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城市,對香港的原居民村大多沒甚麼認識,只能說出有牛有田等片面印象。位於大嶼山南的一條水口村,名字陌生,但村落歷史已有三百多年,碩果僅存的山歌等習俗更可以在這裡找到。今次跟隨生態專家走訪水口,沿途植物看似平平無奇,竟是公公婆婆那代人治病強身的草藥妙方?


水口村的草藥課
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很久以前植物就與人類的生活文明息息相關,人們種瓜種菜養活家人,植物是草藥,又能織衣,從植物身上可見證一個民族的發展。今次跟隨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OWLHK)創辦人Xoni和阿Bond,來到大嶼山的水口村,聽他們訴說各種草藥秘方,可知道不少老一輩在鄉郊生活中所習得的生活智慧。
民族植物學 Ethnobotany
美國植物學家J.W. Harshberger於1895年首先提出,意指人類自古以來對植物的利用,已擴展至食、衣、住、行、醫藥、宗教信仰等多方面,並旨在紀錄、描述和解釋人類與植物之間,在民族文化、經濟及歷史上的關係。
香界名木 土沉香
土沉香與香港的名字由來原來大有關係。香港從前有土沉香貿易,沉香從香港轉運至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甚至遠至阿拉伯,於是「香的港口」便由此而來。昔日大嶼山廣植土沉香,在水口村後的風水林也可見到土沉香的蹤影,土沉香的樹脂燃燒時會散發濃香,舊時村民會點燃沉香,以其香氣除卻穢氣。土沉香亦為香料及名貴藥材,有很高的貿易價值,村民也會靠採收沉香香油作收入來源。

「命苦」的土沉香
土沉香其實相當「命苦」,矜貴的樹脂是在樹皮或樹幹被破壞後,土沉香因真菌入侵而發揮本能反應,才會分泌出發出香味的樹脂。但不法之徒為了更快取得沉香,會直接斬去整棵土沉香,採收因風吹雨打和斷枝而形成的傷口樹脂。在水口村這裡也有見土沉香被整棵斬去,只餘下樹幹底部而已。

廣東人的涼茶秘方

布渣葉
葉片有皺摺,薄如紙片,是有名廣東涼茶廿四味的其中一種藥材,可消暑清滯。涼茶在北方並不常見,為何是廣東獨有?原來廣東位處氣候濕熱的南方,老一輩人住下來覺得身體不適,便以村內隨手可得的藥草資源,發明涼茶清熱袪濕。

黃牛木
樹身挺直硬朗,泥黃色的樹幹十分易認,也是廿四味的其中一種藥材,可用於醫治感冒、中暑發熱等症狀。那麼廿四味是否真的用了廿四種藥材?根據各地的秘製藥方各有不同,廿四味會使用十至三十多種的藥材。

梅葉冬青
香港人的感冒藥「三冬茶」,使用梅葉冬青、大葉冬青與鐵冬青,由香港中文大學胡秀英教授研發。胡秀英畢生專門研究冬青植物,全世界有四百多種冬青,有四分三的冬青都以胡教授定名,因此她亦被譽為「植物學活百科全書」、「百草婆婆」。
生活上的草藥智慧

銀柴
從前的人以乾柴生火,便有人以賣柴為生。剛斬下來的銀柴因為尚有水分,樹木較重,即使尚未曬乾,外表看起來仍像乾柴,賣柴的人便學懂以銀柴「呃秤」,以賣得更多柴錢。

兩面針
有沒有聽過內地的「兩面針牙膏」?它便是以這種植物為命名。兩面針的葉子兩面均有紅色針刺,可以入藥消炎,預防牙周病。

餘甘子
果實吃起來先苦後甘,口中尚餘甘味,故命為「餘甘子」。村民會將細小的葉子曬乾後製成枕頭的墊料,因為曬乾的葉子會散發淡淡香味,被認為具有寧神安眠的功效。
植物承載的鄉村文化
「民族植物有趣的地方是,兩村相鄰,但他們的草藥處方可以迥異不同,真的是村民『秘方』。」阿Bond這樣說著。時代轉變得快,香港人脫離農耕生活,舊時村民與植物依存的生活方式,各種有趣習俗和祖傳秘方,仿佛將會漸漸被人遺忘。台灣人會透過口述歷史,記認原住民的民俗文化,但Xoni感嘆:「香港沒有人去做這方面的研究和承傳。」以前的人用甚麼植物治感冒?以甚麼植物為衣服上色?這些都是那一輩人的集體回憶。若香港的民族植物沒有進行保育,後人便無從得知植物與山林於上一代人的連繫和意義了。
大嶼生態系列 民族植物篇
由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OWLHK)主辦,帶領大家一同了解村落歷史,探討往昔的生活智慧。
日期:11月19日(日)及 12月2日(六)
時間:09:30 – 12:30
地點:大嶼山水口村
費用:$200(名額20個)
Facebook:Outdoor Wildlife Learning Hong Kong 香港戶外生態教育協會
TEXT SNOWY
PHOTO FRAN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