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本地插畫師阿強出版首本小誌
帶領讀者暢遊北區

2021-09-30

北區,一字記之曰:「遠」,遠在香港邊陲,遠離煩囂,亦遠離大眾視野,正因如此,區外人對北區存有不少誤會,例如經常把大西北和北區混為一談,又總嘲笑區內人要「騎牛返工」。在粉嶺土生土長的本地插畫師阿強就決心為北區來場大平反,於今年8月出版首本小誌《阿強去散步 北區篇》,帶領大家暢遊粉嶺、上水一帶,感受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

讓人又愛又恨的北區

素來關注本土議題的的阿強,過往作品都與社會政治議題有關,自今年3月起更每月出版手繪報紙《強報》,記錄社會大小事。眼看時局敗壞,她形容創作已變成‘Burnout’,於是決定換個角度關心社區,亦讓自己再次尋回繪畫帶來的快樂。居於粉嶺的她以一貫的細膩畫風,描繪對許多人而言非常陌生的北區。原本以為她想必很愛這片遼闊的土地,怎料一談起這個偏僻地區,她便忍不住笑言,「我覺得北區真的很遠,之前在中上環一帶上班,來回共需3個多小時,真的很辛苦。」更聲言:「乘車的痛苦,城市人是不會明白的。」幸而,她喜歡北區物價低廉、環境寧靜,還有率性的北區人,「大家都大大咧咧,小巴司機好狂野、粗魯,乘客也同樣。」綜觀北區的好與壞,在此成長的她說出了中肯的評價,「北區予人『鄉下』的感覺,但我覺得這裡的人是淳樸的,而且生活節奏比較慢。」了解阿強眼中的北區後,讀者們準備好跟隨她的腳步,到粉嶺上水一帶散步了嗎?

與正在重建的舊區,以至於變化急遽的商業中心相比,北區的發展步伐確實較慢。


發掘北區歷史建築


熱愛散步的「地膽」阿強以畫筆帶領大家暢遊區內6個景點,細閱小誌,讀者便仿佛和阿強一起經歷了一趟富有歷史文化氣息的小旅行。自小便喜歡文學和歷史,現時正修讀歷史碩士的阿強,尤其想向讀者推介區內的古蹟。「我挑選了區內標誌性的建築,由於北區有許多圍村,所以就選擇了保留得較完整的松柏塱客家圍村,以及一些保存得較好的舊建築物,例如石廬、鏡蓉書屋。」除此之外,她亦繪畫了一些平日不時路過,但卻未曾入內的地方,比如位於粉嶺港鐵站旁邊的蓬瀛仙館。既能與大家一同遊覽北區的古蹟,也讓自己重新發現北區之美。

石廬為一級歷史建築。

於清初建成的鏡蓉書屋位於沙頭角上禾坑客家村,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客家圍村松柏塱建於19世紀。

阿強手中的物品名叫「斗桶」,供善信用以祈福,斗桶內的物品各有寓意,燈代表光明長壽,白米代表豐衣足食,剪刀及鏡子有去穢破邪的意味,算盤及秤則有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的意思。

在和合石墳場談生死

翻開小誌的最後一頁,上面赫然印著一幅和合石墳場的作品,讀者或會感到詫異,不過,這正是阿強最喜歡和滿意的作品,全因她正好住在墳場附近,這裡盛載了她的成長回憶。她坦言小時候會因此感到懼怕,甚至不敢在半夜去洗手間,直至後來從電視中得知,安葬在墳場的先人都知道自己已離世,因此墳場並不是「猛鬼」之地,才不再心生恐懼。對於生死,她自有一套看法,更將之寄託在畫中,「希望大家不用太傷感,因為死後的世界都可能是多姿多彩,就如畫中的『鬼阿伯』正愉快地吃蛋撻,如果能這樣想,可能會較為輕鬆,亦可期待死後的精彩『鬼生』。」在紙上遊一趟北區,大概未能頓時參透生死,但仍無礙各位親自前來,發掘北區獨特的文化面貌。

阿強認為墳場景觀開揚,放眼望去滿眼綠意,也可算是風水寶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