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橋上的風光

2020-10-22

香港路面狹窄,人車爭路的情況嚴重,為了將人車分隔,一道道架空的天橋因此而生。天橋愈建愈多,香港更被貫以「天橋城市」之名。

走在繁忙的街道,偶爾抬頭看見時常經過的天橋,在石屎森林裡縱橫交錯,你會發現很多天橋的設計均融合了不同線條、幾何圖案,在其功能性以外,仿佛安靜地為這座城市作點綴。

架空系統 連接社區
中環、荃灣及將軍澳等地區,以天橋構建了一個架空行人系統,沿著天橋,幾乎可以不走地面,貫穿區內的主要建築。其中,在七十年代,隨著中環海旁的康樂大廈(即現在的怡和大廈)建成,為了方便行人來往,便興建了一條橫跨干諾道中的行人天橋,連接太古大廈(即現在的遮打大廈),康樂大廈及香港郵政總局。隨後一帶接續興建的天橋,把中環的東南西北連接起來,構成了中環行人天橋網絡。東面天橋的銀色鋼板設計,沿襲了七十年代的Space Age風格,其半密封設計儼如一條行人隧道。 

中環天橋系統,通往怡和大廈(前身為康樂大廈)的一段。
中環摩天輪前的行人天橋。

功能與美學兼備
不只作為行人通道,近年不少歷史悠久的行人天橋,都被發掘成為旅遊景點,包括銅鑼灣怡和街的環型天橋及被稱為「志明橋」的牛頭角偉業街行人天橋。在八十年代初建成的偉業街天橋,在建造時其實並沒有設計美學上的考慮,包裹式的上蓋是為了方便行人免受日曬雨淋,其拱型頂部設計亦可方便去水,不過這樣的設計,加上粉色主調,卻意外為天橋帶來美感。2010 年電影《志明與春嬌》以天橋取景,令該橋成為「打卡」熱點,自此更被命名「志明橋」。

「志明橋」兩旁的長方型風口位,被陽光照射的影子,是「常用」的「打卡」位。
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內的「果蝠橋」,因附近森林內有果蝠棲息,故特別以架空天橋的設計,以保護歷史文物及生態環境。
IFC 通往3 號碼頭的行人天橋,其通透頂部及開放式設計,屬近年的現代綠化設計。

獨一無二環型天橋
怡和街天橋則在1963 年興建,其東面連接高士威道,西面連接軒尼詩道,下面則有電車路線沿怡和街而行。當年天橋因應地勢,以獨特且罕有的環型設計,亦是全港唯一一條環型天橋。從遠處已能看到天橋的M 字型圖案,十分搶眼,也因此得到「M 字橋」的稱呼。天橋亦曾吸引荷李活電影《攻殼機動隊》在此取景拍攝,近年也是外國遊客必到的旅遊景點。香港有超過700 條行人天橋,有些被當作打卡熱點,有些卻連「被人經過」的機會也沒有。近年有不少人提出疑問: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天橋?有些天橋常被忽略,即使每天使用頻繁的天橋也不一定會被留意。當行人走過每道窄長的天橋,有如走進輸送帶般的通道,只會短暫經過,甚少停留,難怪有人曾說過,行人天橋注定是孤獨的。

環型設計的怡和街天橋,其M 字型圖案也是搶眼的特色。
TEXT:JOYCE
PHOTO:BRI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