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設計 是實體唱片的靈魂

2018-10-02

這個年代堅持買唱片的人,大概有兩大原因。一是對音質的追求,二是重視唱片的設計。設計師Andrew,從小就有買實體唱片的習慣。他認為音樂固然重要,卻不能忽視唱片及整體設計的效用。畢竟,唱片設計就是音樂創作的一部分,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成就獨一無二的音樂作品。

沉迷唱片設計

修讀傳意設計出身的Andrew,是少有鍾情於實體唱片的90後。他成長於CD盛行的年代,坦言最初買唱片並非因為音樂,而是喜歡其質感。長大後,他發現自己對設計特別敏感,開始留意唱片設計,更深受台灣著名設計師如聶永真、方序中的影響。他坦言很欣賞寶島對實體唱片業的尊重,反觀香港的唱片設計近年失色不少,啟發他在構思畢業作品時,希望設計出「能幫助人們深層理解歌曲的實體唱片」。

本地組合C AllStar於2015年推出專輯的《生於斯》,Andrew指其設計仿效香港到處貼滿街招的城市景觀,獨特而出色。

就是憑著這份對實體唱片設計的執著,Andrew推出名為「一個唱片實驗展」的畢業作品,當中包括3款由他親手創作、以香港本土特色為出發點的實驗唱片。他認為要吸引買家注目,離不開激發五官的體驗。「一張實體唱片不應只追求聽覺享受,更要滿足視覺、觸覺、嗅覺,甚至是味覺的體驗,將音樂人的作品推到更深的層次。」

唱片上是否一定要有歌手的照片?對Andrew來說答案是否定的。他將RubberBand的EP《呢度》重新設計,除去固有的圖像式唱片封面,透過字體與排版設計,將唱片資訊一一印在唱片上,讓人細味創作細節。

Andrew嚮往昔日實體唱片盛行的日子,參考了不少設計精巧、具香港本土特色的唱片,傳意度也極高,讓人很容易便能看出那些是屬於香港唱片的設計。提及到身邊年輕的朋友們從未買過唱片,Andrew表示雖然失望,但是他卻不孤單,因為他對唱片的愛影響了他們,讓他們也會重新審視實體唱片的價值。「我希望自己能夠以自己的能力,設計出有質素的實體唱片,賦予它們生命。」

Andrew的另一作品,是重新設計達明一派的專輯《意難平》。樂隊作品多注重社會現象及政治題材,但此專輯卻以「愛」為主題,啟發Andrew將歌詞印在卡式帶的磁帶上,給予聽眾不一樣的觸覺及視覺體驗。

訪台拜師學藝

Andrew特別欣賞台灣設計師的實體唱片設計,他曾到台灣著名設計師方序中的工作室「究方社」學藝。其唱片設計從包裝、顏色到材料應用等各方面都有天馬行空的創意,然而每個細節卻烘托出音樂本身的含意,令創作有一氣呵成之感。Andrew除了深受方序中及吳建龍的設計作品(上圖)影響外,廖小子的作品(下圖)也是他的最愛。

Text: Sammy
Photo: Candy、受訪者提供
#62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