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拼貼生活記憶

 劉智聰,可以說是「另類城市拾荒者」,他喜歡流連荒廢空間,拍攝被棄掉的二手舊物,如他人的舊家庭照片。作為一名影像創作人,他會從中理解和想像昔日人們的生活面貌,把碎片整合成全新故事。攝影,是他常用的媒介;拼貼,是他探索的形式。結合攝影作品與收藏品,帶領觀眾進入新舊交錯的時空,勾勒自身的生活回憶。

去年劉智聰曾參展「香港國際攝影節」,而《遺失家庭》系列便是其延續。

借來的廢墟工作室
劉智聰早在1994年開始走進廢墟拍攝,笑言當初只為追求刺激和有型。「廢墟的每個角落都很吸引,隨便也能拍出充滿力量的畫面。但到後來,我減少拍攝照片,反而開始思考自己在拍甚麼,攝影是何物。」

別人稱他為「廢墟攝影師」,但其作品焦點並非視覺上的頹廢美,而是針對當中消逝了的生活質感。「我的攝影非紀錄性,而是屬於創作性。廢墟是我的臨時攝影工作室,是一個借回來的空間,充滿不確定性,有如攝影本質,也是香港的城市特質。」

《遺失家庭》系列,用上劉智聰過往收集的大量家庭照片,看似輕描淡寫,當中卻蘊含豐富情感和幻想空間。

走進別人家庭
劉智聰對消逝中的香港舊事物甚感興趣,他本身也是一名收藏家,主要收集有關學校的物件,亦涉獵各款舊照片和相框等日常生活物品。「我開始創作時,習慣先檢視自己的archive內有甚麼。當然我收藏物品時,也不知道何時成為新作品靈感,純粹是被它吸引。」

去年,他嘗試新的創作形式,把多年收集的舊照片,拼上自己的攝影作品,組合成新的攝影拼貼。這便是《遺失家庭》系列:家庭關係,或多或少牽涉「命中注定」的情感牽絆,而劉智聰收藏的照片因各種原因被遺棄,難免會勾起他或觀眾的回憶。「例如照片中,有媽媽和一群孩子排排坐,但看不清樣子。你和我小時候一定有類似經驗,數個堂兄弟姊妹一起外出拍照,便是如此,一張照片就令我勾起自身回憶。」

《遺失家庭》系列
每張作品也在訴說一個個獨特的故事,好像往昔家人移民時,帶不走所有東西,往往留下了家庭照。(《對望》系列)

無器材的攝影行為
運用觸動自己的舊事物,重新書寫成新故事,再引發觀眾的共鳴與聯想。從這層面來看,劉智聰收集舊照片與拍攝本身一脈相承,是「沒有攝影器材的攝影行為」。「我選購照片同樣以攝影的角度出發,是創作的前期工夫。有時候我在店舖逗留一至兩小時,細看數百張照片,最後可能只買走兩張。也許照片拍得不好,甚至看不到相中人的臉;但只要能觸動我,或引發我的想像,就覺得很棒、很有味道。」透過挑選照片,他跟另一時空的被攝者交流,即使是照片「鬆郁矇」也無關痛癢。

《對望》系列
照片中的廢置學校,牆上仍掛著捐款善長的照片,就像五十年前的笑顏,見證眼前收拾不了的殘局。(《對望》系列)

廢墟中的焦點
2014年,劉智聰自資推出第一本個人攝影集《對望》,集合他多年來在廢墟中所拍攝的作品,呈現他對這個城市的理解。《對望》系列中,每個畫面裡均有人像照,猶如「相中相」,也是新舊時代的對望。

「我特別喜歡空置民居,活像一個生活博物館,看得到舊香港的故事。認識香港近代歷史不能只看書本資料,要去親身體驗、感受。」廢墟中,通常沒有剩下甚麼值錢的東西,但總是找到生活照片。「通常生活照放當眼處,而地上則混亂不堪,很大對比。」

《對望》攝影集,於網上商店有售。(www.brownie.com.hk)

當一名生活者

從九十年代中直到今天,探訪廢墟已成他不可或缺的日常習慣,促使他成為一名觸覺敏銳的「生活者」。「其實隨處都有荒廢空間,因為香港的拆樓速度非常快。有時看到即將拆卸的建築物,便走上去看看。我常說,香港很小,但沒有人能走遍所有地方。要創作,先體驗生活,這比按快門那刻更重要。」

劉智聰今年四十歲,剛好前半生活於殖民時代,後半則處身於「後九七」年代。他曾到英國唸書,回港後卻致力發掘城市裡的一切;愈了解得多,愈是發現更多想做的事。「我的創作靈感全來自這裡。除了創作,我也希望成為一名深度理解香港的觀眾,以不同眼光欣賞一切關於香港的作品。當你真正深入認識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生活才美好,藝術還是其次。」

INFO
「撿來的時間,撿來的故事」聯展
展覽由一封廿年前移民到澳洲的香港人來信開始,藝術家們各以自己創作,回應主題。
日期:即日至8月12日
地址:中環鴨巴甸街20號Karin Weber Gallery

Profile

劉智聰
畢業於英國The Surry Institute of Art & Design University College室內設計系學士,曾任電視廣告美術指導及天比高創作伙伴創作總監。2000年開始投入影像藝術創作,喜愛收藏舊物,兩年多前設立「舊課本展示館」。
Facebook:Lau Chi-chung Photography劉智聰攝影
Website:www.lauchichung.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