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陳曉蕾《好好地走》
從臨終照護窺探生死 為活著增添意義

2021-12-17

「每個人都會死,應該趁在生的時候做點有意義的事。」資深記者陳曉蕾認真地說。對她而言,當下有意義的事情,就是為照顧者點一盞明燈,窺探生死,為活著提供指引。今次為新書《好好地走》擔任編輯,透過寧養科護士安姑娘所寫的短篇故事,教我們直視生離死別,在悲痛中審視生命。

為甚麼寫照顧者?

1993年入行做政治記者,後來轉為獨立記者,先後出版過多本書,又成立「大銀」Big Silver支援照顧者,從環保到生死,陳曉蕾由淺入深,引領大眾進行反思。她說人終有一死,若要在死前做有意義的事,她想留一筆錢做採訪。近年,她在一個又一個議題內尋根究底,自嘲一直關注的都是冷門的議題,但細心一想,怎會是?死亡是無法迴避的結局,注視死亡才能好好活著。再者,生死影響的不只是個人,更是家人、照顧者、醫護人員,甚或整個社會。

現今醫學昌明,所有病都變「長期病」,以前患癌幾個月便去世,但現在第四期癌症亦能活上好幾年,照顧者很難憑孝心支撐,他們也要工作、生活,有很大的壓力。陳曉蕾說自己未做過照顧者,甚至無法想像自己做照顧者,她說自己常開口得罪人,頓了頓道:「哎呀!我一定沒有耐性!」話雖如此,她說每個照顧者都是個好人,自己被他們吸引,才愈來愈專注在照顧者的工作上:「我覺得照顧者在香港是好正的人。即使那位照顧者是個衰人,但照顧家人的那一刻都是個好人。」不過,面對臨終者我們該說些甚麼?

且聽聽《好好地走》的作者安姑娘的經歷。

《好好地走》記錄了安姑娘三年來寫的文章,陳曉蕾希望能夠為讀者帶來力量,支撐大家面對人生難過的關口。

細膩溫柔 感動人心

安姑娘是香港其中一位最資深的紓緩治療專科護士,過去三年一直在「大銀」發表專欄文章。陳曉蕾說一般而言,並不會為專欄作家出書,但三年來安姑娘從未曾間斷,一直以細膩的文字和溫柔的對話,敘述了一個又一個與臨終者、照顧者、醫護人員有關的故事,陳曉蕾也被安姑娘感動,所以才把12萬字、長達300多頁的文章結集成書。

「面對臨終時,我們不知道可以說些甚麼,捨不得但又不懂得要如何說出來。」《好好地走》為大家提供一個示範和參考。安姑娘所寫的文章有很多與病人、家屬或照顧者的對話和發問,連陳曉蕾都覺得驚訝,起初以為是安姑娘想像出來,誰不知這些都是安姑娘真實的經歷。「這本書有個地方很可惜,就是大家不知道安姑娘說話的聲音,她是一個極度溫柔的人。」安姑娘的說話技巧和聲線,會讓人慢慢袒露心聲,她懂得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說適當的話。

當心急遇上內斂 編者的煩惱

陳曉蕾在訪問中多次以「心急」來形容自己,講起如何與內斂含蓄的安姑娘相處時,語調就會提高,笑著嘆一口氣,有些無奈但又很明白對方。「我是個直接了當的人,我改稿會改得很直白。」安姑娘的文句有很多助語詞,陳曉蕾覺得有點礙眼,隨之刪掉,但之後又重新添上。「後來我知道這件事(面對臨終)根本無得直白,就是要彎彎曲曲,就是要些時間。」〈只能互相對望〉這篇文章講述病人在家人走後很落寞,安姑娘和對方說會一邊工作,一邊回頭看著她,後來二人一直互望,直到病人睡著。「我當時覺得這篇稿有點長,好像很重複。」陳曉蕾若有所思地說,但細心一想,如果自己是照顧者,得知有護士這樣對待家人,應該會覺得很感動吧?

喜歡大自然的陳曉蕾選擇了以廿四節氣把《好好地走》分成多個章節。曾經想過用以角色、春夏秋冬等區分,但書中實在有太多細節,廿四個不同的節氣才能帶大家慢慢閱讀,一步一步了解照顧者、家人、醫護人員和臨終者的的角色和想法。

以廿四節氣把《好好地走》分成多個章節,每個節氣底下都有一段文字和一幅插畫,帶大家慢慢進入新的章節。

注視死亡 願雪花蓋住森林

教人面對生死,那麼陳曉蕾自己怕老嗎?她說處於更年期的自己「好唔型」,很多事要放慢腳步,要分先後次序,要重新定位自己:「人生是一個V字,20歲時覺得自己很巴閉,40歲後開始覺得辛苦,60歲學會放過自己。我暫時在谷底,覺得很多事都做不到,特別是香港這個形勢,很多事不是太想面對。」在編寫《好好地走》時,〈雪花憑甚麼蓋住森林〉這篇文章一直讓陳曉蕾無法忘懷。微小的雪花積小成多,最後令整片森林變成白色。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即使有很多事情不知道要怎樣面對,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有沒有用,但在能力範圍內,她盡量做到不讓事情變壞。

那麼怕死嗎?靜待了幾秒,她說:「少了(對死亡的恐懼)。」隨後緩緩地道:「以前覺得活過就算,但現在覺得如果你做的事情還有意義的話,你有責任守著。」她慢慢發現有些事情比自己更重要,有機會就要做好些、做多些。所謂「守著」,是默默耕耘,期望有天種子會發芽。正如近年寫書,從來不會想有誰會看,卻有讀者向她道謝,說從中得到啟發,讓她得到很大動力。

陳曉蕾認為照顧臨終者並非一家人的事,「大銀」和她的角色就是繼續報道,讓大家掌握更多資訊。

你幸福嗎?

早年出版的《平安紙》,最後一句問讀者:「現在的你幸福嗎?」幾年後,編者問陳曉蕾同樣的問題,她沒有遲疑馬上回應:「幸福,超幸福。」她說自己EQ低,卻有一個團隊和她一起工作,這些年得到無數寶貴的經驗,並非一人之功勞。她一直自稱記者,以記者的身份而自豪。當我們說記者人工低,工時長,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時,原來有人可以一世做記者。由1993年入行至今,接近30年,陳曉蕾仍然認為做採訪是「荀工」,以記者身份進入他人心房,有很滿足的感覺。訪問接近尾聲時,她興致勃勃地說下午要去做採訪,對報道的熱枕從未減退,相信在不久將來就會為大家帶來新作。

沙田新城市廣場與「大銀」合作籌款,希望藉著活動讓照顧者有機會「鬆一鬆」,並支持《好好地走》的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