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反智時代(四):自己問題自己救

有人悲觀,也有人樂觀,甚至有人覺得不是所有問題都需要解決。幸好學者Tommy、葉一知和小龍仍然樂觀,每人多行一小步,情況自有改善。

方法一:減少觀看泥漿摔角

葉一知認為,生命苦短,無謂浪費時間在有理講不清的泥漿摔角罵戰當中。他說︰「少看一點網上罵戰吧,愛胡亂說話的人都只是在attention seeking,愈去理會他們愈開心,最好還是無視。」除了減少混進戰團,葉一知在寫文章放上網時也特別小心︰「以前在blog寫文章最多約一千字,現在一寫就二千字,因為要寫得好仔細,避免誤會和產生罵戰。」

方法二:謹慎讚好分享

Tommy指,社交網絡上的朋友會看到你的每一個click,每每都在影響身邊的人︰「這是雪球效應,當遇到反智的貼文,大家太輕易就讚好和分享,其實是推動反智文化。每次click讚好前多思考一秒,謹慎一點,就能阻截反智事件傳開去。」

方法三:別急於表態

網上世界的特色就是快,小龍說,曾經跟朋友聊天,提及早上發生的新聞,但小龍因整天都在工作沒閒暇看facebook,卻即時被朋友指責︰「吓?你怎可以不留意新聞?」小龍說︰「我也有自己生活,很難秒秒追新聞,暫時未知道事情不等如錯。現在大家都好怕被人覺得無腰骨無立場無想法,所以未了解事情之前就先急於表態。其實應該倒轉來做,了解事情始末再表態也不遲。大家做好自己,世界才不至於太壞。」

方法四:理性對事 少標籤

面對天天發生的荒謬事情,有時確實很難梳理,尤其當感性與理性混於一起。葉一知指自己也有情緒貼文:「有情緒的貼文不包括理性討論,要分清楚。理性分析文章較長,也不會夾雜情緒在內。」Tommy補充指,在評論一件事情時,盡量避免標籤︰「別讓標籤、刻板印象和偏見去影響我們評論每一件事,例如警察、同性戀者、內地人等,放下刻板印象,才能客觀判斷事情。」

方法五:多讀書

香港人素來欠缺批判思考訓練,葉一知指,當年高中開設通識科時,附有「家長指引」。他說︰「只有恐怖或意識不良的影視作品才需要家長指引,難道通識科有這麼可怕?」雖然欠缺批判思考的土壤,但從個人力量來說,多看書還是有用的。他說︰「要學會理性邏輯分析一件事,只需看香港著名哲學家李天命的書就可以。」葉一知指,只要累積夠多理性的人,團結遏止反智現象,反智世代或許有完結的一天。

metro Pop #449 
TEXT/JILLSANDY
PHOTO/TEDD、FRANKY、網絡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