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攝影印象 不再「走鬼」的日子

香港人常被形容為靈活一族,原來這一面最能體現於街頭。 每個城市的街道都像一面鏡,反映著城市的生活氣息和人的氣質。在營營役役的生活中,我們或許不常留意街頭的旁枝末節,但細心一看,便會發現每個細節都是故事。往街頭走一圈,深入小販攤檔,已夠叫人大開眼界!

要在有限空間中進行買賣,小販不得不扭盡六壬,「偷得一呎得一呎」。
食物及衞生局准許攤位小販在營業時間將貨物擺放在攤檔範圍以外地方,但在營業時間後,必須把檔位還原至訂明的尺寸。因此每個檔口都像「變形金剛」。

小販︰香港街頭的風景

香港小販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50年代,當時街頭擺賣活動盛行,組常阻塞街道,小販管理隊就負責捉拿小販。一見到管理隊職員,小販們就會大叫「走鬼」,然後拿著貨物狂奔。至1959年,政府建議興建小販市場,將小販攤檔集中在一個地方,從而紓緩某些街道的擠塞情況。自1973年起,政府推出新的小販認可區計劃,容許小販在指定範圍內自由營業。現時全港約有4,000多個排檔,面積由1.1平方米至2.2平方米不等。

路口的檔主會將紅色膠袋繫在上方,讓大型車輛司機見到上方外露的簷篷,預留位置轉彎。

街頭剪影

溫伯從事小販五十年,大半生賣襪維生,人稱他做「襪佬」。小販之間的稱呼很直接,賣布的叫「布婆」,賣鞋的叫「鞋佬」,有時候光顧幾十年也未必知對方姓甚名誰,只認得檔口的位置和小販的臉。溫伯經歷過要「走鬼」的年代,想起那些年的追逐還是膽戰心驚;有時候能成功脫臉,有時候失手被擒,這場為生活而戰馬拉松恍如那些年獨有的街頭劇。後來無牌小販變成了持牌小販,終於能築起自己一片天,再到後來可落戶屋邨商場;但不消幾年,領展進駐後,許多小販起家的商戶又重回街頭……年過80的溫伯,仍堅持每天開檔,幾乎年中無休,想過退休嗎?「不!」他斬釘截鐵的說。

街拍貼士

想要拍下街頭人物的生活照,可注意以下幾點:

1. 長炮嚇人

街拍使用長鏡,除了顯得突兀,更可能引來途人側目,令氣氛變得緊張,引來反效果。拿著的器材愈輕便愈好,街拍時可選用定焦鏡或無反相鏡,能夠方便拍攝者融入現場。

2. 定焦保險

用定焦鏡拍攝(28mm / 35mm / 50mm)可避免在拍攝期間分心變焦取景。因為街頭上狀況層出不窮,在調整焦距之時,最想的同捕捉的瞬間可能已不見了。

3. 適合盲拍

打籃球有””no look pass””,攝影也有異曲同工的「盲拍」(shoot from the hip)。街頭攝影講求捕捉最真實自然的一刻,未必每次都有足夠時間讓拍攝者仔細構圖。一舉機就按下快門,可能會得到更驚喜的影像。

TEXT: NATALIE
PHOTO: BILLY
#597 Photograph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