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月書報告 日常哲思之樂

2017-10-25

近年港台捲起一股哲學風,有人視之為離地學問之最,也有人視之為文青顯學。左一句「我思故我在」,右一句「上帝已死」,看似很文青,但說者真的知道背後意思嗎?到底哲學是甚麼?哲學家又是否只會「捉字蝨」的詭辯?哲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何關係?秋冬之際,天涼不宜飲思樂冰,不如當個樂於思考的「思樂兵」,讀讀哲學入門書,為自己的知識堡壘再下一城。

搞笑之選:道在屎溺

《廁所裡的哲學課》
作者:亞當‧弗萊徹、盧卡斯‧NP‧艾格、康拉德‧柯列弗
出版社:PCuSER電腦人文化

「哲學不在追求答案,而是為了提出更好的問題。」

莊子曰:「道在屎溺」,意即再低賤微小的事物中都蘊藏玄妙的道理。《廁所裡的哲學課》以短小篇幅輯錄13個哲學家的理論要點,就是要你用平均每日14分鐘的「爆石」時間爆出一個小宇宙。本書風格幽默,把古代哲人的「非人類語言」翻譯成現代人的「地球話」,又會用我們熟悉的流行文化,解釋不同範疇的哲學流派、主張和名言。

有一篇就從華生與福爾摩斯的查案手法,道出歸納法和演繹法的分別:前者是從個別情況出發(如:因為兇器是斧頭,而伐木工多用斧頭,所以推測死者是被其伐木工鄰居殺害),後者則是由大見小,從常理推測個別情況該是如何(如:根據統計,大多數女性都是被前男友殺害,現場證據顯示死者認識兇手,所以兇手多半是前男友)。

插畫師依照哲學家生平及哲學思想為他們設計廁所,馬克思的廁所有月曆,因為佢是最會拖稿的作家,《資本論》一書拖了整整16年才交稿給出版社。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我們都被困在洞穴裡,把洞壁上的影子當成真實事物,混淆真實世界與感官世界,而理性就是脫離洞穴,認識真理的唯一途徑。

亮點:
– 本書笑點甚多,有些有助理解哲學概念,有些則純粹是拿哲人來開玩笑,不論有沒有基礎哲學知識,都應該能讀得愉快。
– 內容的表現形式豐富,沒有長篇大論的文章,描述精簡有趣;例如作者會設想蘇格拉底是專欄作家,為讀者來信提供「啜核」答案;或者把哲學比喻畫成電影海報等。
– 假如沒有便秘煩惱,蹲馬桶時讀不完一篇。每篇末段都有””Too long, didn’t read””的欄目總結要點。

貼地之選:人生問題診療室

《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
作者:The School of Life
出版社:先覺

「……愈尊崇一位偉大思想家,往往愈對其思想敬而遠之……輕鬆一點,才是對偉大思想家的最大致敬。」

哲學之所以常被人認為離地,既因有些題目虛無縹緲,亦因論證過程複雜,難免曲高和寡。
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卻不以為然,他創立哲學平台The School of Life,與其團隊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向全無哲學底子的大眾介紹各領域(包括哲學、政治理論、社會學、藝術與建築等)思想家的理論,並把內容輯錄成這本書。

從情緒、工作、人際關係到社會制度等各方面,都是本書關心的範圍。哲學家精準剖析我們人生常見的煩惱和難題:為何我們討厭上班,渴望「射波」?為何面對親近之人會更易「燥底」?本書有針對個人主義、民主制度、資本主義等現代產物的批判;有對宗教、美學、人生意義等大哉問的探討;亦有協助分析負面情緒、童年陰影、自我防衛機制的工具。對自己的生活有所不滿,卻又不知為何,本書就是不錯的初步診斷工具。

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邀請我們想想,假設我們不知自己的出身、階級、國籍等,我們會想生於哪個社會裡?如果答案不是身處的社會,或者代表這個社會的制度沒那麼公義。

亮點:
– 本書跳過一切複雜論證,只從每位哲學家的思想裡,抽出數個與現代人生活困惑相關的洞見,相當實用。
– 作者們用字淺白精煉,洗刷了不少理論的學術味。

草民之選:提升公民質素

《現代草民哲學讀本》
作者:沃草烙哲學作者群
出版社:究竟

「如果你曾好好參與一場政策辯論,會發現多元社會的理解避不開抽象思辨。」

讀新聞時,不同立場的報章仿佛在報導兩個平行世界,很多時讀畢只覺議題關乎觀點與角度,而無正確答案;忽略了答案也可分為是否完善、合理程度高低等等,而哲學就是檢視答案合理性的工具。台灣哲學平台「沃草烙哲學」把哲學引進公共討論,邀請各位現代草民思考社會議題,抽絲剝繭地了解對家立場,提升議政質素。

本書探討多個公共議題,如政治人物可否違背承諾,同性婚姻合法化,文明是否必須禮貌等等,與香港人關注的議題相當吻合。書中指出公民社會裡的討論,並不是要辯輸贏,而是為了理解不同立場,凝聚共識。斷章取義,抓住對方無關痛癢的錯處只會模糊焦點,倒不如補足對方的論證,再一舉擊破對方最完美的版本,這才有「體育精神」。

反對同性戀者認為肛交的不道德之處,在於違反肛門先天的「設計功能」,但這樣的理由其實站不住腳。就比如嘴巴是「設計」來吃東西、說話的,但並不是限制你用嘴開啤酒蓋的理由。

本地薑之選:「荼毒」自己

《好青年哲學讀本》
作者:好青年荼毒室
出版社:天窗出版社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愛向公認的智者請教哲學問題,然後順著對方答案質問,問得對方自打嘴巴,最後被雅典政府以「荼毒少年」的罪名判死。今有中大哲學系出身的十三人開設「好青年荼毒宗-哲學部」的Facebook專頁,以哲學「荼毒青年」,盼令本循規蹈矩的青年變得樂於思考、懷疑和探究,詰問我們習以為常的常識。平台當中十三篇文章結集成書,內容相當貼近港人口味:從一碟芙蓉蛋飯聯想到人為何怕死;從游蕙禎的「扑嘢論」探討為何談性只能用「學術角度」,否則就是低俗粗鄙……自問望不透常識者,歡迎拿此書「荼毒」自己。

#579
TEXT‧CHELSEA
PHOTO‧FRANKY、WA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