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無痕山林:保護山野原貌

2018-03-13

香港近年行山成為風潮,以前的人上山為了遠離塵囂,現在郊外難以再有無人之境的寧靜,更有人笑稱一些行山熱點還「多人過旺角」。郊野日漸不勝負荷,「無痕山林」這個概念也愈來愈受人重視,七大應用法則聽來似背誦口號般簡單,然而行山經驗逾三十年的達人教落,要真正實踐並非如想像中容易。

 Whelan強調,「無痕山林」最重要是溝通和實踐,不能單憑死記硬背,以免原則淪為生硬口號。
香港蚺蛇尖現貌,可見原本的路徑,現已變成寬闊禿地。

不勝負荷的香港山林

「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的概念並非新鮮事,世界各地如美國、台灣等地早有提倡,但Whelan認為香港推廣「自己垃圾自己帶走」,仍是停留於第三條法則的起步階段。「香港人大多不會事先計劃,習慣即興行山,出了意外便打電話求救。可能這是以前政府的廣告宣傳影響下來,當然這是一種back up,但首要還是先掌握求生知識,例如基本的看地圖技能。」Whelan憶述,二、三十年前的蚺蛇尖只有一條路,現在卻變成一大片黃泥:「一隊人行山,後面的人覺得前面山友走得慢,不走堅實地面,而選擇踐草而上,兜路走的痕跡累積下來,蚺蛇尖的路結果越行越闊。」

無痕山林七大法則

1. 事前充分規劃和準備(Plan Ahead and Prepare )
2. 在可承受地點行走露營(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
3. 適當處理垃圾(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4. 保持環境原有風貌(Leave What You Find)
5. 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Minimize Campfire Impacts)
6. 尊重野生動植物(Respect Wildlife)
7. 顧及其他使用者(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親自到山野,看見野生動物如何依賴人們餵給的食物,行山路徑如何被剷走林木,以致面目全非;才知道人們如何在無意間對山林造成各種影響。
單憑網上資料、錄音短片,很難知道人類活動對山野造成的真正影響。

常見五大行山誤區

Whelan是香港首批遠赴美國考取資格的專業導師,或許有人問,無痕山林的七大準則上網便有,為何還須報讀課程?Whelan解釋:「親身體驗一次露營課程,透過即時發生的事例學習技巧,才能身同感受,知道如何實踐。」無痕山林中有不少原則可拆解常見行山迷思,以下請Whelan為大家解說。

1) 丟棄果皮當作肥料
果皮雖為有機物質,但別以為在郊外丟棄果皮、果芯,便可自然分解。無痕山林的官方資料中有詳細記載,說明果皮的分解時間受當地的土壤成分、濕度及溫度所影響,不同物質的分解時間也各有不同。當人們愈丟愈多,郊野其實難以消化。

2) 人有三急
無痕山林有挖掘貓洞以解決的指引,但在香港,因到處種有植物,不用擔心構成太大影響;但使用過的紙巾垃圾,最好放在袋中帶走。而且香港多為短途行山,人有三急時,通常可找到廁所解決。

3)爆林為求刺激
因搜救工作、越野定向比賽的需要,往往要爆林來開闢快捷路徑。除此之外,無痕山林並不鼓勵因尋求刺激,而運用斧頭等工具刻意破壞山林。

4)綁絲帶認路
即使絲帶能為行山活動指示方向,但根據「保持環境原有風貌」的法則,行山活動結束後,應將引路的絲帶除下來。有人或會誤認為,絲帶可為其他山友留下辨識路線的標記;但各人行山路線不盡相同,而且最妥當的方法還是預先做好計劃,學懂看地圖,以辨認地形。

5)死記法則
同一條法則,要視乎地區和情況隨機應變。如香港有主要而明顯的行山徑,行山人士循一條路徑行走便可;然而外國地形廣闊,也沒有明顯山徑,如多人行走同一條路線反會留下痕跡,因此需要分散和打橫走的策略,行山時甚至需要大聲說話,好讓熊在遠處能聽見而不會靠近。

INFO
「山城聚會 – 郊野不留痕教練訓練營」
日期:4月7至8日
時間:兩日一夜露營
地點:石門及基維爾營地
費用:HK$950
Facebook: City With Out Door

梁偉倫(Whelan)

Protrek創辦人,美國 Leave No Trace Outdoor Skills & Ethics教練級訓練導師,具有超過30年遠足及旅遊經驗,足跡遍及五大洋七大洲。

#598
TEXT SNOWY
PHOTO BILLY、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