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一盞自由的燈
《自由之夏》
大家可曾試過,讀小說時,文字在你腦海中描繪出一幅畫面,栩栩如生;有時看電影遇著扣人心弦的一幕,心中驀然萌生起一句詩詞,正好歸納出當下的情感靈動。詩意從不限於紙本墨水,跨媒界的不定性,正等待詩人玩味發掘。
繼交換日記、交換重曝之後,最近香港詩人璇筠嘗試了一次交換詩畫企劃,找來曾為自己學生的年輕藝術家黃曉楓合作,由璇筠先題詩,待畫家閱讀消化後,按個人理解和想像作畫,平行交互創作,遂成詩與畫的一門婚事。

學生與船長
故事是這樣的。「詩人幾年來乘教書空檔寫詩,而詩人的學生由十來歲到二十來歲從學生變成畫家。草稿愈堆愈厚,詩人抽選其中三十四首,找來學生作畫,對方亦欣然接受。以畫為喻,與詩人展開對話,合撰出一本詩畫並行的《自由之夏》。」
故事令人不期然想起1989年的經典電影《暴雨驕陽》,由Robin Williams飾演的老師一反傳統名校的精英制倒模式教育,帶領學生籌辦詩社,一同到校外遠處的山洞中探討詩歌、人生。故事結尾,學生承蒙老師的春風化雨,站在教室的桌上,像老師所教導般,勇敢從不一樣的角度審視人生,反抗不公體制。””Oh Captain, My Captain!”” ──Walt Whitman於1865年寫下的詩句,成為了學生向啟蒙老師的最高致敬。

回憶起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教書的日子,璇筠感言:「那兒的學生都是才華洋溢的準藝術家,擅長作畫、唱歌表演,卻不怎習慣用文字表達和感受,於是我想了很多方法,嘗試讓她們體會詩的樂趣。」六年過去了,某日璇筠想起一名昔日投契的學生,二人以詩畫為介,再續未完之對話。而那一趟詩海上的旅程,因為一本詩畫集而再度揚帆啟航。

「當你在閱讀的時候,不要只是思考作者在想甚麼,而是要思考你在想甚麼。」
《暴雨驕陽》(1989)
詩畫與二創
畫家為文學作品繪製插畫的做法十分常見,今次璇筠與曉楓的合作,最獨特的一點是沒有主客之分,詩畫皆是主角。所謂一山難藏二虎,遇有分歧怎算好?璇筠分享:「詩來自生活,自己在寫詩時早已有一個印象,但今次企劃不是要曉楓來畫出我心中的畫面,而是一個交互創作,憑她的個人解讀,結合個人生活經驗和創意,看看會生出甚麼樣的畫作。」
一旁的曉楓補充:「讀詩時,意外發現老師鮮有表露的感性面,包括她的個人感受和生活片段,過程中,我好像走入了詩人的過去,重新認識一位舊友。」這份亦遠亦近、亦虛亦真的感覺,像二創一樣隨詩篇而衍生出線條、顏色和形狀,不單輔助讀者理解,更印證了詩意的過渡傳承,值得大家細味。


詩質與自由
《自由之夏》的名字從何而來?有指來自1964年發生在美國密西西比州的社運(Freedom Summer)。璇筠認為,夏天給予她一份無可取代的自由氣息,恰如文學創作能帶領人通往自由之路。問到何謂好詩,璇筠以孟浩然的《春曉》為例。「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兩句詩由唐朝流通至今,言簡意賅,卻完美體現出大自然的真趣,其詩質早已超然於時代。」所謂詩質,相信就是詩人注入到詩詞中,那雋永非凡的風骨。

《自由之夏》
讀詩的時候,你腦海可會有把聲音,將字粒逐一唸出?讀詩的人呼氣,韻律節奏因而出現,抑揚頓挫錯落有致,一首詩不再單單是文字。
出版社:艺鵠

梁璇筠/詩人
作家、詩人、中學教師。前作有詩集《水中木馬》。作品見於《明報》、《字花》、《大頭菜》等。

黃曉楓/藝術家
喜歡畫畫,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曾於香港舉辦個人展覽《Talking to Myself》。
PHOTO: Nick
畫作由受訪者提供
#597 Cover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