牌照片,拜託麥師傅寫一個一模一樣的,因為每次拍拖超過12點,男友都會坐這班車送她回家。又或,有客人在移民前,也拜託麥師傅寫字特別的字句,帶走留念。的確,這本是實用的水牌,早已承載了太多的記憶。

2010年,因傳媒報導而興起小巴牌文化,麥師傅亦開始製作迷你小巴牌和不同紀念品。
2010年,因傳媒報導而興起小巴牌文化,麥師傅亦開始製作迷你小巴牌和不同紀念品。
除了港人,也有不少外國人慕名而來。

兩年前,麥師傅設立「小巴文化資料館」介紹紅Van的歷史。館內除了以舊報紙、相片、水牌路牌等佈置講述小巴歷史外,也曾不定期開辦導賞團介紹行內的知識,譬如小巴牌上的紅字代表終點站,藍字則是途徑的地方;價錢牌由一開始的花碼字、之後的中文字、再到最後阿拉伯字的演變過程;又或是因為法例而需要在小巴牌加上英文等。

「小巴文化資料館」以舊報紙、相片、水牌路牌等佈置講述小巴歷史。
第一代用於價錢牌上的字體為花碼字。
「小巴文化資料館」以舊報紙、相片、水牌路牌等佈置講述小巴歷史。

最搶眼的還是館內那1:1的紅Van車頭,不僅供打卡用,內裡的設備通通還原,車頂的牌布機、水撥等都可操控,讓人可以坐上司機位,體驗揸小巴的感覺。「我的所有都是小巴給我的,我都想為小巴做點事情。」即使設立資料館是一件嚴重虧損的事情,麥師傅仍希望留下小巴的歷史印記,那段陪伴香港發展的流金歲月。

館內1:1的紅Van車頭,不僅供打卡用,內裡的設備通通還原。
車內設備齊全,讓人可以坐上司機位,體驗揸小巴的感覺。

年初,由於資料館原址以更高價出租於其他客戶,資料館亦宣布將於二月中閉館。「是會不開心的,不過開博物館的時候就知道會有這一天。」坦然接受閉館的麥師傅也有聯絡不同機構,希望能安置資料館中的紅Van。而資料館內的其他展示,他也希望將來能找機會重新再展。

「前面有落,唔該。」在離開的小巴上,聽到香港人才懂的特色高呼。途中下車的人愈多,車上的乘客愈少,一輛紅Van,在駛向終點的路上。

Text:Vincent

Photo:Jonas Chan

「前面有落,唔該。」下了小巴,走了幾個街口就是炮台街,街道有一處閣樓,閣樓裡滿是白底紅、藍字牌。閣樓下的舖位裡,放著一部1:1的紅Van車頭,周圍的佈置也講述了一個跨越幾代港人的歷史。這裡就是如今香港唯一手寫小巴牌師傅麥錦生的店舖,以及麥師傅租用樓下店舖所開辦的小巴文化資料館。小巴文化資料館開幕至今,以導賞形式向前來參觀的人講述了關於小巴的前世今生和種種知識。兩年過去,資料館今通告將於二月中閉館,意味著館中那標誌的紅Van車頭也將駛離炮台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