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塗鴉應往哪裡去?

2017-10-31

放進博物館的藝術品未免有點高不可攀,街頭藝術卻是從日常生活中獲得靈感,然後變成你我身邊的牆上點綴。公共藝術的最大作用,就是與社區產生連繫,成為人與城市之間的社交舞台。法律上不容許塗鴉是不爭事實,但作為身處公共領域的街頭藝術,它們的存在是否仍有斟酌餘地?

試驗點測水溫
拓展公共空間聯席主席 Karl質疑︰「是否香港其他空間不足,塗鴉者才需要透過這些渠道表達想法?」他指出曾經有議員提議將某斜坡開放予公眾使用,但政府擔心維修問題,於是打消念頭。「雖然政府有權選擇這樣做,但卻扼殺了不少創作空間,失去對社會狀況的反思。是否應開闢其他社會途徑容納塗鴉,例如可先觀察居民反應,可能大部分人都接受。」

Karl建議以油麻地天橋底的石柱作為試驗點,「這些地方其實underuse,也不牽涉私人地方,而graffiti artists也希望在較當眼的地方塗鴉。反而可能要考慮塗鴉藝術家會否認為合法作畫不夠challenging。」

外國有先例
Karl指外國早有先例,能平衡各方所需,開拓屬於當地的塗鴉交流空間。

Los Angeles
Venice Beach
當地一幅巨型牆壁由六十年代開始不斷被塗鴉者噴畫,當地政府索性於2000年讓人合法使用,現命名為“Venice Graffiti Walls”。

London
Queen Elizabeth Hall
這座作為高雅文化的藝術場館,圓頂地下室卻是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成為塗鴉者的聚集地,high art與street art也可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空間,為創造力提供一個出口,正如Karl所說︰「處置grassroot art的態度,能夠反映一個政府的氣度。」

塗鴉新可能
真假難辨 3D塗鴉
科技日新月異,想不到塗鴉有天也可以來個180度大變身,國外藝術家 Brad Schwede 將街頭塗鴉與電子藝術結合,利用3D動畫技術,將本來局限在牆上的平面塗鴉化成立體光影畫面,他將自己的創作稱為“Graffiti Technica”。除此之外,Schwede更將2D塗鴉製成可拿上手的雕塑,從此塗鴉更可以成為收藏品。

Karl Chan
#415
TEXT.MICHELLE
PHOTO.FRANKY、WAI、由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