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身體探索,不單只有對自身的理解和賞析,宏觀一點,更包含對社會風俗文化的反思。可曾想過,裸體雕塑、裸體相片與裸體畫三種表達形式,何以在大眾眼中待遇大不同?對身體最常見的魔咒離不開「色情、淫褻及不雅」,仿佛有性器官就有性?諷刺的是,每當裸體被界定為(古典)藝術作品後,大眾又能坦然接受,當中情色、軟色情和藝術的界線是如何並由誰來釐定?子曰:食色性也,社會卻執意去除身體上的性元素,同時高呼活出真我,又是否一句空洞虛偽的口號?
香港落後早已不是新聞,但別以為外國就一定是開放自由,以下幾宗新聞,正反映出不同社會依然對身體存有根深柢固的成見:

經過一百年,還未夠開明
2017年,納維也納旅遊局在宣傳文化盛事Viennese Modernism 2018中,用上20世紀初著名畫家Egon Schiele的畫作海報設計,沈澱百年的藝術名畫還是不敵英國和德國的「河蟹」,必先經過後製遮擋性器官才能於地鐵站等公眾地方展出。

大衛像,好失禮?
2016年,俄羅斯聖彼得堡市為配合展覽在市區放置了一座米開朗基羅的名作「大衛像」,沒料到惹來反對聲音,有人批評裸男塑像會敗壞城市歷史風貌,更可能扭曲孩子心靈。後來事件引發了一場名為「打扮大衛」(Dress David)的公投,由大眾投票決定「大衛像」應否穿上衣服。

裸女 Yes! 裸男 No?
2012年,維也納Leopold Museum舉辦了一場名為「Nude Men」的展覽,未幾就被公眾抗議,最終博物館將宣傳海報上的男性私處遮蓋掉才能平息民怨。藝術歷史學家Eva Kernbauer解釋,從古至今兩性裸體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男性裸體令人聯想到力量和剛毅;而女性裸體則滲透出美色與情慾。試想一男一女分別在香港街頭上裸體現身,哪一方會被憐惜「蝕底」?哪一方又會被抨擊「變態」?

不存在的陰柔男子漢
社會相對可以接受的男性裸體,大都離不開身形健碩、霸氣雄壯的「天菜男神」。藝術家Troy Schooneman決定反其道而行,以古典藝術風拍攝出男子漢的陰柔一面,力證他們的美態和存在,以抗衡社會牢固有毒的性別定型。
TEXT: 一樹
PHOTO: 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