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漫步在聖日耳曼大道

巴黎,一個響亮的名字,無論是文學、藝術、時裝,定必聯想起這個美麗花都,為甚麼?

一切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十年(1945年至1955年)。短短十年,巴黎湧現了多間出版社、書店、畫廊、爵士樂吧,也吸引了許多畫家、作家、知識分子等前來,蘊釀出一個文藝氣息濃厚的城市。那段時期,在左岸的一條街道上,每天都聚滿藝術家在高談闊論,談文學,論藝術……這裡正是讓巴黎站上世界舞台的推手 ── 聖日耳曼大道(Boulevard Saint-Germain)!

二戰後的燦爛 

要了解巴黎,就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說起。當時歐洲被納粹德軍大舉進攻,戰後各國一片頹垣敗瓦,但慶幸法國巴黎未有受到嚴重損毀,這亦造就了巴黎在戰後「文藝起飛」的重要契機。

二戰時候,納粹德軍一度想摧毀巴黎,但當時的指揮官沒有聽命,令巴黎的大小建築至今都保留完好面貌。

文藝起飛

戰後,歐洲各國忙著重建,重整步伐,城市輪廓尚算健全的巴黎卻在此時出現了一些寫實卻大膽的文學作品、抽象又充滿幾何圖案的畫風、新派表演劇場、黑人樂手的爵士樂等,許多影響後世的潮流與文化都在此時開始萌芽。不少書店與出版社亦在聖日耳曼大道一帶開業後,左岸更正式成為了作家和知識分子的聚腳地。

巴黎的文藝氣息一直濃厚,在街道或河畔,都是販賣畫作或藝術品的攤檔。

當聖日耳曼大道每天都聚滿藝術家,酒精也順理成章成為了這區的必需品,亦因此餐廳、咖啡館與酒吧也陸續在這裡開業。那年頭的聖日耳曼大道,每天都擠滿創作人,白天埋首創作,晚上盡情享受酒精帶來的快感,為左岸帶來另一片永恆的燦爛景象!

塞納河(Seine)為法國第二大河,對巴黎的發展極其重要,從古時就處理大量的貨物運輸,現在則是市內的浪漫標誌。

遊歷黃金十年

歐洲城市的迷人之處,在於它百年如一日,看著舊照片,今天重遊相中舊地,會發現城市的面貌變化不大。一些舊店舖,多年來依舊留存在原地與城市一起成長。現在,就讓我們用眼睛旅行,從左岸的東面開始,遊歷聖日耳曼大道一帶,走訪當年的重要地標,用心感受巴黎在二戰後的黃金十年。

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       

許多傳奇作家都對Shakespeare & Company心存感激,因為書店從不吝嗇向未成名的作家伸出援手,協助出版,甚至支助生活費。這裡的閣樓,更可欣賞對岸的巴黎聖母院。

路易斯安那酒店La Louisiane Hotel        

當年那些未成名的藝術家和作家,都會租住廉價旅館,右手一枝筆,左手一根菸,創作出偉大的作品。La Louisiane Hotel就招待過不少未成名的作家與藝術家,如Simone de Beauvoir、Albert Camus、Juliette Greco。

雙叟咖啡店Les Deux Magots、花神咖啡店Café de Flore                

走過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 (Église de Saint Germain des Prés)來到Les Deux Magots和Café de Flore,兩者都屬左岸名店,同樣是Simone de Beauvoir、Hemingway、Jean-Paul Sartre等作家喜愛到的地方。Café de Flore更在1994年起創辦文學獎,為法國文壇出一分力。

Les Deux Magots
Café de Flore

子夜出版社Editions de Minuit                   

出版社成立已超過七十年,見證了聖日耳曼大道的輝煌時期,曾為Jean Guéhenno、Paul Éluard、Louis Aragon出版作品,被譽為法國新派小說的推手。

盧森堡公園Palais du Luxembourg                  

公園於1612年建成,是藝術家們愛到之處。Hemingway在《流動的饗宴》中,說過這是他最喜愛的散步地方,公園更陪伴他度過艱難時期。當時收入不穩定的他,會對家人說外出工作,但其實來到Palais du Luxembourg散步和寫作。

右岸用錢  左岸用腦 

以前巴黎有句說話,「右岸用錢,左岸用腦」。 

意思指右岸不乏百貨公司和時尚名店,可盡情購物,但左岸卻是講求文化,追求深度的地方。不過巴黎那左與右的鮮明個性,早已分不清界限,因為不少名店都已在左岸落戶,現在左岸也能滿足遊人的購物慾。但與此同時,仍有很多擁有悠久歷史的店舖與建築佇立於此,只要你願意,左岸亦可以是從前的左岸,帶領我們在歷史中散步。

TEXT : Ting Kin Fung 
PHOTO : 網絡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