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ing soon

再一次「香港製造」

2021-06-18

誰說追夢是年輕人的專利?


在別人眼中已經不能復現的行業——製衣業,卻仍然有一些熱愛製衣、經驗豐富的師傅,其中包括來自社會企業「千色服式」及「千色裁藝」(下稱:「千色」)的吳惠萍(Sandy)及吳惠芳(Tracy),繼續做他們最喜愛的事,更希望能把手藝傳承下去,讓一些有心於設計、在製衣業發展的年輕人能得到更多機會,重新建立「香港製造」的品牌。

入行數十年熱情不減


「千色」工場主管Tracy與副主管Sandy早於七十年代加入製衣業,由在工廠裡當「養成工」開始,即是受薪學徒,可以邊學邊做,Tracy表示:「那時候白晝回到工廠上班,晚上則上課學裁剪、畫紙樣,漸漸便學懂了車衣這門技能。」隨後她更成為指導員,於工廠教授其他學徒,直至今天仍在從事製衣車縫教學。Sandy憶述,當年她同樣是白晝上班,晚上在夜校報讀裁剪課程,雖然辛苦,但由於製衣業蓬勃,車衣師傅算是很「吃香」,像她是沒有固定合約,即「打自己工」,就可以到不同工廠上班,收入亦更多。 然而,隨著香港製衣廠於八十年代開始北移,九十年代更日漸式微,早已轉行的Sandy沒有想過還有機會再從事製衣。因緣際會,她與Tracy得知樂群成立了「千色」,當時抱著一試無妨的心態加入成為製衣師傅,也沒有想到一做便十數年,她說:「製衣業式微後我從事過不同行業,但最喜歡的始終是製衣。在這裡其他師傅都是對製衣仍然充滿熱誠,否則不會再次回到這行,大可去當保安員!大家都想做自己喜歡的事。」


車縫課程由基本功開始,培訓實用的技能。

相關文章

讓手藝傳承下去


仍然有夢想,希望製衣工藝能薪火相傳。她們提到,「千色」一開始推出車縫課程,原意是為了讓設計系學生有多一個途徑可以學習全面的車縫知識,後來卻漸漸吸引到更多不同背景的人士報讀,他們都各自有不同目的,有人純粹為興趣,有人希望學一門手藝,將來移民後有一技之長,亦有時裝公司的大老闆,希望學習製衣的流程,方便跟師傅溝通⋯⋯Sandy和Tracy都會先了解學員報讀的目的,因材施教,Tracy表示,即使最初是為興趣,很多人都愈來愈喜愛車縫,「有些上班族平日工作忙碌,放假都願意一早起床趕來上課,其實很勞累,但他們說透過學習車縫可以減壓,加上由對車縫一無所知,到可以一手一腳完成一件衣服,確實獲得很大滿足感。」


Tracy和Sandy希望能讓車縫的手藝傳承。

被新一代啟發


除了能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些年來與新一代合作,也令Sandy和Tracy開拓了視野,教學相長,Tracy說:「新一代的設計師及設計系學生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令我們無論在技術或意念上都不斷進步!很多時候,他們可能畫了設計圖,卻不知怎樣把設計從平面到立體呈現出來,我們就負責幫他們逐一拆解,告訴他們哪些設計可行,哪些不可行,大家一起研究,從中學習。」 她們形容自己好像常常幫學生拆炸彈一樣!而最近她們就有一個十分難忘的「拆彈」經歷。前陣子,一個設計系學生原本把畢業作品交給內地的裁縫製作,但花上一個多月時間仍未收到製成品,更與對方失去聯絡,於是便來到找Tracy求救,「看到同學十分焦急,因為他2天後便要呈交這份畢業功課,我們便出動工場所有師傅通宵製作,最後真的趕及於2天內完成了2件作品!」Sandy笑指Tracy十分勇敢,在如此緊迫的時間也願意接受這工作!Tracy則表示:「這次真的是對我們很大的挑戰,但可以幫到同學順利交到功課也感到很開心,很滿足!」

盼年輕人得到發揮機會


雖然製衣業早已式微,但二人多年來接觸到不少對行業充滿熱誠的年輕人,「現在大部分讀設計的學生都是以時裝設計師為目標,但事實上除了設計,我們也認識不少學生都喜歡技術上的工作,例如畫紙樣、車縫等,奈何時代變遷,車縫的工作難以維持生計,令年輕人的發展機會少了許多。」她們都希望香港製衣業能得到更多支援,讓一些有心入行的年輕人得到發揮的機會,甚至重塑「香港製造」的品牌。

關於「千色服式」及「千色裁藝」
「千色服式」及「千色裁藝」是由樂群社會服務處成立的社會企業,自設製衣工場,並聘請了一群熱愛製衣且具豐富經驗和技術的製衣師傳,善用本身所長,為本地設計師、設計系學生及中小企業等提供專業的製衣服務。除了接單訂製外,「千色」亦提供不同車衣課程,讓不同人士都有機會接觸及學習製衣技巧。




    相關文章