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為好電影找出路

2017-07-13

相約社區院線的搞手在他們其中一個放映場地 ,位於太子的餐廳進行訪問。每月第一個周末,這裡都會化身成電影院,播放不同類型的影片,有時請來嘉賓作映後談,一講便是幾個鐘。當Natalie Portman拍西部片已令戲院商卻步時(見另文:《好片.好院》),沒有票房保證、題材敏感的影片更難以在主流戲院放映吧? 

社區院線成立快將一年,放映會由最初小貓三幾隻到現在幾乎場場滿座, 幾個搞手卻未有自滿。「其實我們很多方面都未做好。我們也不奢望發展到很大,只是希望能建立多一個放映途徑。」

去年9月28日,社區院線在立法會示威區播放《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反應熱烈。

對抗主流 

「時下觀眾有點兩極化,看商業片就不看藝術片,覺得所謂的藝術片一定很悶很高深,但我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其實很多獨立製作都很好看,只是當戲院做來做去都是某類電影,獨立製作只能在電影節中生存。」社區院線的搞手之一張景暉(景暉)說。景暉曾任職於「香港國際電影節」,負責社區院線的宣傳和聯絡。組織其餘的成員還有城西關注組的Judy、流動民主教室的Ray、葉寶琳(Bobo)、崔允信以及設計師小丁,各司其職。

過去,他們播放過《九月二十八日‧晴》、《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無聲吶喊》 、 《消失的檔案》和《亂世備忘》等,當中不乏以社會為題材的本地獨立電影。另一名搞手Judy表示,現時戲院放映的獨立製作多為外語片,而且多數只在電影節中「限量供量」,社區院線定期的放映令本地製作多了曝光機會,就算上不了院線都仍有機會公映。「有的朋友從事電影製作,問在哪裡可以看到他們的作品,有時會收到一條YouTube link,作品是否可以超越一條link呢?」

社區院線的搞手(左起) Ray、Judy、Bobo和景暉。

重奪空間

社區院線目前有三個恆常的放映場地,最大的可容納100人,他們也試過在立法會示威區和油麻地排檔舉行戶外放映。Bobo表示,在室內場地放映,可讓人舒舒服服看完一套戲,但在街頭放映則較互動,也是重奪公共空間的一種方式。他們亦表示,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在街頭放映。

不少社區放映,除了播放電影,還設有映後談環節,讓觀眾能夠在看完戲的當下互相交流。映後談亦是社區院線的「戲肉」,觀眾隨時講上十多分鐘。Judy說:「有別於電影院的映後談⋯我們每次的討論都很深刻,觀眾可以暢所欲言。我記得有一次,一位觀眾講到喊,我們即場回顧令他觸動的片段,這就是獨立放映的特色,可以revisit(重溫),讓大家討論更多。」


Follow: 
社區院線

metro Pop #564
TEXT/NATALIE
PHOTO/NICK、受訪者提供
VENUE:Hong Kong Open Air Cinema Club at the Hive Co-Working Spac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