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應數浮世繪,聞說大師如梵高都曾深受浮世繪影響。日本通魯迅曾說自己喜歡的浮世繪師,有葛飾北齋、歌川廣重和喜多川歌麿,他曾寫道︰「不過依我看,適合中國人一般眼光的,恐怕還是北齋。」大概是因為北齋名氣較盛,加上多畫風景畫,與中國的山水畫有著異曲同功之趣。
《凱風快晴》(1830)葛飾北齋
此畫作屬於「富嶽三十六景」系列,被視為此系列上乘之作。這是晚夏早秋之際的清晨,被稱為「赤富士」的美景。朝陽下巍然優雅聳立的富士山一片橙紅,山頂欲裂,像是為展開新一天而帶點激動的祈盼;而背景是藍天散佈著卷積雲,平衡了富士山熱烈的盼望。北齋還採用了日本傳統繪畫的黃金分割:三七比例,以有限的顏色和簡明的構圖,組成了日出富士山的雄偉畫面。

抽象‧雄偉
北齋的風景最具特色之處在於抽象地展示出山水的雄偉與純淨,技巧精準,沒有多餘的花拳繡腿。北齋雖然由14歲便開始學雕版印刷,18歲學繪畫,但到了1826年,已經66歲的北齋為了配合當時的日本旅遊業的發展,於是以富士山不同角度的樣貌為題,畫了「富嶽三十六景」系列,才開始成名,其中以《凱風快晴》和《神奈川沖浪裡》最為人熟知。


《章魚與海女》(1814)
而其實早在1814年北齋繪下《章魚與海女》,有膽色有想像,技巧卻又極度寫實,應該60歲前就成名,只是大概由於當時社會風氣較保守,受到讚賞已是數十年後的事了。到了19世紀中期,日本將茶葉出口至歐洲,因包裝紙印有浮世繪圖案,聞說梵高亦因此受浮世繪影響。於1887年梵高畫下以浮世繪畫作為背景的作品“Portrait of Pere Tanguy”,不難認出當中的富士山畫作,應是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系列。
TEXT/JILLS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