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代替說話,囚犯親吻犬隻叫人動容。美國的「監獄犬計劃」(jail dog programs)將被遺棄狗隻帶到監獄,由囚犯照顧和訓練成為導盲犬或陪伴犬,人狗互相安慰取暖,正如計劃的口號:Everyone deserves a second chance。

有愛三贏
美國和香港一樣,被遺棄或患病的流浪狗即使獲救,如無人領養,最終難逃安樂死。幸好自1998年起,這些狗隻有了重生機會。美國曼斯菲懲教所副獄長Jesse Williams提出了「監獄犬計劃」(jail dog programs),與人道協會合作,將一些原本面臨安樂死的狗隻帶到監獄,挑選一些表現良好,無虐待動物、小孩和無性侵前科的囚犯,負責照顧和訓練狗隻。
培訓後的狗隻可成為導盲犬,甚至獲一般家庭領養。計劃如今在美國遍地開花,各省監獄都與公益組織或動物保育的團體合作,團體除提供流浪狗,更會安排狗糧及其他用品。計劃令流浪狗免於一死,又為囚犯帶來新機會,更令社會大眾對流浪狗及囚犯改觀,製造三贏局面。

獄中見溫暖
「監獄犬計劃」刻意挑選刑期5年以上,或重刑甚至死刑的囚犯照顧狗隻,一來為他們漫長的監獄生涯找寄託,二來用狗隻打開這些重刑囚犯的心扉。加洲洲立監獄於2014年實行這計劃,安排12名囚犯照顧5隻流浪狗,12周訓練期結束,其中4隻已獲家庭領養,2015年獄中狗隻數目増至10隻。這個專門囚禁無期徒刑犯人的監獄,原本氣氛長期緊張,而狗隻的真情打動囚犯禁錮已久的心,不少囚犯在照顧狗隻後個性變得平和溫柔,改變了整個監獄的氣氛。
美國的調查更指,參與計劃的囚犯出獄後再次犯罪率大幅下降6成以上。有囚犯表示,訓練狗隻的過程找回人生價值,並與狗隻建立起友誼和信任,為獄中的生活増添意義和樂趣。甚至有囚犯出獄後成為馴犬師及開設馴犬中心。

監獄犬興起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監獄利用動物來警戒戰犯,是今時今日許多國家監獄警犬的原型。自美國監獄引入犬計劃後,形象大改,犬隻不再是警戒角色,而是透過動物訓練増進囚犯的謀生技能及降低再犯罪率,同時達到心靈治療的效果。除了流浪犬外,美國亦有監獄提供馬匹訓練,一改大眾對監獄的形象。

台仿傚計劃
台灣的新竹監獄於2006年起亦試行「監獄犬計劃」,成功培育超過40狗隻,成效理想,近年正積極研究在其他監獄實行計劃。

TEXT/ NAOMI
PHOTO/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