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木匠巧手 雕刻舊木情懷

2018-04-26

每次走入灣仔石水渠街,看見奪目的藍屋及黃屋屹立於斜坡上,有如置身《蘇絲黃的世界》,彷佛回到了數十年前的香港。活化藍屋,既留住文化與人情,於復修期間亦積存不少舊木材。一批有心人,邀來木匠賦予舊木第二生命,既重振本地木工技藝,亦延續香港的民間故事。

擅長雕琢細緻木工的郭師傅,受藍屋地磚花紋啟發,萌生製作十字海棠紋燈罩的念頭。

老而彌堅的木材

藍屋活化過程中,拆除了不少舊式的大型橫樑木及樓梯木,大部分為經濟實惠的英木和巴麻木;由此啟發了香港故事館以四、五十年代木行的形式,邀來木藝師傅林池及草途木研社年輕木匠翁泳恩,將這批舊木重新製作成家具及擺設。兩代木匠同樣欣賞舊木材,特別鍾情其堅硬穩固的特質。林池師傅指,鮮裁的木材蘊藏濕氣,未能完全收縮,相比之下,老木材狀態穩定得多。

草途木研社木匠翁泳恩

與舊木切磋

處理舊木過程困難重重,但80後木匠翁泳恩卻很享受。「很多舊木表面會拱起或帶有弧度,而製作木器需要平整的表面,因此有時會預算錯誤,不容易拿捏。雖則如此,但能夠令『老料』刨成新的一樣,是一件使人滿足的事。」行內將老木稱為「老料」;翁泳恩形容老木材質穩定、成品富質感,但年輕木匠能處理的機會不多。

廣和號雜貨店「朝桁晚拆」的木板門面,保留藍綠油漆及手寫筆跡。
板凳邊沿刻有直線,保留了昔日橫樑木的原形。

板凳的故事

環視民生木行,最多的就是椅子,有老板凳、新造木凳,又有街坊送來的圓凳、方凳和木壟等。四、五十年前,每家每戶都置有一至兩張板凳,晚間要用來「桁床」,日間供街坊串門子坐下聊天。其中一張板凳,是由木匠翁泳恩和龍晚全師傅合力製作,座板保留橫樑木的原形,上面滿佈釘裝橫樑時鑿下的孔洞,還有人手刻劃的坑紋(行內稱為鬭角線),普遍見於老舊中式建築中的橫樑,用以匯聚濕氣,助積水自然排走。

識木 惜木

一物多用的板凳,可說是基層生活的代表木具;在量產時代之前,木板凳對草根階層市民來說所費不菲,既要選擇耐用的,使用者也會勤加保養。兩位木匠分享了惜木要訣:識揀。「結構穩固的木具,耐用幾十年,因而能減少棄置。」身為木匠,視每件木材為年月結晶,「勉強或心急所造出來的成品很容易出現問題。正所謂『慢工出細貨、快親唔多妥』。」即使於街上撿來的木頭,先要放上三至四年,待木材乾水後,方能重製,賦予其第二生命。

林池師傅帶同一條英木到達藍屋,笑說要翁泳恩先跟木材「聯絡感情」,再思考改造成甚麼器具。

盤點舊木再生用品

藍屋舊木跟灣仔街坊一同經歷幾十個寒暑,蘊藏基層生活故事。幾位木藝師傅在花心思重塑舊木,製造出各種實用及懷舊的器具。

搶手木鐘

惜木的林池師傅,以製作陳設架的剩餘木料製作造了時鐘。實用之餘,凸顯老木材的斜沿角。不少街坊表示想將之據為己有。

巨弩紙飛機發射器

紙飛機發射器,是不少孩子夢想的玩具吧?當中既包含了木工技術,亦可藉計算發射角度來訓練數學思維。

爆旋木陀螺

現成的陀螺,有閃燈有聲響,的確很精彩,可是人有我有,有甚麼特別?不如自製一個屬於自己的爆旋木陀螺,還可刻上自己的名字呢。

懷舊木盒

橫樑木滿是釘孔的一面,雖被裁去,但同樣逃不過林池師傅之手,變身成為「有經歷」的木盒。

陳設架

使用橫樑木製成的陳設架,保留原木上的藍綠油漆,展示藍屋舊物及設計品。

「藍屋民生木行」展覽由多位木藝師傅協力參與,包括林池、郭世敏、龍晚全、王鴻強,展出多個舊木材再生製品。參與單位「木碎好少年」將舉辦工作坊,教授製作木陀螺及飛機發射器。第二場工作坊將於4月28日舉行,有興趣參與可於網上報名。

日期:4月2日至6月1日(*4月28日工作坊)
時間:10:00 – 18:00(星期三休息)
地點:灣仔石水渠街72A號地下 香港故事館
參與團體:草途木研社、木碎好少年
FB: 香港故事館 HK House of Stories

#606
TEXT: TIFFANY
PHOTO: NICK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