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港人熱衷於四出發掘香港之美,鬧市的「打卡熱點」被人潮攻陷,連山旮旯的所謂「隱世秘境」也是一片喧囂。其實在中環的車水馬龍之中,有一處地方不常出現在那些「十大打卡位」、「食買玩必到」之類的清單之上,但其實已靜靜佇立在香港150年,這片淨土正是香港動植物公園。適逢公園150周年,園方更迎來新成員水獺和黑冕鶴,亦新增了不少設施。就讓你我放下手機,向「打卡」說不,在這個結合人文和大自然歷史的「市中森」漫步,發掘當中的新改變。
喜迎新成員水獺、黑冕鶴
綠意盎然的動植物公園於1871年開放,佔地達 5.6 公頃,是本港歷史最悠久的公園,早期以蒐集和研究本地植物為主,故舊稱植物公園,直至1876年起,才開始飼養雀鳥和哺乳類動物,公園亦因此易名為動植物公園。目前為止,園內共有170隻雀鳥、80隻哺乳類動物和20隻爬行類動物。今年,園方特意引入水獺和黑冕鶴,前者名為白子,從日本遠道而來,一舉一動都讓人忍不住大呼可愛;後者則被稱作「非洲最亮麗鳥兒」,看到其頭頂的金色羽毛、黑白兩色的翅膀、紅色的小喉囊,相信不難理解為何黑冕鶴會有此美名。熱愛動物的各位,可別錯過每天的動物護理員餵食時段!

水獺餵食時段:上午8時15分、11時15分及下午3時15分

黑冕鶴餵食時段:上午9時、下午1時半
新設施增進遊人對古樹和動物的認知
屹立在港島一個半世紀的動植物公園,除了歡迎新成員以外,今年亦迎來不少變化。最受注目的,當數於人氣景點美洲紅鸛鳥舍內興建的「美洲紅鸛觀鳥台」,遊人終於可以踏進鳥舍內,近距離欣賞美洲紅鸛、黃頸黑雁、黑枕麥雞、林鴛鴦如何在同一空間和平共處,對園方「自然共生」的理念有更深入的了解。另外,園內亦設立了「古樹名木徑」,為園內 22 棵古樹名木加上清晰標示。新設施既為公園帶來生氣,也能讓遊人對古樹和動物有更深入的認識。

美洲紅鸛觀鳥台

園內最年長的美洲紅鸛已逾40歲。
坐落在公園內的教育及展覽中心內增設3個全新體感遊戲,包括飼養員餵飼遊戲、飛翔遊戲和動作遊戲,藉此讓大家從互動遊戲中增加對動物的認知,並喚起大眾的保育意識。遊玩過後,也別忘了欣賞館內珍貴的動物標本,一睹曾是鎮園之寶的美洲虎及丹頂鶴的風采。


動植物公園飼養的雌性美洲虎「小花」於2008年去世,及後被製成標本。

丹頂鶴屬瀕危物種。

婆羅州猩猩的新居。

婆羅州猩猩一家五口正在等待大家來訪。

噴水池平台台階一旁的絲木棉(又稱美人樹)之花期為9至10月,可惜由於香港早前受雙颱風吹襲,現時花朵已十分零落。

動植物公園現正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包括《香港動植物公園 150 周年展覽》公園導賞活動、《香港動植物公園 150 周年慶典啟動禮暨黃昏音樂會》、 綠化及保育專題講座、園藝和動物教育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