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媒介的影響日漸減小,今時今日很難再有「經典廣告」;若想引起討論,還要考慮網上傳播力。仍記得「萬寧妹妹」和「萬寧貓」,以及幸福醫藥「獅子山精神」嗎?它們都是Metta Communications的作品。Metta的創辦人李孔仁(Andrew)在廣告界打滾二十多年,九年前離開某大國際公司,帶領同事自立門戶。「以人為本」的管治作風和創作理念,成功為品牌客戶塑造深入民心的形象。

m:metro Pop A:Andrew
m:怎樣才算一個好的廣告?
A:一個成功廣告最重要是引起觀眾共鳴。不論你希望別人消費,或建立一個品牌形象,若沒引起共鳴,便不能在人們心中留下印象。現今有很多廣告,大量資訊,有報告說一個人每天接收數百、甚至數千個訊息。如果不能引起共鳴、感動,受眾根本不會留意得到。
m:如今網絡世代,如何影響製作廣告的方式?
A:近十年,廣告業變化很大。社交媒體興起,不停出現新的channel。以前簡單一點,透過電視機,給觀眾一個信息,感動到人;或是報紙,能停下讀者,即有“stopping power”,便是well done。但現今廣告要從多方面思考。亦可說提供了更多機會,更多變化,但運用創意的方式亦很不一樣。若要在社交平台上傳播,一定要有social value,也有互動的部分。
m:「本土」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如何應用到廣告中?
A:本土是甚麼?我認為本土就是人性,與人不可分割。每人為何是獨特的,因著他經歷過的事情,生長的地方,他的家庭、父母等。中國有句俗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環境造就到個人的性格、價值觀和態度。亦因為本土的概念,不只在香港,世界亦因而變得繽紛、多元。至於廣告,當然要利用。廣告就是求共鳴和聯繫感,我們很多時候也會運用本土的人、事、物。
但如何運用得好呢?若太狹窄,本土便不能「出門」,去到另一地方便不被了解。若本土加上一些人性的基本價值,例如對真善美的追求,傳播力量便會強大。
m:你對香港的廣告前途樂觀嗎?
A:其實香港廣告水平真的不錯。我在香港土生土長,對這裡的前途仍很樂觀。從廣告出發,我認為,若希望香港一直是我們所喜愛的香港,首先,一定要述說出一種與別不同的價值。做品牌,做廣告,都需要differentiation。有人說,香港會被邊緣化,會滯後。但我認為,製造自己品牌的價值才是重要。這就是誠信、公義,不只是個人,也引伸到公司、社會等。
PROFILE
李孔仁 Andrew Lee
廣告人
在全球十大廣告公司擔任逾10年董事總經理,於2008年自立門戶,創辦Metta Communications,曾為P&G、新鴻基地產、PCCW、萬寧、幸福醫藥等客戶進行品牌再造,廣告作品獲獎無數。
text:Lorraine
photo:Bi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