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不見的東西,不會多關心,人之常情。我們偶然到海旁散步,或坐巴士望出車窗,眼見陽光把海面照得閃閃發亮,海水藍藍綠綠,紓緩煩躁心情,平靜心境,確實不錯。至於海底、海床有何變動,海裡發生甚麼事,有甚麼動物、植物,一無所知也無所謂。半個世紀過去,香港因經濟發展、過度捕撈、基建發展等,港人在陸地上享受海鮮大餐及經濟成果之時,海洋已被破壞得支離破碎。既然海洋已經不是神秘而不可觸及,也是時候正視它,補救工作「遲做」總比「不做」好。


珊瑚被破壞,可以很迅速,復甦卻很漫長。
破壞容易
說人類是海洋生物的天敵,也不為過。「根據早期的潛水員描述,香港於50、60年代的海洋環境絕對不差,如像外國潛水一樣。」水底攝影師John Ng說。60年代,香港水域常有一米長的長青衣、大型斑類及黃唇魚等,至今已絕跡。
踏入70、80年代,觀塘、長沙灣等地大量興建工廠,欠缺排污管理,污水及垃圾直接流入大海。當年,拖網捕魚也沒有監管,「拖網俗稱『刨皮』,海床有生命的、沒生命的,連珊瑚,全部被拖走,殺傷力非常大。」即使香港於2012年已禁止進行拖網捕魚,但多年來的破壞,海床已七零八碎。
80年代中,香港工廠逐漸北移,本地工業污水排放放緩;但若以為香港海洋終於迎來好日子,未免太天真。隨著珠三角區工業發展,工業排污透過珠江水流擴散下來;90年代,本地大型基建逐步開展;包括青馬大橋、赤鱲角機場、東涌新市鎮等。近年各項大型工程如港珠澳大橋、三跑,持續地進行……試問香港海洋哪有時間休養生息?


海洋vs 陸地
「海洋總是被忽視。不潛水的人,不會知道海洋發生甚麼事。」創辦潛水歷險會,任潛水教練25年的Stephen,一直於香港水域教授潛水,為香港海洋被冷待而抱不平。他續說:「珊瑚被破壞,可以很迅速,復甦卻很漫長。我相信海洋受到的威脅比陸地更大,如進一步被破壞,香港的下一代便失去潛水的環境,可能連最後的後花園(西貢)也失守了。」
事實上,比起陸地上的保護,海洋受保護的程度非常低。現時香港40%面積被劃為郊野公園,園內動植物如野鳥、蛙類、蝴蝶等,受法例保護,禁止干擾捕獵及破壞植林。相對地,香港只有4個海岸公園及1個海岸保護區,佔整體香港水域只是2%(不少國家將目標定為20%至30%);而海岸公園內,仍容許持牌商業捕魚活動;園外的更不用說,除了鯨豚和海龜外,狩獵捕殺,毫無規管,即使是易危級別的海馬、罕見的魔鬼魚、海星等,也未見立法保護。


TEXT:RENEE WU
PHOTO:受訪者提供、部分為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